跳至主要內容

[Drama]沉重的森林之旅--拜訪森林

into the woods
  • 劇名:Into the woods 拜訪森林
  • 劇作家:Stephen Sondheim(史蒂芬.桑坦)
  • 台灣導演:林家億 演員:請見拜訪森林部落格

如果不是雨漣和毛球,我們看不到這麼用心的演出。

三月九日,我們從E61出發到關渡,還不小心提早轉彎到了莫名其妙的北台技術學院,裡面的警衛伯伯告訴我們可以爬牆到台北藝術大學。到了演出的地方,看到外面已聚集了很多觀眾,也看到導演坐在庭院中與一些人在聊天(也許是訪問?)

場地屬於寬扁形的,字幕在上方,我們坐在門口前面。第一次來看這種現場演出的舞台劇,心裡很是期待,也因為沒看過現場演出,所以在看完後很愉快的覺得,台灣還是有認真的好東西可以閤家觀賞。

劇情內容及演員們的精彩表現就不再多提了,偶爾的小出包也不需要多提,因為這些都是可以再進步的空間,對一群年輕人來說已是一場不小的挑戰,當我們看過節目單裡的演員介紹,只能驚嘆怎麼每個演員都那麼厲害,背景和資歷都很完整,而負責選角的導演在選角時一定很嚴謹,在訓練時也是嚴格要求吧?雖然毛球告訴我們最後一天的倒數第二場還是有些小問題,但不知道怎麼的,我們還是覺得這些演員還是很可敬的。

對於上半場戲裡,印象最深的就是麵包師太太搶奪灰姑娘的鞋與她不斷詢問王子的表情,這在下半場時得到了解答,我也好奇一位男性劇作家,居然能表達出女性在一生中的心路:女孩-女人、母親-妻子。許多女孩在婚前都是男孩捧在手心裡呵護的公主;結婚後,女孩成了女人,也是男孩的母親,但是在內心深處,沒有一個女人不渴望會有白馬王子來拯救她;男人也是,在結婚後不見得會成長,但卻希望有個公主期待被拯救,於是婚姻關係變得岌岌可危,男人不斷找尋需要被拯救的公主,女人不斷的期待被拯救。

劇作家也表達出身為男性的困擾-希望被母親、被女孩認同,於是爬上碗豆樹偷取金豎琴、會生金雞蛋的母雞,在金錢上的滿足後尋求地位上的被認同及被需求,可笑的是當男性取妻後,妻子的角色卻又成了母親的角色,又由母親帶領著成長以及下一代的傳承。

當然還有劇作家所要傳達的,希望父母做好身教及言教,告訴我們所做所為都需要謹慎,因為孩子們會聽會看會學習,孩子的價值觀主要是來自於家庭的影響,當有個貪婪的母親時,孩子會為了尋求家庭地位的認同而扭曲了價值觀,有個貪吃的母親就會導致家庭分離,或是價值觀有偏差的母親,讓女兒們削足適履,只為了能嫁入皇室。

整部戲看下來似乎是劇作家想提醒觀眾「母親」的角色在「家庭」這個小團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相較於劇中的母親角色,扮演父親的角色似乎不是那麼出色,不是軟弱無能的被繼母推開,就是像個長不大的男孩需要由妻子帶領成長,或是母兼父職的保護孩子。再加上唯一沒出場的小紅帽的母親,由她給小紅帽正直及仁慈的教育,當大野狼將被消滅時,當他們聯手要殺死女巨人時,小紅帽會出現人道的想法,四個家庭中的父親似乎只在最後要消滅女巨人時才露出人類裡最原始獸性的本能。

負面的母親形象除了灰姑娘的繼母外便是劇中帶走麵包師妹妹的女巫,這位母親只是愛她的孩子,害怕孩子被外界傷害,所以禁錮孩子在家中,提供良好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們成長,但是當孩子背判母親時,母親便憤而讓孩子掉入地獄裡,在這樣的差別待遇下,一個養尊處優的孩子掉進了地獄後,就算再得到幸福也只有走向瘋狂一途,於是又見到了一個破碎的家庭。

劇作家讓四個問題家庭的故事在上半場有了圓滿的結束,但在下半場的戲裡卻又讓看似美好的家庭支離破碎,也許因為這樣,所以在演員演出時的氣氛都是輕鬆愉快使人哈哈大笑,但其實這似乎是一個大悲劇,尤其是下半場:歇斯底里、外遇、自殺、搶劫、偷竊、暴力、家庭破碎、自私,上半場拜訪森林後有個圓滿歡喜的結局,下半場拜訪森林後看似美滿的結局全都變了調,而這一切的來源都起於「I wish…」因為我們的「慾望」也可以用佛家所謂的貪、嗔、痴,有了惡因才會有惡果的出現。

越寫越離題了。記得九日晚上看完,心情還是很輕鬆的,我們大略的騎車逛了一下北藝大,看了漂亮的夜景,跑回英專路吃晚餐(宵夜)再吹著寒冷的風回到家,怎麼今天寫起來這麼沉重。


後來很高興的知道這部戲還在三月十二日晚上多加演一場,而且場場爆滿,這是個好消息,表示只要用心的表演還是有人會捧場的,只是台灣的一些禮儀教育好像沒有教的很徹底,在謝幕時只有一個人站起來鼓掌(我也不好意思站啦!)而有些孩子還鬼吼鬼叫的,這不是演唱會啊!

經過這次,我記得如果遇到寬扁形的表演場地要選擇後面中間的位置,坐在前排偏右,讓我們看得很累啊!

謝謝雨漣的邀約和毛球幫忙買票哦!

留言

  1. 從旁邊的小留言板搬進來這裡,不然哪天被洗掉了。

    雨漣說:…童話故事的確都以女性角色為主,跟「家庭」有關係,但桑坦在第二幕顯然想要呼應時代之下的家庭變化,所以最後出現了孤兒、單親。「no one is alone」非常關鍵,因為這是對無解的當代問題提出的一絲希望與鼓勵。或許可以說是桑坦自己隱藏的「I wish」,慾望會帶來影響,但過程中,人會成長。最後他們還是走出森林了喔。

    回覆刪除
  2. 呵呵,很開心你喜歡這齣戲,讀到文字版的評析,真詳細。

    我也來寫一些我看到的東西,
    我覺得傑克偷金雞、偷金幣,除了想要得到女生認同之外,第一件事原是想把他的愛牛贖回來。那頭牛象徵的,不只是一個珍愛的物品,他把牛當成朋友。男生其實除了追求女生的認同,也追求友誼。雖然說他後來也把豎琴當成朋友,感覺有點怪,但我看到的是點出另外一個東西:男生的孤寂。

    桑坦安排兩位王子唱的Agony那段,點出了傑克之外的另外一種男性困擾。傑克的需求是一個階段,王子們的困擾,則是另外一個階段。男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得到想要的東西也不知道怎麼去珍惜,所以不滿足。

    富有的王子什麼都不缺,他們說最想要的東西,是那惟一得不到的(公主、灰姑娘)。這就變成一個弔詭,當他們一得到,那可能就不再是他們最想要的了。從這裡開始,兩個王子就有不同的發展。灰姑娘的王子,唱出白目男人的心聲,他一直想著自己的條件多好,照說天下女子再無理由不去愛他,卻完全沒有想到,灰姑娘需要的是什麼。這個王子的Wish,可以說是不斷追求征服女子的過程。桑坦寫這個角色,寫出很多男人現實生活中的不長進。

    灰姑娘成了公主,不用再拖地後,需要的是安全感。當她知道自己的王子並不是以她的幸福為首要考量,只在意自己的魅力,這種生活也就不值得戀棧。灰姑娘至終找到她想要的,我想是真實誠懇的互動,於是在最後她決定跟麵包師與小紅帽、傑克彼此照應,縱使麵包師是個庸碌的人,有很多的軟弱,但是他經過森林的考驗,有成長[他第一階段的成長是It takes two那一段,說到發現不能光靠自己完成重大的事],並沒有停在原地。

    另外一個王子,長髮公主的王子,他的性格感覺上沒有那麼明顯。在給女巫弄成瞎子後,他漫遊到沙漠去,跟長髮公主相會而重獲視力。這段經歷對王子來說,是個挑戰。對王子來說,倘若他沒碰上這樣的盲眼生活,他會不會好好珍惜長髮公主呢?還是他會像哥哥一樣見一個愛一個?當他成為盲眼浪人,在沙漠中碰上成了單親媽媽,一人帶兩子的「短」髮公主,這跟他以往所認識的那個夢幻美女肯定是大異其趣的。以往長髮飄逸,引吭高歌的公主,現在大概浪漫不起來了。如果他決定不要跟公主在一起,也就不會被公主的眼淚所拯救。

    我覺得桑坦在這部戲裡面,除了沒有人是孤獨的這個盼望以外,另有一個很強烈的概念:面對苦難使人成長,現實生活就是如此。幾乎每一個角色都遇上不順遂的考驗,只是他們的反應不同。
    除了長髮公主與王子,小紅帽在經歷大野狼的肚腹之旅後,唱出:如今我比以前更明白,更認識這個世界。

    麵包師的爸爸,那個謎樣的男子,原本逃避他所面臨妻子去世的這個苦難,但後來當他再度出現面對這個爛攤,試著幫助麵包師和女巫解除咒語,終至成功時,他才安心的離開。

    麵包師自己也試圖逃避過,跟爸爸一樣碰上失去妻子的慘痛。不同的是,在他謎樣老爹的鼓勵之下,他決定回去扛起破碎的家庭。這就是他第二階段的成長。逃避總是比較容易的,可是留下的傷疤會越久越深。

    看完戲許久之後,我還在想灰姑娘故去的媽媽,在墳墓後面唱的那段:Do you know what you wish?
    Are you certain what you wish is what you want?
    If you know what you want, then make a wish.

    這幾句話不只是對著灰姑娘講,也是對每一個角色講,對觀眾講,對我講。
    我們常常想要一些東西。但那些東西對我們的意義,或許是需要深思,或許是一時看不出來
    我們想要的東西,有時真的為我們帶來幸福,但有時卻是個隱藏的考驗。(像是灰姑娘跟王子的愛情)
    即使想要的東西確實招來可怕的苦難,最終背後也可能藏有化妝的祝福。

    我認為桑坦編這部戲編的好,不只是簡單的把童話故事現實生活化,不只是因為他幽默
    而是因為這戲能夠刺激人去用勇敢的態度面對現實人生,看到雖然有失望有傷心,但也有盼望。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Power and Information in Digital Governance: The Influence of Tech Giants and the Challenges of Media Literacy

I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organize a team or invite panelists to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in APrIGF 2024. I have listed some interesting issues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send proposals to APrIGF 2024 or anyone who wants to discuss these issues in any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 As an observer of the internet or digital technology policy and development, I raise my concerns about how the government regulate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of tech giant companies and how people enhance media literacy. 1. The Tech Giants may control our lives and be stronger than the government.  Last year, Microsoft announced plans to invest 2.5 billion pound 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rastructure in the UK. Of course, The UK government welcomes the investment. Any government welcomes foreign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emerg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cyber(AI or internet)security, talent education, semiconductors, or other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UK Competition Marke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