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網摘、引用、連結,不轉載

網摘、引用、連結,不轉載

Blog的右邊又多了一個欄位,這回不是廣告欄位,而是一個關於文章使用方式的說明,而創作這四個icon的人是Jas9,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理念:網摘、引用、連結,不轉載

原先我在看到Jas9在表示這樣的一個理念時,會覺得和Creative Commons有些衝突,畢竟CC授權裡,我所使用的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基本上是允許轉載的,但我在下方加上一條說明,請轉載者在轉載前先來信告知我一聲。有先告知,其實我很少會拒絕,但少了「告知」的動作就直接轉載我所寫的文章,就會讓我一肚子不爽。

我不反對「分享」這個理念與動作,如果反對就不需要有部落格或是其他網頁的存在,很多文章乾脆不寫是因為不想被拿去抄襲或是被人拿去換句話說。

從這個部落格被轉出去的文章,有先跟我說一下的像是心靈小憩的網路社群分享或是電影活動分享存檔用途,海鵬影業同意不更改文章內容的前提下可轉載至其相關的網站或活動裡,某些醫學美容文章也是先刊登在對方網站且得到對方網站同意後,我會選擇幾篇內容比較不帶廣告色彩的內容放在自己部落格裡做分享。

最討厭的,是那些沒經過同意就轉載的文章,有個部落格,以前叫企劃X勢力,現在在樂多叫什麼商業企業部落格解析的,在很久前大家都在談論部落格行銷的時候從很多部落格轉了很多相關的討論話題,也許有些文章是有先經過人家同意的,但也有作者發現文章是在未告知下就被轉載的相關文章,有些知名的作者抗議後他們會幫人家加上連結或是向作者賠罪之類的,我這種名不見經傳的網路使用者被他們轉載文章,在我發現並抗議後,我的抗議被刪除了,他們也只在文章最後放上文章來源網址,連結呢?沒有。好像我應該要感謝他們一樣。被他們轉載的文章記得有三篇或兩篇,但目前只剩下這篇:企業部落格到底行不行?的內容是被他們放在部落格裡的,而部落格裡title的說明在我看起來是一種操作關鍵字搜尋的手法。

另外就是今天發現的,戀戀三季被某個使用PChome個人新聞台的台長拿去整篇貼在自己的新聞台裡,好笑的是他不只貼一篇,還貼了其他很多人寫的關於看過戀戀三季這部電影的心得及感想、引發的創作,但他自己的感想呢?看不出來。

有人欣賞我的電影筆記或其他文章,我會覺得很開心,因為表示有讀者認同我的想法,只是未經過同意就整篇轉載,是不是很沒禮貌?不要說我小心眼什麼的,老實說,與你非親非故的,憑什麼拿我的文章去賺你的關鍵字排行?連原作者的網頁連結也不放上去,不然就是放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不仔細看,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你寫的。我幫別人寫的廣告文章都還有收費,幫出版社寫文章都還有稿費,你拿我的文章去賺關鍵字、賺搜尋引擎排行這些商業用途,你有付錢給我嗎?連基本的尊重都沒給,我在這裡發牢騷還要顧及你的面子。

至於低級到連原作者是誰都不寫的傢伙,我全都當作他們道德水準不及格,既然沒什麼道德,跟沒道德的人教他們這些基本網路禮貌其實也是枉然加浪費生命罷了。

2007/08/02:
這兩個Blog都表示已把文章刪除。以上這段話確實是在火氣非常大的時候所寫的,寫得太過火了些,我也不是什麼道德多高尚的人才會寫出這樣不理性的話,呵呵。道德不是學校裡會教的事也不是我們能評估的標準,我的確不應該評論其他人的道德,不過,也覺得WXXA這個教育機構應該加強對智財權的教育。

不好意思,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網摘、引用、連結這些我都是可以接受的,唯一「轉載」這件事,在沒告知前,一律拒絕,我不是沒有留下連絡窗口,所以麻煩一下,寫幾個字不會浪費你太多時間。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1. 這篇真是說到我心坎裡了
    我也是網摘、引用、連結都OK(連通知我都不是必要的)
    但通篇轉載真的不要!!!

    但現在許多人似乎把轉載視為理所當然
    有時發現了
    如果對方註明文章出處
    我也只好算了
    遇到那種沒註明出處的轉載
    我一定抗議
    可惜啊
    抗議還常無效...

    回覆刪除
  2. 所以不知道這些人在想什麼,整個部落格裡都是別人嘔心瀝血寫的文章,那做個連結或網摘、書籤就好了,何必這樣把別人的文章拿走呢?
    氣歸氣,對於這種小人,說了好像也沒有用,特別是那種拿別人文章幫自己部落格壯大聲勢,說的自己好像很厲害的那種部落格,光是頂個學歷在那裡,我不知道他厲害在哪裡。會讀書不代表會做人啊!從這種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他的道德不夠水準。
    -----------------------------------------------
    阿餅剛搬家,透過妳在twitter上的通知,我已經把bloglings裡的feeds也更新了,貓玲玲、啪拉夫的訂閱都更新,還好有twitter咧!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Power and Information in Digital Governance: The Influence of Tech Giants and the Challenges of Media Literacy

I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organize a team or invite panelists to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in APrIGF 2024. I have listed some interesting issues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send proposals to APrIGF 2024 or anyone who wants to discuss these issues in any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 As an observer of the internet or digital technology policy and development, I raise my concerns about how the government regulate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of tech giant companies and how people enhance media literacy. 1. The Tech Giants may control our lives and be stronger than the government.  Last year, Microsoft announced plans to invest 2.5 billion pound 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rastructure in the UK. Of course, The UK government welcomes the investment. Any government welcomes foreign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emerg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cyber(AI or internet)security, talent education, semiconductors, or other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UK Competition Marke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