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總要面對的死亡與輪迴(1)

奇想之年與深河的封面
  • 書名:奇想之年
  • 書名:深河
    • 作者:遠藤周作
    • 譯者:林水福
    • ISBN:9578453701
    • 出版:立緒文化
在我們這個年紀,似乎不太能實際的去感受所謂的「死亡」或是歲月所帶來的創痛,又或是當我們到了一個年紀,經歷了一些事物後反而更能感受世間的無常。
第一次面臨親人的死亡是在國小,有一陣子中部的家中傳來了親戚連續離去,然後是爺爺的葬禮。對於生命的無常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學時,專科同學會,在大家酒足飯飽後,隔天我接到五專同校的堂妹打電話來告訴我,有幾個同學在前夜裡要續攤,卻因為酒後駕駛失速撞上橋墩。這個消息震醒了我,楞楞地看著新聞裡,看到救護人員從受到巨大撞擊的車體中拖出「似乎」是某位同學的身體,有一種想哭又哭不出來的感覺,還有不可思議的想尖叫又叫不出來的感覺。
逃避了參加這幾位同學的葬禮,直到現在,我翻開相簿看到那天的和已逝的兩位同學的合照,腦海裡都會浮現其中一位同學站在桌邊,用著自豪且爽朗的聲音說:「算命的說我在三十歲時會結婚,還會大富大貴。」不到三十歲,這顆星星就已隕落。這不是無常嗎?那次的事情後,我會想,如果有輪迴,她會投胎到哪裡?在路上遇到盯著我看的嬰兒或幼兒,我也會想,是妳們嗎?甚至在大學畢業前,還因為要畢業考又要趕書稿,因壓力太大夢到他們四位同學,其中一位同學無言但又憂傷的看著我。其實我也只和其中一位女同學比較熟識而已。
《奇想之年》是一本作者在經歷喪失至親的傷痛後所寫的療傷的書籍,在回頭的瞬間失去了一生的伴侶,獨自面對獨生女長期待在醫院裡接受病魔的侵襲,她用書寫的方式來治療自己。她寫下與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我們在文字裡看到她的傷痛,一點小事就能將她的思緒勾回與丈夫女兒相處的日子,丈夫的鞋子、衣服,女兒的笑聲、教堂裡透過彩色玻璃的陽光,回憶似乎變成她最沉重的負荷。
我只能從翻譯的文字裡感受到她對丈夫的思念及心疼女兒被病魔折磨的痛苦與不捨,作者冷靜的文字,冷冷的描寫她個人的療傷過程,讓時間撫平她的傷口,然而留下的疤痕還是可以感受得到那陣陣的痛。
《深河》對於生死有不一樣的看法。也許同是東方人,宗教環境也類似,書中文字比較能敲動我的心。如果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也不完全正確,就和所有的台灣人一樣,我也是會拿香拜拜,知道佛陀的故事,我不算是佛教徒,是民間傳統信仰,也知道因果和輪迴,對於因果和輪迴轉世,我深信不已。
我相信人和人之間的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因緣,可能是前世的記憶,也可能是什麼原因,總之,人和人之間會認識、會分開都是緣份,而這緣份可能是前世的因而有此世的果,也有可能是在此生裡所創造出的因而有後來的果。
閱讀一本書,不見得作者想表達的理念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也許是其他的文字。我抄下了幾段引起我共鳴的文字:
當妳生前,死亡在我最遙遠的前方,妳張開雙手遮住它,等到妳一不在,死亡驀然來到眼前。~磯邊物語,P.22
《深河》這本書是由一群幾乎沒有交集的遊客在前往印度的旅行團中,先是各自描述每個主要團員的故事,當他們產生交集時所發生在各主角心中的故事。磯邊物語是所有故事的第一篇,講述一位磯邊先生和罹癌去逝的妻子之間的承諾,而主角之一的美津子則擔任醫院的義工,照顧病床上的啟子(磯邊先生的妻子)。
在妻子離開人世後,磯邊所受的打擊很大,妻子的遺言「一定…會轉世。在世界的某處。一定要…找到我喲!」讓無宗教信仰的他相信妻子一定轉世到某個地方。在妻子的葬禮後,他看著遺物,認為妻子是去旅行,偶爾半夜醒來還會對身邊的黑暗處問話,而那些話語就像是墮入到心底的黑洞裡一樣,沒有回音。那些文字讓我想起《奇想之年》的作者整理先生的遺物,她無法捨棄,因為她認為先生總有一天會回來:
我不能把他剩下來的鞋子送掉。
我站了一晌,才明瞭為什麼:如果他回來,會需要鞋子的。~第三章,P.62
到這裡,想起阿公過世後,我們那因地震而半倒的三合院裡的小廂房裡還是堆著一些阿公的衣服。
我不太能理解老一輩人的感情,那個年代的男女之間不像現代那麼開放,老人家看現代男女之間的情感關係,大概就像《深河》書中的木口與磯邊這一輩的人看著新婚的三條夫婦親蜜與動而感到不堪,而日本男人在情感表達上似乎又更為內斂-這是我個人的刻板印象,但我的確沒看過受日本教育的外公來看外婆時有什麼親蜜的話語舉動,或在日治時代長大的阿公對阿媽有什麼親蜜的舉動,我只知道,阿公離開前很擔心阿媽。




留言

  1. 原來這邊留言要申請google的帳號,
    呵,難怪我每次都不能在容大姐的blog留言,
    現在總算ok了,

    近來好嗎?
    謝謝妳常在我的blog留言,
    近來我正為了求職一事傷透了腦筋,
    不過看見容大姐正在學花香治療的東西,
    我覺得很是羨慕,
    你要加油喔,往自己想要的一步步邁進,
    那就是一種進步!

    而且又看見你們慶生的圖片與MV,
    真好~
    好久沒有看到大家了
    雖然不很熟
    但是還是想念著大家...

    祝好運...
    With Warmest Regards~

    回覆刪除
  2. Hello~火星人,
    不是啦!是我選用了個新方案叫OpenID,不論是任何人不用在Google註冊都能在這裡留言,沒有Google帳號的人,可以選擇Any OpenID,留下網址就可以留言。因為我很討厭匿名留言的傢伙,太沒擔當了,敢放屁不敢承認,這種人啊...

    嗯,最近求職真的很不容易,我投了幾份履歷表也沒什麼回音。但最近真的不是求職的時間,因為,大家都在等年終,誰會不識相的在這個時間裡換工作呢?

    也祝你好運啊!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movie]記憶中失落的迷人氣味 Perfume

書本: 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作者:Patrick Suskind 徐四金 譯者:洪翠娥 出版社:皇冠 電影: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導演:Tom Tykwer 演員: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Alan Rickman, Rachel Hurd-Wood 原聲帶: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 O.S.T. 在博客來網路書局買香水電影原聲帶 配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德國作家徐四金所寫的著名小說《香水》,對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又期待又害怕。今天和排休的偉展兩個人到中和國賓影城看了這部電影後,都覺得這電影票錢花得值得,而且也意猶味盡的準備買下DVD和原聲帶。 雖然說這部電影在上映時,作者並未出席首映會,但對於讀者來說,雖然電影的部份有做部份的修改,刪掉書中的部份情節,忽略了小說開頭最重要的部份,但仍是相當好看的,在配樂上、男主角的確有詮釋出 葛奴乙 對於香氣保存的渴望與對氣味的貪婪,由其是他臉上的肌肉會因為對氣味貪婪而顫動著,難怪導演選角選了很久。 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商業活動文宣裡都提到葛奴乙生來是沒有氣味的,這點其實有些問題。他並非天生就沒有氣味的,在書裡,他出生在一個非常炎熱與臭味衝天的環境裡,小說裡是這麼寫的: 「這種臭她感覺起來不像別的臭,而只更像一種令人受不了的醉人的東西,像百合田,或像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 因為這醉人的香氣,她暈了過去並滾到路面上,雖然醒來繼續做生意,但沒多久就上斷頭台了(電影裡是受絞刑)。所以葛奴乙並非是生來無氣味的,在我的解讀裡,他一生中的氣味就在出生的那一剎那散發了出來,也許是回饋給那位沒愛過他且嗅覺已遲鈍的年輕母親。然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這樣的味道其實也不尋常,嬰兒的味道其實是一種甜甜的蜂蜜牛奶香,暖呼呼的,當然還帶著點尿布的味道,書裡也有描寫,但如果沒有確實的聞到嬰兒身上的香氣,其實很難想像出來。 這也是這部小說和電影成功的地方。在小說的剛開頭章節裡,幾乎都是對於氣味的描寫,讀者要一邊閱讀著文字,大腦裡還要一邊將文字處理成氣味的記憶,但平凡如我,也無法聞過所有的香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