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三十分鐘的用餐風景

最近能節儉就盡量不花錢,但到了南京東路,一個人要吃份不超過百元的晚餐,除了敦化國中對面巷子裡的八方雲集(蘿蔔園)的食物外,慶城街那也有家評價不差的海南雞飯可以選擇。昨晚因為下雨,加上只有一個人,佛學會裡也不好意思買煎餃或海鮮鍋之類的重口味葷食(藏傳佛教是鼓勵儘量吃素),也懶得走太遠,便在旁邊的巷子裡找店家吃飯。
要一百元以內的晚餐是有的,有大餛飩麵、三六九素食、燒臘便當店,還有可以單點主餐就不會破百的妞呀小廚。然而,決定既然只有一個人吃晚餐,就不要吃得太孤單,我選擇了對我而言是高價位長壽三好庵。
推開門,因為是晚餐時間,所以店裡人還不少,沒看到兩人座的位置。我向老闆娘比了1,表示只有我一個人用餐,就坐到角落的四人座上,坐下時才看到櫃台前有一張兩人座的桌子,原以為會被建議挪往兩人座的位置,但老闆娘在我坐定後,便送上了熱茶和菜單,就忙著去服務其他客人了。
這是第二次進去長壽三好庵。一個人其實很不好點菜,想吃玉子燒,但那份量並不小;想吃小炸豬排飯+小蕎麥湯麵,在沒有其他人陪我的狀況下,我還不敢這麼直接的宣告我的大食量,是的,雖然是名為小炸豬排,其實是一大塊炸豬排,很好吃,但吃完會太飽。點了冬季限定的特製拉麵,開始習慣的聽著鄰桌的對話。
店內的座位大致可分成三大排,中間那一桌的三個上班族是日本人,他們點了一些菜,一瓶看似冰透了的燒酎,綠色的玻璃瓶還滲著水珠,他們熱烈的交談著,但音量並不大。靠近店內日式擺飾裝潢的四人座位,則坐了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妻,另一桌四人座位則坐了兩位男性。我前方的四人座則是坐了一男一女,聽他們對話的內容,比較像是朋友或同事,也許是交往已久的情侶,聽見的只是工作的內容及行程,偶爾熱絡的對談,但沒有太私人的對話。
接著進來了一對情侶,還有一個小姐。他們選了各自的座位坐下後,喝著熱茶、點菜。那個單獨進來的小姐坐在日本上班族後方的四人座,老闆娘放了兩杯茶、菜單,女子拿出手機來盯著螢幕。
我的特製拉麵送來了,老闆娘在送上拉麵的同時,也放了一瓶七味粉和一瓶也許是胡椒的調味料在桌上。我看了這碗拉麵,店裡的燈光映在白色湯頭的油光上,閃著溫暖的光,上面有一個黃金蛋對切、四片叉燒,還有很多的高麗菜、豆芽菜。
喝了一口湯,原以為會像第一次去日本時所吃到的拉麵,老闆在送上拉麵的同時,看到台灣人還會附上一杯冰水,沖淡舌頭上的鹹味好繼續品嚐他的拉麵。那是一碗能滋養身心的味道,淡淡的,但第一口喝下去就覺得身體開始有力氣了。再來吃了一塊叉燒肉,粉紅色的豬肉,柔軟的讓人感動。
一邊吃著麵喝著湯,聽著店裡的日本音樂,日本客人們談話的聲音,我想起那次去日本,被雨淋得一踏糊塗後,和同事們躲進一家小店吃小點心的回憶。接著,我又想起自己第一次吃拉麵,好像是在微涼的夜晚裡,到南京東路松江路花旗銀行後面巷子裡的樂山娘,那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一個瘦高的女子進了店,坐在那獨自前往的女子對面,她們點了什麼我不記得了,其實也不少,但兩個人吃也很適合。她們的話題十分特別:如何把不會再穿戴的服飾及珠寶賣掉?跨年活動要不要安排出海?年底的活動好多,簡直都快瘋了……。店裡突然傳出了坂本龍一的Merry Christmas to Mr. Lawrence的鋼琴前奏,接著一個日本人拿著手機走到餐廳外面去,音樂聲就停止了。原來那是他的手機鈴聲啊!真是有禮貌的人,走到餐廳外才講電話。
我低著頭默默的吃著晚餐,發現湯還是會鹹的,愈見碗底,才開始嚐到鹹味,不知道是叉燒肉泡在湯裡久了釋放出的鹹味還是其實我應該在食用之前先攪動麵與湯,但還是很容易的吃完了。偷偷的瞄著對角線的那一對老夫婦,老太太很珍惜的,把碗裡的湯喝乾淨,模樣很可愛。
結了帳,240元,摸著飽足的肚子要回去幫學會的阿姨們整理名單。進電梯前,決定先去買一杯咖啡。
習慣在用過餐後喝上一杯咖啡,如果是在家裡,就自己手沖黑咖啡,陸壹的豆子很好沖,再差的手法都可以沖出好喝的咖啡,不會沖出毒龍湯。沒有陸壹時,我在外面都選擇喝有巧克力和奶油的美式摩卡,補充一下體內需要的甜份。南京東路三段的伯朗咖啡很寬敞,也許也是因為和旁邊銀行合用一層樓的關係,所以沒有壓迫感。吧台提醒我這是有奶油和巧克力的哦!我笑著說,是的,就是這個。
等待咖啡時注意到坐在吧台前面的一桌,有兩個年輕女孩和一個歐美人士。大概是在做英語教學吧!教學的人提醒她們,也要多靠自己。其中一個女孩子看著英文教課書,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這場景讓我想到,專科時也曾找了一些同學,聘了一位加拿大籍的老師,約了每個週日早上的十點到十二點,在咖啡廳裡上會話課的場景。持續約幾個星期,老師覺得沒什麼好教我們的了,也是告訴我們要多靠自己。
過去就像摩卡咖啡上的奶油和巧克力,甜滋滋的,可以滋養身心。然後我想起了最近才開始接觸的open data,龐大的資料量就像下不停的大雨一樣,還沒釐出個頭緒,桌上的蜂鳴器突然滴滴滴的響了起來,讓人有點措手不急。 回到現實,昨晚的工作是要幫上一代的非電腦世代處理電腦事務呢!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Power and Information in Digital Governance: The Influence of Tech Giants and the Challenges of Media Literacy

I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organize a team or invite panelists to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in APrIGF 2024. I have listed some interesting issues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send proposals to APrIGF 2024 or anyone who wants to discuss these issues in any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 As an observer of the internet or digital technology policy and development, I raise my concerns about how the government regulate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of tech giant companies and how people enhance media literacy. 1. The Tech Giants may control our lives and be stronger than the government.  Last year, Microsoft announced plans to invest 2.5 billion pound 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rastructure in the UK. Of course, The UK government welcomes the investment. Any government welcomes foreign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emerg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cyber(AI or internet)security, talent education, semiconductors, or other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UK Competition Marke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關於大家在討論的數位經濟

2017年三月的第三個星期,台灣的立法院裡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國民黨的許毓仁委員召開了第二次的「數位經濟基本法」草案公聽會,另一件事則是民進黨的余宛如委員等11人,成立了「 立法院數位國家促進會 」。配合了年初行政院科技會報所發布的「 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簡稱DIGI+) 」,可以感受到新政府積極想要有所作為的各種行為。 台灣各方對於「數位經濟」的定義,一直都是模糊、充滿不明確、僅提供大方向的描述,但若要立法,法律是需要明確定義的規則,模糊的方向可能會導致行政資源的浪費,在日後也可能對於整體社會發展有不利的未來。 從定義來看,先查尋維基百科: Digital economy refers to an economy that is based on digital computing technologies. The digital economy is also sometimes called the Internet Economy, the New Economy, or Web Economy.  「數位經濟」是指基於數位運算科技的經濟體系。有時也被稱為網路經濟、新經濟或網絡經濟。 在維基百科的頁面下方則提到「數位經濟」這個詞彙最早出現於 Don Tapscott 在1995年出版的《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一書當中,作者認為數位經濟的基本需要以下的要素:   The digital economy requires a new kind of businessperson: one who has the curiosity and confidence to let go of old mental models and old paradigms; one who tempers the needs for business growth and profi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mployees, customers, and society for privacy, fairness, and a share in the wealth he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