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Blockchain」標籤的文章

和 AI 工作三個月的感想

在 ChatGPT 在台灣開始流行後,我和它一起工作了大概 3 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裡有許多出現如何監管、治理AI的文章、也有不少教學、像是有不少如何下關鍵字使它協助你工作。這篇文章純粹以一個使用者的立場來分享,這段時間我與 ChatGPT 一起工作的感想,而不是告訴你怎麼治理它或是如何使用它。 這 3 個月裡如何與 AI 一起工作? 因為我的工作知識涉及的領域不止在網路科技,但網路科技卻是我的所有工作範疇的基礎,網路治理是我的入門磚。 在 2 月底 3 月初時,有一份工作內容是聽 12 場研討會的錄影並摘要,原本我們擔心不了解法庭程序、法律用字、各國的法規和習慣不同,但第一個問題是,怎麼有效率的把錄音裡的話語解釋出來?。後來長官提出了一個方法,有沒有可以聽打字幕的工具?把字幕擷取出來,再翻譯成中文,然後再修改?於是我想到 ICANN 會議、IGF 會議所使用的即時字幕工具,但後來又找到了 Web Captioner 。這是許多 YouTuber 會使用的字幕工具。 也許有人會說,這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錄音筆可以做到這件事了?我要說的是,如果你面對的是不同國家口音、用字習慣、法律用字、法庭程序,錄音筆能否做到同樣的能力?我沒有實際測試過,但 Web Captioner 已經協助減少初期工作的一項負擔,後續的工作完全要依賴這個第一步,不然沒有辦法接下去。 有用過 Google Translate 的人都知道,它最多就是「堪用」而已,你丟什麼給它,它也就回饋你什麼。就是照字面翻譯,沒有上下文的脈絡,當然後續還很多很好用的翻譯工具,但就便利性來說,Google Translate 的便利性還算是高的。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從 3 開始用,再到 3.5版,然後付費使用 GPT 4 和一些外掛工具,它開始讓我感受到身為人的限制、受到體力的限制,還有機器學習的快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思考如何去問問題。 基本的翻譯工作在 GPT 3 就已經到90%的滿意程度,那個時候我還擔心 Web Captioner 的文字擷取能力會受限於講者的口音,所以我還是會聽著錄音做即時聽打,以使要翻譯的文字檔更完整。一場 90 分鐘的專家討論需要 4 個工作天全力投入才能翻譯、整理完畢,但如果是一個可以講美式或英式英語的講者的專題演講,只要速度不快,大概 1.5 個工作天就能處理完畢。 GPT

ICANN73 區塊鏈議題場次後的回應

今天凌晨的 ICANN 73 裡,有一場關於區塊鏈技術的討論,並成功的使用 NFT、加密貨幣吸引到 212 個參與者在線上會議室裡。 在域名應用與治理上的挑戰 互動性很強,在內容上,講者提到了 Handshake (HNS) 和 Ethereum Name Service(ENS) ,也提到了ICANN 與 ENS 合作的部份。HNS 和 ENS 兩個服務的方式與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去年九月 有寫過一篇文章 ,但從分享的簡報中可以觀察到,網路使用者渴望有自己的 TLD,有強烈的需求,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申請 New gTLD 的費用和各種成本,中小企業也負擔不起,就算申請到了,也要有後續的資源去維護、操作。目前要瀏覽的HNS域名網址,則需要修改瀏覽器的設定,這就不在 DNSSEC 的保障了,但其實.....也不見得很多服務商配合使用 DNSSEC。不過安全性的問題是存在的,所以我也不鼓勵一般人去改這些瀏覽器的設定。 凌晨的討論是有趣的,透過線上互動問卷的回應裡知道多數與會者並不是加密貨幣或是 NFT的狂熱份子(如果大家都認真回答的話),也有不少人分享自己在區塊鏈領域裡的資訊來源。 2019年時,曾邀請台灣以太坊的人至 TWNIC 討論關於域名或是IP等網路資源與分散式帳本的應用,在那次的討論裡知道了 ENS,也看到了2018年時RIPE NCC的相關研究。不過當時雙方似乎都對這個領域較沒有興趣,可能也是因為已經有ENS的原因,所以沒有再繼續。 從 RIPE NCC 的文章 「 A Review of Blockchain Applicability to Internet Number Resources  」看起來,實際執行的難度也不低。我的理解裡,區塊鏈技術若是遇到要移轉資源時、修訂時,是否會造成一次分叉?雖然也可以當作是增加一次記錄來處理,但像是每次的 Open Policy Meeting 可能會更動到治理的程序時,造成的成本並不低蠻大的。又或者,只能做一個記錄而已,但如果只是一個記錄,又何必須要用到區塊鏈技術? 昨天在該場次會議結束前,與談人則又問大家,ICANN 是否應該介入去中心化域名(例如 HNS)的管理與治理?過半數的人是認同的。在概念上,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相關的應用,在背後的程式是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去完成,以太法第一次遇到攻擊時,就是出現了

20210510 區塊鏈應用上的域名服務

真的不是故意只看這類文章,但休息一個週末後,這一方面的訊息還是比較容易吸引我注意。原因在於: 現在在談的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真的和我接觸時是不同的事。 還是無法將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應用混為一談。 在以往,區塊鏈的優點是安全、不透過第三方、透過共識完成,所以如果被攻擊,可以從時間戳記 (Timestamp) 來回溯,只承認原本的資訊。 不過目前的加密貨幣很多的問題是在交易所,可能是交易所被攻擊、應用程式上有漏洞,或是其他原因有各種資訊安全的風險存在,在 Facebook 上看到了一篇「 給駭客們的建言 」。這讓我很感慨,我記得在2017年時,許多的講座談的是區塊鏈技術的重點就是安全,但在這篇「建言」裡,看得出來它不是針對區塊鏈技術,而是針對人的行為、應用程式的安全漏洞去攻擊。 中國也有不少討論區塊鏈技術的文章,中國清華大學的未央網是一個很不錯的資訊匯集處,也有許多研究專家在撰寫相關的文章,例如: 区块链的现实之痛与解决之道 ,也匯集了其他國家在科技金融上的發展,或是中國自己內部的政策及相關科技金融產業上的處理,例如: 未央今日播报:“跨境理财通”细则出炉 凤凰金融涉嫌非吸被立案调查 。 在「区块链的现实之痛与解决之道」的作者認為區塊鏈技術並沒有真正的被人應用,而且是屬於脫勾的,被加密貨幣、 ICO 的熱潮模糊了焦點,如果真的要談應用,就作者的角度來看,他覺得與實際的應用在生活裡還有很大的距離。目前除了先前提過的一些應用外,各國政府多研究開發與跨境金融交易、國際貿易相關的應用,或是像學位證書的證明、保險、車聯網相關的應用,但真的要普及而不是只有炒幣,可能還需要時間。也認同這位作者就目前區塊鏈技術的看法:專業術語太多太難以理解、不同技術的鏈與鏈之間是無法交流與交換的 (這則是違悖了網際網路資訊必須互通的公共價值),目前雖然有很多號稱要啟動的跨鏈服務,但也沒有真正的被啟動、真正被執行。從成本的角度來看,僅管各種技術想盡辦法要壓低耗盡的能源使用量外,愈巨大的區塊鏈雖然可信度愈高、安全性愈高,認證的時間愈長,手續費也愈來愈高。但愈新的技術、使用者愈少的鏈,也許交易速度快,但安全性就有一定的風險。 所以這似乎是一個很難取捨的情況,或許要再一些時間。 透過Handshake (HNS)、ENS 等服務的申請頂級域名 HNS 和 ENS 是這兩年內我看到最有趣,且與域名有關的應用服務。

關於區塊鏈應用的一些記事

這篇文章只是小記,有點像是平時在 Telegram  Let's talk about Internet Governance  頻道分享時的加長版文章,但也不會寫太多前因後果。 近況通知:Google 將在 2021 年 7 月停止維護 Feedburner 服務 在此通知以 email 方式訂閱這個 blog 資訊的朋友,email 訂閱會因為 Google 將在七月終止維護 Feedburner 而不再提供訂閱 Feedburner 的email 通知。如果有使用 email 訂閱,可能要改用 RSS 閱讀器來訂閱這個 blog 的新文章:[ 訂閱 ]。 我自己是付費使用 Feedly,它的整合功能很好,也可以劃線筆記,所以已經付費使用兩年。其他的 RSS 閱讀器,大家可以再找尋自己喜歡的。短期內我會在公布新文章後放連結在社群平台,如 twitter,我的 twitter 帳號: @yinchuchen ,如果只想要看網路治理的筆記,可以在 Telegram 的 Let's talk about Internet Governance 頻道。雖然目前 Telegram 有語音聊天 (voice chat) 的功能,不過目前大家的資訊量都爆炸了,加上我也沒有設備可以專心的談話,所以目前還是文字方式為主。 Ethereum World 平台測試中 (Alpha) 如果長期追蹤區塊鏈發展的人,應該會很常看到「WEB 3.0」並將之定義為「去中心化、自我掌控資料所有權」。會這麼定義的人,也將 WEB 2.0 定義為平台過度集中控制資料,平台使用者無隱私,且在未經同意下,平台與商業公司共享資料甚至是使用者資料被當商品交易的時代。 我沒有支持或反對,我同意這些平台服務在未來,可能會因為使用者的意願走向讓使用者自己控制資料,但這是不是 WEB 3.0?我也不敢貿然定論。事實也的確因為我們常用的社群平台總是以模擬兩可或是長篇大論的小字「使用者條款」強迫使用者接受平台對使用者資料的控制或與廣告公司合作投放廣告、操弄選舉結果,甚至是言論的控管,政府三不五時就施壓這些平台要配合「合作」,許多使用者都在逃離這些知名平台。 以區塊鏈技術在搭建的社群平台也很多,上圖是  AKASHA  的瀏覽器介面,需要在 Chrome 或 Brave 或其他瀏覽器裡安裝 Meta M

關於很久沒提到的 Blockchain Technology

【速記】 先參與了 Diplo Foundation 在  10 月份的全球網路治理發展概略 ,雖然有些遲到,只能透過 Youtube 參與,但仍然聽到他們在討論本月 2 日由歐洲央行所發布的「數位歐元報告」( Report on a digital euro )。全球政府都要發行數位貨幣,這是現在進行式,台灣央行也要進行數位新台幣,在政府角度除了貨幣和經濟政策的考量外,多數還有監管的考量,發行數位貨幣是各國政府必行的方向。

網際網路10年小記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2019年是個很特別的年份,除了世界各國迎來選舉之外,World Wide Web (WWW)誕生 30 年,網際網路慶祝誕生 50 年,而台灣的 INSIDE 也在今年慶祝滿10年,並舉辦徵稿活動,主題是:「2009 至 2019 在網路、科技與新創,你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10 年發生大大小小小的事都出現在腦海裡,全球的、台灣的,還有更多事是我未注意到的。我想了很久,造成全球衝擊最大的一件事?斷網?Facebook 和 Cambridge Analytica 的事件(2018)?網路安全?電子化政府?第一台 iPod (2001) 或 iPhone (2007) 出現?能對全球使用者使用行為改變的「事件」還有什麼?

問題不在於區塊鏈

Photo by Clifford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這個星期在台灣,有一場盛大的「亞洲區塊鏈高峰會」,因為在準備 TWIGF 和 APrIGF 2019 的會議資料,就沒有報名。看了INSIDE 整理的 逐字稿 ,不禁坐在電腦前抽動著嘴角。對於需要經過銀行或是第三方、第 N 方擔保的支付工具,都應屬於建立信任的數位支付工具,如果一個以加密貨幣為交換工具卻還要經過銀行,那都不是「區塊鏈應用」,或可說,它還在重建信任的過渡期。 自接觸區塊鏈應用以來,不斷的聽到網際網路的大老們、前輩們、經濟學者們都在極力反對區塊鏈技術,很多人權團體、媒體、各國央行、金融體系都對於區塊鏈的特性大加撻伐: 過度集中、非去中心化 。整個網際網路是個過度中心化的系統,大概很少有人去想網際網路的架構和特性。 ICO 是詐騙 。老實說,這就是一個人要不要被騙一樣,你不能說投資失敗就是被騙,ICO 是一種賺錢手段,但是「投資」還是「投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應用 。加密貨幣是數位(電子)支付的一種,大家常常把加密貨幣作為數位支付的代名詞。台灣政府對於加密貨幣的態度較偏向視之為虛擬貨幣、商品,而不是正式的法幣 (Fiat Money)。 無法移除不該保有的資料 。有些人權團體表示會有人把婦女、孩童受虐的照片或裸露的影片上傳到區塊鏈上,且無法移除。把這個問題歸咎於區鏈技術實在很莫名其妙,畢竟暴力傷害人類、動物的行為就是非法行為,當影片或照片上網後,會迅速的傳播與擴散,有些是存在私人的硬碟裡。但該注意的重點在於:(1) 這些虐待、強迫裸露、拍攝這些影片與照片的犯罪行為根本就不該發生(犯罪預防)、(2) 這些存在私人硬碟裡的照片與影音檔根本就不該被擴散 (民眾教育)、(3) 基於前面兩點,政府應該加強自己的責任,而不應該強迫平台業者對使用者的內容進行審查,內容審查是侵犯言論自由權的。 智財所有權的問題 。例如用作品完成時的時間戳記 (Timestamp) 可以證明是自己的作品,但今天如果有人把這篇文章用他自己的帳號,把文字內容上傳到 IPFS (星際檔案系統,Inter Planetary File System),頂多就是在之後加註原始作者是誰,上傳者不是原作者這種尷尬的情況。所以日後若是使用

Coffee talk with Don Tapscott

Technologies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How Blockchain Fits In It's a wonderful experience to have a coffee talk with Don Tapscott, and he agreed with me to use the slide above. We talked about the talent shortage, myth of "digital economy" in Taiwan. I summarized the coffee talk in the yesterday afternoon: The personality of future talent must be aggressive, full of curiosity, smart and brave, much brave. There's no "digital talent". Many people know using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some people work in technology area, some are technologist. Digital Economy is the way of our life now, not a special area. Maybe we should have a multi-stakeholder group for economic issue, people from government officials, think tanks, each industry and citizens, maybe 25 people taskforce group, discuss about the economy of the future, maybe talking about to have a law to digital economy or not. Blockchain can br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revolution. AI, mach

關於支付工具、金融科技的一些想法

在裝了 Pi 之後,到目前實際使用約3次,都是剛好手上有手機,錢包在背包的狀況。檢視了自己的付款習慣後,使用頻率由多至少依序為:現金、信用卡、悠遊卡、Pi。 曾經聽過同事講過,現在小朋友的學校教育裡,老師教導學生,身上的零錢用來儲值悠遊卡,以悠遊卡消費。 台灣的好處在於,以塑膠貨幣付款的市場已經很成熟,提供了各種管道的支付工具。 對末端消費者來說,只要考量工具的方便、安全性,選擇並使用;對一家使用該服務的末端商家來說,要考量結帳請款時間、請款方式、相關的工具、消費者在店裡使用的頻率、要負擔哪些風險。 對開發者(公司、企業)來說,除了提供安全便利的工具外,也要考量未來在市場上使用是否能普及、與其他商家的合作方式、如何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