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Entertainment」標籤的文章

兩件關於飲食

這陣子好像又開始流行法式西點了,先是 Macaron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最近則在很多人的blog上都看到了可麗露的照片,偉展之前帶我去晶華酒店吃 buffet時,還特別提醒我要吃一種名為可麗露( Cannelé )的點心,不過當時只剩下兩三只瑪德蓮( Madeleine )小蛋糕,而吧台後的點心師傅說,可麗露早就被掃光了。不過,我一直偏愛瑪德蓮小蛋糕,所以那天吃了巧克力、抹茶兩種口味的瑪德蓮也吃的很開心。(那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柏麗廳的另一邊更像一個 大型水族箱 ) 星期四晚上,偉展拿著兩盒西點來,是他們同事在露天上團購的法式西點,他帶了七個可麗露和五個原味的瑪德蓮給我,還特別強調賣家是法國人哦!我第一次吃到可麗露,外皮吃起來有種焦糖香,脆脆的,有一點點咬勁,內心吃起來很柔軟,不會有甜到發膩的感覺,一個晚上,七個可麗露就吃掉了五個,留了兩個當星期五的早餐吃,即使隔了一晚,吃起來依然香氣十足。 不過,這個賣家做的瑪德蓮就比較沒那麼合我的味了,也許是自己一直保有第一次吃到的瑪德蓮是「又香又甜且吃起來紮實」的貝殼蛋糕,所以我猜想,也許是針對台灣人的口味有再調整過,但我也無從比較,因為不知道所謂 道地 的瑪德蓮是什麼口感。不記得Paul有無販售瑪德蓮,但印象裡店裡的可麗露一個售價為85元,幾乎比一個便當要貴,而台北101樓下的Jason's出口處曾有一個小點心櫃在賣法式點心,其中也有瑪德蓮,價錢也是接近一個便當,所以,平時要我去買這些昂貴的小點心,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第一次是吃到瑪德蓮,是年紀很小的時候,吃了別人家的喜餅禮盒,裡面有這種漂亮的貝殼蛋糕,吃起來又香又甜,一直念念不忘,長大後如果有吃到裡面有瑪德蓮小蛋糕的喜餅禮盒,我都會覺得新娘一定甜美可人,婚姻一定幸福甜蜜,呵!但小時候我不知道那貝殼蛋糕有個這麼可愛的名字,一直到我讀了《追憶似水年華》才知道貝殼蛋糕的名字這麼麼美麗,而叨絮的普魯斯特也在第一冊裡寫了近四頁因為瑪德蓮所引起的回憶: 母親著人拿來一塊點心,是那種又矮又胖名叫「小瑪德萊娜」的點心,看起來像是用扇貝殼那樣的點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陰沈,而且第二天不見得會晴朗,我的心情很壓抑,無一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邊。起先我已掰了一塊「小瑪德萊娜」放進茶水準備泡軟後食用。帶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

[movie]What My Eyes Have Seen

電影:羅浮宮謎情(What My Eyes Have Seen) IMDB電影資料連結: 連結 圖片來源:KingNet影音台- 連結 。 初三,我們到真善美去看這部電影,一部中文片名、簡介與劇情沒有與羅浮宮相關的電影,但還好劇情內容在看完後讓人覺得值回票價。 以畫家和畫來做題材的電影很多,但也可以從中了解歐洲人和美國人在處理類似主題的方式,比方說《達文西密碼》、《天羅地網》、《離魂》,這些影片的節奏稍快或重點並不放在畫家或是作品本身,儘管是在探討真偽畫,也沒有感受到畫家和其作品的感受,他們反而是配角;《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則是模擬畫家與畫中人物當時的心態,而這部《What My Eyes Have Seen》即使畫家和畫不是主角,但整部片鬱暗的色調和劇中人物、劇情的安排反而感受到畫家的憂鬱。 女主角Lucie是一名研究華鐸(Watteau)的研究生,瘋狂的研究這名畫家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中間出現了教授的阻擾、資金的匱乏,甚至出售父親的遺物,都只是為了確認自己的研究方向沒有錯誤,也能得到成果。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有捨就會有得,只是看得到的結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此而以,就像露西的指導教授多次阻擾她的研究,是為了搶得研究成果還是擔心露西像自己一樣落得孤家寡人?我們無從得知,只能看他落寞的身影和語調講著自己因為研究導致與妻子天人永隔的過程。 電影裡安排了許多巧妙的巧合,無法言語的街頭藝人、被掩蓋的河流在巴黎底下流動、女主角遭遇雪難罹難的父親找不到屍體、修復的畫作裡有被掩蓋的孩童畫像、畫的底下(之中)還有另一幅畫,都在訴說著眼中所見的事物並不等於「事實」, 事實等著世人去發掘,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也要看挖掘者本身覺得是否值得,不然,就只能掩藏在表象之下漸漸被人遺忘,儘管事實就在眼前,就像那條正在流動的地底河流。 從一些報導裡,導演本身透過這部電影推論華鐸(Watteau)與歐本納(Opener)是同一個人,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導演個人對於畫家本人的推論及研究,我們所看到的是Lucie將導演對於證實這樣想法轉至電影中,這也許是導演自己的故事,他藉著電影想說:「我想證實華鐸與歐本納是同一個人,但學術派的禿鷹想要把研究成果據為己有,而生活和實現理想又是那麼的艱苦,我知道一些事實,但說不出口,只能透過電影的方式把事實表現出來。」就像劇中瘖啞的街頭藝術家一樣,用行動藝術、肢體動作及眼神來呈現

一首十分喜愛的電影主題曲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這是僅次於The Big Blue主題曲外,讓我非常喜歡的電影主題曲。想從Amazon上買這首主題曲的mp3,可惜非美國人是無法購買的。只能看著頁面,聽著YouTube上的音樂嘆氣。 文章裡面是我在YouTube上收集到的,關於這部電影的一些影片,最重要的是1986年由Ryuichi Sakamoto本人的演奏和1990年在日本現場演奏這首曲子的錄影,但我最想聽的是電影原聲帶裡的那首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我在最後放入了Energy Flow及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其中的一首配樂Rain。Energy Flow就不說了,Rain這首曲子是出現在傅儀的妃子要求離婚時出現的,好像是他們從車上下來要進日本人的大使館還是接待地,這個妃子在門口鼓起勇氣向溥儀要求離婚,在溥儀同意後,這個末代皇妃在雨中快樂的舞蹈著,快速的節奏也同時讓人感受到一個女人要求脫離不平等、守舊的婚姻制度時的那種快樂、輕鬆與無所適從。 Ryuichi Sakamoto還為許多部電影寫過配樂,他曾經是我很喜歡的作曲家,曾經買了三張CD,其實還是為了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最後,三張CD賣到剩最後一張BTTB也很少聽了。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music , OST , Merry Christmas , Mr. Lawrence , Ryuichi Sakamoto

最冷是清晨

去年夏天,寫了「 聆聽夏天最後的時光 」。一個人,熬夜做東西時,沒聽點人的歌聲,就會溺斃在一個人的寂寞裡,發現這些女伶的歌聲在深夜裡聽起來也很溫暖:Selena Jones、Diana Krall、Anna Caram、Traincha。 這個星期,應該是很忙吧!忙投履歷表、找工作、把手邊的案子做完。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diary

[music] Cheek to Cheek

英文wikipedia中的 Cheek to Cheek 。 這首由Irving Berlin所寫的曲子出現在很多電影裡,每個年代都有人翻唱過。這些電影包括:英倫情人、綠色奇蹟,翻唱過這首歌的歌手不記其數,原唱是Fred Astaire在1935年演出,近代較知名的爵士歌手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Peggy Lee...等許多人都唱過這首歌。 第一次聽到是在電影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電影裡所聽到的兩個版本,分別由Fred Astaire和Ella Fitzgerald演唱的歌曲作為配樂,忘了是在哪裡聽到Peggy Lee的版本(應該是台北愛樂電台),之後又在電影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裡,即將上電椅的John在臨終前的願望是希望看電影,於是他們放了Top Hat,也就是Fred Astaire唱著Cheek to Cheek的這一段出現在螢幕上,而John看著電影聽著音樂。死刑執行前,坐在電椅上的John拒絕戴上頭套,他用顫抖的聲音唱著 Heaven, I'm in heaven... 。 同樣都是沉重的電影,我比較喜歡英倫情人裡的配樂,且裡面有Ella Fitzgerald所唱的版本。不過也可以說,我還蠻喜歡Gabriel Yared在電影裡的配樂安排及部份他所創作的電影配樂都有特別的感覺,紐約的秋天(Autumn in New York)、 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都能在片頭曲的部份聽出他的樂曲。 扯遠了。透過YouTube找到了許多版本,但也許是搜尋方式不對,沒有找到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Peggy Lee他們所演唱的版本。不過也有不少特別的版本,如年輕時的Julie Andrews和Selena Jones所演唱的Cheek to Cheek共七個版本,也許哪天找到了會再加進去。 英倫情人電影原聲帶圖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英倫情人/電影原聲帶 頁面。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movie , music , cheek to cheek

21個關於愛情的人生場景

唱作俱佳組演員(左至右):李宏鳴、李忠琪、江翊睿、史茵茵、德仔、陳品伶 劇名:I Love You, You a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 LPC ) 售票資訊: 兩廳院售票系統 地點:台北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B1 地圖 票價:$750/$1,500(兩廳院會員打九折,學生憑證打八折) 嵐創作體: 官方網站 | 部落格 很愛「聽」音樂劇,因會經濟因素很少看國內的表演,都是買CD回來聽,自從去年看了嵐創的拜訪森林後,就很希望每年至少看一場國內的表演。還記得去看《 拜訪森林 》後心情的激動,淡水本來就很美,北藝大的校園及夜景也很美,音樂和演員都很棒,唯一的缺點是離舞台好遠。雖然驚豔於國內也可以聽到這麼美妙的英文音樂劇,但好像少了些什麼。 今年嵐創作體有兩齣劇,原以為錯過了,還好今年還有這麼一部,剛好雨漣在找團購,我們就決定去囉!偉展很希望在北藝大,不過這次在台北的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要趕去其他地方會近一些。 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把二十一段愛情場景全部演完,從神創造男女的開始,男女之間的情感從生澀的戀情、花樣年華的戀情、拉警報的求愛、追求婚姻、妥協、婚禮、婚姻與家庭的經營及在幾十年後夫妻之間是否還存有當初的悸動,就在這些場景裡全部演出。 這部戲在國外演了十二年,感覺起來,人類的戀情模式在這十二年中沒有太大的改變,儘管男女之間的距離從表面上看起來愈來愈少,甚至女性從以往的被動轉為主動或主導戀情,但總是像劇中所演出的一樣,男女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沒有改變-其實女性心底還是希望自己是被動、被呵護、被了解的那一方。 整個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總共有三段,在開始之初的Tear Jerk,這是讓我會心一笑的片段。那次看完《最遙遠的距離》,雨漣、阿PO和我三個人在聊天,我說偉展因為工作的關係,如果看比較文藝的電影,他會睡著,所以我會自己去看試映會,偶爾我們會租一些比較輕鬆的劇情片或喜劇片一起看。其實我們第一次一起看電影,是看他送我的《The Big Blue》DVD,在片尾我們兩個人一起流淚,我一直沒有問他為什麼。昨天晚餐時我就問他了:「為什麼那個時候你會流眼淚啊?不會是想睡覺,眼睛流淚吧?還是被劇中兩個潛水員的友情感動了?」他本想不理我的,最後他說:「才不是感動,是覺得男主角的結局太悽慘了。」 於是我告訴他美國版的Happy End

[movie]最遙遠的距離

片名:最遙遠的距離(The Most Distant Course) 導演:林靖傑 演員:桂綸鎂、莫子儀、賈孝國 上映日期:2007年11月2日 網站: 官方部落格 失戀的人、經歷過失戀的人、發卡的或被發卡的人,在看這部電影前先多帶幾包面紙進放映廳裡。這部電影講的是社會中三個不同階級的人在面臨情感或事業的挫折時,各自找尋療癒方式的過程,而在這樣的過程裡,這三條平行線在這個點上交集在一起,然後再發散,也許在未來他們還會有交集的一天。 電影由小湯(莫子儀)在充滿潮音的睡眠中醒來,匆忙的上工,卻經由前輩的提醒才體會到自己早已失業,無力的蹲在路邊哭泣開始。鏡頭轉到阿才(賈孝國)與援交女在旅館房間中對談的畫面,從他低沉的嗓音講出的詞句,如角色扮演、藝術治療,我們可以知道他是高知識分子,可能是從事心理工作方面的,而他與援交女的對話裡,他讓她面對自己的恐懼更甚而去克服恐懼。再轉到剛搬到新住所的小雲(桂綸鎂),從接電話的期待到失落,她無助的坐在角落裡喝酒,再到男友突然出現的驚喜與肉體纏綿。 片中比較令人驚豔的是阿才的角色。相較於一般上班族的小雲和屬於自由業的小湯,阿才是整個社會階層中屬於較頂端的醫生,而且是心理諮商相關的醫師,他所擔任的職業是救贖其他人沉淪的心靈或是放出其他人心中躲在陰鬱角落裡的獸,但醫生也是人,他心中也有不為人知的痛楚。 我們看到開頭時阿才與援交女的放縱,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治療」援交女心中的恐懼,之後又看到他與少婦交談,他所說的字字句句都讓少婦心有所感而哭泣到不能自己,但他說的每一個字句都帶有著憤怒的情緒,不是幫少婦治療,而是兩個同病相憐的人,一個用言語引導,另一個用眼淚發洩憤怒與失望。阿才的放縱是到影片中後段才知道原因,他雖然一直擔任治癒別人的角色,但他也需要被治癒,所以一個早晨醒來,他拋下白襯衫和花領帶,他聞著衣服上發出的味道(也許是醫院的藥水味或是性交時所沾染的體味),拋下醫生角色所給人的高道德規範,穿上寬鬆的服裝象徵放鬆他對自己的高規格要求,離開灰濛濛的台北,拿出那張喜帖奔往台東,這個台北人逃離都市的後花園。他與檳榔西施的調情到被小湯解救,我在想,也許他想藉由這樣的一個挫折來解放自己,他一直都是別人眼中「正面」的角色,這其實是一種很大的壓力,所以在私底下他以扮演「負面」或「被動」的角色:被欺負的援交女、任西施操弄的檳榔(調情後,西施:『你是誰啊?』阿才:

[movie]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片名: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導演:維克多·沙爾瓦Victor Salva 演員:史考特麥柯洛維茲Scott Mechlowicz 、尼克諾特Nick Nolte、艾咪史瑪特Amy Smart 原作: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 網站: Peaceful Warrior 上映日期:2007/10/26 墜落時,會想到什麼? 看著票上印著的倒過來的人,想到了塔羅牌的Hangman,一個痛苦卻又享受自我折磨的狀態,運動員的生活似乎就是在不斷的超越自己的體能極限中努力,不斷的追求榮耀帶來的成就感,把自己束縛在成就感中,失落的痛苦也只能自己承受。 以體育項目的勵志電影很多: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重返榮耀(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這兩部電影一部講失意的球員經紀人和球員之間的互動, 一部在說一個高球天才因為得失心過重而喪失天份,仰賴路過的 Bagger Vance替他改變心態並挽回信心及抱得美人歸。兩部電影的都是以人名來命名,而這部電影同書名為Peaceful Warrior:平靜的戰士,其實要我們看一位戰士如何透過心靈的平靜來成就自己的目標。 這部電影的劇情很輕鬆,透過很簡單的問答和行為來觸動觀眾心中的根本疑問,不是那個讓人想破頭的「我是誰?這一世的目的是什麼?」而是:「你快樂嗎?」很多人遇到這個問題的當下和片中的運動員一樣是答不出來的。片中多數的理論、行為與飲食其實比較像日式的哲學,反正美國人總是日本中國分不清楚,統稱為「禪」,但片商這麼翻譯大概和書中Millman稱這位老人為Socrates有關。他們的對話,除了讓我想起平常和大哥的對話外,「墜落」似乎是片中Millman心智重生的一個關鍵。 Millman夢到自己在完美的表演後摔傷了腿,看見了清掃他的「殘骸」的人穿著左右不同的鞋,在凌晨三點驚醒後,騎車去加油站遇見了被他稱為Socrates的老人,這個老人穿著左右不同的鞋。 他與老人相約在校園,被老人扔入橋下。Millman憤怒的從水中爬起與老人爭論,Socrates說:「…你很專注在其中,還把那段經驗取了個名字『啊…』」之後的Millman有了一些體驗,表演了一段相當完美的鞍馬。 他跟蹤老人來到體育館,兩人爬到橫樑上,Millma

[movie] 只有愛和信仰-Saving Milly

片名:搶救米莉 Saving Milly 導演:丹寇帝斯(Dan Curtis) 演員:布魯斯葛林伍德(Bruce Greenwood)、麥德琳史道伊(Madeleine Stowe) 原著: 搶救米莉:在愛情政治與帕金森症之間角力 作者:Morton Kondracke ISBN:9570443405 了解帕金森氏症: 連結 。 圖片取自 HBO Saving Milly 劇照 凌晨看完影集準備要睡了,轉到HBO看到播到一半的Saving Milly,畫面是男主角莫頓與米莉在街頭爭吵,米莉氣莫頓認為她是他前途的負擔後對他大吼:「We broke up!」我只注意到音樂很好聽,因為片子很舊,於是又轉到別台去,再轉回HBO,莫頓從華盛頓回芝加哥,發現自己忘不掉米莉,兩人從餐廳裡走出來,外面下著大雨,兩人在雨中撐著一把小傘,相視微笑。我又轉開了,去看莫名其妙的數字搜查線,因為劇情裡男主角的疑問:「為什麼那些宣稱純潔正義的人,總是用最邪惡的手段?」罪犯是自稱某個教派的先知,但這個教派有亂倫和一些不法情事。 最後用一些沒聽過的數學理論和公式破案,但卻死了很多人。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影集讓我錯過了一部感人的電影。 當我再轉回HBO,米莉已經發現自己得了帕金森氏症,而發病的她躺在病床上,全身肌肉緊縮,表情扭曲且警恐。 這部電影是由莫頓在參議院中作證,講述他與患了帕金森氏症的妻子米莉的故事,不止是帕金森氏症,從HBO的劇情簡介看得出來其實這兩個人是屬於不同世界卻因為一場學運而認識,組成家庭之後也有不同的衝突發生,但這個家庭的每個成員因為對彼此的愛和妻子的包容和凝聚力而緊緊相連。 米莉在發病初期,她原先是不能接受的,她拒絕接受治療,因為身為治療師(不知道是什麼的治療師)的她還有更多患者需要她的協助,莫頓對她說:「妳還想在十年後治療其他人嗎?」她便開始接受治療及服藥。 看到她躺在床上肌肉緊縮被急救,回到家後即使按時服藥但因為受到疾病影響,生活機能開始退化:平衡感變差、無法控制的顫抖、身體僵硬、語言能力退化…除了帶給她自己挫折外也給身邊的丈夫帶來更大的磨難-看到心愛的妻子這麼痛苦,卻又無法改善是多麼心痛的一件事。 當米莉決定進行腦部手術治療時,剃光頭髮的她在家人面前保持一貫樂觀的態度進手術房。接下來就是病房外的等待,儘管父親表示就算母親走了,他還是會做好連繫大家的樞紐,他已自妻子的身上學

用歌聲懷念美好又危險的年代

也許是電影看多了,一直很喜歡那個古老的年代-只有黑白的年代。剛才一部HBO播放的諷刺搞笑片《追求美國夢 American Dreamz》,大概是諷刺實境歌唱比賽節目和美國出兵干預中東國家的劇情,裡面有個中東人唱了這首再美國不過的 My Way 。 於是腦海裡有一些影像,都是從影集和電影裡看到的:Las Vegas-那個金光閃閃的,充滿風險、黑道、賭場…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怎麼說,記得有一集的CSI還播了一些黑白畫面,很有那種味道。總覺得那個年代應該是一個黃金的年代,不管是時尚或科技都在迅速的發展,當時的人們抱著希望,盡情享受新科技的驚喜或承受新科技的衝擊,四處都是機會-美好又危險的年代。 後來我上YouTube再找了幾首常聽到的、自己喜歡的,由他演唱的作品。不知道什麼原因,聽到Moon River時不是第凡內早餐的Audrey Hepburn,而是Sex and the City中,Carrie和Mr. Big兩個人在公寓中跳扭扭舞的畫面(很有可能是因為沒看過第凡內早餐)。 My Way有很多版本,聽過三大男高音一起演唱的,覺得他們三個還是不要一起唱歌比較好,還是Francis Sinatra的比較有感覺。 這篇文章就讓我不認真一下,如果要知道Frank Sinatra,可以到wikipedia中關於 Frank Sinatara 頁面,以下則是我臨時找到的音樂,順便加入1994年三大男高音合唱的My Way懷念一下Pavarotti,沒有特別挑選,聽音樂就好: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music , Frank Sinatra , 3 Tenors

[movie]希臘首部曲-悲傷草原

片名:希臘首部曲-悲傷草原 (Trilogia I:The Weeping Meadow;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導演:Theodoros Angelopoulos 安哲羅普洛斯 配樂:Eleni Karaindrou 主要演員:Alexandra Aidini(其他請參考 IMDB ) 要看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對我而言一直是種挑戰,第一次看他的電影就是號稱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的《Eternity And A Day》,那真是一大挫折,看完很難體會導演要表達什麼,沒有太多的話語和近拍演員的表情,也沒有太多的劇情,但美妙的配樂和每個如畫般的畫面另我很難忘。這次看《The Weeping Meadow》,比起《Eternity And A Day》較平易近人,音樂依然令人感動。 《The Weeping Meadow》是希臘三部曲的第一部,劇情是關於一個女子的愛情悲劇,背景在戰亂的兩次世界大戰前後。1921年時,女主角Eleni還是個年幼的小女孩,被一群因為躲避俄國紅軍內戰而要逃回希臘的移民希臘後,在河畔旁聚居生活。畫面自遠而近,由收養Eleni的手風琴演奏家Spyros簡單的敘述他們的由來,再由開場的畫面簡單的敘述了一群移民的生活。 Spyros一家走在這群移民的最前端,在這個聚落裡,只有這個家庭是居住於二層樓的房子裡,由此可知這家人的生活是富裕的,也是領導,所以在Spyros的喪禮時,全村的居民成了一個壯觀的送葬行列,喪禮舉行後,純樸鄉愿的居民們容不下Eleni和Alexis的戀情,更認為這對戀人是造成父親死亡的主因,憤怒的居民把Spyros所養的羊隻殺死吊在樹上。 在看《Volver》時,片中有一個奇怪的習俗,在人在死後,鄰居會來把家中的物品全部帶走以作紀念。當我看到Eleni和Alexis參加喪禮後回到家中,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多餘的東西是在家裡的,Eleni的床也不見了,而雙胞胎們也在長椅上睡著。不知道是不是Spyros為了找尋Eleni散盡家產還是和西班牙人一樣,家中的東西都被鄰居帶走。 Spyros的死亡也像是宣告整個聚落的生命結束,當天晚上,整個村莊成了一片水鄉澤國無法住人,村民們帶著家當,撐著竹筏打著喪禮用的黑旗划向無法預知的未來。Eleni一家是沒有帶家當離開,離開時這對年輕夫妻一個望向遠方,一個回頭望向這棟大屋,這個畫面已告知了這個

[movie]虛偽、傲慢與人性--Dogville

片名:厄夜變奏曲DOGVILLE 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演員:Nicole Kidman… IMDB 花絮:厄夜的告白(Dogville Confession) 續集:命運變奏曲(Manderlay) 目前桌上放著的,是《在黑暗中漫舞》和《命運變奏曲》,克制著自己不要接著看下去,雖然我覺得看完再寫會比較完整,特別是看完《命運變奏曲》。昨晚已先看了《厄夜變奏曲》的花絮,在拍完這部電影後 Nicole Kidman還是沒能再接下去演《命運變奏曲》。 如果沒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不建議再繼續看下去,免得壞了看電影的興緻。 這部電影共分為九幕和一個序,沒有任何的「場景」,像是舞台劇般的在每一幕開始時有旁白,所謂的場景則象徵性的在攝影棚的地上劃出房子的地基、動物;在實體場景上,只有商店有門和展示櫃,看不見的McKay家有片落地窗,醫生有藥櫃,作家有書桌,七個孩子的果農家有張床和黑板…每個實際存在的物品都代表了住在那一「格」的居民的職業和對他們最重要的事物。也許因為沒有了場景,演員的表現反而被突顯了出來,劇情更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在「序」這一段裡介紹了Dogville和裡面的人物。在第一幕到第五幕裡,從Grace來到這個貧瘠的村莊,而村長Tom的行為與用意也讓人難以忍受,到此為止,大部份村民看起來是善良的,如同在序中介紹的善良正直。雖說在看電影前已經有人提醒我要小心電影情節的黑暗面,在第六幕開始時也有字幕提醒,但在看到第六幕時就想關掉了。因為從這一幕開始,才開始看到什麼是人性,而從第六幕開始,才是真正的人生。 「傲慢(arrogance)」是最常出現在電影中的字詞,當Grace與Tom相遇時,她對Tom表示她必須自己教育自己,所以必須處罰自己不能進食;在第二幕裡,Grace認為Tom很「傲慢」而傲慢是不對的,一直到最後,第九幕,她到了車上依然與父親爭論「傲慢(arrogant)」。從車上兩個人的爭論裡,名字代表優美、優雅Grace終於顯露了她的本性: The Big Man:…but I, I call them dogs… Grace: The dogs only obey their nature. Why shouldn't we forgive them? 直到最後,她的決定讓整個村子燒光只剩下一隻狗,而她原諒了那隻連肉骨頭也不願施捨給她

[Music]Mi Sueño-Ibrahim Ferrer

專輯名稱: Mi Sueño 演唱: Ibrahim Ferrer 試聽連結: 博客來網路書局--Mi Sueño Amazon.com-Mi Sueño 封面取自Amazon.com 提到古巴,應該會聯想到雪茄、棒球、卡斯楚(Fidel Castro)、切 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摩托車日記;如果有人提到Ibrahim Ferrer,多數人應該會直接連想電影「樂世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這個共產國家,一般人很少對它真的非常了解,我對它也了解不多,當《樂世浮生錄》在台灣沸沸揚揚時,也無力去欣賞它。查了一下 wikipedia ,原來古巴除了上述名人及名產外,還有許多農產品,包括了咖啡豆。 昨天下午,我問大哥:「古巴有產咖啡豆嗎?」他說:「有啊!共產國家產的咖啡豆…」接下來的聲音就被磨豆機的聲音蓋掉了。 常在聽到電影中出現類似曲調的配樂,像是沒人寫信給上校(No One Writes to the Colonel)、悄悄告訴她(Hable Con Ella)裡的Cucurrucucu Paloma、揮灑烈愛(Frida),還有Antonio Banderas所演的一些電影(當然不會是蘇洛)會聽到一些配樂,偶爾會出現西班牙或是墨西哥民謠,通常我都會很籠統的歸類到拉丁民族的歌曲。只是在聽了許多歌手的演唱後,其實沒有找到能帶給我有「百年孤寂」書中感覺的音樂,也沒有找到那份熟悉感。很難形容那種熟悉感,古巴音樂的形式有很多種,倫巴(Rumba)應該是台灣人較熟悉的形式,因為在台語或國語老歌裡可以找到不少倫巴曲風的歌曲。 Mi Sueño的中文專輯名稱為「我的夢想」,由Ibrahim Ferrer個人演唱多首Bolero Ballads,其中還有一首是1998年的錄音。Bolero,查尋wikipedia時得到的結果是: The bolero is a type of dance and musical form. 而在唱片上所看到對此專輯的說明是這樣的: The last album by the great Cuban vocalist and Buena Vista Social ClubTM star, Ibrahim Ferrer. The project he dreamed of realising a

[Movie]艾瑪的禮物--平淡與沉重

導演:史凡塔迪肯 Sven Taddicken 演員:茱蒂翠貝兒 Jordis Triebel、約根沃格爾 Jurgen Vogel 語言:德文 原著: Emmas Glück 作者:Claudia Schreiber ISBN:9783379008051 圖片取自 Emmas Glück 電影官方網站。 上星期五晚上,我們去長春看這部電影,其實看完後很平淡也很沉重,但也沒有特別強烈的感覺。 影片一開始就是艾瑪屠宰豬隻的畫面,她與豬仔在陽光下嬉戲,然後帶到舖滿乾草的樹蔭下,輕柔的耳語,再快速的在咽喉部劃下一刀,讓豬仔「平靜」的離去。 接著她處理豬隻,而導演將畫面交替切換對比城市中做檢查的麥斯,艾瑪俐落的下刀分解豬隻,而醫院裡的醫生正用精密儀器掃瞄麥斯的腹部,當艾瑪可以從豬隻內臟顏色來判斷一頭豬隻有無染病時,醫生則是用依數據和掃瞄結果告訴麥斯他來日無多。 接下來我們看到這兩個主角開始追求自己的幸福,艾瑪是個祖父養大的女孩,一個女性必須承擔農場的生計,她自給自足,包括性的需求也自有解決方式,當她騎摩托車在鄉野奔馳追求快感時,男主角則是悶悶不樂的走回汽車公司,似乎決定了什麼事,開口搭訕女同事時,就獲得了當天第二次的拒絕,第一次的拒絕是在醫院裡,死神宣告了他的死期。當然艾瑪也不是沒有煩惱,農場的抵押無力償還、水電費繳不出來,六週後整個農場就要被銀行沒收,而這個訊息的傳遞者則是村裡追求她的警員,而這個警員不論到哪裡都離不開媽媽,就連求婚,媽媽也在場,這是多諷刺的情景。 艾瑪和麥斯原本是不屬於同一個世界的人,連個性都是完全不同,相對的。屠夫原是傳統男性的工作,艾瑪可以精準俐落的下刀,但她在家事上完全不行,房子欠缺整理,個性直接坦率,因為保護自己,警覺性很強;麥斯從事汽車銷售的內勤工作,處於辦公室內,偶爾需要招呼客人,比較內向,從他打包行李的動作和房子內部井然有序的佈置以及打電話做預訂房間的行為看得出來他是一位喜好整齊、規律,也同時看得出來他平常很少社交活動,不善與人交際。 癌症破壞了麥斯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於是失序的他偷了公司的資金、偷了公司裡的好車、違背了朋友漢斯之間的情誼,依照計劃他是要竊取這筆黑錢到國外去渡過剩下的日子,不過,生命裡的意外不嫌多,下雨天、遇到進行不法交易的漢斯、跑車追逐,最後他放手衝撞護欄,也衝進艾瑪的生命裡。在雨夜裡救了麥斯的艾

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聖路易之橋

書名: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 博客來介紹頁面 ) 作者:Thornton Wilder ISBN:9780141023625 電影: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 Amazon連結 ) 導演: Mary McGuckian 演員: F. Murray Abraham, Kathy Bates, Robert De Niro, Harvey Keitel ...等。 其實我只看到這部電影的後半段,而且也還沒看到書。其實永遠搞不懂為什麼一些好看的電影總是要在凌晨播放,例如剛才剛完的《斷背山》,如果不是吃點心時太無聊同時不想看書,也不會看到HBO在播,而且我也只看到後半段。 記得會看完《聖路易之橋》是因為裡面有Kathy Bates和Harvey Keitel。我會固定看幾位演員出現的電影,例如剛才說的兩位,他們都不算是偶像型的演員,尤其是Kathy Bates,看到她精湛的演出,如果沒記錯的話,她演過史蒂芬金的《戰慄遊戲》和《熱淚傷痕》,而《戰慄遊戲》這部電影裡,她所演出的安妮則是讓我非常難忘。 看過其他人寫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電影的觀後感,配上自己所看的後半段已經大略了解這部電影的故事大綱。但這個故事,如果只看後半段,一定會一頭霧水,因為故事裡雖然每個主角都有個自的故事和秘密,但又似乎互相有所牽連,以致於最後他們在同一個地方相遇,然而又幾乎同時命喪黃泉。 希望沒有透露太多劇情,我總是透露太多劇情在文章裡。 當時我連電影名稱都不知道,只能去查時刻表,然後又很狂熱的開始找哪裡可以買DVD或是小說,無奈的是找不到中文版的小說,只好啃英文版的,真是很難吞,除了花精的課本是英式英文外,我還有一堆原文小說被晾在一邊沒讀完,有的甚至沒翻開。接下來又要讀心理諮商的課本,這本小說什麼時候會讀完?不知道,但很高興的是買到了而且還是有庫存的狀態,不用等超過半個月。 接著還要努力的去找參考書和找工作。不過如果可以借到DVD的話,還真想重看一次。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reading , movie

[movie]桃花源的遺憾-Le Grand Meaulnes

電影名稱:美麗的約定(Le Grand Meaulnes) 導演:Jean-Daniel Verhaeghe 演員:Jean-Baptiste Maunier Nicolas Duvauchelle Emilie Dequenne Clemence Poesy 原著中譯:失落的莊園(遠流出版) 高個兒莫南 (先覺出版) 作者:亞蘭-傅尼葉 Alain-Fournier 右圖海報取自於 海鵬影業網站 。 把原著改編成電影的很多,但無法改變的是,要把一整本書濃縮成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又要維持原汁原味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於是有些導演會稍微改變結構讓這部電影除了維持書中文字所帶給人的感受外,同時也能表達出導演及編劇的風格,這樣的作品不多也很難得,有些作品甚至比書本帶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不以故事的角度去看,這部電影可說是在向《Le Grand Meaulnes》的作者致敬,而不止是只有拍攝書中的故事而已。 作者在撰寫這部小說時,將自己投射為書中的兩個角色:法蘭斯瓦佘瑞(電影翻譯為馮斯華賽雷)和莫尼-法蘭斯瓦代表了作者的孩童時期:都是老師的父母、依循父母規劃成長的孩子;莫尼則是作者的理想:早熟、富有個人魅力、叛逆,但同樣都有著冒險的夢想。 電影的主軸大致是依循著故事在走的,叛逆的莫尼來到奇異的莊園參加了一場夢幻的婚宴,遇到了心怡的女子,但這場婚宴並沒有舉行,在曲終人散後,莫尼離開了莊園回到了現實生活,開始找尋這個桃花源。當然,因為必須把這部小說濃縮在一個半小時內結束,有很多人物、事情發生的順序情節都被更改,例如書中的法蘭茲在發現新娘逃走後,與同行的波希米亞人離開家裡四處找尋新娘,但因為打擊太而在森林裡舉槍自盡,後來被波希米亞人救回,但傷口仍然造成很大的影響。法蘭茲後來便與波希米亞人偽裝成馬戲團橫走整個歐洲只為找回心愛的華蘭汀妮,甚至到莫尼與法蘭斯瓦所就讀的學校與他們一同讀書,在那時補全了莫尼的地圖,也是在那個時候,法蘭茲與莫尼訂下了約定和暗號,書中是這麼寫的: …當我呼喚你們的時候-當我這樣呼喚的時候(他發出一種奇異的呼聲:嗚--嗚!…),你們一定要回答我。莫尼,您先發誓! 電影中有特別強調莫尼會雕一些短笛來發出聲音,然而整部電影中出現短笛聲音的是莫尼離開學校前往巴黎,法蘭斯瓦在房裡覺得受到背判而憤怒的吹著莫尼留給他的短笛,坐在馬車上的莫尼流露出了一個微笑。法蘭茲的暗號在小說

[music]聆聽夏天最後的時光

再兩天就是夏至,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過了夏至,白晝開始變短,漸漸就要走入秋天,接著一年又過去了。 我尋找著適合夏天聆聽的音樂,從久石讓到佩爾特,再回到Ryan Farish,突然想聽點人聲,不是小野麗莎的Bossa Nova,也不是Gilberto,這個夏天很浮燥,容易低潮。接著就看到ppaper no.46裡介紹的兩張專輯,分別是Bebel Gilberto的 Momento 和Traincha的 Look of Love: Burt Bacharach Songbook 。在幾經比較後,選擇了Traincha。 有一首歌叫Close to You,有很多個版本,第一次聽到是在壹陸壹由Anna Caram所唱的版本,我非常喜歡這首歌,慵懶的聲音配上輕鬆的音樂,很多人唱過,可以聽聽看以下由The Carpenters演唱的版本: 會買這張專輯還有其他的原因,在聽過專輯後,我問偉展:「有沒有很古老的感覺?」他說:「老007都出現了(不知道他說的是不是羅傑摩爾)。」這的確是一張充滿 古老 歌曲的一張CD,唱片全名是 Look of Love: Burt Bacharach Songbook 小標是 the Finse in Jazz Since 1939 即向Burt Bacharach致敬,由荷蘭女伶Traincha演唱由Burt Bacharach所作的歌曲,有些聽起來還真是很有disco的感覺。 夏天心情悶的時候的確適合聽一點人的聲音,ppaper裡是這麼寫的:「家居生活不可或缺的音樂」,這張專輯比較懷古,多數是抒情的沙發音樂,如果想要有海邊或是墾丁那種輕快又慵懶的感覺,選擇Bebel Gilberto是比較適合的,畢竟人家是Gilberto嘛!有誰能拒絕在夏天的星空下聆聽The Girl From Ipanema呢?這首曲子大概是蟲鳴之外我會想在夏夜裡聆聽的曲子。 在Look of Love: Burt Bacharach Songbook這張專輯裡,還特別喜歡一首 That's What Friends Are For ,裡面的吉他弦音配合歌詞,特別令人容易掉進回憶的思緒,以下大概是Traincha的現場表演錄影,影片有點晃,聽音樂就好,很棒: 我最喜歡的歌詞如下: Keep smiling keep shining Knowing you can

[movie]秘密與謊言

片名:秘密與謊言(Secrets & Lies,1996,英) 執導:Mike Leigh 主演:Timothy Spall、Phyllis Logan、Brenda Blethyn、Claire Rushbrook、Marianne Jean-Baptiste 圖片取自 心靈小憩 : 秘密與謊言解說頁面 。 星期日下午匆匆忙忙的趕到校園書房二樓參加電影座談會,一進門先向psycho 大大打聲招呼,簽到領名牌後找了個位置放東西,好險沒遲到。在場有很多媽媽,其實有點訝異,之前聽雨漣說有在平面媒體上刊登活動訊息,也有不少是兒女帶著媽媽一同出席的,這倒是很難得的現象。 這部從中間開始看的「秘密與謊言」,雖然是從中間開始而且有時因為坐下來看不到字幕有些可惜,但在小憩的網頁上可以先大概了解劇情的內容,加上韻琳姐的講解並不是那麼難懂,我從沒想過在運鏡上的事,不過導演似乎要我們以鄰居的角度去涉入這個家庭的眾多秘密裡。 電影中有些很特別的對話是後來在小憩的網站上看到的,像是荷坦絲對友人說:「父母,是我們自己挑選的。」這句話讓我想到天才雷普利這部電影的最後,迪克的父親以悲痛的心情對雷普利語重心長的說:「大家都說,兒女無法選擇父母,但父母也無法選擇兒女。」兩個不同身份的人,說出完全不同的話。在雷普利這部電影裡我們知道迪克和父親的感情很不融洽,兩人的價值觀不同,迪克甚至將母親的疾病責怪在父親身上,遠走歐洲;荷坦絲會說出這樣的話,也顯示出她的思想似乎較為成熟,也較正面。荷坦絲因為自己很小就知道自己是養女,而當她在找尋自己的身世時,其實是對自己的養母非常肯定的,認定那才是自己真正的母親。但人都會有好奇,當荷坦絲在養父母都過世後,她的生命出現了缺口,而開始尋找自己生命的來源。 在看到電影中的母親辛西雅與另一個女兒羅珊的相處態度時,直覺的想到最近在讀的東西,辛西雅是一個很標準的Chicory type的人,同時綜合了White Chestnut,她非常的關愛她的弟弟莫利斯與女兒羅珊,但她這樣的關懷其實是出自於一種需要以愛回報的感受,當她表現出她的母愛卻被所愛的人回絕時會表現出一種受到傷害的感覺(Chicory),同時因為她幾乎是沒有童年,母親過世,父親無法照顧家庭而長期抑鬱,辛西雅被迫在短時間內成長面對現實生活的苦難,也因為缺乏父母的愛,在極為年輕時就渴望尋求異性的愛情以滿足被愛的需求,

[音樂筆記]新世紀音樂 New Age music

在年紀很小的時候,我所聽的音樂有三種:古典樂、新世紀音樂和電台播放的輕音樂,有些像是Hagood Hardy的作品,但是對什麼都不知道的我而言,是把新世紀音樂放在古典樂這個項目裡的,直到讀了五專才了解這些音樂有很大的不同,也了知道原來有那麼多輕音樂是 Hagood hardy 的作品。 關於New Age music,在 維基百科 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新世紀音樂(英語:New Age music)又譯作新紀元音樂,是一種在1970年代出現的一種音樂形式,最早用於幫助冥思及潔浄心靈,但許多後期的創作者已不再抱有這種出發點。另一種說法是:由於其豐富多彩、富於變換,不同於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並非單指一個類別,而是一個範疇,一切不同以往,象徵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涵的改良音樂都可歸於此內,所以被命名為New Age,即新世紀音樂。 就像其他的音樂一樣被分為許多樂派,許多知名的音樂家都屬於New Age music,像是Enya、Bandari、George Winston、Kevin Kern、Secret Garden…等在台灣都很有名的樂團或是音樂家,只是新世紀音樂有一個共同的缺點-不耐聽。 所謂的「 不耐聽」不是說不好聽,而是在第一次聽到時可能會有流淚的感動,但重覆聽多次之後,可能會厭煩,更慘的是,許多作曲者的音樂都是同一個調,不管出了幾張專輯,就是同樣的調,同樣的作曲方式,除非是真的很著迷於一位作曲者,否則個人認為只要買一張精選輯即可。 五專時我很喜歡一位英國的新世紀音樂作曲家 Mike Rowland ,他的專輯命名都與「精靈」有關(這的確是會吸引我購買的一個原因),購買的第一張專輯是Titania,這張專輯應該在台灣不容易找到了,只有四首曲子的Titania使我感動了一整個下午,只是很單純的鋼琴演奏,之後我又買了幾張他的專輯,像是The Fairy Ring、Silver Wing、Magical Elfin Collection和交響樂版本的The Fairy Ring,另一張And So to Dream是一直買不到(剛才忍痛在Amazon下單了),最後我只留下The Fairy Ring、Titania和The Fairy Suite這三張專輯,其他全在二手市場賣掉。他的作品都是鋼琴演奏,但有一種故事敘述的感覺,和David Landz的音樂不一樣,不知道有沒

[music]應景的耶誕歌曲

每年一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時,各大百貨公司、賣場裡紛紛響起了耶誕音樂,聽久了總會厭煩,尤其那些合成樂聲和虛假的歡樂氣氛,總讓我快步離開。以前的我則是注意著每年必買的幾張專輯,但在2000年後,不知道什麼原因台灣就沒有再進這些專輯,加上我對古典樂也不是特別熱衷,所以也沒有多搜尋相關新聞,在Amazon也只找到幾張舊的專輯,每年十二月就把這幾張現有的專輯拿出來聽一聽,耶誕節一過就收起來。 這是一系列的維也納耶誕音樂會(Christmas in Vienna),主持人是三大男高音之一的Placido Domingo,每年都會邀請兩位嘉賓與他一起在台上演唱耶誕歌曲,而這兩位嘉賓可能來自古典樂界或是流行樂,我所有的版本分別是1994年的Christmas in Vienna III、1995年的Celebration on Christmas、1996年的Merry Christmas from Vienna、1998年的Christmas in Vienna VI與1999年的The Three Teneors Christmas。這些唱片目前在台灣不太容易找到,有些在Amazon也只能找到二手CD,而1994年的這張CD在Amazon是找不到的(也許我沒找對方法)。 介紹 唱片封面與連結 唱片名稱:Christmas in Vienna III 音樂會日期:1994/12/22 主唱:Placido Domingo, Sissel Kyrkjebo, Charles Aznavour 指揮:Vjekoslav Sutej 合唱團: Wiener Opernnkinderchor 樂團: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 唱片名稱: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音樂會日期:1995/12/23 主唱:Placido Domingo, Natalie Cole, Jose Carreras 指揮: Vjekoslav Sutej 合唱團: Wiener Opernnkinderchor 樂團: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 唱片名稱:Merry Christmas From Vienna 音樂會日期:1996/12/16 主唱:Placido Domingo, Ying Huang, Michael Bolton 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