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影:瓶中美人Sylvia
- 導演:Christine Jeffs
- 編劇:John Brownlow
- 演員: Gwyneth Paltrow、Daniel Craig、Jared Harris、Blythe Danner、Michael Gambon
- 配樂:Gabriel Yared
- 電影網站:http://www.sylviamovie.com/
- 書名:瓶中美人The Bell Jar
- 作者:Sylvia Plath
- 譯者:鄭至慧
- 出版社:先覺
- ISBN:957-507-375-8
- 英文版:Bell Jar
- 相關網站:http://www.sylviaplath.de/
電影《Sylvia》則是敘述Sylvia Plath的一生,重點在Sylvia與Ted Haughes的愛情故事,這位女詩人在自殺前留下唯一的一本小說《The Bell Jar》。很可惜的是,我並不認識這位有名的女詩人也不熟悉Ted Haughes,所以對電影的感受不深,但在讀《The Bell Jar》時卻與書中的Esther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社會定位的不清楚、對自己期望的壓力、同儕、複雜的關係。《The Bell Jar》是Sylvia Plath唯一的一本長篇小說,內容是在敘述一位女大學生在憂鬱症摧殘下的生活,在寫完這本小說後,Plath以瓦斯中毒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邊讀著小說,腦海裡還有著電影Sylvia的影像,不自覺的,電影《Girl, Interrupted》的影像也出現在腦海裡,Susanna的borderline personality、Lisa的瘋狂與放棄,這兩本書的內容都與精神疾病有關,不同的是書中的Susanna決定離開療養院,也離開了療養院,而Esther則是沉淪在憂鬱的折磨裡,最後的結局是Esther參加逃不過憂鬱魔爪的朋友的葬禮,然而卻讓人也感受到Esther也將不久於人世。
在那個年代裡治療精神疾病是利用電擊,在《Girl, Interrupted》書裡也寫了Lisa不斷的接受電擊治療。從電影裡或是書裡,感覺起來這都是令人痛苦的治療方式,那個年代應該還沒有百憂解,但就算有百憂解,也只能治療生理,無法治癒心理。Esther接受了不少次的電擊治療,而作者本人也因為憂鬱症而接受多次電擊治療,於是這本《The Bell Jar》是作者將自己痛苦的心路轉化為文字創作,敘述著生命中的痛苦時刻。
講到憂鬱症,會想到什麼?似乎是個很迷人的文明疾病,不少文藝青年都與它有點關係,這不是件好事,它就像浮士德裡的魔鬼,必須與靈魂交換,跌入萬丈深淵裡,值得與否我想與個人價值觀有關,但真的,勸心神正常的年輕人或藝術家們,離這疾病遠一點,愈遠愈好。《The Bell Jar》一書裡的文字這麼寫的:
Wherever I sat—on the deck of a ship or at a street caf? in Paris or Bangkok—I would be sitting under the same glass bell jar, stewing in my own sour air.大概就像在海中浮沉一樣,可能就要見到海面上的陽光,一不注意又被吸進海溝裡浮不上來,不斷的反覆著,是這樣的感受嗎?我不知道,只是看著書裡的文字,該是木然還是流淚?
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電影裡當Sylvia與Ted相戀時,兩人在河中划著一葉扁舟,女主角以指尖劃過水面;結婚後兩人在海浪裡起伏著,似乎象徵著他們彼此的熱情與對Sylvia人生的衝擊,她在這場婚姻關係裡,除了需要擔心丈夫不斷的露水姻緣外,她為了家庭幾乎?牲了自己的創作事業。當Ted在劇第二次與妻子划船出海時,我在想那是否導演在暗示他們的婚姻已經出現了問題?Sylvia對著划船的Ted說著自己憂鬱的人生,最後,兩人裸身相擁於沙發上,昏黃的電燈,暗示著兩人的戀情因為家事的繁鎖導致如死水?電影是愛情故事,然而在小說裡Esther困惑的情緒與經歷被放在電影裡重現。
有一次在看iminpao裡的問題,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您認同人在憂鬱時創作力會增強嗎?」這個問題後來也被印刷在PPaper裡,而我看了包先生的自傳與他的回答再想想《The Bell Jar》,也許憂鬱症這個東西,就像書裡寫的:「一起嘔吐過的人最容易結為知交。」
隨選歷史閱讀:
剛看完瓶中美人的電影,再看到你寫的文章,點出一些很棒的問題,尤其是引出的這句話:「一起嘔吐過的人最容易結為知交。」很值得深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