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韓邦慶(清,字子雲)
- 譯者:張愛玲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1987年08月(第五版)
- 吳語版:海上花列傳
- 電影:海上花(FLOEWERS OF SHANGHAI)
- 導演:侯孝賢
- 演員:梁朝偉、劉嘉玲、李嘉欣、羽田美智子
看過了電影版的海上花,總覺得有些模糊也不太過癮,便趁過年期間去圖書館借了這本小說回家讀。會註明出版日期也是有原因的,借到的這個版本前頭還有胡適先生所寫的序、張愛玲女士所寫的識及書末的譯後記,比較近代的版本是在1992年06月再版的,分為海上花開與海上花落兩本,猜海上花開是寫王蓮生、羅子富、洪善卿等客人與倌人之間的故事,海上花落以齊韻叟的一笠園之宴及其他倌人與客人之間的故事,也許還有再做較細的編排。
這本書本名為海上花列傳,經過胡適先生的考證,作者花也憐儂即是清朝的韓邦慶,海上花列傳是以吳語(蘇州話)所寫的小說,也是中國文學上第一部方言小說,全文共六十四回,在我所讀的的譯本裡將第四十回與第四十一回合併、第五十回與五十一回合併,變成六十回的普通話小說。
電影版本的海上花,演員不論來自日本還是香港都要說吳語,如果不是有字幕其還真不容易理解在演些什麼,雖然海上花列傳是在描述十九世紀末上海英租界裡陪酒女子的故事,由電影演出的視覺效果其實還是需要依靠文字與聲音來表達出角色們的情緒,即使每一個畫面都相當細膩華麗,但就是少了些什麼。我們可以在電影中看到每個倌人與客人之間的情感糾葛,但總是看不大出當時的社會情況。
在電影裡只看到每個倌人都很漂亮,都像是時髦倌人,僅在衣飾上勉強看的出來,像是沈小紅與張蕙貞在房間與服飾上大致上看得出來有些差別,周雙珠與黃翠鳳倒是看不出來,至於片中有提到的李漱芳、李浣芳,前面一位只出現名字,後面一位只出現一幕,更別說到書中還有許多位倌人及讓人連想到紅樓夢大觀園的一笠園裡的亭台樓閣。
小說是由花也憐儂的一場夢,經過夢中花海到了上海英租界遇到來依親的趙樸齋開始,再由幾段倌人與一幫子客人之間的情感,再談趙樸齋因為被清倌人所騙,花天酒地後也拖累了自家人,未經世事的妹妹趙二寶在踏入這個大染缸之後也掛起牌子做起生意,原以為找到了可以從麻雀變鳳凰,但最後的下場也讓人不勝唏噓。
電影是取洪善卿與周雙珠、沈小紅與王蓮生及張蕙貞的三角感情、周雙玉與朱淑人、黃翠鳳與羅子富這幾個倌人與客人之間的情感為主,算是濃縮了書中的故事,比較過癮的像是精明的黃翠鳳為自己贖身的這一個段落,電影裡雖然不像小說中分成幾回,但多少也表達出書中的感覺,而周雙珠和洪善卿在書中不止是客人做倌人之間的關係,也演出朋友之間的情誼。
當閱讀完整本小說後,才能了解到這其實是一部很特別的小說,例如雖然同屬於妓女,但又分書寓、長三、么二各不同等級,如果不是一旁有註釋,大概也看不懂差別在哪裡,就連屬於野雞階級的諸十全也是看不大出來,雖然是譯成了普通話且加上注釋比較容易讓人閱讀,不過裡面的用字遣辭讓我讀起來不是很容易了解又或是與現今用字不用,例如有些像是「嚜(讀『麼』或『嘛』)」、「喫(同『吃』)」、「乾溼」、「相幫」…有些字要用造字程式才能用倉頡輸入法打出來,讀音就更不清楚了。
一部小說除了要讓人可以感受到書中人物之間的情感互動外,還要能讓人感受到當時的民俗風氣,像追憶似水年華可以看出當時法國社交界的情況與服飾打扮,從海上花可以看到自古中國官場與商場總是有所牽連,像是齊韻叟來到上海一笠園,不少文人或商人都希望能藉故到園中露個臉牽牽關係,也可以看到中國數千年來總是在聲色場所談生意的惡習,服裝描述也是有的,不過書中是以風塵女子故事為主,在服飾上的打扮自然與中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少奶奶、小姐們不同,且又屬於英租界,自然又更開放了些。
中國文學裡寫風塵女子的故事有名的也有聊齋誌異,寫官場與商場也有儒林外史與官場現形記,紅樓夢與海上花感覺起來會比較接近,不過紅樓夢寫的是賈府一家,文學價值高且字句帶有玄機,像是比較讓一般大眾熟知的預言金陵十二金釵命遇的正副冊,而除了講家族人情外也描述了當時的社會大富人家的飲食衣著風俗;海上花的內容比較沒有那麼多玄妙在其中,也沒有那麼多伏筆,在第一回中寫花也憐儂做了一場夢開端,紅樓夢的第一回由空空道人寫下靈石投胎轉世後又復為石後所述的故事開始,而齊韻叟在一笠園過節的規模與排場雖不比大觀園,但就當時的情況看起來應該也不算是小排場,在書中就有對一幢鸚鵡樓臺的描寫:
「那鸚鵡樓臺係八字式的五幢廳樓,前面地方極為闊大,因此菊花山也做成八字式的,迴環合抱,其上高與檐齊,其下四通八達,遊客盤桓其間,好像走入『八陣圖』一般,往往欲吟『迷路出花難』之句。」能在自家園裡有一座像迷宮似的菊花山,也不小了吧?
在書裡描述較多的都是男女之情,也許因為作者韓邦慶生平就喜好在煙花之地流漣(常日匿居其粧閣中),所以對每個倌人性情上的描述也相當傳神,例如小紅的刁蠻任性、黃翠鳳的心機與精明、趙二寶的天真、李潄芳的痴情…等,另外像是對歡場中客人的描述也相當貼切,但各人面容上的描述倒是沒有很多。
由於作者本身就屬於試場不得意的人,在科舉制度興盛的年代,沒有考上功名就算有才情卻也不得志,加上生性懶散隨意,這位韓子雲的生活也不太好過,家產都在歡場中揮霍掉了,但也活到了七十歲。也許因為不得志,所以寫了這麼一部以歡場女子為主的小說,把自己投射入某個人物中,大概也是所有寫小說的人會做的事。
在書後張愛玲女士的譯後記裡對這部小說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以及她的心得,能將海上花列傳譯成普通話真是件不簡單的事,讀她的譯後記也能感受到她對於這部小說及中國小說史上的評價,不知道1992年之後的版本是不是還附有這些內容?或是像目前我所借來的版本裡一樣有一些古樸的插圖?它的編排方式與插圖就像我小時候讀的聊齋誌異一樣,一邊讀還一邊重溫小時讀聊齋的感覺,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留言
張貼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