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movie]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 片名: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 導演:維克多·沙爾瓦Victor Salva
  • 演員:史考特麥柯洛維茲Scott Mechlowicz 、尼克諾特Nick Nolte、艾咪史瑪特Amy Smart
  • 原作: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 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
  • 網站:Peaceful Warrior
  • 上映日期:2007/10/26
墜落時,會想到什麼?
看著票上印著的倒過來的人,想到了塔羅牌的Hangman,一個痛苦卻又享受自我折磨的狀態,運動員的生活似乎就是在不斷的超越自己的體能極限中努力,不斷的追求榮耀帶來的成就感,把自己束縛在成就感中,失落的痛苦也只能自己承受。
以體育項目的勵志電影很多: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重返榮耀(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這兩部電影一部講失意的球員經紀人和球員之間的互動, 一部在說一個高球天才因為得失心過重而喪失天份,仰賴路過的 Bagger Vance替他改變心態並挽回信心及抱得美人歸。兩部電影的都是以人名來命名,而這部電影同書名為Peaceful Warrior:平靜的戰士,其實要我們看一位戰士如何透過心靈的平靜來成就自己的目標。
這部電影的劇情很輕鬆,透過很簡單的問答和行為來觸動觀眾心中的根本疑問,不是那個讓人想破頭的「我是誰?這一世的目的是什麼?」而是:「你快樂嗎?」很多人遇到這個問題的當下和片中的運動員一樣是答不出來的。片中多數的理論、行為與飲食其實比較像日式的哲學,反正美國人總是日本中國分不清楚,統稱為「禪」,但片商這麼翻譯大概和書中Millman稱這位老人為Socrates有關。他們的對話,除了讓我想起平常和大哥的對話外,「墜落」似乎是片中Millman心智重生的一個關鍵。
Millman夢到自己在完美的表演後摔傷了腿,看見了清掃他的「殘骸」的人穿著左右不同的鞋,在凌晨三點驚醒後,騎車去加油站遇見了被他稱為Socrates的老人,這個老人穿著左右不同的鞋。
他與老人相約在校園,被老人扔入橋下。Millman憤怒的從水中爬起與老人爭論,Socrates說:「…你很專注在其中,還把那段經驗取了個名字『啊…』」之後的Millman有了一些體驗,表演了一段相當完美的鞍馬。
他跟蹤老人來到體育館,兩人爬到橫樑上,Millman似乎有了讀心術,聽到教練、身邊隊友們心裡的話。他驚覺自己沒當過其他人的朋友們,當他要面對自己時便開始墜落,醒來時是憤怒與恐懼,到底什麼是過去?什麼是現在?未來?
Millman因為追求極限的刺激,騎車超速又違規,讓他回到了他的夢魘裡-飛了出去,墜落時跌斷了夢中碎裂的那條腿,斷成十七截的大腿,大家都不認為他能再回到運動場上,而這才是他真正磨練的開始。
當鏡頭轉向他與自己處於鐘塔上時,讓觀眾了解他的內心正在交戰著,最後他選擇放開手,而這個墜落不像之前那樣求救、恐懼、憤怒、逃避與悲傷,而是一種解脫,他看著墜落的自己,臉上是解脫的神情,眼睛睜開時卻是一片平靜,好像也有種覺悟的感觸。
原來,墜落時就放手墜落,不要掛念太多,畢竟人生有起有落,到達峰頂時自然就會有來到谷底的一天。也許有人會拉你一把,也許就像片中的男主角在粉身碎骨後又重新站了起來。其實那天大哥是這樣跟說的:「每個人都有他們一生的目的,只是有很多路給我們選擇,也許你選的這條路會走的比較遠,但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差別就在你怎麼去看待這段多出來路程的風景。要快樂的去看還是悲傷的去看也是個人的選擇。」我記得當時曾問他:「如果,『想』就是經歷的過程呢?」他說:「那你為什麼不想快樂的事要去想悲傷的事?」
HangmanHangman
還記得我在開頭說的Hangman嗎?塔羅牌其實是可以從不同方向來看的,右邊這張卡是我現在所使用的Voyager Tarot中的Hangman,如果把這張卡轉過來看,就會看到原本倒吊的人其實是站立在花中像是自花中誕生,且手上還握著光芒,而原本看似要把他捲入的漩渦在倒轉過卻似乎變成雲彩,而光圈圍繞著他,也表示著如果我們換個用一種方式思考就能逃脫這樣不舒服的狀態;左邊是偉特牌的Hangman,如果倒過來看,那個被倒吊的人正自得的以單腳站立於木棍上,頭頂也有著光圈。如果我們把這部電影的海報轉過來看,主角並不是在墜落,而是站立著像是在表演後高舉雙手謝幕接受大家的喝采,為什麼會有喝采?因為他專注其中盡好自己的本份,不管是戰士還是演員或是武士,心靜下來才聽得見其他的聲音,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反應。
TowerTower
上面兩張卡都是Tower代表摧毀舊有的事物,燃燒及淨化,在Voyager Tarot還有破除舊習,重新開始的意思。會想到這些牌只是覺得Millman在片中因車禍受傷到比賽過程其實很類似塔在塔羅牌中的12到22的旅程。塔羅牌從12開始分別是Hangman、Death、Temperance/Art、Devil's play、Tower、Star、Moon、Sun、Judgement/Time Space、Universe回到原點的Fool/Fool Child其實可以感受到一個故事在其中:「在身心處於非常不和諧,非常痛苦的狀態下(Hangman)便會使自己的靈魂或真正的自己進入死亡的狀態(Death),所以需要節制自己的行為舉止(Temperance)不要沉溺於嬉戲或縱情肉慾(Devil's play),否則就會面臨毀滅的境界(Tower)。但毀滅不全部是壞的,在毀滅的黑暗後,只要有所覺悟,拋棄惡習就會知道自己其實是受到神所庇護,是一個人生的磨練過程,漸漸可以看見光亮(Star),在保持理性與感性均衡、身心平衡的狀態(Moon)時,專心的面對自己該做的事,便能得到成功,迎接光明的未來(Sun)。當審判日來臨時,我們將因在人世間的言行受到應有的審判(Judgement/Time Space),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在歷經這一段人生的旅程及審判後學習到新的事物,每個人一生都在學習不同的事物,在未完成的狀態下進入下一個輪迴(Universe),投胎重新開始學習新事物(Fool/Fool Child)。」這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之路,原本在看電影時還沒有覺得,只是在寫這篇文章時就很自動的與塔羅牌的這些主牌們連結起來,特別是想到Millman在鐘塔上與自我產生衝突時放手讓驕傲狂妄的自己墜落,就像Tower這張卡裡的圖一樣,然後經過心靈的試煉成長,然後重生。如果仔細想想,這部電影裡有很多和塔羅牌相關的意境在裡面。
這部電影另外還有關於「隨緣」及「超脫自我」的思想,Socrates在影片中始終未對Millman表明身份,而Joy也不像其他女孩們主動的追求Millman或是主動介紹自己。相較於我們一生總是在追求「我是誰?」的答案,這兩個人已經超越了那個問題,也不去在乎這個問題,借《第十三個故事》書中的一句話:「…只有不在場的人,妳才需要為他們取名字。」為什麼?因為我們總是希望被記住,代表自己在其他人的心中存在過。不過Socrates和Joy都沒有主動的去表達自己的身份,Joy甚至在每次出場時都是從Millman身邊經過,Socrates也不強求自己真的一定要陪著Millman,緣份盡了,就是結束了,怎麼強求也不會改變結果,而Socrates不也對Millman說了,也許他只是Millman心中的一個自己,這也表示了,Socrates一直都「在場」,Millman的得意、放縱、失落與驚慌,他都「在場」。片頭清掃Millman右腿碎片的清潔工,也預告了他出現的目的及對Millman的改變,所以Millman才會對著跑步的Joy大喊:「…我有預感我們會在一起,我做的夢很準的…」。所以電影最後,比賽前Socrates消失了,但Millman並沒有太失落,當然也可以解讀是他專注於在他的比賽,他的當下。
電影裡要傳達的東西很多,比方說生活方式、待人處事的態度、專注與活在當下、放手與接受,如果說電影要表達這麼多東西,可見書裡就更多了。很棒的是,電影沒有太過花俏的明星模糊焦點,劇情安排的很流暢不會讓人看不懂,只會一幕一幕的把另一種思想方式敲進心裡。


留言

  1. 真好,看到妳寫這篇,果然不錯的片子。昨晚看完電影才在想說要來看這部

    回覆刪除
  2. 這部電影以輕鬆詼諧的方式來表達一個人如何面對挫折和心魔,所以小說才能賣這麼好啊!

    回覆刪除
  3. 昨天看完書
    今天看完電影
    雖然電影無法樣樣交待
    不過
    這仍是部值得心平氣和去欣賞的片子
    反而
    我不將他歸納為勵志片

    回覆刪除
  4. Hello~ Issac,
    這部電影或小說的確都不算是勵志電影,比較像是作者本人的自傳體電影。
    您拍的加羅湖的照片很漂亮啊!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