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雜亂的思緒

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但總是有些事情能撫慰人心。比方說這張照片裡的植物,是同事照顧的一盆漂亮的錢幣草,可以養在水裡也能養在陸地上,生命力極強,而且非常的可愛,它是有情緒的,太熱了或是水份不足時,這些小草會馬上反應在它的外形上,可能倒下來變軟綿綿的,補充水份移到陰涼處後,它又抬頭挺胸了起來。再上方是馬拉巴栗,之前看它結了像阿勃勒果實般的豆莢,愈來愈長,結果過兩天再去看時,不知是被螞蟻咬掉了還是重到斷掉了?

在每天上下班必經的中山北路上種了許多楓香,撫順公園周遭的各種花樹與花草,在新文明書店附近的人行道上,好像也種了南洋巢蕨(山蘇),大同大學外也種了一些白色的火鶴,這些植物都能讓人心情變好,像是有天早晨,等紅綠燈時發現原來剛長出來的青楓嫩葉是紫紅色的,透過早晨的陽光十分美麗,而前天早上走路時也撿到別人家庭院裡落下的梔子花。

扯了這麼多植物,似乎是與生活很不容易沒有什麼關係。我覺得生活,特別要一直抱持著正向的思考對一般人來說真的很不容易,以搭捷運來說,我發現它已快變成生活裡最大的負面能量來源,只有當我穿過這條林蔭走廊後,情緒才會慢慢回復平穩。

最近幾天,我除了因為重灌電腦讓自己很煩之外,也一直在想關於報稅和其他的雞毛蒜皮事。不管哪個政黨執政,總在報稅時節在各種媒體上看到教人怎麼節(避)稅,但我們也希望能增加更多的社會福利以增加保障,可是總不能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吧?然後,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總是一窩蜂的一群人要去考公務員?公務員是個很辛苦的工作,要為人民服務,舉凡各種大小事,都應該以人民的需求為優先,同時,因為每個人的需求與滿足程度不同,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儘管工作幾乎可說是鐵飯碗,但也因為生活圈狹小、例行事務的過度規律,可能造成腦袋的僵化...還是一大群人擠破頭要去考公務員。因為每個人想考公務員的心境都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為也不同,有些人總是打太極,有些人搞不清楚狀況,有些人忘了公務員是為民服務而是要人民為他們服務,他們沒得休息,民眾也不能休息(這也算搞不清楚狀況)。

美少男曾經說過一個故事,在黃帝時代,當帝王或是當官員都是沒有薪俸可以拿的,但是服務人民、管理國家(族群)裡的大小事是一定要的,所以都沒有人想要當官,每個部族必須以輪流的方式來擔任現在所謂的公職。直到後來,有人因為感謝而獻上一些禮品後,才成了現在所說的給薪職務。基於這個故事,我不禁好奇,如果現代的公務人員必須面對人民的評等,再依照評等給新的話,還會有多少人要一窩蜂的去考職?一定會有人說,從另一個角度看,有些民眾的態度也是有問題,認為自己每年繳的稅都是在養公職人員,所以他們理所當然要當人民的公僕,甚至是私人的僕人。我承認,要是我遇到那種付錢就是大爺的人,也一定送他壞臉色看。

最後,我發現,人民怕公務員耍特權、擺臉色,公職人員也怕人民把他們真的當公僕使喚。在大學的消費者行為課堂上,台上的老師提到在美國,他們會是以人性本善的想法去對待其他人,但只要做了壞事,就別想再取得他們的行任;在台灣,我們總是以人性本惡的角度出發,也因此會害怕陌生人。這是國情文化上的不同,所以好壞沒有絕對,但由恐懼所建構的社會的確也充滿了不信任和各種負面的情緒,於是,在充滿負面情緒的社會裡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睡前,看到了全球之聲的文章《俄羅斯:玫瑰與移工》,讀到最後的一句話:

...我仍不懂為何女性總愛與奴隸制有關的事物:鑽石、黃金、花朵。
對於這個論點,我還想加上個權力,不論男女,但當一個人有了權力,就會有奴役他人的情況出現,只是看每人心中的那把尺如何去衡量而已。而早上,我在從上個星期天天維修的Twitter裡寫:
容顏:這個世界,有資源的人欺負沒資源的人,弱肉強食的行為藉口物競天擇,把責任丟給老天,卻不願承認這樣的行為只是出於對種族生存與繁衍的渴望和對滅種的恐懼本能,人類的理性只是未進化動物本能的藉口而已。
這個想法其實來自於,每天上下班都在捷運裡都會看到驚人的搶座位行為或是令人氣憤的占座位(鐵架)行為,也有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會故意的擠開、衝撞別人,有的也會對他人怒目相向或一臉不屑,會做出這些事的人,不論男女,也沒有年齡區別。

相信以目前的社會局勢,窮人有的只是無止盡的欲望,富有人不敢舖張或真正愜意的過生活,免得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危險(依然是生活在恐懼裡)。

思緒停止,我真的很想睡了。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

留言

  1. 你說的白色的火鶴,我想應該是白鶴芋,最近在開花 :D

    http://www.dpps.tcc.edu.tw/cwj/%E7%99%BD%E9%B6%B4%E8%8A%8B.htm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movie]記憶中失落的迷人氣味 Perfume

書本: 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作者:Patrick Suskind 徐四金 譯者:洪翠娥 出版社:皇冠 電影: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導演:Tom Tykwer 演員: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Alan Rickman, Rachel Hurd-Wood 原聲帶: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 O.S.T. 在博客來網路書局買香水電影原聲帶 配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德國作家徐四金所寫的著名小說《香水》,對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又期待又害怕。今天和排休的偉展兩個人到中和國賓影城看了這部電影後,都覺得這電影票錢花得值得,而且也意猶味盡的準備買下DVD和原聲帶。 雖然說這部電影在上映時,作者並未出席首映會,但對於讀者來說,雖然電影的部份有做部份的修改,刪掉書中的部份情節,忽略了小說開頭最重要的部份,但仍是相當好看的,在配樂上、男主角的確有詮釋出 葛奴乙 對於香氣保存的渴望與對氣味的貪婪,由其是他臉上的肌肉會因為對氣味貪婪而顫動著,難怪導演選角選了很久。 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商業活動文宣裡都提到葛奴乙生來是沒有氣味的,這點其實有些問題。他並非天生就沒有氣味的,在書裡,他出生在一個非常炎熱與臭味衝天的環境裡,小說裡是這麼寫的: 「這種臭她感覺起來不像別的臭,而只更像一種令人受不了的醉人的東西,像百合田,或像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 因為這醉人的香氣,她暈了過去並滾到路面上,雖然醒來繼續做生意,但沒多久就上斷頭台了(電影裡是受絞刑)。所以葛奴乙並非是生來無氣味的,在我的解讀裡,他一生中的氣味就在出生的那一剎那散發了出來,也許是回饋給那位沒愛過他且嗅覺已遲鈍的年輕母親。然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這樣的味道其實也不尋常,嬰兒的味道其實是一種甜甜的蜂蜜牛奶香,暖呼呼的,當然還帶著點尿布的味道,書裡也有描寫,但如果沒有確實的聞到嬰兒身上的香氣,其實很難想像出來。 這也是這部小說和電影成功的地方。在小說的剛開頭章節裡,幾乎都是對於氣味的描寫,讀者要一邊閱讀著文字,大腦裡還要一邊將文字處理成氣味的記憶,但平凡如我,也無法聞過所有的香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