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for Tomorrow的社交平台:
G+:https://plus.google.com/107235637266618007879
FB:https://www.facebook.com/CodeForTomorrow
這次R0#3的相關連結頁面:http://r0.fm/post/25920548163/r0-3
以下說的,就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已經不止是R0的心得了,甚至還包含了我的宗教信仰觀念於其中。
看到大家對「Code for Tomorrow--以寫程式來創造(或改變)明天」是如此的有興趣,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建議,但卻很可惜的,我沒有很明顯的看到有一個人真正站起來表示「我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仔細想想,每個人都可以出一點力,在不同的專案中,有的人可以扮演專案經理,有的人當開發者……到了下個專案,再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四月時我看了Jennifer Pahlka在TED演講的影片,那是十分振奮人心的演說,於是我寫了一篇讓官僚變得性感。私底下在想,我是否可以為台灣做些什麼?
我很快的認清到自己的角色與能耐:我不會寫程式,在這個領域我再怎麼努力,貢獻度還比不上那些專職寫程式的人;我不像Schee能夠精確且快速的跟上國際間的脈動,甚至是很快的生出一個行動攝影棚,也不像C.K.有那麼專業的數據分析知識及技術,同時,我很清楚自己沒有群眾魅力。因為工作內容是協助公部門推廣網站,所以我沒有像業界前輩們一樣有著真槍實彈的網路行銷經驗。那麼,在這個計畫裡,我會什麼呢?仔細想想,大概是找一些公部門的資料,還有讓大家在會議時有得吃有得喝,並且避免把點心搞得像餵豬一樣,並且要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讓大家都能吃到喝到。
所以在會議前,趕快去買佈置點心桌的裝飾,去pinterest學如何紮紙巾花,會議當天,我站在簽到桌前,厚著臉皮向各位參與者收費、簽到。這是我能做的事,雖然後來還是討救兵,請Schee和Rio幫忙買零食和協助簽到工作,而且紙巾花還來不及紮。
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寫程式,每個人都要當CEO/CTO/CIO。還是說,我得把台灣政府那套搬進來,先對每個參與者進行資料盤點呢?
不,不是這樣。 不需要心理學或管理學這些專業知識都知道,在自願自發的情況下,可以得到高效益的成果。是,我說的是效益,個人的被滿足程度也高,他可以從中得到成就感,且事情的完成度也高。這不是最好的狀態嗎?
當天活動裡有一個最年輕的參與者,她在簽到桌前問:「什麼都不會,可以參加嗎?」我相信她是謙虛,沒有人什麼都不會的,而且,她還年輕,能做的事還多著呢!
所以在現場,我看到了很多很謙虛的人,每個人在心裡有一番規劃。有人在會後覺得看不到方向,事實上,從每個人講的內容聽起來,不是沒方向,也不是沒作法,而是大家都很謙虛的把作法轉成了想法,但我彷彿看見大家的心中都舉起了手:「選我!選我!」所以我才說,方向不是沒有,每個人都有方向,你的心已經告訴你方向就在那,你願意去做嗎?你能在參與中得到樂趣嗎?
去年我在壹陸壹幫忙一陣子,大哥和佩瑜也沒有讓我做白工,但最後,大哥跟我說:「妳還是不要在吧台裡面了。以前妳來這裡時是快樂的,但現在妳來這裡已經不快樂了。我希望妳日後來陸壹時還是快樂的,重拾那份快樂的感覺,所以妳還是不要進吧台了。」
這件事讓我學到,如果不快樂的去做一件事,不但會影響到身邊的人,還會消耗對它的愛與熱情,而且再也找不回來。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也許有人說金錢也許可以彌補那份遺憾,但如果什麼事都要用金錢去衡量,那也是你個人的事了。
很早就體認到要一夕之間做出改變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個體質強健的社會環境,再多幾個政黨輪替也只是得到相同的結果。人民不是沒有認知台灣的社經環境出了問題,但多數人放棄了,選擇獨善其身,卻忘記我們生活在台灣島上,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我們面臨的不止是台灣的問題,還是整個地球都面臨的問題:環境、社會、經濟、政府、教育……只是看誰先爆出來而已。
我對朋友說:
現場有些人已經是有家庭有小孩的家長了,每個人都很擔心孩子的未來,說實話,我也很擔心自己將面臨的未來(包含下輩子)。
活動結束,和Rio一起整理場地時,遇見了那位最年輕的參與者。她那迷惘的神情讓我想到年輕時的自己,是那樣的憤世嫉俗卻又找不到出口。是的,這個世界也許最後都會有結束的時候,但那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決定的,是我們的當下,在當下我們能為身邊的人、為所愛的一切、想保護的人事物做些什麼。如果我們可以做到自利利他,是最好的情況,任何事情,不見得要講求得到什麼,重要的是,要能快樂的參與其中。
這些都是大哥教我的,而我現在深刻的體會到他跟我說這些話的用意。
最後,我對於不少人執著在「為什麼要用G+而不用FB?」這個問題點上感到有趣。不用Facebook,就無法聯絡了嗎?還是你在意的是被按讚與被轉貼的次數呢?在沒有這些社交工具的年代,在BBS上的版面大家還是聊的很開心。工具是可以學習使用的,如果有一天G+整個Crash掉,而Mark Zuckerberg覺得膩了不玩了,他要去開發兒童市場……什麼狀況都有可能發生,這是無常,何必執著在這個點上?
很開心的是,在活動開始前,Twitter上已經有人說要成立Code for Yilan,在活動結束後,在FB已經有山寨版的Code for Tomorrow社團出現,同時也有Code for Kaohsiung出現,這是我期待的漣漪,也許不大,但已經出現,這些都是好消息。當然最後順從民意,Code for Tomorrow的粉絲頁還是出現了。
我知道我能做的有限,但除了上述之外,我還可以做什麼?其實很簡單,沒有很難,也不見得要Code for anything。在這個網路購物很方便的年代,或多或少,都會有宅配或是到7-11取件的經驗吧?下一次,除了帶著微笑的對7-11的店員(或郵差、宅配人員)說聲謝謝之外,再加上:「辛苦了。」並且雙眼看著對方,你會知道這個小動作所帶來的改變的力量有多大。這也是大哥教我的,當我真的這麼做之後,我發現自己也是快樂的。
「自己」與「能得到『什麼』」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一個事件裡你能不能快樂的參與?
Code for anything其實是一個概念,難道,你要寫程式改變人心嗎?
很感謝Schee和C.K.讓我的名字掛在發起人的位置,我能做的不多,但我知道我在這個活動裡能做什麼,盡力的去做就是了,至少,各位沒有覺得自己像被餵食的豬吧?
期待著一個漣漪又一個漣漪的,把許多想法留傳下去。
G+:https://plus.google.com/107235637266618007879
FB:https://www.facebook.com/CodeForTomorrow
這次R0#3的相關連結頁面:http://r0.fm/post/25920548163/r0-3
以下說的,就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已經不止是R0的心得了,甚至還包含了我的宗教信仰觀念於其中。
看到大家對「Code for Tomorrow--以寫程式來創造(或改變)明天」是如此的有興趣,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建議,但卻很可惜的,我沒有很明顯的看到有一個人真正站起來表示「我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仔細想想,每個人都可以出一點力,在不同的專案中,有的人可以扮演專案經理,有的人當開發者……到了下個專案,再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四月時我看了Jennifer Pahlka在TED演講的影片,那是十分振奮人心的演說,於是我寫了一篇讓官僚變得性感。私底下在想,我是否可以為台灣做些什麼?
我很快的認清到自己的角色與能耐:我不會寫程式,在這個領域我再怎麼努力,貢獻度還比不上那些專職寫程式的人;我不像Schee能夠精確且快速的跟上國際間的脈動,甚至是很快的生出一個行動攝影棚,也不像C.K.有那麼專業的數據分析知識及技術,同時,我很清楚自己沒有群眾魅力。因為工作內容是協助公部門推廣網站,所以我沒有像業界前輩們一樣有著真槍實彈的網路行銷經驗。那麼,在這個計畫裡,我會什麼呢?仔細想想,大概是找一些公部門的資料,還有讓大家在會議時有得吃有得喝,並且避免把點心搞得像餵豬一樣,並且要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讓大家都能吃到喝到。
所以在會議前,趕快去買佈置點心桌的裝飾,去pinterest學如何紮紙巾花,會議當天,我站在簽到桌前,厚著臉皮向各位參與者收費、簽到。這是我能做的事,雖然後來還是討救兵,請Schee和Rio幫忙買零食和協助簽到工作,而且紙巾花還來不及紮。
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寫程式,每個人都要當CEO/CTO/CIO。還是說,我得把台灣政府那套搬進來,先對每個參與者進行資料盤點呢?
不,不是這樣。 不需要心理學或管理學這些專業知識都知道,在自願自發的情況下,可以得到高效益的成果。是,我說的是效益,個人的被滿足程度也高,他可以從中得到成就感,且事情的完成度也高。這不是最好的狀態嗎?
當天活動裡有一個最年輕的參與者,她在簽到桌前問:「什麼都不會,可以參加嗎?」我相信她是謙虛,沒有人什麼都不會的,而且,她還年輕,能做的事還多著呢!
所以在現場,我看到了很多很謙虛的人,每個人在心裡有一番規劃。有人在會後覺得看不到方向,事實上,從每個人講的內容聽起來,不是沒方向,也不是沒作法,而是大家都很謙虛的把作法轉成了想法,但我彷彿看見大家的心中都舉起了手:「選我!選我!」所以我才說,方向不是沒有,每個人都有方向,你的心已經告訴你方向就在那,你願意去做嗎?你能在參與中得到樂趣嗎?
去年我在壹陸壹幫忙一陣子,大哥和佩瑜也沒有讓我做白工,但最後,大哥跟我說:「妳還是不要在吧台裡面了。以前妳來這裡時是快樂的,但現在妳來這裡已經不快樂了。我希望妳日後來陸壹時還是快樂的,重拾那份快樂的感覺,所以妳還是不要進吧台了。」
這件事讓我學到,如果不快樂的去做一件事,不但會影響到身邊的人,還會消耗對它的愛與熱情,而且再也找不回來。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也許有人說金錢也許可以彌補那份遺憾,但如果什麼事都要用金錢去衡量,那也是你個人的事了。
很早就體認到要一夕之間做出改變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個體質強健的社會環境,再多幾個政黨輪替也只是得到相同的結果。人民不是沒有認知台灣的社經環境出了問題,但多數人放棄了,選擇獨善其身,卻忘記我們生活在台灣島上,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我們面臨的不止是台灣的問題,還是整個地球都面臨的問題:環境、社會、經濟、政府、教育……只是看誰先爆出來而已。
我對朋友說:
- 現在做的事不求在我這一輩子就能看到成果,但也許我下輩子或下下輩子或幾輩子之後有機會看到。
- 我不求現在就激起多大的浪花,如果能激起一點漣漪,再從一個漣漪引發另一個漣漪,從一個圈子再擴散到另一個圈子,不是只有浪花而已,漣漪的力量相當的大,它溫和的去推動,而不是造成一次性的大破壞。
- 大哥曾經對我說,也許他現在做的只是在每個人的心中埋下一個種子也好,有的會發芽,就讓這些種子慢慢的長成大樹,長成森林。
- 雖然自己沒有結婚也沒有小孩,但我不希望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到了我這個年紀時面臨到就業問題、不敢成家的問題、負債累累的問題……老了還沒人照顧的問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站在前面看了好久好久。真的要放任台灣的未來就如現在眼前的情況繼續爛下去嗎?我還想在公園裡拍別人家的小朋友,我還想多讀一些書耶!
現場有些人已經是有家庭有小孩的家長了,每個人都很擔心孩子的未來,說實話,我也很擔心自己將面臨的未來(包含下輩子)。
活動結束,和Rio一起整理場地時,遇見了那位最年輕的參與者。她那迷惘的神情讓我想到年輕時的自己,是那樣的憤世嫉俗卻又找不到出口。是的,這個世界也許最後都會有結束的時候,但那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決定的,是我們的當下,在當下我們能為身邊的人、為所愛的一切、想保護的人事物做些什麼。如果我們可以做到自利利他,是最好的情況,任何事情,不見得要講求得到什麼,重要的是,要能快樂的參與其中。
這些都是大哥教我的,而我現在深刻的體會到他跟我說這些話的用意。
最後,我對於不少人執著在「為什麼要用G+而不用FB?」這個問題點上感到有趣。不用Facebook,就無法聯絡了嗎?還是你在意的是被按讚與被轉貼的次數呢?在沒有這些社交工具的年代,在BBS上的版面大家還是聊的很開心。工具是可以學習使用的,如果有一天G+整個Crash掉,而Mark Zuckerberg覺得膩了不玩了,他要去開發兒童市場……什麼狀況都有可能發生,這是無常,何必執著在這個點上?
很開心的是,在活動開始前,Twitter上已經有人說要成立Code for Yilan,在活動結束後,在FB已經有山寨版的Code for Tomorrow社團出現,同時也有Code for Kaohsiung出現,這是我期待的漣漪,也許不大,但已經出現,這些都是好消息。當然最後順從民意,Code for Tomorrow的粉絲頁還是出現了。
我知道我能做的有限,但除了上述之外,我還可以做什麼?其實很簡單,沒有很難,也不見得要Code for anything。在這個網路購物很方便的年代,或多或少,都會有宅配或是到7-11取件的經驗吧?下一次,除了帶著微笑的對7-11的店員(或郵差、宅配人員)說聲謝謝之外,再加上:「辛苦了。」並且雙眼看著對方,你會知道這個小動作所帶來的改變的力量有多大。這也是大哥教我的,當我真的這麼做之後,我發現自己也是快樂的。
「自己」與「能得到『什麼』」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一個事件裡你能不能快樂的參與?
Code for anything其實是一個概念,難道,你要寫程式改變人心嗎?
很感謝Schee和C.K.讓我的名字掛在發起人的位置,我能做的不多,但我知道我在這個活動裡能做什麼,盡力的去做就是了,至少,各位沒有覺得自己像被餵食的豬吧?
期待著一個漣漪又一個漣漪的,把許多想法留傳下去。
留言
張貼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