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digital identity」標籤的文章

再次討論台灣的「數位身份證」議題

陸續幾年來,台灣每屆的執政政府一直想要更換人民手上這張「身份證」,訴求從多卡合一、加密、仿偽,內政部長甚至強勢的在2019年5月時前說出:「 不換證,未來恐無法投票 」這種傷害人民權力的話,真的把這張卡的形象傷害到一點都沒有。 在昨天,內政部部長和數位政位直上火線,告訴大家目前現行的「身份證」有哪些問題?在短時間內回答最容易回答的問題。比起一些強迫執行換證的國家來說,台灣已經很不錯了,政府願意溝通,而我也重新思考了,在這一年過後,政府到底想用「數位身份證」(不論是 Digital ID 還是eID,以下均用 eID ) 解決什麼問題? 我希望大家在繼續閱讀這篇文章時,已經先看過他們的直播了,那才有繼續看下去的必要,就事論事,不是把情緒帶在討論裡,這是我在歐美網路治理裡學習到的,但我也要強調,不是所有人都這樣。

閱讀歐盟區塊鏈技術運用於身份識別的報告與台灣的數位身分識別證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中午時間,我在查詢相關資料,回覆信件後,回頭問自己:「為什麼自己在查詢資料時,總是先從歐盟的資料著手?很多人會反應為什麼要查歐盟或 OECD 的資料而不先使用國內的資料?其他國家的研究資料不能用嗎?」 這幾年的心得是,在歐盟和 OECD 的報告裡會提供研究方法,公開告訴每個人,他們的數據來源、取得方法、怎麼推估、根據什麼政策框架,有什麼研究限制,這些公開的研究條件,都經得起外界審視和質疑,所以在檢查其合理性後,可以使用這些報告。 以區塊鏈技術運用在身分識別用途來說好了,在 GDPR 公布後,裡面的條件都規範了資料使用和流通的限制,對於喜歡不經告知就擅自挪用、交易的企業來說,使用資料的成本與門檻都提高許多,許多科技業者也質疑,在需要資料發展創新科技,如 AI 和區塊鏈,或是自主駕駛車輛,也需要大量的地理交通資訊,在 GDPR 這麼嚴謹的限制條件下,要如何發展新科技?

對台灣即將更換的數位身分識別證的幾個疑問

在 2017 年時,台灣政府相關部會就不斷用各種藉口,要將現行的卡式身分證更換為結合更多功能的數位身分識別證,例如:多卡合一可以讓民眾的皮夾薄一點、許多國家都換成數位身份證,所以也要換。台灣的人權團體不斷的提出疑慮,提醒民眾若是實施數位身分識別可能會面臨的風險,試圖喚醒民眾的警覺心。 吵吵鬧鬧至今,只要是反對數位身分證的人,就不會收到內政部或是其他相關活動的訊息,就如同當初資安法一樣,反對的人就讓他們不知道訊息一樣,甚至是在社群媒體上對提問也是封閉、選擇性的回答。 今天看了三篇文章: 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權會): 晶片身分證:為誰造橋鋪路?  (2019/08/22) 中央社: 數位身分證明年10月換發 未來結合手機免攜卡  (2019/08/22) 中央社: 徐國勇: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  (2019/05/16) 看起來數位身份證是勢在必行了,但報導中的內容則讓我覺得這些都無法構成說服民眾 (我) 更換數位身分證的理由。

悄然成型的數位社會評等制度

Photo by  Wabi Jayme  on  Unsplash 當我在讀 Creditworthy 這本書時突然意識到原來在我們使用「信用卡」的當下,已經成為了願意被政府、財務金融體系追蹤與分析消費行為的消費者。政府、銀行、任何一方,都可以透過合法的管道取得這些消費記錄、個人財務的信用評等制度。 對於擁有規律收入的民眾來說,信用評等制度同時也決定了個人在金融財務體系的信用等級。它可能決定了在申請貸款時的金額、信用卡的額度、影響到一個人如果要移民去其他國家的機會⋯⋯估計在一般生活情境裡都會認同這些財務金融體系的信用查核與稽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