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regulation」標籤的文章

社群網站高牆下的陰影和負面的影響

「Wall-garden」指的是以特殊的規格,讓內容專屬於自己的網站或是解讀工具裡,例如消費者在 Amazon 網站購買的電子書,只能透過它的 Kindle 閱讀器閱讀,不能透過其他的閱讀工具,這就破壞了網路的可相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或是你透過某些電信業者的服務可以看到某些內容,但你換另一家電信業者時,就無法再看 到先前的內容。 Facebook 並不會因為電信業者或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不同而無法瀏覽該網站上的資料,但卻試圖把所有的資料都留在自己的網站裡,再透過行銷操作、介面設計,讓使用者以為自主性還在自己手上,不想離開這個網站。 眾所周知,Facebook 原本只是一個校園的聯誼網站,但到目前,它已經把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各種服務都做在一個網站裡,當使用者想要:分享連結和看法、分享即時影相、社群的團體論、購物、找工作⋯⋯全綁在一個網站中,有些網站放棄維護 RSS ,而是在更新後再分享到 Facebook 提醒使用者們回網站,把自己的生命放在 Facebook 手上。 2008 年 Facebook 在台灣爆紅是始於一款「開心農場」的遊戲 (於2017年9月25日停止服務),藉由病毒行銷手法,讓使用者再鼓勵其他親友安裝、互動(割菜),甚至還因此引發各種糾紛、社會新聞,有些公司會明文禁止員工在上班時間瀏覽 Facebook 及上面的遊戲。當時的社會氛圍看待 Facebook 如同叛逆期的青少年,稍有負面新聞都要幸災樂禍,連政府部門都不認為社群網站會影響到他們什麼。 2014 年的經貿國是會議對當時的執政黨而言,算是在網路應用學習上最大的衝擊,我還記得當時有個官員前呼後擁的從會議室裡走出來,他的臉上滿是焦慮,身邊的隨行人員連忙遞過一支智慧型手機,官員焦慮的拿下眼鏡,瞇著眼看著手機螢幕,手指僵硬的想點擊或滑動螢幕。2014 年之前的台灣政府當局對「社群網站」的態度是敬而遠之的,政府部會所長、所有機關與民間的互動都要遵循《 政府資訊公開法 》中的規定來辦理,民眾可以藉由系統所提供的編號來查詢自己意見的處理進度,並且依該規定會在期間內回應,在台灣政府開始注重部會網站的功能後,每年都會由國家發展委員會 (簡稱國發會) 更新《 政府網站服務管理規範 》,提供政府網站的設計原則,近年來也已加入社群應用的相關操作身份與行為的操作原則與應對處理,並提醒要加強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