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New Age]From the Sky

聽一整天Pandora的後果就是會忍不住買唱片。房間裡放唱片的地方已經塞不下任何一張唱片了,只好委託阿喵幫我保管。 在悶熱的夜晚裡,即使氣象報告說明天會變冷,但聽著這張專輯,愈聽愈有味道。 專輯:From the Sky 作曲家:Ryan Farish 類別:World/New Age 曲目試聽 這張專輯適合在夏天聽,特別是第一首曲子「The Promise」的節奏很輕快,不像一般的New Age可能很抒情或煽情,而是有點民俗風的感覺,到對岸去查資料,這張專輯是作曲家參考多個國家的民俗音樂所編寫出來的。目前這張專輯正在從Amazon游來,我找了Yahoo!Kimo拍賣及eBay,只有國外才有這張專輯,至於對岸是有提供下載,不過不建議。 另一張專輯是David Lanz的 The Symphonic Sessions,這張在台灣就買得到了,目前正躺在我家外面的7-11電子商務櫃中。這張專輯推薦Sitting In An English Garden和Cristofori's Dream,以鋼琴演奏為主。我查過拍賣,二手的賣價再加上運費相當於一張新CD的價錢,所以我去博客來買了 這張CD 和 北歐設計精選集01特刊 。速度也很快,下訂單後約一天的時間就送到了,本想再訂一張DVD,想想還是等一陣子再買,沒買到就算了。 工作的夜晚,適合一首又一首音樂陪伴。 題外話,我一直以為自己第一張在Amazon的訂單是Brian Froud的畫冊,沒想到居然是一張CD。繼續工作。 Tags: music , NewAge

[Drama]沉重的森林之旅--拜訪森林

劇名:Into the woods 拜訪森林 劇作家:Stephen Sondheim(史蒂芬.桑坦) 台灣導演:林家億 演員:請見 拜訪森林部落格 如果不是雨漣和毛球,我們看不到這麼用心的演出。 三月九日,我們從E61出發到關渡,還不小心提早轉彎到了莫名其妙的北台技術學院,裡面的警衛伯伯告訴我們可以爬牆到台北藝術大學。到了演出的地方,看到外面已聚集了很多觀眾,也看到導演坐在庭院中與一些人在聊天(也許是訪問?) 場地屬於寬扁形的,字幕在上方,我們坐在門口前面。第一次來看這種現場演出的舞台劇,心裡很是期待,也因為沒看過現場演出,所以在看完後很愉快的覺得,台灣還是有認真的好東西可以閤家觀賞。 劇情內容及演員們的精彩表現就不再多提了,偶爾的小出包也不需要多提,因為這些都是可以再進步的空間,對一群年輕人來說已是一場不小的挑戰,當我們看過節目單裡的演員介紹,只能驚嘆怎麼每個演員都那麼厲害,背景和資歷都很完整,而負責選角的導演在選角時一定很嚴謹,在訓練時也是嚴格要求吧?雖然毛球告訴我們最後一天的倒數第二場還是有些小問題,但不知道怎麼的,我們還是覺得這些演員還是很可敬的。 對於上半場戲裡,印象最深的就是麵包師太太搶奪灰姑娘的鞋與她不斷詢問王子的表情,這在下半場時得到了解答,我也好奇一位男性劇作家,居然能表達出女性在一生中的心路:女孩-女人、母親-妻子。許多女孩在婚前都是男孩捧在手心裡呵護的公主;結婚後,女孩成了女人,也是男孩的母親,但是在內心深處,沒有一個女人不渴望會有白馬王子來拯救她;男人也是,在結婚後不見得會成長,但卻希望有個公主期待被拯救,於是婚姻關係變得岌岌可危,男人不斷找尋需要被拯救的公主,女人不斷的期待被拯救。 劇作家也表達出身為男性的困擾-希望被母親、被女孩認同,於是爬上碗豆樹偷取金豎琴、會生金雞蛋的母雞,在金錢上的滿足後尋求地位上的被認同及被需求,可笑的是當男性取妻後,妻子的角色卻又成了母親的角色,又由母親帶領著成長以及下一代的傳承。 當然還有劇作家所要傳達的,希望父母做好身教及言教,告訴我們所做所為都需要謹慎,因為孩子們會聽會看會學習,孩子的價值觀主要是來自於家庭的影響,當有個貪婪的母親時,孩子會為了尋求家庭地位的認同而扭曲了價值觀,有個貪吃的母親就會導致家庭分離,或是價值觀有偏差的母親,讓女兒們削足適履,只為了能嫁入皇室。 整部戲看下來似乎是劇作家想提醒觀眾「

讀《在少女們的身旁》

終於,快讀完追憶似水年華第二冊了。在這本裡面,有許多詞句是我非常喜愛的,總是非常同意普魯斯特所說的這些話,在我閱讀的同時也忍不住的抄寫下來。雖然第二冊還未讀完,卻忍不住分享這些我很喜歡的句子,在剛開始的地方因為我忘了抄是在那幾頁,也記不太清楚是第一冊還是第二冊了: 「罪人們往往說出他們的無辜將大白於天下,然而,出於神秘的原因,這一天永遠不會是他們受審的那天」 「為了使現實可以忍受,我們往往不得不保留某個小小的荒唐念頭」 「所以,最能喚起我們對某個人的記憶的,正是我們早已遺忘的事情(因為那是無足輕重的事,我們反而使它保留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旅行特有的快樂並不在於能夠順路而下,疲勞時便停下,而是使動身與到達地點之間的差異不是盡量使用感覺不到,而是使人盡可能深刻感受到;在於完全地、完整感受這種差異,正如我們的想像一個跳躍便把我們從自己生活的地方帶到了一個嚮往地點的中心時,我們心中所設想的二者之間的差異那樣…」很拗口,不知是翻譯問題還是普氏本人的風格就是這樣。 「…對於相貌和思想上具有某些特點的人,似乎有一種磁現象,將他們彼此吸引到一起,緊緊抓住分不開,以至於大自然這樣將一個人引進一個新的機體時,並不會使這個人受到過份的損傷…」其實說簡單點,就是我們常說的「物以類聚」。 「因為牡蠣的活肉叫我討厭,更甚於黏糊糊的海蜇,這兩樣使我覺得巴爾貝克海灘然失色」我不討厭海蜇,因為醃海蜇皮是很好吃的台灣小菜,可是我真的不敢吃牡蠣。這生物對我而言就像異形一樣,隨時會伸出一條黏糊糊的消化管把整個人都消化掉。 埃爾斯蒂爾對到家拜訪的馬塞爾說:「一個人的頭腦已經傾向於幻想的時候不應該讓它離開夢幻,不應對它進行限制。一百你叫自己的頭腦離開夢幻,你的頭腦就再也不理解自己的夢幻了。你將為千百種表象所欺,因為你沒有了解表象的本質…」 「在社會階層上,越往下,時髦玩藝越抓住一些雞毛蒜皮不放。」就像是金球獎那些走紅地毯的明星們穿什麼?有沒有穿幫?哪個立委嫁女兒?哪個人在什麼時間生小孩?怎麼生?穿什麼衣服出席party?副總統有沒有去做整型?干我什麼事?無聊。 「你尋找的東西在哪裡,你並不知道而且長時期迴避由於別的原因每個人都請我們去的地方。」這是馬塞爾發現自己如果早點去拜訪埃爾斯蒂爾就能見到或認識阿爾貝蒂娜,有點像我們常說的「驀然回首,伊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當馬塞爾發現埃爾斯蒂爾是以前在維爾迪蘭家

【蛹之生】一枚未羽化的蛹

應該是某年的國小沒上補習班的暑假,家裡拿了本書頁泛黃的書叫被懷疑是過動兒的我閱讀,泛黃的書皮和頁面,上面用毛筆字寫著「蛹之生」,底下還有著「小野著」,再底下是紅色的夕陽和倒映著夕陽的海? 用一個暑假的時間,在吃過飯的午後,邊聞著遠處咖啡工廠炒豆子時飄來的的焦黃色香氣,在西曬的房間裡讀完泛黃的「蛹之生」,當太陽要下山時,陽光直接射進房裡,整個房間會變成金黃色的。 還是小學生的我問大人們:「什麼是大學生?」他們總回答我:「等妳進了大學就知道。」再問:「什麼是微積分?」大人的回答是:「等妳讀了就知道了。」 原以為讀了五專後就沒機會再讀大學,直到專科畢業後的那年冬天,為了準備轉學考在家裡演算微積分練習題,算著算著脖子酸了,一抬起頭來,一段蛹之生裡,一位男學生算著微積分突然抬頭看到鏡子裡的自己,雙眼血絲遍佈的情節一下子就鑽進我的腦海裡。我忍不住的跨過一堆又一堆的講義和計算紙,站在房門口的那面陪著我長大的鏡子前:「嗯,沒有血絲遍佈,頭也沒有變大。」那時,遠處的炒豆子工廠已經歇業十幾年了,而我的房間因為拉下百葉窗而泛著詭異的墨綠色,房裡的濕氣都要滲到骨頭裡,桌上的微積分講義因為白亮亮的檯燈而反射著刺眼的白光。 進了大學後,最讓我害怕的再也不是微積分,而是讀不完的統計:數理統計、多變量分析、作業研究…每逢期中和期末考總得要和公式糾纏一個晚上,筆記一讀再讀,在與Σ、φ、Π奮戰的中場休息時間裡,就會跑到鏡子前看看自己的頭有沒有像葉哮一樣變成大頭?在睡前總會覺得全身飄飄然,唯有頭,像是裝下了幾百斤的公式:從離散型的白努力分配到連續型的指數分配、Limit、數不清的Σ…我對著即將睡著的自己說:「醒來別忘光了,不然,這個晚上真的就『白努力』了。」 大學生活和書中的描寫似乎不同,雖然讀大學時僅記得幾個交錯的情節,像是自稱「梅庭過」的吳霜,在每個求學階段裡,我總會找尋著這樣的「冰霜美人」,不知道現實生活裡的冰霜美人會是什麼樣子?那個年代的年輕人還會關心國家大事、釣漁台主權、山地青年服務、股票,現在有不少大學生彷彿如書中葉哮的翻版,至於國家大事已沒人在乎。投資理財?有不少人大學未畢業就已負債累累。 那些彷彿是上輩子的事,當我再翻開「蛹之生」時,又變成小時候那個聞著咖啡香的小女孩,一頁頁翻開的不是書裡的情節,而是童年時閱讀後對未知生活的懵懂與嚮往的記憶:「什麼是大學生?什麼是微積分?」這些我都經歷過

【Reading】溫柔爸爸 酷教授

近人薯叔出了兩本書,一本是「D男E女」,另一本就是「溫柔爸爸 酷教授」。在第二本書上市前,就已先在網路上看到他寫的猜謎,其中一題是這樣的:「有位同鞋愛拍照,同鞋會我派她當密探去偷拍。當初她還是學生,所以我才寫了一些和學生互動文章給她參考。」看完後躲在螢幕前面臉紅,那次是我第一次去參加小野家族的聚會,還因為忘了把電池充飽,所以拍沒幾張照片。那時應該是2003年初,參加第一次同學會之前就常常去小野家族的留言板撒野。 在讀大學的時候最怕幾門課:高等統計學、管理數學、作業研究、抽樣方法、多變量分析,這幾門課的共通特點除了是數理課程外,還是同一個老師上的課;另外幾門必修數理課:迴歸分析、多變量分析、微積分雖然成績不是頂漂亮,但也不致於難看到哪去,而且還在大四時選修了所謂進階的迴歸分析課程。我這種人比較失敗,遇到磁場合的老師通常上課也比較認真,另外,凡不用用到太多數學公式的課程通常其分數可以拿來彌補這些數理課程的不足,所以我大學讀得尚算輕鬆。 畢業前,總是跑到小野家族跟工管叫獸吐苦水,因為這些課程的理論在工管也用得到,而且,我們的課程和工管很類似,也要修品質管理、專案管理(雖然後來沒開成)、生產管理,教這類課程的是我們的班導師,他上課非常認真,每次都準備非常多的資料給學生,因為要教的東西太多,還主動為學生加課(雖然大家都不怎麼領情),但是缺少了一種趣味,可是只要遇到上課很賣力的老師,我通常也會賣力的做筆記和準備考試及報告以回報其熱情(讀書讀成這樣也真是很失敗)。哦!突然想起一位老師,我永遠不會忘記有位學姐告訴我該位老師是系上著名的「笑面虎」,有次他跟我說對現在學生的學習態度很失望,所以他(和其他老師們)會把教學重心放在研究所而不會放在大學部。 在畢業後,不覺得那位令我害怕的老師不好,因為他也是有認真上課,還是有不少學生是喜歡修他的課。只是我比較笨,和他100%磁場不合,他說的話我聽不懂,就是這樣而已,不過他的課是必修課,而且從大一到大四都有他的課,轉學生有些課程是不能抵掉的,還記得曾經有一整天都是他的課,稱之為「LKR日」。 我不敢說當叫獸的學生就一定會學得更好,不過那時的我常在想,如果我們上品管的老師願意跟學生接近些,不見得要講笑話、搞笑,但偶爾閒話家常一下放鬆情緒也好,或是那位讓我畏懼的教授不要每學期初拿著教師評鑑結果對著全班咆哮怎麼可以給他那麼低的成績後放話要讓同學這學期

【Reading】Peter F. Drucker逝世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於這個月十一日在家中過世了,享年九十五歲,願他安息。現階段學商管的學生應該都知道這位大師,報告或論文裡總會有「彼得杜拉克說…」之類的字眼,我有一份不可思議知識管理的報告,為了作那份報告讀了他很多的文章。 接到這則訊息是在 Jas9 Taipei Blog 看到,剛才又收到McKinsey寄來的訊息。 麥肯鍚季刊(The McKinsey Quarterly)網站 特別做了一份關於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方面文章的特輯,開放一般會員們可以觀看以下幾篇白金級會員(也就是付費會員)可閱讀的文章直到11/21,有興趣的人不妨下載回來慢慢看。 Special collection: Peter Drucker and the "knowledge manager" The influential management theorist Peter F. Drucker died on November 11th. He leaves behind a remarkable body of work, developed over more than 50 years, that not only addressed the major themes in modern thinking on management from marketing to organization but also often anticipated them by decades. The great and growing collection of outside work that Drucker's thinking has generated testifies to the seminal place of his ideas 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companies. These articles from the McKinsey Quarterly archive look at how companies can maximize the benefits from their in-house knowledge. Limited-time special acces

【隨手記】把Blog送上外太空

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總之如果覺得外太空挺安靜的,不妨把自己的Blog送上外太空吵吵外星人也不錯。 連結在這裡: http://www.bloginspace.com 大張的圖請點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