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GVO]第一篇在GVO的翻譯文章

偶爾會讀一些英文小說或短篇文章,之前看到了關於 GVO 的翻譯計畫,信心滿滿的加入了這個計畫,試著翻譯一些文章,為這樣的全球組織提供一點心力,不過第一次翻譯文章就吃到苦頭了,即使只是短短的一篇。 GVO 的全名是 Global Voices Online , 是由 Ethan Zuckerman 與 Rebecca MacKinnon 所創始的組織,詳細的資訊可以參考以下: Global Voice Online 全球之聲 關於全球之聲 什麼是GVO翻譯計劃? GVO全球之聲在地化小組 - Google Group Beta 在台灣,這個組織的發起人是 Portnoy 將GVO網站上的文章翻譯為中文。對於習慣用wiki的人而言,應該蠻容易上手的,我還不習慣使用wiki,所以只是將文章翻譯好後貼在Google Group裡,請他們代為幫忙校稿及上傳。 以下是我第一篇翻譯的文章: 牙買加: 在貧民區賺點外快 原文: Jamaica:Earning a quick dollar in the ghetto makeover 作者:Geogia Popplewell 翻譯:rungheng 校稿:Portnoy 最後有一句話是這樣的: Give a gyal a brush an’ she paint for a day. Give ‘er a heducation, a microcredit loan, a clean and safe environment. 我記得紐約地產大亨 Donald Trump 有說過類似的話,雖然是類似內容,但我想不起來該怎麼翻,這算是我們常說的「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嗎?後來我還是按照字面去翻譯了。這個翻譯活動還蠻需要人來幫忙的,網路上高手眾多,大家有空就多幫幫忙吧!幫忙翻譯、校稿和宣傳,裡面不只英文,我也只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翻譯文章和聯播。 Tags: GVO , translation , Jamaica

[reading]讀莫泊桑的流浪者

講到莫泊桑,大家第一個反應會是《脂肪球》或是《女人的一生》這幾篇著名的長篇小說,也會反應他是法國的短篇小說之王。在志文出版社所出版的一系列的,莫泊桑的翻譯短篇小說裡,在小說開頭的譯者序或是編輯序裡都有對他的文章風格與不同時期的著作做詳細的介紹。 很喜歡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雖然讀的是中文翻譯版,但同樣能感受到文字中的世界,雖然不致於流淚,但也會有深刻的感受。他的小說內容口味其實蠻重的,但也是人性寫實的一面,就現代的眼光看起來,有點像是每天所見的社會新聞內容。 昨夜睡前把「流浪者」這篇故事重新讀了一遍,大意是說一位二十歲的木匠因為家鄉沒有工作,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他離開家到法國中部找尋工作機會,從原本的木匠到後來什麼都做,但運氣很不好的,找到工作的機會是零,他只好四處流浪。 他來到一處村莊,卻因為他四處為家而被趕了出去,沒人要給他工作。最後生理上的需求使他失去了理性,他跑進村民家中偷竊食物,因為喝醉酒而性侵了一位女僕,酒醒後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害怕及悔恨而想逃跑,卻因為酒精的副作用而昏倒在路邊,最後還是被村長關進牢裡。 看著這位因長期失業而犯罪的木匠,以及近日來的金融風暴、不斷聽到的裁員消息、人力銀行裡的職缺數,還有,一直找不到一份能讓家人放心的工作…這些事情都讓我想到一件很恐怖的問題-台灣又面臨結構性失業(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了嗎?還是循環性失業( cyclical unemployment )?又或是兩者同時出現? 所謂的結構性失業(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簡單的說就是當整體的經濟體系因為結構的改變,使部份勞動者無法配合職業的工作位置及應具備的技術條件而導致失業,因為缺乏當。時經濟體系所需技術而面臨失業的人被稱為失業核心( hard-core unemployment )。經濟學家所提出的解決方式是藉由第二專長或是在職訓練來減輕或改善這樣的情況。循環性失業( cyclical unemployment )則是指因為景氣循環波動而出現的失業情況,當經濟景氣時,失業率低;經濟蕭條時,失業率高。 台灣之前所面臨的結構性失業是因為資訊化,也就是政府提倡e化產業的那個年代,許多企業裡的員工面臨一場衝擊,下班後要去補習學如何使用 Windows 、 Office ,如果不願意學習就會被公司淘汰。在那樣的年代裡,會操作軟

[music]應景的耶誕歌曲

每年一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時,各大百貨公司、賣場裡紛紛響起了耶誕音樂,聽久了總會厭煩,尤其那些合成樂聲和虛假的歡樂氣氛,總讓我快步離開。以前的我則是注意著每年必買的幾張專輯,但在2000年後,不知道什麼原因台灣就沒有再進這些專輯,加上我對古典樂也不是特別熱衷,所以也沒有多搜尋相關新聞,在Amazon也只找到幾張舊的專輯,每年十二月就把這幾張現有的專輯拿出來聽一聽,耶誕節一過就收起來。 這是一系列的維也納耶誕音樂會(Christmas in Vienna),主持人是三大男高音之一的Placido Domingo,每年都會邀請兩位嘉賓與他一起在台上演唱耶誕歌曲,而這兩位嘉賓可能來自古典樂界或是流行樂,我所有的版本分別是1994年的Christmas in Vienna III、1995年的Celebration on Christmas、1996年的Merry Christmas from Vienna、1998年的Christmas in Vienna VI與1999年的The Three Teneors Christmas。這些唱片目前在台灣不太容易找到,有些在Amazon也只能找到二手CD,而1994年的這張CD在Amazon是找不到的(也許我沒找對方法)。 介紹 唱片封面與連結 唱片名稱:Christmas in Vienna III 音樂會日期:1994/12/22 主唱:Placido Domingo, Sissel Kyrkjebo, Charles Aznavour 指揮:Vjekoslav Sutej 合唱團: Wiener Opernnkinderchor 樂團: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 唱片名稱: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音樂會日期:1995/12/23 主唱:Placido Domingo, Natalie Cole, Jose Carreras 指揮: Vjekoslav Sutej 合唱團: Wiener Opernnkinderchor 樂團: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 唱片名稱:Merry Christmas From Vienna 音樂會日期:1996/12/16 主唱:Placido Domingo, Ying Huang, Michael Bolton 指揮

[movie]記憶中失落的迷人氣味 Perfume

書本: 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作者:Patrick Suskind 徐四金 譯者:洪翠娥 出版社:皇冠 電影: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導演:Tom Tykwer 演員: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Alan Rickman, Rachel Hurd-Wood 原聲帶: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 O.S.T. 在博客來網路書局買香水電影原聲帶 配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德國作家徐四金所寫的著名小說《香水》,對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又期待又害怕。今天和排休的偉展兩個人到中和國賓影城看了這部電影後,都覺得這電影票錢花得值得,而且也意猶味盡的準備買下DVD和原聲帶。 雖然說這部電影在上映時,作者並未出席首映會,但對於讀者來說,雖然電影的部份有做部份的修改,刪掉書中的部份情節,忽略了小說開頭最重要的部份,但仍是相當好看的,在配樂上、男主角的確有詮釋出 葛奴乙 對於香氣保存的渴望與對氣味的貪婪,由其是他臉上的肌肉會因為對氣味貪婪而顫動著,難怪導演選角選了很久。 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商業活動文宣裡都提到葛奴乙生來是沒有氣味的,這點其實有些問題。他並非天生就沒有氣味的,在書裡,他出生在一個非常炎熱與臭味衝天的環境裡,小說裡是這麼寫的: 「這種臭她感覺起來不像別的臭,而只更像一種令人受不了的醉人的東西,像百合田,或像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 因為這醉人的香氣,她暈了過去並滾到路面上,雖然醒來繼續做生意,但沒多久就上斷頭台了(電影裡是受絞刑)。所以葛奴乙並非是生來無氣味的,在我的解讀裡,他一生中的氣味就在出生的那一剎那散發了出來,也許是回饋給那位沒愛過他且嗅覺已遲鈍的年輕母親。然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這樣的味道其實也不尋常,嬰兒的味道其實是一種甜甜的蜂蜜牛奶香,暖呼呼的,當然還帶著點尿布的味道,書裡也有描寫,但如果沒有確實的聞到嬰兒身上的香氣,其實很難想像出來。 這也是這部小說和電影成功的地方。在小說的剛開頭章節裡,幾乎都是對於氣味的描寫,讀者要一邊閱讀著文字,大腦裡還要一邊將文字處理成氣味的記憶,但平凡如我,也無法聞過所有的香氣,有

[movie]如果一切都能重來

電影名稱:蘿拉快跑  Run Lola Run 演員:湯姆提克威 Tom Tykwe 導演:湯姆提克威 Tom Tykwe 演員:莫里茲布雷朵 Mo Bleibtreu、裘金卡洛爾 Joach Koral 電影名稱: 雙面情人 Sliding Doors 導演:彼得郝伊特 演員:葛妮絲派特洛 Gwyneth Paltrow、約翰漢那 John Hannah、珍妮翠柏紅 Jeanne Tripplehorn 電影名稱: 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 (Infinifilm Edition) 導演:艾瑞克布萊茲 Eric Bress、麥基古柏 J. Mackye Gruber 編劇:麥基古柏 J. Mackye Gruber、艾瑞克布萊茲 Eric Bress 演員:艾希頓庫奇 Ashton Kutcher、Melora Walters、艾美史瑪特 Amy Smart、艾登韓森 Elden Henson、威廉李史考特 William Lee Scott 11/18參加了心靈小憩的活動後,我想到的三部電影: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和18日當天播放的蘿拉快跑(Run Lola Run)。這三部電影裡,如果依照自己看的時間順序,我在1999年看了蘿拉快跑,大概是在2000年時看了雙面情人,上個月的凌晨看了三遍蝴蝶效應,對於不可思議的導演版結局感到無奈及傷心,也是看了蝴蝶效應後,加上遇到這樣的電影賞析活動,這三部電影才又讓我放在一起。 看了自己在1999年時寫的,蘿拉快跑的觀後心得,不禁笑了笑,原來那個時候我只看到了特別的電影手法而已啊!這三部片要表達的意思都不太一樣,還依稀記得看完雙面情人後,建議我看這部電影的朋友透過ICQ告訴我的話,大抵上是不管做了什麼樣的決定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發生了什麼小插曲,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的,有點宿命論的感覺。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話其實是很諷刺的,所以關掉了訊息視窗。 一直到前天看完蝴蝶效應,聽完講員們所分享的蘿拉快跑,有不少感觸突然像噴泉一樣湧現,但訊息實在太多了,我無法寫出自己的感想。 有許多看法是1999年看這部電影時我所沒想到的,在1999年,沒看到也沒想到的部份還真不少。像是蘿拉快跑裡主角們所處的環境,蘿拉有個不怎麼健全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好,父親

【Reading】我所閱讀的Peter Mayle

這幾天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電影A Good Year的廣告,羅素克洛的笑臉、普羅旺斯的陽光和葡萄園…於是想起了那幾本放在書架上由Peter Mayle所寫的書,我收集了不少本,他最著名的A Year In Provence(中譯:山居歲月)和 Toujours Provence(中譯:戀戀山城)的中英文版本都有。應該是一張宣傳CD讓我遇見Peter Mayle的文字和Satie的鋼琴演奏。 Peter Mayle的小說或散文都能該人看到他以往在廣告圈生活的影子,像是他的第一本自傳式的小說茴香酒店(Hotel Pastis)就像在寫他自己的故事一樣,男主角是一位已離婚的退休廣告人,裡面的幾個人物可以看到他鄰居的影子。 由於他掀起了普羅旺斯熱,也掀起了一種普羅旺斯式的生活風格,所以之後他所出版的書籍:A Dog's Life(一隻狗的生活意見)、Chasing Cezanne(追蹤塞尚)、Encore Provence(重拾山居歲月)…等非常多書籍,而講到普羅旺斯,又怎麼可以遺漏掉Mercel Pagnol的童年四部曲?如果要閱讀Mercel Pagnol的作品,除了童年四部曲之外,他所寫的兩本山崗之泉(Jean de Florette/ Manon des sources)更是不可遺漏的作品,在讀過Mercel Pagnol的作品後,其實會覺得Peter Mayle的文字有點…少了些什麼,也許是因為Mercel Pagnol本身是法國人,在普羅旺斯長大,而Peter Mayle是英國人,雖然移居法國,但在寫作時的心境也有不同。 相信Peter Mayle想寫小說寫好久了,稍微搜尋一下就有很多的作品。A Good Year這本被改編為電影的小說內容應該寫的可能是他一位友人想移居普羅旺斯的故事,記得在他兩本著名的作品裡有看到這位友人出現,但很有可能也是他幾位朋友的綜合體。在他的A Year In Provence和 Toujours Provence出版後,他變成了「外國人」眼中的法國通,大家都會問他關於在普羅旺斯省的居住事項或是徵詢他的意見,對他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困擾,在Toujour Provence這本書裡他就有寫出讀者對他造成的困擾。 讀他的書可以透過他的文字聞到鄉間的泥土香氣、餐桌上的美味、幽默的生活態度,有時看著看著就餓了起來,我抄下一段在Enc

[Music]冬日小提琴 Regina Carter

專輯: Paganini: After a Dream 演奏:Regina Carter 發行日期:2003/06/01 秋冬時節搭配的音樂其實很特別,要小心選擇,免得掉到情緒的谷底。雖然許多賣場裡已經響起了耶誕音樂,除了熱鬧的耶誕樂曲外,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都是不錯的選擇。 想一想,偉展退伍已經快一年了,還記得前年冬天,十月底我陪他去板橋車站,站在電扶梯上方看著他踏進月台,之後一個人在凌晨三點跑去搭墾親專車到宜蘭去看他。在他尚未去澎湖前在新竹受訓的時候,幾乎是週休二日,可以回台北,這點對另一半在當兵的女生來說是很幸福的。在他休假結束,我從板橋火車站搭車回家時,隨身聽裡裝著的是Regina Carter的After a Dream。她用Paganini的小提琴演奏爵士樂,細膩的演奏方式,與Perlman比起來耐聽多了,在這張專輯裡,我特別喜歡Oblivion,總是讓這首曲子一再的反覆,從板橋火車站到家裡,或是再走到E61,而店裡正也播放著這張專輯。 會聽這張專輯也是在E61裡聽到的,像Ketil Bjornstad的 Prelude 或某些音樂一樣,在店裡聽到,也許是氣氛對了或是什麼原因,回家後就下了訂單,而After a Dream就陪了我一整個冬天。也許那年冬天我還買了其他的音樂,我也記不得了,有許多不常聽的CD已經被我堆到床底下去了。 當我只要一到天氣冷時就會拿這張專輯出來聽,腦海裡就浮出板橋車站乾淨(比台北車站)、又清冷的白色燈光或是車站裡的誠品書局、Yamazaki麵包店、平頭的偉展站在電聯車門口的畫面,接下來就會浮現自己站在狂風裡等車或坐在公車上,縮在一角裡聽著Regina Carter的演奏,車子裡還漂著一股奇怪的味道,而我總在遠東工業園區下車再換車,到家附近下車後再穿過四號公園去喝杯飲料,如果心情真的糟到不行就回家悶著繼續聽音樂。 專輯: I'll be seeing you: a sentimental journey 演奏:Regina Carter 發行日期:2006/09/06 今年我在整裡那成堆的CD時,看到了After a Dream後,突然想看看在這張CD之後還有無其他的新作品?找了Amazon也找了常購物的博客來,於是找到了另一張I'll be seeing you: a sentimental journey,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