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夜訪玫瑰古蹟

地點: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6號,巷口有台新銀行 開幕時間:2007/05/13 跳舞咖啡廳營業時間:AM8:00~PM11:00 玫瑰古蹟網站: http://www.dance.org.tw Blog: 蔡瑞月文化基金會部落格 開幕特別活動: 點此 。 地圖 當藝術的理想被政治干擾時,光有熱情的確是不夠,還非常的無奈,這是我昨天晚上睡前讀了手冊中某篇文章的想法。 在眾多商業辦公大樓、飯店、跨國品牌旗艦店林立的中山北路上,有一間光點台北,有一間我很喜歡去的ppaper shop,昨晚參加了夜訪玫瑰古蹟的活動後,這條路上又多了一個文藝空間-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到的時候天色還蠻亮的,工人們還在整理環境,舞台上的舞者專注的在練習晚些要表演的舞蹈,老師凝重的表情指導著舞者,旁邊的咖啡廳還在準備著,庭院中的一片草地上有一株龍眼樹,樹下放著一艘小船和幾盆準備要栽種的花朵。一旁的阿伯叫我到四周走走看看,離活動開始的時間還早,趁天色未暗先拿起相機拍了幾張照片。我一邊走一邊拍,看著練習的舞者們,反而擔心我在那晃來晃去會干擾他們的練習;看看四周的大樓,覺得在大樓裡上班的上班族們算是很幸福的,只要他們願意打開窗低頭看,就可以看到這麼一片古意昂然的綠地。 一回頭看到雨漣已經在46巷的入口處拿著數位單眼在拍了,多虧雨漣才知道這個活動,雖然我已經漸漸的可以接受走入人群,不過對於等會兒要一下子面臨這麼多陌生人,其實還是希望有個認識的人可以聊天。後來毛球也到了,他們都是重裝上陣,一台相機比一台大啊!哈哈。 活動開始,先是看了一些活動的紀錄片,了解這座古蹟坎坷的成立路程後,我們欣賞了《印度之歌》和《傀儡上陣》兩部舞蹈。看《印度之歌》時有一種非常感動的感覺,雖然《傀儡上陣》與蔡女士本身的故事有較切身的相關,不過《印度之歌》的舞者本身有一種魅力,在看她練習時,她臉上的表情和舞蹈的動作就已經非常的吸引人了,而我就在掙扎著要拍照還是專注在舞者的表演時,錯過了許多精彩的表演,雖然我安慰自己已經先看過排練了,但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而且對於相機愈來愈不熟悉,加上只是一台消費型相機,所以這次拍起來的效果實在很差。 舞蹈表演過後,我們到原先名為「最後的華爾滋」咖啡廳吃點心,其實「最後的華爾滋」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悲情啊!現在的「跳舞咖啡」聽起來比較沒那麼悲情,和舞蹈研究社的主題也比較切合,不過好像

不曾過去的年輕,過去

昨天下午去了一場有點奇怪的開幕茶會,會說奇怪是因為在場的人都是彼此熟識的學員,而我們似乎變成湊熱鬧的觀眾,那是個不錯的地方,雖然有著商業化的氣息,但透過這樣的一個地方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治療自己和其他人的方式。 因為學員很多,而我們是透過網路知道這個消息去的,所以變成像局外人被晾在一旁,不過那裡有幾個小型的書櫃,於是不熟悉在場人士的我就拿了書櫃裡,蔣勳先生寫的 天地有大美 在一旁讀了起來。因為是開幕,所以每人可以點一杯飲料和吃小點心,不過我們以為會有一個類似一般開幕茶會一樣的行程,也許因為學員太熱情,所以原訂的行程全都取消了吧!老實說,我個人對於這樣的一個茶會有些失望,該怎麼說呢?這我就保留在自己心裡好了,不過我卻很感謝這個地方讓我靜下來讀一本很美的書,即使現場鬧哄哄的。 取消了原本預訂的理療,我們離開了茶會走到誠品書局,腦海裡還是那讀了半本的「天地有大美」,很巧的是,前天晚上我找出一本筆記書,那是五專時期一位很疼惜我的英文會話課老師送給我,由東華書局所印刷的一系列筆記中的一本,書背上寫著「蔣勳」。我在書局裡並沒有買那本「天地有大美」,但買了另一本「 美的覺醒 」,然後利用晚上去燙頭髮的時間讀了前半本。當我讀到這個段落時,剛好最近遇到自己在某個BBS站用了許久的ID,因為主機不接受gmail信箱,而hinet信箱又收不到認證信的情況,可能要與這個用了近十年的ID與回憶道別,心裡多少有點捨不得,但讀到這個段落時,似乎又不這麼沉重了: 我們的心靈也是如此!如果心靈已經塞滿沒有去清除,其實就無法容納新的感官經驗和新的感受。~p.68 我們可以試著清理乾淨所有的人際關係,使這件事變得更簡單些。我們可以試著讓很多的人際關係能夠由空白重新開始,那麼我們反而會感謝空白,感謝寬容,感謝這些通暢而沒有阻塞的部份。~p.69 前幾天晚上和許久沒見的朋友聊過後,我想了很多事情,像是美麗的墾丁夜空還有那年快樂的夏天,我翻著過去的相簿,看著電腦裡的檔案,這些快樂的回憶我也捨不得忘掉,因為快樂的感覺只出現在當下,就那麼一次而已,不會重覆出現,只會因為重覆的動作而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甚至因為自己反覆的回憶而讓情緒陷入谷底。 抬頭仰望夏天夜晚滿天的繁星,其實是不需要負擔什麼的,我們在那個時刻,如果感覺到生命好像飛揚起來的一種快樂,是因為沉重的東西已經被拿掉了。~p.26 很多事情都只是我自己

曾經有過的年輕

昨天見到了好久不見的朋友,聽到一些以前朋友的消息,有的準備結婚,有的已經結婚生子,每個人都過著很好的人生…。送朋友回家後,我踩在灑著月光的公園小徑上走回壹陸壹,不時停下來看看月亮,享受月光,每當我回想在補習班的那一年時,心裡就會有種陌生的感覺,那是我曾有過的年輕嗎? 回家後翻開相簿,很久沒再洗照片了,看著一頁又一頁的相片,原來我也曾經有過年輕。 圖片是關山的夕陽全景,點它可以看到大張的全圖,好久沒去追夕陽了。 Tags: life

停不下來的更新

一直更新Blog的版型,我必須承認是一件很無聊的事,不過這次除了版型的更動外,連分類和文章內文也做了變動。 先說分類吧!在Blogger叫做Label,不過,Blogger在分類上有一些bugs,只能使用英文,以前這裡的分類大多都是中文分類,結果在link上就是一堆亂七八糟的亂碼,所以我把它改成英文,同時細分一些項目,把出版的文章和一些教學的文章分開來,雖然已經很久沒寫新的,不過既然放上來就做個分類。然而就在新舊label移轉之後,發現中文的label還會存在,而且還會出現莫名奇妙的幽靈數字,Blogger知道這是個bug,不過似乎一直沒有修復的跡象。所以在分類上就出現了如右圖一般的情況,在英文標籤裡會有文章,但是在中文標籤裡是沒有文章出現的,但奇怪的是,有些中文標籤已經不見了,然而在Beauty-Beta這個部落格裡,我也做了分類上的變動,由於以前用英文開頭的Label,所以在label的變動上倒是不用擔心會有這樣的情況。 再來是文章的內容,把以前的文章重新分類,標題前面的一些全形符號或是分類刪掉,除了一些比較特殊的,我會留著,例如壹陸壹,因為在label裡為了統一,我留著原本的E61,但人家的店名是壹陸壹,所以留下文章標題前面的中文分類,另外像是Entertainment項目裡,可能有音樂,可能有電影,就會在前面留下中文分類。 前簡單的CSS和HTML改成現在的XML,這無疑是讓我們再多學些東西,能有時間鑽研當然是好事,可是轉換後,我一直沒有時間去改,當然多半也是因為懶,到現在也是拿別人做好的版型去改配色而已,所以像裡面的設定、安裝的widget和analytics的javascript都要一個一個重新裝,上個星期幾乎每天都弄到天亮才睡,只為了整理這個blog。也因為之前在blog裡放了technorati的分類,所以還要修改以前的文章,把它們加入technorati,還有裡面的語法要更改,所以這個星期甚至下個星期都會一直收到這裡的更新訊息,對於不斷收到訊息干擾的朋友們,在這裡說聲抱歉。 在版面上因為blogger系統在feed接受上的更新,所以還有四個東西沒加進去,分別是最近的文章(Recent Post)、Comments(目前是用別人寫的widget)還有GVO的feed訂閱顯示、Beauty-Beta的訂閱顯示也都還沒放上去。 在Feed訂閱上,以前bl

Niki的異想世界

展覽名稱:妮基的異想世界(The World and Fantasy of Niki de Saint Phalle) 藝術家:Niki de Saint Phalle wikipedia 、 中文維基百科 塔羅公園網站( The Tarot Garden official website ) 展期:2007/02/09~04/29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展覽頁面 已移除連結。 票價:全票+導覽手冊300元、語音導覽120元 優惠:每天下午三點有免費的中文導覽 圖片取自展覽網頁。 知道這個展覽很久了,一直到昨天,天氣陰雨,自己一個人搭公車去看這個展覽。 從正門進去右手邊是展場的入口,不能帶傘進去,所以傘必須放在門口傘架,這讓我提心吊膽的,畢竟這把傘要是不見了我會被念到臭頭。其實歷史博物館主館的作法我蠻喜歡的,等等再說。 Niki是個才貌雙全的藝術家,導覽手冊的第一頁就是她美麗的照片。展場開始是她的集合藝術系列作品,這系列是個特殊的作品,她收集各種不同的素材,再依照它們的屬性集合創作成不同主題的作品,這一系列有點複雜,彷彿她要表達出一種情緒,但一直到1961年以後的射擊藝術作品才感受出她在作品中所發洩出的憤怒。 第二個展示廳就是她的射擊藝術作品,藝術家在木板上放置物件,很像是她先前的集合作品,同時預藏了放置了顏料的汽球或罐子,再覆上一層白石膏,最後,再向這幅作品開槍射擊。當子彈打中顏料時,迸發的顏料流洩在其他物品上,形成一種詭異的感覺,我所感受到的,是她的憤怒。藉由這樣的創作方式,她創造了一種與觀眾互動的行動藝術-觀眾欣賞美女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開槍射擊-這本來就是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同時,她也讓觀眾參與創作,在她的第一個射擊作品「我情人的肖像」這幅作品裡,每個人都可以對著那件襯衫投擲飛鏢。在這樣的創作過程裡,她也治癒了自己的憂鬱。 在這兩個展示廳的作品裡看到的都是破碎和憤怒,很多作品裡都會看到支離破碎的娃娃軀體,在導覽手冊裡表示她曾經有一段不愉快的童年回憶,我想,也許「成為母親」這件事可能也讓她有一段對於身份轉換上的不適應。在孩童時期受到創傷的後果通常會很嚴重,這點在心理學上確實有所根據,在孩童時期若是受到性侵犯,在成長過成裡可能會有自卑、自閉、反社會、暴力的傾向,長大後暴力犯罪或是重蹈覆轍成為性犯罪者的可能性也相當高,同時受到性侵犯的孩童在成人後,對性會抱

對於那些不懂的事-從樂生談到身邊

樂生這個話題已經在報紙和各媒體上談了很久,說實際話我到現在還不是很了解狀況,也不是很敢相信哪一個報導,唯一比較反感的,是台北縣縣長的作為,從他上任到現在,我還沒看到什麼政績,只看到他三天兩頭就要拆古蹟,凡是日治時代的文物或是紀念,他都要拆,真好奇他們家是不是在日治時期被折磨過而留下了什麼樣的傷痕?不過,我也不否認,討厭他還有一些個人因素,例如我家的政治背景和從小我遇到的一些不公平待遇-這些不只針對他,還針對了整個KMT。 每當提到樂生,我就會想到Calvino在《馬可瓦多》一書裡所寫下的「清新的空氣」也沒有特別的原因,只是聯想。最近的樂生事件,看了一些報導,本來想去看的紀錄片因為那天行程太趕也沒看成,我只能自爸爸的口中知道,那裡原本是個三不管地帶(新莊、樹林和龜山),根本沒有人要去管他們的死活。這個地區曾經是許多色情行業的聚集地,由於抓不勝抓,當媒體一揭露山上有間日治時期的痲瘋病院後,這些色情理容院就這麼的消聲匿跡了。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曾經有陣子看到媒體在報導著漢生病患被人誤解的一面,然後所有的新聞都不見了,直到這幾個月,台北縣長說樂生的存在會影響捷運的開通也會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要拆掉療養院,要把這些病人們遷到另一個地方。然而對這些已經被世人遺忘的人們來說,無疑又是一場折磨,我猜測有不少人只求在療養院裡平靜的過完一生,對他們而言得到這樣子的病症已是一生中最大的波折。 就現實的眼光來看,不斷的破壞就會帶來創新與機會,特別是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台灣,特別是台北,當利益與人道起了衝突時,要選擇什麼?取柏拉圖最適嗎?不幸的是,就算找到一個最適點,永遠都有輸家存在,通常是那些手上資源較豐盛的人會獲得勝利,而可憐的是無辜捲入紛爭的民眾。 姑且不論政客的行為或是經濟利益又或是人道/人權,對於投入抗爭的青年們我感到敬佩,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冷漠的年代,在這樣一個對公益不再熱心的年代裡,還有一群人在努力著。 關於樂生的事,可以參考以下的幾篇文章,裡面的見解和回應,我覺得都值得一看: 日落前的魔術時光: 一個面對「樂生」的,我 Mark's Place: 刻意製造的假象:樂生療養院 台灣:部落客搶救樂生療養院的後續行動 前一陣子,在壹陸壹裡客人比較少的時候,大哥說他想做T-shirt,但做T-shirt並不是只有賣衣服而已,而是希望藉著這個活動,來喚醒一種對公益活動支持的意

Happy Living

主題:Happy Living 日期:2007/03/22至2007/05/17 地點:建國北路與市民大道路口,美麗信花園酒店對面 入場券:24H免費入場 網站: Happy Living 照片,請按此會跳出視窗。 這是今年ppaper在明日美術館所辦的第二個展覽-Happy Living。這回的展覽不像之前的theFLOWmarket™那樣讓媒體有那麼多話題可以炒作,但比起theFLOWmarket™,Happy Living裡的展覽一點也不輸theFLOWmarket™。 這次的展覽是在 MOT裡 放置了五棟房子並由AKINORI OISHI、ANTOINE+MANUEL、EBOY、FLIP PAGOWSKI、MARTI GUIXE等五位國際級的插畫大師在房子內作畫,展示心中的快樂居住空間,每棟房子外面都有一面牆仿照TOMATO為西斑Castellón當代美術館( EACC )的佈置,把這面牆貼上一塊大黑板,也提供粉筆讓每位參觀者可以盡情塗鴨。我去看的時候是倒數第三十五天,這些黑板因為過度的塗鴨已經變成灰樸樸的灰板,整個看起來都灰灰的。 我們在MOT入口處看到那些日曆已經被人撕個精光,也有塗鴨出現在牆上,右手邊是一個漂亮的大汽球,左手邊是游文富先生的羽毛裝置藝術,同樣提供了可以消費的商品,但看來看去,最值得買的應該是那六棟小房子的模型,要價一萬五,其實還算值得,可惜的是內部是沒有彩繪的。除了看作品之外,四周圍還有這些大師們對於居住場所的想法,像是房子裡不可缺少的傢俱或是家的定義之類的,這些也是很值得一看。這週末會帶妹妹再去一趟,我相信她看得懂的東西比我多很多。 黑板上有一段話讓人頗心酸:「我們也存了好久的錢,可是只住的起公寓。」唉!有的人只能住在貨櫃屋啊! Happy Living,剩約一個月,要看要快。 相簿,連同theFLOWmarket™的照片: Happy Living Tags: ppaper , happy living , MOT , exhi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