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試讀]人生的道路是如此漫長《長路》

書名:長路(The Road) 作者:Cormac McCarthy 作者的Blog: 連結 譯者:毛雅芬 ISBN:978-986-173-436-1 出版與介紹: 麥田文學部落格 這本書,如果有人看過原文版,那真是幸運,在讀過這本書的中譯版後,我覺得這本是讓我等待了很久的書。部份情節殘忍的讓人不忍心再多看幾眼,有些對話讓人讀的心痛。拿到這本書時,需要靜靜的,一個人緩慢的閱讀,狼吞虎嚥的讀過它,會讓人覺得失落。這本書,值得多讀幾次,在人生道路不同時期時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如同閱讀《百年孤寂》一樣。 在剛開始閱讀時,我心痛書中的孩子因為世局的變化,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已不是父子,而是伴侶,兒子是支持父親維持理性及生存的支柱,父親是兒子的保護傘,兩個同行的人要前往一個心中的淨土找尋所謂的同伴。但在讀完後,以上想法全部拋棄,不禁懷疑,作者寫的不是未來也不是家庭更不是因為戰爭對人類世界所造成的傷害,而是一個人的一生中所會出現的各種情境。 父親代表一個人的現實或說是成人狀態,兒子則代表了一個人所保有的純真,在人一生的道路裡,常會有這兩種態度交替著出現,維持一個人該有的理性與天真,孩童的狀態詀人不至於過度社會化及注重現實而喪失了所謂的道德觀,而成人的狀態也不會因為過度天真而使自己陷入危險之中。如果以這種方式來看這本書,那麼,書中父子所遇到的人吃人的世界就是現在世界的寫照,儘管我們保有赤子之心,但在具有生存危機的狀況下,只能選擇讓自己保持良知與理性的活下去,而不是同流合汙的也跟著吃起人來。 這對父子從冰冷的北方往溫暖的南方前進,一路上父子的對話幾乎沒有溫度,充滿了死亡與恐懼的念頭,父親的狀態要擔心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糧食、禦寒衣物、吃人一族的出現,不時還會被過去所困擾:崩潰離去的妻子、充滿陽光與愛的世界,對比當下的處境,那種拉扯的狀態,是會令人崩潰的。於是,孩子與父親的對話: 人不會忘記嗎? 會,人會忘了他想留住的,留住他想忘記的。 而夢竟如此多姿多彩,死神還能怎麼向人召喚?冰凍晨光裡醒來,萬事瞬間成灰,狀似塵封幾世紀的上古壁畫,突地重見天日。 年幼的孩子雖然充滿天真,但他的存在也是讓父親維持人性的唯一理由,也是能將父親在冰冷現實與往日過去回憶的拉扯所造成的空虛與絕望感中拉回的力量,他沒有過去回憶的包袱,只有未知事物的恐懼不安以及對過去殘存事物的疑問。許多次,當父親瀕臨崩潰時

[photo]十分想念

十分想念那年的夕陽,年輕的歲月,那年的夏天。 我想念過去的年輕歲月,看到夕陽沉入大海的畫面,看到熟悉的影像,又挖開塵封已久的回憶。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photo , sunset , Kenting

HP Mini 2133入手

當eeepc上市時,我滿腦子就只想買一台小電腦,原本的 BenQ S52 對我而言反而不容易帶進帶出,想當初它剛上市時,我是多麼歡天喜地的把它帶回家,現在卻變成了在房間上網的好工具。最後,中醫幫我調整脊椎骨時對我說:「別再坐在床上打電腦啦!」 總之,我還是很想要一台小電腦,曾經考慮過各種產品,主要是能方便上網和看(寫)文件,像是iPod Touch、HTC的手機、eeepc,本來是決定要買iPod Touch,因為它能上網、聽音樂等多數我需要的功能都有了,但是,很重要的是,我一點都不想花時間去改裡面的軟體設定,有不少人為了發揮iPod Touch最大的效能而去改變它的軟體。但年紀愈大,對這些事情反而愈懶,我已經不想花腦筋和時間去搞這種危險的事,所以,它被淘汰了。至於手機,我不喜歡什麼功能都擠在一台裡,即使很方便,但我一想到維修時什麼都讓人看光光就很沒安全感,總之,就是很不喜歡;最後似乎只剩eeepc可以選擇。然而當時市場上對eeepc的評價沒有非常高,而且四處都是eeepc,它很方便沒錯,但2133出現時,我更猶豫了。MSI和ACER都不考慮,外型上就被退票了,12吋筆電對我而言太重又有鍵盤使用上的問題。

[photo]再見白羽毛

2008年誠品敦南店 2007年4月裡,放在MOT的羽毛燈 2004年12月25日,華山藝文中心裡的白羽毛耶誕樹。 應當展翅而飛的鳥羽被固定在鐵絲上,幫助迷惘的人們找到心的方向。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photo , 游文富 , 白羽毛

[試讀]鐵塔上的少女

書名:鐵塔上的少女 作者: 真田コジマ 出版:皇冠 右圖封面取自Amazon.co.jp: アンクレット・タワー (単行本) 頁面。 日本與台灣有很多社會情況是類似的,在還是學生的時候,台上的老師說,台灣未來的前景如何就看日本現在的經濟發展如何。老師說這話時,日本正面臨經濟泡沫化的危機,不過台灣多為中小企業且組織較具彈性,所以在當時是沒有發生問題的,直到現在,問題一一浮現。除了經濟狀況外,被日本統治過的台灣人,也和不少日本人一樣,對於愛,我們都說不出口,愈是愛對方,愈是說不出口,有不少人反其道而行,也有不少人反而傷害到自己所愛的人。 這本小說主要是在說友情與愛情,書中的每對男女,所有情緒的出口都繫在這位鐵塔上的少女:「如果她...,就...」。我們總是以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作為藉口,並以這些轉折點來做為釋放壓力的管道: 「如果,如果那孩子平安下來,我就讓你和我的男人見面」 「如果,如果這孩子安全地從鐵塔上下來,我就說出實情」 這兩段剛好是兩對「夫妻」中,妻子心中的話:一對是遇到生育障礙的妻子和渴望孩子的丈夫;一對是女性懷孕但男性在當時無法負擔工作及家庭壓力而要求女友墮胎,女友傷心離開多年後,兩人再度相遇。 小說裡提到的一些社會狀況,不止日本社會常見,台灣的社會也有,例如:年輕人對於工作及愛情的態度、女性對愛及認同的渴望、孩子對家庭溫暖的渴望、夫妻間缺乏溝通以致於婚姻受挫,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家庭或是個人認同的問題,因為無法得到被認同,於是傷害了愛自己的人,無力改變的人就選擇傷害自己。我們都渴望被愛,希望自己就是那個被愛的人,但往往也不願去愛人或是把心中的愛說出口,這份渴望變成了焦慮,最後變成了一種反向動作,例如書中無法生育的妻子要丈夫另外再找情人,還有其他人做出許多荒謬的事。這些都繫在那位站在鐵塔上的少女的身上,她是否跳下來的決定,繫上了許多人的壓力,在這些人的眼中,她只是因為母親不能完成她的生日願望而做出無理可鬧的動作,他們的心中可能覺得荒謬無理取鬧,卻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行為也是不可理喻的。 很多事情,我們只看表面而未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像這些人會以自己的認知去解釋少女的行為一樣,在其他人的眼中,書中因為各種原因而焦慮的人們,他們也不會真正在乎少女為什麼會做這樣的行為。鐵塔上的少女,真正讓她爬上鐵塔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對她身體與心理上的虐待,還有父親對她的冷漠與蔑視,令人感

噓~貓咪在睡覺

現在,牠正在樓梯間,蜷成一圈的熟睡著。到了早上,牠會醒來等下樓的人幫牠開門,牠去哪裡呢?我也不知道,也許是跑回牠主人家,也許是跑去吃牠當天的第一餐,也許是習慣在外野慣了,總是要到外面跑一跑。 上星期五的颱風夜,樓上的住戶讓牠進樓梯間,後來據下樓的弟弟說,這隻貓不知道什麼原因在大風雨的夜晚又急著跑出去。星期六和星期日大風大雨,我們猜牠不會來,就算來了,沒人出門也不知道。 昨天晚上回家時,我走到牠出沒的巷子裡,只看到那隻膽小又愛搶食的小花貓蹭在人家門口,牠雖然膽小,但我常看牠出手打阿肥。吃過晚飯後,我吃著柚子,準備喝第一口咖啡時,聽到樓下傳來熟悉的貓叫聲,這隻貓可是很準時的跑來要東西吃呢!每次餵過牠後就得面臨人貓大戰,牠很想進屋裡,但我們不能讓牠進來,家裡太小,根本沒有牠活動的空間,再加上家裡有人是易過敏體質,這隻貓又還沒被整理過,我們也不能讓牠進屋來,所以讓牠待在外面。 當我下樓倒垃圾時,牠陪著我下樓,我以為牠下樓後就跑掉了,結果,牠在我腳邊蹭來蹭去,蹭了一下子後,牠跳上樓下住戶的摩托車,靜靜的看著我,我倒完垃圾後,本以為牠要在樓下待著,結果牠跳下車,和我一起走上樓。當然,上樓後又是一場人貓大戰。牠是愈來愈聰明了,居然橫躺在我家的門檻前,讓我進退兩難,足足被牠擋在家門外近二十分鐘。 附近的鄰居都知道這隻貓,也常看到我和貓一前一後的走著,而這隻貓也不怕人,所以大家都很喜歡牠。我喜歡牠的原因,除了牠不怕人外,牠家教很好,吃東西會把碗裡的貓飼料添乾淨,吃東西的坐相也很優雅,更不會一直喵喵喵的亂叫,除了睡姿不太好看之外,就是一隻優雅的貓,更奇怪的是,我們全家都覺得牠聽得懂 人話 。有次牠在樓下,吃飽了在洗臉,我對牠說:「你乖乖在樓下好不好?好好照顧自己啊!」牠居然發出了像是「好」一樣的貓叫聲,而且也接的剛好。好吧!我知道很難讓人相信。 年初遇到牠,看到牠的第一眼就讓我覺得愛上牠了,可是我養不起牠,家裡也沒那個空間給牠活動。我相信和這隻貓咪相遇是有原因的,雖然我還不知道是什麼,晚上我和牠互望對方,牠今天的許多舉動都讓我覺得牠想要我抱牠,但一來我不懂得如何抱貓才不會傷害牠,二來家裡也禁止我去抱還未清理過的牠,第三,上星期我被牠抓傷了,傷口不淺,所以現在還是會怕牠抓我。 昨晚幾番搏鬥後,還是讓牠留在樓梯間,牠窩在牠最喜歡的那一層樓梯,明明身體就比樓梯大上不少,牠還是蜷成一團的窩在那

30危機

這個主題好像已經被平面媒體做到爛了,不過,因為自己快30歲了,所以最近才又開始想這個問題:「30歲的自己,在做什麼?」 在十歲的時候,希望自己在二十歲時從地球上消失,到了十八歲時發現還有很多事沒經歷過就走實在是一件很無趣的事;當我二十四歲時,發現自己的人生有很多時間是在學校裡,對於這個世界也只是一知半解,這樣就消失實在太無趣了。現在剩沒多久就30歲了,我開始思考所謂的30危機。 依據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理論,18至34歲的人正處於成年期中,此時期的人脫離了迷惘的青春期,發展順利的話,與身邊的人建立親密關係,同時在此時期奠定社會基礎;反之,發展不順的話,會有孤獨寂寞感,無法與人相處。仔細想想,在台灣目前的狀況,如果不是對自己的生活目標有相當明確的方向或是確定自己就是要在校園裡從事研究,不然到了30歲都還在校園裡渾渾噩噩,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所謂的社會基礎可能還要靠父母長輩的人脈資源,而親密關係,許多校園情侶在進入社會後隨及遇到衝擊和價值觀念的改變而分手。有不少人因為從小被父母過度保護,或是曾經有交友受挫經驗而退縮,使得社會興趣及活動的程度低落,反而有退縮的狀況,可能選擇安全的校園,也可能選擇窩在家裡當宅男宅女,藉由網路來滿足這一方面的需求。 有次和偉展吃晚餐,我聊起了這個話題,許多大學生畢業時約22或23歲,如果沒有讀研究所而就業的話,正好也是開始為自己的社會人生開始打基礎的時候,但因為台灣社會狀況的特殊,許多學生因為企業設立了碩士門檻而不得不繼續升學讀研究所,造成了台灣社會的奇異狀況,碩博士滿街走,而大學教授們也有特殊的見解,認為大學應該是基礎教育,到了研究所才要教研究的方法和理論。於是我常看見許多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是:「不知道」不能怪他們,我們的社會,特別是學術界,是非常封閉的社會,資源也只留給 自己人 ,以致於整個社會和價值觀都變得十分奇怪,好像一定要讀到碩博士才能擠進那個小圈圈,擠進那個光環裡。但是,有這麼多的職位,他們的工作內容真的需要碩博士的人來執行嗎?一個大學生在校園中讀書每學期都拿獎學金,也是第一名畢業,真的有助於他的工作嗎?事實是:沒有,除非這個人真的想在學界發展。 儘管古人說30而立,但現在的情況好像是人生30才開始,30歲才開始第一份工作,30歲還沒有男女朋友,30歲,一切都剛開始。就要30歲了,我的薪水還買不起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