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也聊聊 FinTech

早餐前來想想,關於 FinTech 在台灣的發展: 不能只看單一國家個案。 中國發展的好,有三個原因, 一是因為當地銀行辦事效率不佳,二是地方太大,不是每個人都有半天的閒時間去銀行又花時間在交通上,三是政府支持,至於中國政府是怎麼樣,大家都很明白。 再來是非洲國家,發展的好也是為了防弊,但最大的一個原因是他們沒得選擇,同時他們在通訊技術上發展的好,充分利用了這個優點。最近看到應用是透過區塊鏈技術進行房地產交易。

機器人生的現在與未來

昨天去三創看了pepper 應用的決賽。因為個人因素只看到下半場,意外的是其中一組還是認識的朋友,自己一個人完成幼兒照護程式與智慧家電的應用開發。 聽其他朋友介紹 Pepper,因為已將必要的程式模組化,所以之後的市場重點會在開發應用程式,也因為基本程式皆已模組化,所以應用程式的開發門檻都會降低許多,而且使用的程式語言是容易入門的python ,所以在未來會是重點市場。 下半場的發表應用範圍不外乎在照護、取代第一線服務工作人員的,較難得的是看到所謂商業化的應用,例如獲獎的第一名隊伍是讓 Pepper 結合頭戴式裝置應用程式進行銷售及獲取使用者資料、進一步製造病毒行銷,而且是建議在機場時時都要應付來自各國、各時區有客人的免稅商店使用。 從另外兩組與照護相關的應用是與失智老人、遲緩兒的教學與互動。從這些應用都可以看得出來,如果連結上網路,就可以進行遠距照護及醫療的相關應用。

政府真的需要製作網站嗎?

在讀過 美國數位服務腳本 之後,政府部門網站的存在性問題似乎也迎刃而解。從建置政府網站到維運政府網站的工作經驗中,從地方機關網站、計畫網站、部門網站,到初步瀏覽最近公布的第二屆政府網站競賽 得獎作品 ,深刻的體會到: 民眾需要的是政府服務平台,而不是政府網站: 人民需要的是可以信任的資訊來源,政府網站上的資訊應該都是可信度較高的訊息、每個人都可以了解的內容,即時、正確、可追溯的政府資訊,是人民所需要的。 需要減輕民眾在取得資訊時的負擔: 訊息管道眾多,統一的訊息公布網站是必要的。目前在台灣,可以透過政府入口網,依照不同的主題來取得相關的政府資訊與所需要的服務,而不是透過找尋相關部門再至該部門網站取得自己需要的服務。 透過網路推廣政策是必要但非唯一管道: 如前所言,人民需要的是服務,而不是政策廣宣或是部門形象網站。民眾希望在網站上取得自己所需要的服務,政府可以透過網站、各種行銷方式來推廣政策,但門網站不是政策推廣的唯一方式。許多政府部門會落入行銷的迷思中,認為網路行銷會是政策行銷的唯一方式,卻忽略了政府與商業公司的不同性。政策是對全國人民,應該透過各種方式推廣,網路推廣是因應時代與科技改變所必要的管道,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站在人民的需求提供服務而不是建置政策廣宣、部門形象平台: 在文章的開頭有提到,政府部門的網站分為很多種,但目前有不少網站對民眾的需求可能還不如提供一頁索引,讓民眾知道自己有需求產生時,要去哪裡找到服務窗口來得便捷,從今年的政府網站賽中可以觀察到,都是以民眾需求為出發點所建置的政府網站,而不是以部門本位角度所建立的網站。 網站是否能滿足不同語言使用者的需求? 因應不同語言的需求,每個語言版本的頁面資訊與服務是否一致?部門內部的雇員是否了解自己部門網站的內容?是否具足資訊能力管理及維運網站?有無足夠的網路行銷能力與公關能力去面對網路社群?就網站的永續性來看,部門內部有無足夠的預算去維護不同語言版本的網站,使政府資訊達到一致性、正確性、即時性? 政府部門應該專注於提供即時且正確、可信度高的資料讓民間應用: 在捷運車廂中看到台北市政府的新版 旅遊網站 上線了,在廣告文宣上除了打上網址,還特別提到與知名旅遊評論網站 TripAdvisor 合作。對一個非台灣籍的旅客來說,他在來台灣前可能已先瀏覽TripAdvisor網站或讀了 Lonely P

關於支付工具、金融科技的一些想法

在裝了 Pi 之後,到目前實際使用約3次,都是剛好手上有手機,錢包在背包的狀況。檢視了自己的付款習慣後,使用頻率由多至少依序為:現金、信用卡、悠遊卡、Pi。 曾經聽過同事講過,現在小朋友的學校教育裡,老師教導學生,身上的零錢用來儲值悠遊卡,以悠遊卡消費。 台灣的好處在於,以塑膠貨幣付款的市場已經很成熟,提供了各種管道的支付工具。 對末端消費者來說,只要考量工具的方便、安全性,選擇並使用;對一家使用該服務的末端商家來說,要考量結帳請款時間、請款方式、相關的工具、消費者在店裡使用的頻率、要負擔哪些風險。 對開發者(公司、企業)來說,除了提供安全便利的工具外,也要考量未來在市場上使用是否能普及、與其他商家的合作方式、如何取得優勢。

[觀察] 全球500大品牌

每年在年底,我都會注意 品牌台灣計畫 的20大國際品牌榜單。  前幾天看到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所公布的全球具影響力的的前十大品牌( These are the world’s 10 most powerful brands ),資料來源是 Brand Finance 。於是自資料來源,可以看到2016、2015、2014不同時間點的全球500大品牌資料。 由於台灣並不在評比的國家內,所以只注意了中國品牌的資訊。 在2015年的前50名中,可看到中國移動(9)、ICBC中國工商銀行(20)、中國建設銀行(24)、中國農民銀行(34)、中國銀行(43),共5家。 除了中國移動是通訊業,其他都是金融業。 在51~100的排行裡,更有許多是中國通訊品牌。 在2015都呈現進步的趨勢。 在2016年的前50名名單中:中國移動(9)、ICBC中國工商銀行(14)、中國建設銀行(15)、中國農民銀行(20)、中國銀行(31)。另外還有:中國天然氣石油公司(35)、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44)、中國石化Sinopec(45)、華為(47)共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