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短暫的 ICANN 64 經驗

在台灣,對於非網路域名註冊商、註冊單位、科技法律專業人士或是資訊相關從業人員而言,知道 ICANN 及其公開會議的人占台灣總人口數可能是少數,也不太清楚 ICANN 這個單位對網際網路的影響。 簡單的說,ICANN 是「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位址分配機構」( I nternet C orporation for A ssigned N ames and N umbers)的簡稱,裡面還有各種組織,在其網站中表示其為非營利的公益型企業,但組成人員則多是商業單位。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ICANN 網站 或 維基百科的介紹 。 ICANN 公開會議 ICANN 每年會舉辦三次公開會議,同時也有對年輕世代提供的訓練計畫 NextGen@ICANN 及 獎助金計畫 給想參與但資金拮据的參與者,讓這些人也有機會參與公開會議,了解 ICANN 會議的運作方式。

參與APNIC 47會議心得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自 2018 年開始擔任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簡稱TWNIC)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此次與 TWNIC 一同參與本次 APRICOT 2019 / APNIC 47 會議,由於參與的行程多與 APNIC 47的議程有關,以下就只簡稱 APNIC 47。 會議資訊: 會議網站: https://2019.apricot.net 會議照片: APRICOT 2019 關於網際網路的第九層 本次APRICOT開幕式邀請到網際網路學會(Internet Society,簡稱ISOC)總裁兼執行長 Andrew Sullivan為大家開場致詞,主題為「 Up and down the stack through a nerd’s eye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the Internet way 」在其致詞中提到了網際網路的第九層,相當耐人尋味。開放式系統互連通訊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簡稱 OSI Model)為七層,但隨著整個網路科技的改變,及與每個人的生活事務高度連結,在業界甚至調侃有所謂第八、九、十層的說法,第八層被戲稱為「office politics」,第九層為「blinders」,第十層則為「users」。

創新政策中所談論的包容性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最近因為工作所以也在讀其他的東西,主題之一是 Inclusive Innovation。從 2017 年參與 APrIGF 、IGF 至今,Inclusive Innovation 一直都是必要討論的議題之一。Inclusive 並不是將所謂的縮短數位落差包裝於這樣的文字之下,而是藉由政府制訂政策,來提供社會金字塔底層、被排擠族群加入社會活動的機會。 先前參與了 聯合國高階數位合作專家小組會議 (High Level Panel Digital Cooperation,簡稱HLPDC) 的線上會議,在這場線上會議裡的不同講者都提到了 Inclusive Innovation 的基本精神,就是藉由這些發展的新興科技,AI、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IoT 來協助縮短不同國家與區域間的落差,國際間較明顯可知的,如非洲、發展中國家,他們都想藉由數位科技來協助他們國內的經濟發展快速,但使用這些新興科技的同時,同時也需要建立相關的機制來保護人權、資料、隱私,建立使用原則與機制。在會議中有人提到可以透過聯合國體系來建立通用性的原則或體制,例如 AI for SDGs、AI for Good 之類的議題。

現階段的轉型是談減少中間人的介入

網際網路的發明至今約 39 至 40年,而 World Wide Web 發明至今年三月滿 30 年。這幾十年之間,技術進步的相當快速,但人類社會的改變是相當緩慢的。 有各式各樣的新式名詞、想像各種應用情境,情境的想像是快速的,無遠弗屆的,但實現這些應用情境於現實生活中,就會出現各種障礙:人權、法規、管轄權、既得利益者不願離開原本既有的優勢與權勢所引發的各種障礙…等,都會讓人覺得這些實際應用與當初想像願景的距離更遠。 有時我也不免好奇,在技術快速進步的當下,為什麼整體應用的實踐還是如此緩慢,還有許多所謂實體世界的法規、貿易上的關稅或非關稅障礙阻礙網路零售業的流通,或是嚴厲的法規造成部份網路應用的執行遇到障礙。

讀《惡血》(Bad Blood)

想必不少人對《惡血》(Bad Blood)的主要中心人物 Elizabeth Holmes 和 Therano 公司的事件主軸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在媒體、影視圈的渲染下,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注意力。 忘了自己是在什麼時候看到 Elizabeth Holmes 在 TEDMED 的演講,但對於她的風采、眼神裡的光彩,還有為了克服自己與不少人對針頭的恐懼而投入研發,而我也相信她會完成她的理想。 如同新聞報導的內容,她演說中所談論的技術與設備,在現階段是很難達到的,可能是個不錯的理想,但實現這樣的理想需要各種專業領域的技術和設備,也許還得加上「時間」才有可能完成。 當媒體已經把她拱上幾乎下不了台的局面時,如我們所知的,說了一個謊就得撒下漫天大謊才能掩飾前一個謊言,當謊言被戳破時,是各種負面評語就會直接衝著她,而且是不留情面的。 其他的請大家看書、找其他人對這件事的評論或是進電影院享受娛樂效果吧!

關於2018年的台灣網路治理論壇

2017年辦理了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Taiwan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以下簡稱 TWIGF) 後,陸續也有許多單位或有興趣的朋友加入論壇中的 Multi-stakeholder Steering Group (以下簡稱 MSG),TWIGF 今年也舉辦了幾次座談,努力讓台灣的民眾了解什麼是「網路治理」和與其相關的範疇,並持續舉辦會議讓與會者透過親身參與,體驗與了解什麼是「網路治理」和「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 TWIGF 在 2017 年的主題是「數位衝撞之契機 – 經濟、安全與人權之和諧發展」並將子議題分為:數位經濟、網路安全及網路人權,參與者約有兩百多人也刊登上《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Watch(GISWatch) 2017 Special Issue - Internet governance from the edges: NRIs in their own words 》,藉由此機會讓國外的讀者了解台灣網路治理的發展狀況。 網路治理論壇的精神:對話才是重點 不同於台灣習慣的研討會、座談會模式,主持人或與談人可能會準備大量的投影片向參與者簡報。TWIGF 會議裡有主持人、與談人和參與者三個角色,與會重點是主持人、與談人、台下參與者三方針對該場次主題的對話,並非與談人的個人演講;三方可能分別在不同領域裡有不同的專業,依照主席宣布的議事規則進行討論,沒有多餘的簡報與演講,在該場次 60 至 90 分鐘的對話時間裡,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找到彼此對議題的共識。對話可能包括了爭論、對談,參與者都是熟悉該議題或對議題有興趣,在彼此尊重與包容的前提下發言與討論,透過對話形成共識。

聽詹宏志先生演講記:從PChome的故事一窺台灣電子商務前景

因為工作因素,筆者曾經在幾個場合邀請詹宏志先生演講,但沒有昨天聽他闡述自身經驗那麼精彩;從他的經驗之中,我們可以一窺創業者在台灣網路科技發展期間的歷程。 六月七日下班後,我連忙趕到光復南路去聽詹宏志先生的演講;因為,PChome 在我個人的網路消費經驗裡,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 PChome和博客來這兩個平台,是我網路購物生涯中最重要的兩個電子商務平台:博客來是我發著抖按下滑鼠、下了第一張訂單的平台;而PChome則成了我後來在網路購物中重度依賴的網站之一。 我除了用過奇摩拍賣外,也有段時間常在露天拍賣上購物;我不買天貓、淘寶、Zalora或Lazada,而 Yahoo!奇摩(現在的Oath)有嚴重的個資外洩問題。 因為我不喜歡四處留個人資料,所以也會選擇儘量在 PChome 或是博客來網站上購物。PChome旗下的平台很多,有一次整理了 PChome 的其他服務 ,發現在台灣網路零售與服務的發展上,PChome的確是一家不可缺少的重要關鍵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