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近日的一些決定:停止使用Facebook,搬回Blog

去年11月底時,我開始練習遠離 Facebook,對一個 2007 就開使使用 Facebook 的重度使用者來說,要戒除 Facebook 難度真的很高。之前在LTUX.Taipei 的分享裡,我也和參與者交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的個人帳號與工作帳號是無法切割的,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在使用社群平台這麼長一段時間後,我認同 工作帳號與個人帳號是需要分割 的理念。 我曾經喜歡在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與評論,也很喜歡與讀者互動,如果可以面對面的交流,我也儘量參與。 直到去年底,從一些網路使用者的言論裡,感受到使用社群平台對我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甚至已經到具侵略性的監控,曾經有個陌生人告訴我,他從我在網路世界的使用足跡裡,推敲出我在其他社群媒體的帳號。雖然稍具網路使用資歷的人多知道怎麼做這件事,但我自己從未感受到這麼強烈的恐懼感。

關於 .amazon 和 .cat 域名爭議

Photo by Daniel Eledut on Unsplash 昨天在寫 關於「.io 」域名的故事 這篇文章,在舉例各種域名爭議時,有想過要把 .amazon 和 .cat 的爭議也寫在裡面,不過這兩個都是很長的故事,也已有前輩撰寫或翻譯過相關的文章,其中更涉及了國家與文化認同,最後決定先暫時不寫,但今天已看到一些媒體報導表示,ICANN 已通過其申請,Amazon 極有可能取得 .amazon 頂極域名。 關於 .amazon Amazon 公司在 2012 年時向 ICANN 提交了申請 .amazon 域名,這件事卻引起了拉丁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周邊國家(秘魯、巴西)的不滿,認為 .amazon 若由 Amazon 公司使用,可能有損亞馬遜河流域周邊的古老文化,於是透過程序向 ICANN 提出反對意見,詳細的過程與這件事對 ICANN的 意義可以參考由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 黃執行長所翻譯的文章:《 .Amazon 案例對 ICANN的意涵 》。

關於「.io 」域名的故事

Photo by Joey Csunyo on Unsplash 常會看到不同的頂級域名(Top-level domain,簡稱 TLD),從古老的通用頂級域名(Generic top-level domain,簡稱 gTLD)名: .com:商業相關 .edu:教育相關 .gov:政府相關(但美國則沒有.gov.us 或 .com.us 哦!) .net:網路相關 .mil:軍事相關 .org:不屬上述的組織使用 到現在還有 .cc、.io這些常見的TLD「.io 」域名會讓人聯想 Input/Output,電腦輸入/輸出會記為「 I/O」,自1997年9月16日開放註冊,所以多是資訊相關從業人員會申請的 TLD 之一。

悄然成型的數位社會評等制度

Photo by  Wabi Jayme  on  Unsplash 當我在讀 Creditworthy 這本書時突然意識到原來在我們使用「信用卡」的當下,已經成為了願意被政府、財務金融體系追蹤與分析消費行為的消費者。政府、銀行、任何一方,都可以透過合法的管道取得這些消費記錄、個人財務的信用評等制度。 對於擁有規律收入的民眾來說,信用評等制度同時也決定了個人在金融財務體系的信用等級。它可能決定了在申請貸款時的金額、信用卡的額度、影響到一個人如果要移民去其他國家的機會⋯⋯估計在一般生活情境裡都會認同這些財務金融體系的信用查核與稽核。

短暫的 ICANN 64 經驗

在台灣,對於非網路域名註冊商、註冊單位、科技法律專業人士或是資訊相關從業人員而言,知道 ICANN 及其公開會議的人占台灣總人口數可能是少數,也不太清楚 ICANN 這個單位對網際網路的影響。 簡單的說,ICANN 是「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位址分配機構」( I nternet C orporation for A ssigned N ames and N umbers)的簡稱,裡面還有各種組織,在其網站中表示其為非營利的公益型企業,但組成人員則多是商業單位。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ICANN 網站 或 維基百科的介紹 。 ICANN 公開會議 ICANN 每年會舉辦三次公開會議,同時也有對年輕世代提供的訓練計畫 NextGen@ICANN 及 獎助金計畫 給想參與但資金拮据的參與者,讓這些人也有機會參與公開會議,了解 ICANN 會議的運作方式。

參與APNIC 47會議心得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自 2018 年開始擔任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簡稱TWNIC)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此次與 TWNIC 一同參與本次 APRICOT 2019 / APNIC 47 會議,由於參與的行程多與 APNIC 47的議程有關,以下就只簡稱 APNIC 47。 會議資訊: 會議網站: https://2019.apricot.net 會議照片: APRICOT 2019 關於網際網路的第九層 本次APRICOT開幕式邀請到網際網路學會(Internet Society,簡稱ISOC)總裁兼執行長 Andrew Sullivan為大家開場致詞,主題為「 Up and down the stack through a nerd’s eye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the Internet way 」在其致詞中提到了網際網路的第九層,相當耐人尋味。開放式系統互連通訊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簡稱 OSI Model)為七層,但隨著整個網路科技的改變,及與每個人的生活事務高度連結,在業界甚至調侃有所謂第八、九、十層的說法,第八層被戲稱為「office politics」,第九層為「blinders」,第十層則為「users」。

創新政策中所談論的包容性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最近因為工作所以也在讀其他的東西,主題之一是 Inclusive Innovation。從 2017 年參與 APrIGF 、IGF 至今,Inclusive Innovation 一直都是必要討論的議題之一。Inclusive 並不是將所謂的縮短數位落差包裝於這樣的文字之下,而是藉由政府制訂政策,來提供社會金字塔底層、被排擠族群加入社會活動的機會。 先前參與了 聯合國高階數位合作專家小組會議 (High Level Panel Digital Cooperation,簡稱HLPDC) 的線上會議,在這場線上會議裡的不同講者都提到了 Inclusive Innovation 的基本精神,就是藉由這些發展的新興科技,AI、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IoT 來協助縮短不同國家與區域間的落差,國際間較明顯可知的,如非洲、發展中國家,他們都想藉由數位科技來協助他們國內的經濟發展快速,但使用這些新興科技的同時,同時也需要建立相關的機制來保護人權、資料、隱私,建立使用原則與機制。在會議中有人提到可以透過聯合國體系來建立通用性的原則或體制,例如 AI for SDGs、AI for Good 之類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