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參與 APrIGF 2019 的會後感想

從Vladivostok回來後,花了一些時間完成了我的出國報告。 感謝 TWNIC 讓讓我以國際事務委員的身份參與 APrIGF 2019 ,等到他們把報告公開在網站上後,才能公開發表自己的心得。 如果想要了解這次的會議裡談論了哪些主題、我個人參與了哪些討論會,可以參考大會的網站和我的出國報告,我會在文章之後附上連結。 這一篇其實是我個人與會的心得,很多事因為已寫在公開的出國報告裡,所以不再重複。

台灣女性在 ICT 相關產業的情況(更新至 2018 的資料)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去年五月時寫了一篇「 願天下的女性都能享受自己選擇的人生 」,事隔一年,主計總處、內政部的詳細報表資料已經找不到了,只找到粗略的分級,所以今年也不打算更新太多項目,只大概更新一下資料。關於資料這件事,如果政府繼續排斥將這些資料完整的公開,我覺得整個開放資料或政府公開資訊都只是做做樣子,有交差就算了。 在我開始更新資料前,先讓大家看一下這是讓我今年在主計總處統計專區裡所下載回來的資料,表頭是「臺灣地區15至64歲已婚女性曾因結婚、生育而變更職務之情形」,但只有依學歷來區分,無法看到以年齡來分組的統計資料,但這份資料的主題不就是以年齡來分組嗎? 臺灣地區15至64歲已婚女性曾因結婚、生育而變更職務之情形 後來我找到 2016年的「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其實就是去年使用的資料,所以只好再去找尋其他的資料。

問題不在於區塊鏈

Photo by Clifford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這個星期在台灣,有一場盛大的「亞洲區塊鏈高峰會」,因為在準備 TWIGF 和 APrIGF 2019 的會議資料,就沒有報名。看了INSIDE 整理的 逐字稿 ,不禁坐在電腦前抽動著嘴角。對於需要經過銀行或是第三方、第 N 方擔保的支付工具,都應屬於建立信任的數位支付工具,如果一個以加密貨幣為交換工具卻還要經過銀行,那都不是「區塊鏈應用」,或可說,它還在重建信任的過渡期。 自接觸區塊鏈應用以來,不斷的聽到網際網路的大老們、前輩們、經濟學者們都在極力反對區塊鏈技術,很多人權團體、媒體、各國央行、金融體系都對於區塊鏈的特性大加撻伐: 過度集中、非去中心化 。整個網際網路是個過度中心化的系統,大概很少有人去想網際網路的架構和特性。 ICO 是詐騙 。老實說,這就是一個人要不要被騙一樣,你不能說投資失敗就是被騙,ICO 是一種賺錢手段,但是「投資」還是「投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應用 。加密貨幣是數位(電子)支付的一種,大家常常把加密貨幣作為數位支付的代名詞。台灣政府對於加密貨幣的態度較偏向視之為虛擬貨幣、商品,而不是正式的法幣 (Fiat Money)。 無法移除不該保有的資料 。有些人權團體表示會有人把婦女、孩童受虐的照片或裸露的影片上傳到區塊鏈上,且無法移除。把這個問題歸咎於區鏈技術實在很莫名其妙,畢竟暴力傷害人類、動物的行為就是非法行為,當影片或照片上網後,會迅速的傳播與擴散,有些是存在私人的硬碟裡。但該注意的重點在於:(1) 這些虐待、強迫裸露、拍攝這些影片與照片的犯罪行為根本就不該發生(犯罪預防)、(2) 這些存在私人硬碟裡的照片與影音檔根本就不該被擴散 (民眾教育)、(3) 基於前面兩點,政府應該加強自己的責任,而不應該強迫平台業者對使用者的內容進行審查,內容審查是侵犯言論自由權的。 智財所有權的問題 。例如用作品完成時的時間戳記 (Timestamp) 可以證明是自己的作品,但今天如果有人把這篇文章用他自己的帳號,把文字內容上傳到 IPFS (星際檔案系統,Inter Planetary File System),頂多就是在之後加註原始作者是誰,上傳者不是原作者這種尷尬的情況。所以日後若是使用

關於 2019 年的網路治理議題

從象山拍攝台北101 註:原文寫於今年三月,刊登在 Medium ,不過再兩個星期就是 TWIGF 了,所以把這篇文章搬回來,也邀請各位讀者們一同參與今年的 TWIGF。如果在現場遇到的話,歡迎一起交流,以下是會議資訊: TWIGF 2019 年度論壇 時間:2019 年7月5~6日(週五和週六) 地點:中華電信總公司大樓 (臺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一段21-3號) 主題:建立開放、包容、信任、創新的數位社會 TWIGF 網站及議程 在 2018 年時,全球的網路治理活動圍繞著:網路安全、個資保護議題、歐盟的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Facebook (或其他企業)販售或不當使用使用者的資料,進行操弄使用者行為…等議題,並在這些議題下衍生出更多隱憂,例如區域合作、各國打造更嚴格的個人資料保護法…等。2018 年的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以下簡稱 IGF)的主題是 “ The Internet of Trust ” ,在於建立信任,而 2019 年的主題則以三個方向為主( 英文頁面 ): 資料治理 Data Governance  數位包容 Digital Inclusion  安全與具有彈性的網路是數位經濟成長的先決條件和對整體數位環境有益。 Security, Safety, Stability and Resilience: Security and Safety are prerequisites to economic growth and a healthy digital environment beneficial to all. 

國際合作不是只有聊天和簽署MOU

這是第三次參與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 TWNIC )所辦理的 IP 政策資源管理會議 ( IP Open Policy Meeting, 簡稱OPM,以下如果有再提到都會寫為 TWOPM )。第一次參加時覺得有點像研討會,第二次匆匆忙忙的在活動進行到一半就要趕往柏林參與 Freedom Online Coalition 年會,這是第三次參與會議,留下一點心得記錄。 因為自己接觸的領域也多在應用與末端消費者的使用研究或是政策治理,較少接觸到網路基礎建設端的「政策(Policy)」或是「治理(Governance)」。消費者應用端都常較容易理解,也容易獲得共鳴,以行銷與管理的角度來說,談應用端的投入成本不高,回收速度快,自然大家也都會一窩蜂往末端應用來談:網路行銷、應用⋯⋯簡而言之就是以最少成本行發大財之目的。

參與 LTUX.Taipei 活動

一些朋友大概知道我並不喜歡站在講台上,主要的原因是比我努力的人更多,而他們才是更需要大家掌聲的人。所以,有站上講台的機會,應該把機會讓給別人,而我偏好在幕後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去年在 COSCUP 2018 ,我準備了 以新聞角度切入的網路治理議題 ,希望能讓初次接觸「網路治理」的參與者能自新聞了解什麼是網路治理。當我從講桌往下看時,參與者卻多是已沉浸其中許久的朋友們,我還是以非常基礎的角度,粗略的去談自己在網路治理會議中所學習到的經驗,當作是基礎交流,然後就回家準備去 Vanuatu 參與 APrIGF 2018。 在兩年接觸網路治理的議題研究後,今年非常希望能接觸不同圈子的人,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網路治理或至少有個人資料保護的危機意識。所謂不同圈子的人,可能是聽都沒聽過什麼是網路治理,也可能不覺得網路治理與自己有關的人,這些人,才是我想交流的對象,因為到了任何物件都連網、服務即將全網路化、所有資料都變成 0 與 1 儲存的年代,都需要關注「網路治理」,它不再是只有高深的網路基礎架構的爭論,而涉及更多生活中的時事議題。

近日的一些決定:停止使用Facebook,搬回Blog

去年11月底時,我開始練習遠離 Facebook,對一個 2007 就開使使用 Facebook 的重度使用者來說,要戒除 Facebook 難度真的很高。之前在LTUX.Taipei 的分享裡,我也和參與者交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的個人帳號與工作帳號是無法切割的,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在使用社群平台這麼長一段時間後,我認同 工作帳號與個人帳號是需要分割 的理念。 我曾經喜歡在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與評論,也很喜歡與讀者互動,如果可以面對面的交流,我也儘量參與。 直到去年底,從一些網路使用者的言論裡,感受到使用社群平台對我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甚至已經到具侵略性的監控,曾經有個陌生人告訴我,他從我在網路世界的使用足跡裡,推敲出我在其他社群媒體的帳號。雖然稍具網路使用資歷的人多知道怎麼做這件事,但我自己從未感受到這麼強烈的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