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Freedom Online 年會參與分享到國際會議參與心得(1)

Freedom Online Coalition(簡稱 FOC)是一個由 31 個國家政府所形成的聯盟,目的是在維護網路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了言論自由、Freedom Online Coalition(簡稱 FOC)是一個由 31 個國家政府所形成的聯盟,目的是在維護網路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了言論自由、結社、隱私...等基本人權。從 2011年開始,FOC 都會舉辦年會 (以下簡稱 FO年會),近年來也逐漸召集各國在人權、網路安全等議題上的的最佳實踐案例,在會議中與各會員分享與討論。今年是第二次在 GPD 的贊助下參與 FO Conference ,比起兩年前第一次在柏林的經驗,今年較能融入其中。 今年的 FO年會主題是「實現網路自由的共同願景」(Achieving a common vision for internet freedom) ,地點在科菲安南國際維持和平培訓中心(Kofi Annan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Training Centre),位於迦納的首都 Accra 阿克拉,除了開幕及閉幕時的專家座談會外,在一天半的時間裡另安排16個場次如圓桌會議、工作坊、小型座談會等,參與者可以自己選擇有興趣的主題參與。 對於台灣來說,在網路治理領域裡較知名的跨國際會議就是:聯合國 IGF、RightsCon、ICANN、APNIC 這些會議,但也通常只在特定的族群裡。對網路政策或關鍵網路基礎設施涉獵比例較多的,可能會在 ICANN、APNIC 會議裡,而這兩個會議又更偏向網路基礎建設、架構,及了域名與 IP 資源的發放及管理。RightsCon 則屬於較多非營利性組織且多為爭取權利的團體聚會。聯合國 IGF、APrIGF(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則比較像一個平台,希望藉由這個平台把全世界或各區域、領域不同的專家集結在一起交流。

為什麼在這個年代,線上與會還是如此困難?

image by Chief22880 from Pixabay 2020年的這個鼠年春節,就如同某個長輩說的,歷史記錄上,每逢鼠年就少有好消息出現。從2019年末,中國開始傳出肺炎的消息,到了春節這個亞洲人口大遷徙的期間,讓病毒更容易隨著人的移動而擴散。這場肺炎對旅遊業、交通運輸航業的經濟衝擊,應該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在一月初時,我收到邀請去印度參與一場討論建立人工智慧政策的工作坊的信件,談到對方協助辦理機票、住宿和簽證。

網際網路10年小記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2019年是個很特別的年份,除了世界各國迎來選舉之外,World Wide Web (WWW)誕生 30 年,網際網路慶祝誕生 50 年,而台灣的 INSIDE 也在今年慶祝滿10年,並舉辦徵稿活動,主題是:「2009 至 2019 在網路、科技與新創,你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10 年發生大大小小小的事都出現在腦海裡,全球的、台灣的,還有更多事是我未注意到的。我想了很久,造成全球衝擊最大的一件事?斷網?Facebook 和 Cambridge Analytica 的事件(2018)?網路安全?電子化政府?第一台 iPod (2001) 或 iPhone (2007) 出現?能對全球使用者使用行為改變的「事件」還有什麼?

使用 RSS Reader 戒除社群平臺上癮症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當 Google 停止 Google Reader 服務時,對我造成了困擾。以往我可以藉由 Google Reader 閱讀一些部落格、新聞資訊,藉由社群平臺朋友們的引導,可以看到更多平台的資訊,再自己選擇是否訂閱。當大家完全依賴社群平臺的資訊時,Google Reader 就停止了服務,並讓使用者匯出資訊到其他平台,例如我現在使用的 Feedly 。 在使用很長一段時間免費版的 Feedly 後,在 2019 年決定付費,主要原因如下: 提供搜尋、畫線、分類、註記等功能 可以直接在閱讀介面上把內容寄給好友或分享至社群平臺(Facebook、LinkedIn、Twitter...等)、Evernote、Pocket 等服務上存檔。 把介面調整成對眼睛較舒服的顏色 身為讀者,可以專心的閱讀完整內容 不需要再看到亂七八糟的網路廣告 不會被演算法干擾 身為作者,只要專心提供優良的內容品質,而不是有沒有人來看網站中的廣告

讀 2019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和「全球風險報告」

自從把重心放在網路治理領域後,比較少去關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WEF)的一些報告。最近看到一些媒體、政府部門的新聞稿在慶賀台灣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已前進到 12 名,刻意彰顯自己的政績,都讓我感到十分有趣。通常排名進步有幾種可能:1. 台灣真的競爭力提升了不少,2. 其他國家/經濟體系的評分下降,3.評分的方式改變。 Source: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 於是我看了自己在 2015 時所觀察歷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的「 不利經商因素 」(The most problematic factors for doing business),從 2011-2012 至 2015-2016 的報告中,「政策的不穩定性」和「低效的政府官僚」一直都是台灣兩大不利經商因素。在 2019 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裡已經看不太出來明確的項目,但在另一份報告 Global Risk Report 裡,從 2018 年起就有相關的項目。

語言是進入網際網路的第一把鑰匙

Image by Pete Linforth from Pixabay  全球化與網際網路發展的影響下,英文成了國際間通用的語言。使用網際網路必須要先透過26個英文字母,或至少得先記住幾個入口網站或搜尋引擎網站的英文位址,再自透過搜尋或入口網站的連結找到自己的目的地。 自圖 1 可以得知在網際網路裡最常被使用的前十大語言:英文的使用人口數為第一,其次是中文 (無特別區分正體中文或簡體中文),第三為西班牙文,除了英文的普及性造成使用人口較多外,中文的使用人口數也不遑多讓。雖然這三種語言為全球使用人數居多的語言,然而在網際網路的內容上,則有不同的呈現。 圖 1 網際網路使用的前10大語言與其使用人口數統計 資料來源:Internet World Stats - Top Ten Languages Used in the Web (2019.04.30)

閱讀歐盟區塊鏈技術運用於身份識別的報告與台灣的數位身分識別證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中午時間,我在查詢相關資料,回覆信件後,回頭問自己:「為什麼自己在查詢資料時,總是先從歐盟的資料著手?很多人會反應為什麼要查歐盟或 OECD 的資料而不先使用國內的資料?其他國家的研究資料不能用嗎?」 這幾年的心得是,在歐盟和 OECD 的報告裡會提供研究方法,公開告訴每個人,他們的數據來源、取得方法、怎麼推估、根據什麼政策框架,有什麼研究限制,這些公開的研究條件,都經得起外界審視和質疑,所以在檢查其合理性後,可以使用這些報告。 以區塊鏈技術運用在身分識別用途來說好了,在 GDPR 公布後,裡面的條件都規範了資料使用和流通的限制,對於喜歡不經告知就擅自挪用、交易的企業來說,使用資料的成本與門檻都提高許多,許多科技業者也質疑,在需要資料發展創新科技,如 AI 和區塊鏈,或是自主駕駛車輛,也需要大量的地理交通資訊,在 GDPR 這麼嚴謹的限制條件下,要如何發展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