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網路治理論壇讓我看到的事

網路治理論壇有個特別的地方,因為它涵蓋的議題很廣,所以相對解釋的時間也多,如同其他專業領域一樣,若不是長時間參與的人,很難在短時間內去了解對方在說什麼。 然而,網路治理論壇就是一個把所有人,從網路的末端使用者,到技術專家、研究學者、政府人員聚集在一起的地方,也是一個突破舒適圈的地方,在這個平台,你要把平時掛在嘴邊的術語讓不同領域的人了解,而且不能讓對方誤會。我最常舉的例子,就是有次在一份文件裡看到「Big Four」,作者指的是Facebook (現在的 Meta)、Amazon、Netflix、Google,科技領域的人、股票投資者在前段時間裡常掛在口中的「FANG」,但同時我也想到了四大會計事務所:KPMG、PwC、Deloitte、EY。不同領域的人有不同的專業術語,就像國際貿易裡有許多保險縮寫: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FOB (Free on Board)。在網路治理論壇裡,你會遇到大量的縮寫,因為有些字真的太長,而且你也會遇到很多人自創的縮寫,像是台灣的年輕人們會把台北車站說成「北車」、西裝外套說成「西外」一樣。 有一陣子疲於參與各種論壇的會議,很簡單的說,要弄懂縮寫不難、要弄懂法案就是花時間去讀和向長官請教,但這論壇愈來愈不具有包容性,甚至排他性愈來愈強,大概是我這兩年在網路治理論壇裡比較錯愕的地方。技術專家們的自恃甚高,對於初入門者、不同領域的人的排擠很明顯,甚至刻意的想要把技術、網路基礎架構的部份獨立的與其他議題分開,也有技術專家認為網路治理的領域裡,應該由技術專家為領導,再來聽其他團體的聲音;也會聽到有技術團體的人不願參與網路治理論壇的討論;而有些人權團體也不願意參與技術社群的會議,有人直接就媒體上指責 ICANN 會議的參與者、決策者太白、太歐美,也有人指責網路治理論壇裡充斥著不知所云的人權分子與恃才傲物的研究學者。 以一個非技術人員也非人權團體的角度來看,我只覺得愈來愈多的討論是傾向同溫層的聊天,就算是跨領域的專家也大多是各說各話,很多題目是為了參與會議而設,而不是真實的反應與討論問題——儘管是把實際的問題拿出來討論,現場的參與者也只能算是倡議者,而無法動搖政府決策或是商業團體的聯盟。但相反的,商業團體的的聯合行為,政府是有法可管,而且非常明確的是基於保護消費者權利所設,當商業公司在討論併購並自認為

聯合國電子商務週會議中關於資料自決權的討論

這一週是 聯合國電子商務週 的會議,主題是Data and Digitalization for Development。時間是4月25日至29日,這次是混合型會議,實際地點在日內瓦聯合國總部。但就算是線上會議,在亞太地區的時區(台灣是 UTC+8)也是下午四點開始到晚上十二點,要跟會議其實是蠻累的。也不建議再回頭看錄影,因為會浪費更多時間,加上聯合國電子商務週的討論很多都是高度理想化的。 外交基金會(Diplo Foundation)每天會替大家整理相關的重點,可以參考他們的 頁面 ,也提醒大家可以參考: Promotion of trustworthy data spaces and digital self-determination 。就不需要那麼累去跟會議。不過昨天有一場討論是關於「資料自決權」(Data self-determination),這在台灣比較少被討論,多數的討論會停留在「資料主權」(Data Sovereignty)和「資料在地化」(Data Localization)。 不討論「資料自決權」的原因很多,企業不會希望政府做出規定,政府可能也擔心如果人民討論起資料自決權,在法治教育不是那麼足夠的社會,會在行政上出現很多麻煩。歐盟的資料保護法GDPR,大多數人會想到GDPR第17條的被遺忘權,但其實很少人再進一步想關於資料自決權。 國際網路競爭網絡(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Network ,ICN)和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都有發現這點,網路企業會因為網路效應、規模經濟,用一些手段提高消費者的轉換成本、學習成本,讓消費者必須被綁在自己的服務平台上,例如,穿戴式裝置,各位手上的智慧手錶。Fitbit 的使用者如果想要更換其他品牌的智慧手錶,可否把資料從 Fitbit攜出,和 Garmin 或是 Huawei、Samsung、Apple watch 上使用?很難,非常難用。這樣的議題大家可能會想到歐盟最近通過的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 Act,簡稱 DMA)、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 Act,簡稱 DSA)主要還是限制平台的行為、資料的使用,若是關於資料的治理政策還要自歐盟要達成的目標、還有其資料治理相關的法規,如歐洲議會在今年4月所通過的 Data Governance Act

ICANN73 區塊鏈議題場次後的回應

今天凌晨的 ICANN 73 裡,有一場關於區塊鏈技術的討論,並成功的使用 NFT、加密貨幣吸引到 212 個參與者在線上會議室裡。 在域名應用與治理上的挑戰 互動性很強,在內容上,講者提到了 Handshake (HNS) 和 Ethereum Name Service(ENS) ,也提到了ICANN 與 ENS 合作的部份。HNS 和 ENS 兩個服務的方式與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去年九月 有寫過一篇文章 ,但從分享的簡報中可以觀察到,網路使用者渴望有自己的 TLD,有強烈的需求,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申請 New gTLD 的費用和各種成本,中小企業也負擔不起,就算申請到了,也要有後續的資源去維護、操作。目前要瀏覽的HNS域名網址,則需要修改瀏覽器的設定,這就不在 DNSSEC 的保障了,但其實.....也不見得很多服務商配合使用 DNSSEC。不過安全性的問題是存在的,所以我也不鼓勵一般人去改這些瀏覽器的設定。 凌晨的討論是有趣的,透過線上互動問卷的回應裡知道多數與會者並不是加密貨幣或是 NFT的狂熱份子(如果大家都認真回答的話),也有不少人分享自己在區塊鏈領域裡的資訊來源。 2019年時,曾邀請台灣以太坊的人至 TWNIC 討論關於域名或是IP等網路資源與分散式帳本的應用,在那次的討論裡知道了 ENS,也看到了2018年時RIPE NCC的相關研究。不過當時雙方似乎都對這個領域較沒有興趣,可能也是因為已經有ENS的原因,所以沒有再繼續。 從 RIPE NCC 的文章 「 A Review of Blockchain Applicability to Internet Number Resources  」看起來,實際執行的難度也不低。我的理解裡,區塊鏈技術若是遇到要移轉資源時、修訂時,是否會造成一次分叉?雖然也可以當作是增加一次記錄來處理,但像是每次的 Open Policy Meeting 可能會更動到治理的程序時,造成的成本並不低蠻大的。又或者,只能做一個記錄而已,但如果只是一個記錄,又何必須要用到區塊鏈技術? 昨天在該場次會議結束前,與談人則又問大家,ICANN 是否應該介入去中心化域名(例如 HNS)的管理與治理?過半數的人是認同的。在概念上,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相關的應用,在背後的程式是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去完成,以太法第一次遇到攻擊時,就是出現了

從2022年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主題觀察疫後全球網路治理議題趨勢

照片:2020年2月拍攝的 衣索匹亞阿迪斯阿貝巴機場 自2017年起參與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 (以下簡稱IGF)「國家、區域倡議組織工作群組」(National Regional Initiatives Working Groups,簡稱NRIs)平時所舉行的網路會議。在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期間,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也分別在 2020年舉辦線上會議、2021年在波蘭卡托維茲辦理實體與網路同步的混合型會議,因網路會議工具的普遍及便利性,有興趣者皆可以藉由網路視訊平台、網路社群平台參與。 2022年聯合國網路治理論主題投票結果 2月23日至25日為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進行多方利害關係人諮詢小組第一次公開會議 [1] 。在23日的全球多方利害關係人諮詢小組會議除了討論本年度網路治理論壇工作時程及各討論群組之間的議題及2011年會議的改善建設,IGF秘書處也公布了在今年1月14日至2月14日對全球所進行的網路治理論壇主題調查的結果。 在參與投票的全球191個利害關係團體組織中,投票者有39%來自於公民社群,技術社群占投票數28%,私部門占20%,政府部門占9%,國際間政府組織占4%。整合投票者所送出的524個主題,整合出1140個議題中,今年全球網路治理倡議社群所關注的前三個主題分別是:網路安全與信任、新興科技和創新、全球通用和有意義的連結 [2] 。 「網路安全與信任」(Cybersecurity and Trust)一直是全球網路社群關注的主題,自筆者參與的2017年起,網路安全一直受到全球網路治理社群所關注,在每年的全球提案中,都是各年度的重要主題,今年度關於提供兒少安全的線上環境,是最受關注的議題,其次分別為網路攻擊和衝突、網路安全演練、信任和可信度的措施與衡量、立法和監管議題,都占議題投票數的10%以上。 在「新興科技和創新」(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on)主題下的各種議題裡,今年度最受到關注的則是人工智慧、物聯網、智慧城市,而5G和熱門的加密貨幣在今年度受到關注的程度較低。在2017年於日內瓦舉辦時有7場區塊鏈應用討論的工作坊,2018年於法國巴黎舉辦的年度會議時有13場關於區塊鏈技術的工作坊,之後由於加密貨幣社群本身較少參與網路治理論壇社群的討論,加上全球政府陸續立法嚴格監管加密貨幣與數位資產,分散式帳本區塊鏈

02月10日的整理:關於ASEAN 地區在COVID 19 疫後的發展、各國政府管制加密頻道、央行數位貨幣

ASEAN 地區在COVID 19 疫後的發展 星期二本來想寫一篇文章,寫到一半去聽 OECD 和 ERIA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SEAN and East Asia)的線上研討會: OECD-ERIA High-Level Event on Gearing up for a Post-Pandemic World: Designing Policies for an Innovative and Sustainable Recovery in Southeast Asia 。裡面討論了關於 ASEAN 在 COVID19 疫後的發展,很少有直接針對亞太地區國家來談論的研討會,近幾年來的區域性或國家網路治理的議題,可能受限於人力或是研究熟悉的領域不同,多半會跟著聯合國網路治理的論壇議題去討論,架構太大,很難在國家或地區上操作,也讓參與者較無太多體會,甚至只當作是吸收國外新知的管道,反而有點可惜。 星期二下午(台北時間)參與的這場線上研討會,是從 OECD 的角度出發,講者們的論點都很精彩,資料充足,同時也分析了亞太國家在淨零排碳議題上的能力與比較,是一般網路治理論壇中較少去討的議題,研討會的專家門特別提到了教育、資料管理與分享、 數位化與電子商務及跨境支付、開放資料,這些和網路治理高度相關。其中也討論到 AI 的遠景,有一點論述很特別,其中一位專家認為,AI 的普及是需要高等教育的普及。我想,這也許是從預防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所增加的社會成本觀點出發。 另一篇文章則是提到人工智慧在醫療上的應用,可能會排擠/歧視高齡者就醫的機會,畢竟這些資料基礎都是來自現在社會,而在疫情的急診室時,醫護人員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得不在現場做出誰可以急救、必須捨棄救哪些人的決定,然而這些不得已的抉擇,都成了AI 學習的資料,這點的確值得擔憂。

關於「網路治理論壇」的迷思

昨天突然收到一則在 twitter 的通知,那是一篇過去的 tweet。主要是有人對於台北市政府要求安裝的「台北通」程式要求過多的個資所提出問題,也回溯了去年五月,安裝台鐵的應用程式,發現這支應用程式要了太多的個人資訊,卻沒有人提出建議與改善。同時也想知道台灣有沒有像美國電子前鋒基金會(EFF)一樣的組織?還有台灣將要成立的數位發展部,以及他認為網路治理論壇(IGF)不是應該做這些倡議? 這串問題讓我一整個晚上心神不寧,雖然我不想進一步的討論這件事,但想一想,以台灣的情況,長期處於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還是做一點簡單的 說明 ,今天再找時間寫詳細一點。 關於「網路治理論壇」 (IGF) Internet Government Forum(簡稱 IGF)是一個討論「網路治理議題」的平台,從各國的參與程度來看,可以分為聯合國一百多個會員國為參與主體的「UN IGF」,平均一年舉辦一次大型年會,討論全球性的網路治理議題,例如在 2020、2021這兩年的議題都與COVID-19有關,也因為它是聯合國底下的一個常態型會議活動,所以自2020開始,討論的議題都需要能與聯合國的發展目標相關,例如數位合作、永續發展目標(SDGs)、2030要達到的目標⋯⋯等,在 2021 年時,配合聯合國秘書處秘書長所發表的《Digital Cooperation Roadmap》,新增加了「政策網路」(Policy Networks,簡稱 PN)工作小組, 主要是探討全球性的議題,例如在去年的兩個工作小組分為別為:有意義的連接( Policy Network on Meaningful Access ,簡稱PNMA) 和環境議題的政策網路工作小組( Policy Nework on Environment ,簡稱 PNE)。PN 是必須要產出報告的,也可以注意到這兩個群組討論的內容也是去年全球討論的議題,例如在2020年的疫情,讓大家必須重度依賴網路,但在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報告裡可以得知,儘管已開發國家幾乎已經是超過90%的人口都可以使用網路,但全球仍有 42% 的人無法使用網路,這也造成極大的數位落差,甚至會使經濟發展不平衡,許多人的權益也會受損,所以如何縮短數位落差,就是討論的重點之一。又例如去年的 COP 26 會議 提到的 藉由減少碳排放量,在2030時,全球升溫限制在1.5度內

用機會成本的概念去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式

在推特上看到 這篇 ,很感慨。我不知要從哪裡說起。我不評論一個維權份子為什麼如此會對待一個女人,基本上,台灣也有不少同樣的案例,而且這幾年來還不時聽聞。感情的事,不是外人可以指指點點的,但對人施暴,就說不過去。 我記得2016年,我在台北第一次參與 APrIGF 。會議結束後,很興奮的和同事分享 APrIGF 裡對於平權的概念、為女性提升權力的理想。長官直接的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會議會主張讓女性投入經濟活動裡?」到現在還是沒有答案。 最近新聞上和偶像藝人離婚的李小姐用十分口語、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大家了解一個受高等教育、具有工作能力的知識份子,全心投入生育和家務的「 機會成本 」是多麼的高昂,但從沒有人去注意過這件事。像是洗衣機、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等工具,其實是在讓人可以跳脫「誰」必須從事家務的窠臼裡,而是讓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在照顧自己或是專注於工作上的產出。在我想反駁男人取笑女人希望找家事服務業者來整理家裡是得了公主病時,男人回了我一句:「在妳家,誰做家事?」我很想說,這種男人都是涎著臉嘲笑別人有公主病的媽寶男。 必須感謝李小姐連日的文章喚醒了很多婦女們爭取自我權益的意識,我希望女性們請繼續努力,有女兒的家長們,請想想,你希望自己的女兒在日後是過著這種生活嗎?你希望自己才華洋溢的女兒能有自己的人生舞台,而不是當別人家的生育工具吧? 忘了是在2009還是2010年,我本想轉去讀諮商,所以先去補習班透過函授方式上課,雖然是函授,但最重點的諮商輔導是要回補習班看錄影的。有次看錄影,裡面的老師提到,她在家裡會有一個固定的時間點,有家事公司的人來幫她整理家務,而她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專心寫作、編教材。她如果把這份精力用在家務,她也許得花更多的時間完成家務,但就不會有那麼好的教材、那麼生動的教學,這個機會成本有多高?那是10多年前的事,台上的老師,她可以算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了,她解釋完卻還要道歉。因為她的分享,我覺得女性應該是要能有權力選擇貢獻社會的方式,而不是花時間在家務和生育裡。 我們不要用平權的概念,用「 個體經濟學 」來看,台灣人最喜歡談 CP 值,最喜歡用成本/效益來評估事情。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可以有經濟活動產出能力的成年人,叫他們去做不拿手的事情,要付出多大的機會成本?例如我不睡覺寫這些廢話,我已經很糟糕的健康只會更惡化,英文的報告也沒有寫完。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