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5的文章

【Reading】溫柔爸爸 酷教授

近人薯叔出了兩本書,一本是「D男E女」,另一本就是「溫柔爸爸 酷教授」。在第二本書上市前,就已先在網路上看到他寫的猜謎,其中一題是這樣的:「有位同鞋愛拍照,同鞋會我派她當密探去偷拍。當初她還是學生,所以我才寫了一些和學生互動文章給她參考。」看完後躲在螢幕前面臉紅,那次是我第一次去參加小野家族的聚會,還因為忘了把電池充飽,所以拍沒幾張照片。那時應該是2003年初,參加第一次同學會之前就常常去小野家族的留言板撒野。 在讀大學的時候最怕幾門課:高等統計學、管理數學、作業研究、抽樣方法、多變量分析,這幾門課的共通特點除了是數理課程外,還是同一個老師上的課;另外幾門必修數理課:迴歸分析、多變量分析、微積分雖然成績不是頂漂亮,但也不致於難看到哪去,而且還在大四時選修了所謂進階的迴歸分析課程。我這種人比較失敗,遇到磁場合的老師通常上課也比較認真,另外,凡不用用到太多數學公式的課程通常其分數可以拿來彌補這些數理課程的不足,所以我大學讀得尚算輕鬆。 畢業前,總是跑到小野家族跟工管叫獸吐苦水,因為這些課程的理論在工管也用得到,而且,我們的課程和工管很類似,也要修品質管理、專案管理(雖然後來沒開成)、生產管理,教這類課程的是我們的班導師,他上課非常認真,每次都準備非常多的資料給學生,因為要教的東西太多,還主動為學生加課(雖然大家都不怎麼領情),但是缺少了一種趣味,可是只要遇到上課很賣力的老師,我通常也會賣力的做筆記和準備考試及報告以回報其熱情(讀書讀成這樣也真是很失敗)。哦!突然想起一位老師,我永遠不會忘記有位學姐告訴我該位老師是系上著名的「笑面虎」,有次他跟我說對現在學生的學習態度很失望,所以他(和其他老師們)會把教學重心放在研究所而不會放在大學部。 在畢業後,不覺得那位令我害怕的老師不好,因為他也是有認真上課,還是有不少學生是喜歡修他的課。只是我比較笨,和他100%磁場不合,他說的話我聽不懂,就是這樣而已,不過他的課是必修課,而且從大一到大四都有他的課,轉學生有些課程是不能抵掉的,還記得曾經有一整天都是他的課,稱之為「LKR日」。 我不敢說當叫獸的學生就一定會學得更好,不過那時的我常在想,如果我們上品管的老師願意跟學生接近些,不見得要講笑話、搞笑,但偶爾閒話家常一下放鬆情緒也好,或是那位讓我畏懼的教授不要每學期初拿著教師評鑑結果對著全班咆哮怎麼可以給他那麼低的成績後放話要讓同學這學期

【Reading】Peter F. Drucker逝世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於這個月十一日在家中過世了,享年九十五歲,願他安息。現階段學商管的學生應該都知道這位大師,報告或論文裡總會有「彼得杜拉克說…」之類的字眼,我有一份不可思議知識管理的報告,為了作那份報告讀了他很多的文章。 接到這則訊息是在 Jas9 Taipei Blog 看到,剛才又收到McKinsey寄來的訊息。 麥肯鍚季刊(The McKinsey Quarterly)網站 特別做了一份關於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方面文章的特輯,開放一般會員們可以觀看以下幾篇白金級會員(也就是付費會員)可閱讀的文章直到11/21,有興趣的人不妨下載回來慢慢看。 Special collection: Peter Drucker and the "knowledge manager" The influential management theorist Peter F. Drucker died on November 11th. He leaves behind a remarkable body of work, developed over more than 50 years, that not only addressed the major themes in modern thinking on management from marketing to organization but also often anticipated them by decades. The great and growing collection of outside work that Drucker's thinking has generated testifies to the seminal place of his ideas 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companies. These articles from the McKinsey Quarterly archive look at how companies can maximize the benefits from their in-house knowledge. Limited-time special acces

[電影筆記]愛情的詩篇--郵差

導演:Michael Radford 演員:菲利普.諾依葉、馬摩斯.特洛西 原著:安東尼歐.斯卡米達(Skarmeta Antonio) 譯者:張慧英 出版社:皇冠,已絕版 終於如願以償看到這部電影。 詩人因為政治迫害流亡到義大利海邊的村莊;無所事事的村民在找尋工作時意外成了詩人的信差。這部電影主要是在敘述一段少見的友誼,中間有許多有趣的過程讓人不住微笑,但也許因為這些有趣的片段反而使結局更顯得悲傷。 影片中的詩人就是191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聶魯達(Pablo Neruda),電影是依照小說「聶魯達的信差」所改編,不知道是書翻譯的不恰當或是電影裡的演員們詮釋的好,電影較小說來得清新一些。 相信馬力歐最初對詩人的崇拜起於一個很基本的理由:「寫詩受女人歡迎」,當他無意間成為聶魯達的信差時,他也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原因才請詩人教他寫詩的,但當他墜入愛河時,愛情成了激勵他寫詩的動力,而詩人也成為了他的朋友。 我想,在文藝創作上「愛情」的確是很容易激發人詩意的元素之一,許多作品都是創作者在飽受愛情的煎熬後有所體會的創作,因愛情而創作出來的詩句一向又美又甜,就像四月黃昏的夕陽溫柔不灼熱又或像是空氣中不經意帶著醉人及幸福氣息的玫瑰花香。 缺乏想像力的馬力歐最後以詩人寫給妻子的詩奪取了漁村裡最美麗女孩的芳心,在婚禮進行時,詩人也宣佈流亡結束將要回國的消息,然而詩人與馬利歐之間的友情激發了馬力歐創作的天份。單純的馬力歐相信詩人還記得他這位鄉下信差,每則新聞報導、來信都是全家聚集著聆聽郵局總監(姑且這麼稱之吧!)念著剪報,期望自己在詩人的語句中出現,他相信詩人不會忘了他位朋友。有天詩人的秘書來信請馬力歐回到他在義大利的舊居將未帶走的行李寄回智利,馬力歐看到桌上的錄音機,想起了過去與詩人在房子裡的種種回憶,便開始了另一項創作:錄下海的聲音、風的聲音、樹葉的聲音…及自己未出世孩子的聲音,因為這份對詩人的愛,也為他創作了一首詩篇。馬力歐本將在一場遊行裡上台朗誦為詩人撰寫的詩,卻因為暴動而喪命。 看著影片中馬力歐手上的紙隨風飄落,當詩人再度挽著妻子的手回到村子裡的小店時,只看到以他為命的小男孩、面容美麗而神情哀怨的少婦和一只小球,他們聽著馬力歐的錄音,相信就是那篇為詩人而作的詩。也許馬力歐之於詩人就像是片中的小球彈跳著,也許在湖面上激起了幾道漣漪但最後也會沉落於湖底。 對於詩人的生平及著作我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