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05的文章

[電影筆記]距離也是一種美-偷情(Closer)

片名:偷情(Closer) 導演:麥可尼克斯 Mike Nichols 演員:茱莉亞羅勃茲 Julia Roberts、裘德洛 Jude Law、娜塔莉波曼 Natalie Portman、克里夫歐文 Clive Owen 這部電影是改編同名的舞台劇,片名的中文翻譯為偷情,但英文片名倒是點出了重點-「距離」,這是個抽象的名詞。人與人之間最難拿捏的就是距離,怎麼樣恰到好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距離太近有時讓人感到難堪;距離太遠又有著生疏感。情侶之間也是,要是距離抓個不準,就會發生「因不了解而相愛;因了解而分離」的情況發生。 在電影的開頭讓Alice和Dan在馬路兩邊的眼神各自交流,馬路兩旁的距離,因為一場車禍,讓這兩個陌生人,從美國到英國這隔著大西洋的距離縮短到兩個人同居的距離。 同住在屋簷下的兩個人,在相處了兩三年後,Dan因為即將出書,與攝影師Anna發生感情。從事藝術工作者很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們極容易與自己作品裡的主角發生感情,用相機創作的Anna愛上了鏡頭裡的主角,Dan與自己書中的主角同居。當Anna從鏡頭與工作之間的距離縮短為相戀的距離時,她試著抗拒,而Dan也因為Anna的拒絕,每天都站在Anna的工作室樓下,這段欲拒還迎的拉扯戰,愛在不明時最美,Anna很清楚自己在這場戰爭裡站了上?,讓一個男人只能遠遠的望著她,卻熱烈的愛著她。 在苦戀不成下,Dan用了另一種方式來愛Anna,他偽裝成她,在網路的色情聊天室裡用她的名字,彷彿透過這種網路性愛可以侮蔑那高高在上的女神,卻讓Anna與Larry在水族館相遇,這四個人的情感在不同的距離裡互相拉扯著,直到Anna的展覽,四個人的實體距離互相有了交集後,一切都開始變化。 在這一段故事裡,Anna自己從一段被第三者破壞的婚姻出局,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破壞戀情的第三者,嫁給Larry,無法拒絕Dan的她,其實享受著偷情的樂趣。讓人想起了江國香織的小說「甜密小謊言」裡的琉璃子與聰這對夫妻,各自偷情但卻彼此廝守著。不一樣的是,偷情的戀人們終於想讓地下戀情浮上台面,從別人的妻子與別人的情人這遙遠的距離,轉為自己的情人,選擇了對深愛自己的另一半攤牌。儘管Alice和Larry痛哭流涕,懇求對方,更甚而侮辱對方,Alice選擇消失,而Larry選擇握緊著最後一張王牌-「離婚」。 「距離」這個名詞終於在片末反應了出來。Anna與Dan正

部落格的葛萊興法則

部落格這個東西在國外已經炒很久了,之前回出版社開完會後,與執行編輯小小的聊一下,我開玩笑的說,現在的部落格是「葛萊興法則(Gresham's Law)-劣幣趨逐良幣」,她說現在的部落格好像漸漸的失去了當去部落格的意義,無法理解為什麼國內媒體現在才在炒這個東西。 我想,部落格的意義與起源也不用在這裡多說,因為前輩們講得更多,很多雜誌裡也有寫,在去年十月份的廣告雜誌(ADM)裡就談到了國外許多公司成立Blog來與消費者們互動,或是發表一些個人的意見,到今年五月PChome、商周都有專刊或是特企報導,而自己也在今年一月份 eBoss 裡寫了一篇「利用Blog做行銷」以及簡單的Blogger的教學「架設部落格,免費又簡單」。 即使有許多人使用部落格,也有許多免費的平台可以提供架設,但台灣的Blog走到現在好像漸漸失去了Blog的特性,愈來愈著重在「個人化」的特點,但在「內容」及「更新次數」上卻逐漸的被忽略掉,連我自己所有的幾個Blog也是。 先講使用族群好了,最早使用Blog的族群應該算是對資訊科技有基本概念的族群,這些人可能有一點資訊技術恐慌症,每天都要吸收新的IT資訊,再透過網路的分享將這些資訊傳播開來,這些內容可能偏向IT的應用或新知。透過網路的快速傳播,多數屬於文化工作者也加入了這塊領域,其次應該是學生。那天在與執編短短的談話中,她說對她而言,一個擁有現成平台可以使用、穩定性高的部落格就已滿足需求了,至於什麼改template更改、個人化的介面,她倒是不那麼介意。相信對一般上班族而言,除非對「個人化」有非常強烈的需求,不然很難像學生一樣有多餘的時間和體力去鑽研CSS、HTML等語法,更何況是完全不懂得怎麼寫網頁的上班族,每天要應付routine work已經筋疲力盡了,回到家應該只想好好的休息或是其他的休閒嗜好,真的要去鑽研,那還真是勞心勞力。 最近的一個趨勢,就是許多免費的Blog平台漸漸走向「某種」整合-提供Blog平台與相簿,甚至可以做到手機直接Blog,這當然是件好事,而在這些便利的服務下,需要的是一個龐大的硬體服務,如Hinet的Xuite就提供了500MB的空間,也整合了許多網路使用者會需要的功能;MSN Space也提供了整合功能;未來還有Yahoo!360,且Yahoo也收購了Flickr,這些似乎都在提供愈來愈多種的整合性服務給「會員」,甚

[電影筆記]It is all for your own good!-小孩不笨

片名:小孩不笨 導演:梁智強 演員:黃柏儒、李創銳、洪賜健 這部電影,我並未自最初開始看,那天我正在趕稿,但不能妨礙家人看電視的權利,所以就邊寫稿子邊看電視。台灣常常高喊要讓小孩快樂成長,但在未健全的教育體制下,沒有一個小孩能不逃脫「補習班」的魔掌,這部雖然是新加坡電影,但大家都知道在新加坡的小孩所面臨的壓力比台灣小孩還大。 對新加坡的學習制度不是很清楚,只能自影片中知道這三個小孩子所待的班級是屬於後段班的EM3,他們的家長也很擔心,即使他們來自於不同階層的家庭:富裕家庭、領死薪水的家庭、市場擺麵攤的家庭,但家長們都關心著孩子的未來,台灣的家長們也一樣,無論如何都希望孩子能進入好的環境裡學習,不惜耗費金錢讓小孩能在體制內的教育環境下有最好的成果,相對下有份他們觀念裡的「好工作」、「出人頭地」-it is all for your own good! 整部電影裡被我劃分為兩個部份:社會的現實與對崇洋媚外的諷刺。先來講講「崇洋媚外」,在片中,那位老外用他自己的觀點來包裝產品,大過年的用個黑色金邊的包裝紙,廣告片拍得煽情,當地人員還說:「這包裝還真像衛生棉。」也許因為自己學商管的,所以看到這部份時是直接笑倒在地。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要是行銷人員,這裡指的是駐外的行銷人員,在擬定對象為當地市場的行銷策略時,一定要去考量到當地的風俗、人文、民情,舉個大家都讀到爛的例子:在日本,白色有幸福的意味;但在中國,白色有死亡的意思。 這個老外怎麼會一點基本概念都沒有呢?相信是導演藉此諷刺當地崇洋的無可救藥,連老外放的屁都是香的。 片中,Terry和文福被綁架,在車上反覆的問「我們要去哪裡?」、「你要帶我們去哪裡?」和「抓了我們,你要去哪裡?」這三句話的先後順序和正確的字眼我已不記得了,只記得這三句話像是在諷刺英語教育環境下,老師們死板的教學。還記得在英文補習班(我也逃不過補習的命運)學文法時,老外叫我們用不同的語法來表達同一個意思,國小的國語習作裡最常出現的作業就叫換句話說,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一個意思。 在新加坡這樣的一個多語言環境裡,每個家庭的成員至少都會兩種語言,雖然說英語是他們的官方語言,但是從這部影片裡不難看出導演對華語學習不受重視感到惋惜。片中,Terry的姐姐說以後要發明一種藥,喝了以後就會變成外國人,就不需要學中文,而老師聽了只能對她說:「如果妳不會華文,妳甚至不會知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