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1的文章

公民新聞是媒體?還是罵政府的管道?

還記得第一年在舉辦教育農民的課程時,因為覺得這是免費且對農民與農企業來說算是一個福利,我向公民新聞網申請一個帳號,同時也把它定義在對外宣傳的管道之一。自97年到99年一直都還算順利,但一直到100年,也就是今年,出現了一些不必要的紛爭,而這樣的紛爭來自於就是公民新聞網對網站自身的經營方式定義和自稱公民記者本身的素質。 台灣的農業一直有一個奇怪的狀況,大抵是產銷的環節各有些問題,又或是一窩蜂的狀況,常常會有生產過剩又或是生產不足,造成國外(不是只有中國)要下大訂單卻訂不到產品;國內卻有生產過剩,老農與小農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滿腹苦情不知道要向誰訴說的狀況。 好在還有許多有為青年出現幫他們發聲,或是為了希望政府重視而採取了激烈的手段,結果要漂白卻漂不回來了。 基於我們所承接的計畫屬性,每年我們都會辦一些教育訓練,課程的內容分屬財務規劃以及大家都很喜歡的創新行銷,也感謝我的朋友們常會提供一些相關新聞,我也都還能Catch到時事。

[reading]台灣人物誌-七種民宿的旅行

黃小黛│台灣人物誌‧七種民宿的旅行   民宿在台灣已經不止是「民宿」。我一直以為「民宿」就是能了解當地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管道一,不是說對民宿存有太大的幻想,而是,台灣雖然小,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卻很大。 曾經住過的一些民宿比較像是沒有執照的旅館,就是匆匆的過一晚,只求個乾淨、整潔的地方,比較不會去重視人與人之間互動,或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 早些年的墾丁就有這類型的民宿,偶爾還會和民宿的老闆和老闆娘有點交集,甚至老闆打電話告訴你,他要出門,房間鑰匙就在哪,自己找來開房門。還有在澎湖時,海岸民宿的阿姨會和房客閒聊、因為遇到颱風下大雨,也會像家人一樣和我們聊天,以了解我們的需要。 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在台南住在三叔公的家,這是很接近我對民宿定義的「民宿」,不過那次是因公出差,也沒有辦法和經營者們有太多的互動。

南化一日行

這是08月21日,我們到台南去參加農曆七月的度亡(超度)法會前拍的照片。今年辦了幾場大型法會,這個超度法會也是皈依後所看到的大型法會之一。 每次下台南,我都會很想跑回廟裡(至於和藏傳佛教結緣的故事,他日再敘)。其實我比較喜歡在廟裡,不過大圓滿廟的位置相較於台南另外兩間大型的藏傳寺廟來說,實在是偏僻許多。好處在於安靜、單純,這裡連連鎖便利商店都沒有,如果從廟裡走到所謂的市區,至少要二十到三十分鐘,而且要走很長一段小小的產業道路。這幾年開了一條新路,以便遊覽車安全進出,可以開車到玉井市區吃芒果冰,但多數時間,我喜歡待在廟裡。 當然,剛皈依時,我們總是車子開了就跑去玉井吃芒果冰或到台南市吃美食,又或跑去新化繞一繞,反正我也有一陣子常出差去新化。 在城市待久了,真的一刻也靜不下來,只是最近這幾天,好像是需要反省一樣,我們租不到車也訂不到房間,但住在廟裡,卻又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平靜與滿足。

[BFR]花精電子書下載

有一段時間,我沒辦法去追巴哈中心的訊息,加上Google 關閉了討論區的功能,又一些五四三的事,沒有辦法提供新的訊息給有興趣的人。 在這邊簡短的放幾個訊息,但我相信有更多人早已在傳遞這類的訊息了: 新版本的網站: the Bach Centre 免費的電子書下載(只有英文版):目前只有三本,分別是不同版本的The Twelve Healers及Heal Thyself( 下載頁面 ) 最後,如果還有人想要試試Google+,同時也想一同討論花精,我有設一個小圈圈,歡迎大家一同討論,以下則是邀請函的連結: 我也要玩Google+ 祝大家玩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