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05的文章

【隨手記】杯子理論

「杯子理論」這四個字的內容是別人告訴我的。 在我專四打工時,一起工作的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有沒有『沒有』這個東西?」有點像繞口令?那個時候老師拿了一個紙杯,我們藉著討論這個問題,進而討論「存在」。星期四上課,台上的老師也拿著紙杯開始討論了印度教中的一些理論。 那什麼是「杯子理論」咧?其實這是自己整理出來的東西:「當杯子裝滿水時,我們會說這個杯子裡有東西。但是當杯子裡的水被倒掉了,杯子裡還有東西嗎?如果『沒有』,那存在於杯子裡的空間呢?又,當我們把杯子這個外殼去掉了,又剩下什麼?這個杯子裡的空間還存在嗎?換個角度想,人也因為一直執著於這個『人形』所以看到的永遠是『杯子裡的東西』,也因為害怕這個形體裡是『空』的,所以努力的,在往這個杯子裡加東西,也永遠只看到杯子裡,而不是杯子外的世界。也因為害怕沒有了這個形體便代表自己沒有存在過,所以人不斷的抓著這個外表,依戀著這副肉身。」 所謂的「認知」,是人看到一個物體,再經過大腦處理後,所儲存下來的一種「體驗」。所以,每個人都活在自己所「認知」的環境裡,也對於這種環境感到安全、滿足,但當面臨到一個未知的環境時便會感到害怕。看過電影「海上鋼琴師」嗎?其實主角1900便是這樣的心態,他對於未知的陸地感到害怕,於是他選擇回到他所熟悉的船上。 再想遠一點,想想人的死亡吧!其實多數人是還沒想過死亡這個問題的。也許你會反駁我死亡不就是那麼一回事,只不過是停止了呼吸而已。可是,就是因為人對於死亡後的境界感到恐懼,對自己已經熟悉的環境感到依戀,而逃不出輪迴,生生世世都在這個生命之輪中循環。 「我活著,是因為我想活著,有一天我覺得我可以走了,我就會離開這副軀體了。」這是我讀「西藏生死書」後的感想,不過這本書我還沒讀完。自殺的人並不是真的不想活了,在他們死前的那一剎那,或是導致於他們尋死的理由,都是因為對人世感到不滿或對某個人還有怨念、對某件未完成的事還有牽掛卻又找不到突破的方法,所以才會選擇讓自己的生命結束,認為死後就可以解脫一切了。其實不然,通常這些導致死亡的人事物往往都是再回到人世的最大原因,也因為這些怨念和不滿,而生命之輪被推動,又重新輪迴。 最近我會問問自己是不是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而答案卻是:「還沒」,我對「我」這個形體所認知的一切還有所依戀,對這個杯子裡的一切還沒完全了解,也還沒準備好面對杯子外的一切,所以相信自己還沒準備好面對死亡。

【隨手記】存在

不知道自什麼時候起,開始問自己存在的定義,也問自己為什麼存在。 那天上宗教課,老師講解印度教,用印度教的哲學思想來講解存在。他說:「你今天為什麼會存在在這裡?因為你『想要』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當人?因為當初你『想要』當人。」 印度教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愛都是一種由欲望而產生的「欲愛」。所以人的一生中,幾乎都是為了自己「生存」的欲望而存在。 從這個角度想,似乎真的是這樣。人類的進步,說穿了,就是為了滿足「讓自己過得更好」這個欲望。 動植物為了生存,不也是發展出了他們的本能嗎?植物為了生存,有向光性,會朝著陽光生長,根會往有水的地方延伸。動物為了生存,會吃會睡會排泄。而人類,以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來說,最底層也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求,才會往第二層去追求。 不過,人類的欲望也複雜了些,也似乎是永無止盡的,當一個欲望被滿足了,就會有另一個欲望的產生,而也有許多人的一生就這麼的被欲望支配著,而人的存在,似乎就真的只是為了滿足欲望。 這麼想似乎有點悲觀,但是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人仔細的想過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存在?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呢? 談個題外話吧!老師也講到了另一個話題,他說:「許多人選擇自己結婚對象時,往往都不是選擇自己最愛的人。人也往往選擇適合自己生命的,而不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前面那一句我無法體會,然而,我卻常常聽到很多已婚的人在談這個問題,而之後的那一句,不妨大家好好想想,在自己的生活裡,是不是這樣?回到主題,為什麼存在? 2001/12/21

[電影筆記]追憶似水年華

片名:追憶似水年華(Le Temps Retrouve) 導演:勞爾魯斯 Raoul Ruiz 演員: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艾曼紐琵雅 Emmanuelle Beart、文森培瑞茲 Vincent Perez、約翰馬可維奇 John Malkovich 本想等讀完七大冊追憶似水年華後再來看這部電影,而原本的進度也是先看:他人之子、永遠的一天,再重看碧海藍天。不過實在是很想看電影怎麼詮釋普魯斯特的一生,就先看再說吧! 目前讀書的進度在第二冊,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二冊「在少女們的身旁」較第一冊更多了些他個人的看法,雖然還讀不到三分之一,可是在漫畫版第二冊「在少女倩影下(前篇)」裡所畫的部份濃縮是第二冊第二卷「地方:地名」,所以還未讀完第一卷,就已先偷跑第二卷。 不同於書中的叨絮或漫畫版的濃縮,導演以另一種形式來表現普魯斯特一生的回憶。片子以倒在病榻上的馬塞爾看著照片(順便做人物介紹)回憶,在片子開始時,希爾貝特(片中譯為菊貝)已嫁給聖盧、不受上流社會接受的奧黛特(片中譯為歐蒂)已不是夏爾斯萬的妻子而是福什維爾夫人,在第一、二冊裡占許多頁數的斯萬並未在影片中出現,他和奧黛特的戀情沒在漫畫版中出現也沒在電影裡出現。 導演並沒有依照書中的情節按時間來敘述這些回憶,而是時空交錯的讓小馬賽爾可能看著年輕的馬塞爾與希爾貝特一起拍照或是聽著樂曲的年輕馬塞爾想起阿爾貝蒂娜(片中譯阿爾貝婷);年輕的馬塞爾站在房間裡,望著生命已終止的馬塞爾;或是那個在貢布雷樓上的小房間裡讀著雨果詩集的小馬塞爾與年老的馬塞爾對話,在片末又三個人同時出現在巴爾貝克的海邊…每一段冥想或沉都可能是書中很長的一個故事。 整體上而言,這部電影是採倒敘法的方式演出,當然也在影片開始時演出了馬塞爾在斯萬家那邊與希爾貝特相遇,但對一個只讀不到一半的我來說,愈到片尾愈能了解片子是如何敘述,也許因為書沒讀完,所以看這部電影會被書中的情節所干擾。 在這部小說裡,大家較注意的是每個人物之間的情感,同性與異性之間的情愫,所以在電影裡就很明顯的將夏呂斯、聖盧的性向表明出來,而沒有讀過小說的人大概不太清楚斯萬曾經為了追求奧黛特而自降身份的加入維爾迪蘭夫婦的小圈圈,這個小圈子裡並不是斯萬常參與的貴族社交而是一般的資產階級,除了維爾迪蘭夫婦外還包括了戈達爾醫生夫婦、福什維爾、鋼琴家和他的姑媽…。而奧黛特更是聲

[電影筆記]沒有美麗人生的美麗蘿賽塔

片名:美麗蘿賽塔(Rosetta) 導演:Ju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 編劇:Ju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 演員:Eacutemile Dequenne, Fbrizio Rongione 還記得剛滿十八歲時的那一天? 若非特別情況,剛滿十八歲的孩子應該是大一,正快樂的和同學們一起唱生日快樂歌,又或是在重考班裡準備重考大學,正常家庭裡,十八歲的年輕女孩應該無憂無慮的在睡前和朋友們煲電話,或是在電腦前熬夜作報告…但正常家庭裡的孩子應該不會像電影裡的蘿賽塔一樣面臨了這些問題:失業、母親酗酒、住在貨櫃屋裡、沒有朋友。 片子的開頭是憤怒的她穿過工廠裡層層的門,她一道一道的走,最後她停了下來,質問她為什麼被開除?這在台灣很少見,在台灣多半試用期滿了還會再續聘,但蘿賽塔的同事們都說她工作認真,她不能理解為什麼自己會被開除,部門的經理只告訴她:「因為妳的試用期滿了。」我能想出好幾個雇主開除員工的理由來開除她,就是想不出這麼一個誠實的答案。 蘿賽塔很想很想要一份工作,想要一份能讓自己生存下去同時養活母親的工作,但她也是有自尊心的,當她回家發現長年酗酒的母親以自己的身體去換取酒精以及食物時,她憤怒的把食物扔去。蘿賽塔的自尊心相當的高,不願意別人憐憫,在失業的同時,母親縫補舊衣再拿去換現、偷釣露營區裡池子裡的魚,她認為凡是自己以勞務所換得的才是自己的所得;政府的救濟金、理奇給她的工作,她都不要。她是一個很堅強的女孩,如果是其他的小女孩,早已在路邊裡販賣自己的靈肉。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又或是她根本買不起酒,她只能喝著水配著鬆餅。 看著她喝著水吃著鬆餅,想起了大仲馬在喬瑟夫.巴薩摩傳奇(Joseph Balsamo)裡的一個小人物-寂柏。寂柏孤身來到巴黎後,因緣際會的住進了哲學家盧梭的家裡,每天幫盧梭抄樂譜,一天所得是二十五蘇,那枚二十四蘇的錢幣是存下來的,剩下的一個蘇買麵包,將麵包浸著水一起吃進肚子裡,在他還未來巴黎時,他可以算是寄居在過氣貴族家中,靠偷獵維生的,佣人的孩子。 在大仲馬的小說裡,寂柏為了愛情最終走上了惡途,在這部電影裡,蘿賽塔偷釣魚,雖然不知道是拿去賣或是餵飽自己,但相對於寂柏來說,蘿賽塔又更世故了些。當她拿錢給母親請母親繳「房租」,卻依然無水可用時,這個在不健全家庭裡扮演「母親」角色的她,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