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APrIGF」標籤的文章

線上參與 APrIGF 2023 的一些筆記

Photo credit:  Adli Wahid 雖然去年在新加坡已經有實際會議,不過去年和今年也是以個人身分線上參與,節省個人差旅支出,也能把握時間在思考議題上。今年的主題「Emerging Technologies – Is Asia Pacific Ready for the Next Phase of the Internet?」討論的內容比較偏向呈現亞太地區的觀點,在發展與應用新興科技之下,如何重視包容與人權相關的議題,免不了會以今年最熱門人工智慧(AI)為主要的討論核心。 最棒的是今年聯合國IGF也接著在 APrIGF 後還有一個一整天的 Parliamentary Track,這則是接下來10月在日本京都的聯合國 IGF 會議呈現亞太觀點的討論內容。由於是亞太地區的觀點,所以也難免會提到多元文化、經濟發展、地緣政治的影響以致於各國、各區域的發展情況不一。 以下的內容中英夾雜,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再用機器翻譯。 一些很有用的網站 全球科技政策匯集網站 The Global Tech Policy Atlas 由澳洲國家大學政策設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以人力搜集全球科技政策的網站,台灣也在收集的對象中。 太平洋地區國家的資料匯集網站 Pacific Data Hub 這裡面的資料對於觀察氣候變遷對太平洋國家的影響十分重要。 Opennet Korea   Open net Korea 是主張網路中立,倡議言論自由的組織。台灣在觀察國際科技政策發展時,多會參考歐盟、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其實亞太地區的韓國是值得觀察和參考的國家,韓國政府的資料治理政策與法案是值得參考的對象。 參與的場次和回應 從2016年到現在,在會議裡的發言是表達意見的管道之一,但我總在想要如何讓自己的意見不是只有在麥克風前講完就沒有了,我從2020年開始便決定把意見都整理到主要的文件裡。APrIGF會議後會將意見整理為一份意見書( Synthesis Document ),並在聯合國 IGF 裡表達亞太區的主張和意見。我不是每一場參與都能馬上產出意見,以下把自己有產出的內容也貼來這裡備份。 AI in Asia-Pacific: Charting a Path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my observation, several Western

參與 APrIGF 2019 的會後感想

從Vladivostok回來後,花了一些時間完成了我的出國報告。 感謝 TWNIC 讓讓我以國際事務委員的身份參與 APrIGF 2019 ,等到他們把報告公開在網站上後,才能公開發表自己的心得。 如果想要了解這次的會議裡談論了哪些主題、我個人參與了哪些討論會,可以參考大會的網站和我的出國報告,我會在文章之後附上連結。 這一篇其實是我個人與會的心得,很多事因為已寫在公開的出國報告裡,所以不再重複。

關於2018年的台灣網路治理論壇

2017年辦理了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Taiwan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以下簡稱 TWIGF) 後,陸續也有許多單位或有興趣的朋友加入論壇中的 Multi-stakeholder Steering Group (以下簡稱 MSG),TWIGF 今年也舉辦了幾次座談,努力讓台灣的民眾了解什麼是「網路治理」和與其相關的範疇,並持續舉辦會議讓與會者透過親身參與,體驗與了解什麼是「網路治理」和「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 TWIGF 在 2017 年的主題是「數位衝撞之契機 – 經濟、安全與人權之和諧發展」並將子議題分為:數位經濟、網路安全及網路人權,參與者約有兩百多人也刊登上《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Watch(GISWatch) 2017 Special Issue - Internet governance from the edges: NRIs in their own words 》,藉由此機會讓國外的讀者了解台灣網路治理的發展狀況。 網路治理論壇的精神:對話才是重點 不同於台灣習慣的研討會、座談會模式,主持人或與談人可能會準備大量的投影片向參與者簡報。TWIGF 會議裡有主持人、與談人和參與者三個角色,與會重點是主持人、與談人、台下參與者三方針對該場次主題的對話,並非與談人的個人演講;三方可能分別在不同領域裡有不同的專業,依照主席宣布的議事規則進行討論,沒有多餘的簡報與演講,在該場次 60 至 90 分鐘的對話時間裡,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找到彼此對議題的共識。對話可能包括了爭論、對談,參與者都是熟悉該議題或對議題有興趣,在彼此尊重與包容的前提下發言與討論,透過對話形成共識。

參與 APRICOT 2018 心得 (4)

2月25日早上在 Swayambhu 的日出 在大會所安排的 Meet APNIC EC 裡,還遇見了許多 APNIC 的職員。 TWNIC的 Kenny Huang 執行長同時也是APNIC 的EC,在這次的會議裡,因為他的介紹,見到了 APNIC Foundation 的執行長 Duncan Macintosh,聊到了關於台灣的稻米,他也曾因為這個計畫來到台灣與農委會的長官交流,他也談到了台灣有著極優良的稻米種原和種子庫,他也期待著與相關計畫的人有所聯絡。另外也是 APNIC Foundation 的計畫負責人,同時也是 APrIGF MSGs 成員的 Sylvia Cadena,最近被選為 IGF 2018的 Multistakeholder Advisory Group (多方利害關係人諮詢小組,簡稱 MAG)成員。 在 APRICOT / APNIC ,沒有網路與實體世界之分別,任何一個網路上的意見,都會被聆聽著。在APNIC 的業務介紹時,談到了APNIC 所做的各種線上教育方式,例如透過 Adobe Connect 的即時線上教學也有線上教育學院APNIC Academy和相關的文件。由於去年大量的在使用各種網路學習平台,所以我寫了一點點心得在 Twitter上,希望APNIC Academy 的互動性更佳。這個場次結束後,也被找去實際討論了關於提升「互動性」的建議。他們與參與者有更實際的互動,當下討論並要求建議,不會讓人有網路、實體兵分兩路的分別,更不會有被監視的感覺,這點我想這是台灣政府目前還學不到精髓與其美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