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08的文章

一個Blog久不更新就像死了一樣

七月,我把這裡關了兩次。一次半天,這次關了一又四分之一天。我的感覺是,真好,少一個煩惱的東西。 為什麼又打開?說我不甘寂寞也好,說我無聊也好,其實是因為我看到還是有人透過Cache來讀裡面的資料,cache是我無法決定的。最後會覺得很無力,有很多東西的主控權都不在自己手上。 據說一個Blog久不更新就像死了一樣,那就放在這讓它生煙生塵。錯的就錯了,也懶得管了。 反正這個世界多了這裡不多,少了這裡不少。 我所做錯的一件事就是忘了只為 自己 而寫,牽絆太多,反而讓自己走不出去。也許哪天又關了。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diary

[試讀]禁入廢墟 The Ruins

禁入廢墟(The Ruins) 書名:禁入廢墟(The Ruins) 作者:Scott Smith 譯者:舒靈 出版: 小異 /大塊 英文書封取自Amazon- The Ruins (Paperback)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類型的小說試閱。恐怖小說我讀的不多,只有一次是在半夜,熬夜看完弟弟買的某個日本作家的恐怖小說,內容是關於講絲蟲的,這本恐怖小說讓我被嚇到隔天洗澡時都害怕浴室地板上有看不見的絲蟲,連老爸也說,他看完那本小說後,一個星期不敢吃火龍果。另一個例子是,妹妹的同學,看了本日本作家寫的恐怖小說,說是鬼魅躲在被窩裡,讓她同學在那陣子晚上睡覺時都不敢蓋被子,還有躲在衣櫃、電視機、床底下的鬼都讓人害怕。 日本的恐佈小說和美國的恐怖小說不同,不知怎麼的,我總覺得美式恐怖小說的恐怖就和他們的R級電影一樣,充斥著血漿、腦漿、各色的噁心液體噴灑及慘不忍賭的分屍畫面,不像日式的恐怖,會讓人從心底害怕,會造成某一程度的傷害。 看完這本《禁入廢墟》其實也有同樣的感覺,我很好奇,美國人怎麼那麼喜歡拿大學生或畢業的高中生開玩笑?總是有一群大學生/高中生結夥出去玩,但在中途因為好奇心做了什麼事情,最後可能只有一個人生還或是全部死光光。這類電影包括了:恐怖蠟像館(House of Wax)、恐怖旅舍(Hostel)…還有一些我在深夜時看電影台看到的不知名但劇情類似的電影(不過我目前看過最難看的恐怖電影是May,其實那應該不算恐怖電影)。 這本小說改編成的同名電影大概也要上映了吧?預告片看起來似乎和書中有點不同,但這樣的小說內容改編成電影似乎是比較合適的。 讀到一半時,我也想到了馬雅遺跡中那幅著名的剖心圖,但讀完這本書後,腦海中出現兩個念頭: 希望不要有人誤以為馬雅文化是被藤蔓吃掉的。 希望不要人有真以為藤蔓像書中一樣這麼恐怖。 當然,這本書的劇情不是只有讓人噁心的畫面而已,裡面也講到人在遇到危機時,有的人自然而然會成為領導者(如影集Lost中的Jack),有的人會得了失心瘋(如電影世界末日裡Rockhound)只會幫倒忙,有的人會面臨道德的矛盾最後屈服於基本生理需求甚至會犠牲其他人的利益。 比較有趣的,是小說裡提到了植物也有思想、會模擬人類行為這件事。也許我們都曾想過「植物會不會思考」這個問題,但似乎沒有人想過植物會不會模擬人類做出挑撥、無中生有的行為,小說中的藤蔓與人類十分相像,顛覆

[mur]貼這張貼紙的原因

先看看這兩則新聞和活動發起人的文章: Yahoo 綜合搜尋 找不到Google部落格 美國Google搜尋市佔率接近70% 重灌狂人:抗議! Yahoo!奇摩「綜合搜尋」資訊壟斷! 最近右下方多了兩張貼紙,一張是傳說中的EmBA,即尷尬網誌寫作者互助協會,一張則是我從2006年起就有的想法。先不談「 尷尬網誌寫作者互助協會 」因為原作者已經寫得很清楚了,又,雖然貼這張「反Yahoo!奇摩」的貼紙已經不是公正的基礎,但為了避免淪落成為反對而反對,我想花點時間來寫寫為什麼我要貼那張反Yahoo!奇摩的貼紙。 在2006年兼任某個藥妝網站的副站長時,就曾和老闆討論過,經過他長時間的觀察(他真的花很長的時間在這上面)覺得Yahoo在搜尋結果上似乎比較偏坦 自家 的網站,除了他們自己的Blog外,還有就是在付費廣告的那塊上,似乎付比較多錢的廠商,也會在搜尋的所謂 自然排序 上跑的比較前面。當時我們做了一個測試,以Avene來做關鍵字測試,結果第一頁出現的居然都是Yahoo的Blog和拍賣的連結,而關鍵字廣告雖然有出現,但這樣的結果的確是讓人很傻眼。 再隔兩個禮拜進辦公室,老闆說,他覺得Yahoo在搜尋上似乎有時會呈現 自然 的排序結果,但有時就會出現全部都是Yahoo!奇摩部落格的結果。 剛才,我用最近很熱門的 蘇花高 這個關鍵字分別在Yahoo!奇摩和Google做測試,分別得到以下的結果: 在Yahoo!奇摩搜尋蘇花高,第一頁全是Yahoo和無名的Blog( 全圖 )。 在Google搜尋 蘇花高 ,同時選擇為 繁體中文 網誌時的結果( 全圖 )。 在Google搜尋 蘇花高 ,同時選擇為 所有的網誌 的搜尋結果( 全圖 )。 上面三張圖中以黃色螢光筆標示的網址,可以看到在Yahoo!奇摩搜尋結果裡都是以奇摩和無名的部落格呈現在第一頁,而Google在不同條件下,有的會在第一頁出現無名的部落格,但不見得第一頁都是自家產品的網址。如果看不清楚,就要麻煩點選全圖來看了。2006年那時,我的建議是雞蛋分別放在不同籃子裡,有的放奇摩,有的放Google,但就他自己看數據的結果,從Yahoo!奇摩搜尋進去的人多於Google,所以他還是把多數的心力放在這個號稱全台最多人使用的Portal。 雖然對於Yahoo!奇摩可能操作排序結果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但就商業考量上,他們這麼做也有他

[mur] 貓.水泥杯.咖啡

這是我最喜歡的貓,牠是野貓,曾經消失好一陣子,牠不見了讓我很失落。畢竟是野貓,總是會換地盤。最近牠又回來了,和以往一樣的親人,只是牠的肚子更大了。我偷偷摸牠的肚子,覺得好像摸到了另一隻小貓,牠速度很快的 巴 了我一下,在我手上抓出一道傷痕,也發出不悅的鳴叫。 儘管牠抓傷了我,也只和偉展撒嬌,我還是很喜歡牠。 以前曾經被一隻老眼昏花的母狗咬了一口,也曾經被兇巴巴的野狗追著跑,我就是無法像喜歡貓一樣喜歡小狗。 下圖畫面中間是水泥杯,去的時候人太多,不能要求用這個杯子做冰鴛鴦。大哥說這個杯子很漂亮卻放不下冰鴛鴦,但改天 也許 可以試試看。於是,這個在我手上不到24小時的漂亮的水泥杯就這麼的放在壹陸壹了。 忘了寫, 城市水泥杯 是在25togo網站買的,售價480元,加入會員有50元的coupon,目前台灣本島免付運費,十分划算。 以下是今天在壹陸壹裡拍攝的照片: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mur

[mur]抄書.讀與寫

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可以從作者的字句裡得到力量,還有,當我讀到一句與自己想法相近的字句時,總是會讓我激動的發抖流淚,在心裡大喊:「沒錯!就是這樣!」然後急忙找紙筆把它抄下來。我有二本記事本,一本是記工作上的待辦事項,一本是記每日抽塔羅的牌面和抄字句、貼票根,還有,當身邊的人說了什麼讓我點頭不已的話時,我也會抄下來。壹陸壹有個客人看到我那本MOLESKINE的記事本笑稱那是Bible。對我而言,這本筆記是一年裡生活的零碎記事,也是真正的生活情況。 這一陣子小小書房在做兩週年慶的活動,其中之一就是徵求大家平時閱讀覺得很棒的字句抄寫下來分享並 做成書籤 ,那天我選了以下幾句話: 在我們的一生,某個東西終了,但並非一切都消失。/深河 (河畔的市鎮)/遠藤周作/立緒文化/P.148 有時,人們內心的孤寂,是如此深不可測,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甚至牙齒打顫。/巴黎野玫瑰/Philippe Djian/麥田/p.198/ 終究,『老』只是人生無常的一面,但這個無常卻能成為我們責任感一個很大推動力--使我們對責任感的認知成為人之存在的基本特性。/意義的呼喚/Viktor Frankl/心靈工坊/p.211 詩人們總說,當我們回到童年時代生活過的一幢房子,一座花園,剎那間就會找回從前的我們。/追憶似水年華(3)蓋爾芒特家那邊/Marcel Proust/聯經/p.92/ 多數都是從自己部落格裡以往抄書所抄下來的字句,但過幾天我再重讀這幾句,突然覺得,如果不看作者和書名,彷彿這些句子都在說同一件事:人的一生。 於是我想起那時上藝術治療,忘了是最後第二堂課還是最後一堂,同學們寫了一些文章,然後把每一句話取出來,居然成了一首詩,還有一次,我們的創作,明明是不相干的故事,但在每一個同學說完各自的故事後,卻隱約的感受到有個兇殺的故事在潛藏在我們的故事裡,這件事印證了集體潛意識。那天的課程真是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 這幾個月讀的書並不多,有很多書買了沒讀,像《三杯茶》;有很多書是因為試讀而讀,例如文章前面掛個[試讀]的;有些書終於排隊借到了卻沒時間讀,例如等了半年的中文版的《贖罪》。不同領域的書能給予不同的刺激,也能有不同的感受。《蜂鳥的女兒》是前陣子讀完卻一直沒有寫的,那陣子我也覺得不想為了寫而寫,儘管覺得很不錯,有些字句能引起共鳴,卻讓我不是很想寫心得,不過,我來抄一句話吧! 理性的世界必定

業者眼中的部落格與部落客

連上了三次的網路行銷課,兩週後是最後一堂,但這些網路行銷課,總是讓人覺得可惜。 不反對主辦單位和主講人為自家公司的品牌與產品廣告,畢竟請你來上課,除了少少的講師費外,多少也要有一點回饋給公司,只是那種歧視意見的置入性行銷,或是主講人心不在焉的顧左右而言他,台下的聽眾多少都會失望。 這三週來幾乎都有一個共同話題-Blog Marketing。第一場課的主講人說他們家的部落格占全台的多數,所以他們隨時都找得到部落客來做廣告;第二場的主講人說當初那個富商的決定,裡面富商和三個女主角都是找一個寫手去操作部落格;第三場的主講人談的是他們如何控管部落客寫的文章品質及如何幫公司的產品找部落客來寫推薦文,而每一個案例都不忘跑出他們家掛在別人部落格裡的Banner,也不忘誇耀一下他們幫其他公司操作的成果有多棒。 聽到後面,愈讓我有種不堪的感覺,雖然我不反對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廣告,且廣告充斥人生,但突然覺得,所有用心寫的東西都變成「廣告」了。 有兩個人,幾乎三次上課都問了同樣的問題(不知道是不是椿腳): 當部落客(或其他網路使用者)說你的產品不好時,該怎麼辦? 如何讓部落客乖乖聽業主的話?(大概是這類的) 另外,今天有一個比較好玩的問題是:「當某個部落客幾乎每篇文章都在置入性行銷、接受贊助時,還有人會相信他嗎?」 當然,台上的主講人講了如何操作,讓正反意見都保留在網路上才能帶來品牌知名度,效益也較大,他說,有某個部落客的確幾乎每篇文章都在做置入性行銷,但是這個部落格的點閱率也很高,因為他的客群分為兩種,一種是能接受他寫置入性行銷文的瀏覽者,另一種則是把這個部落客(格)當作一種新知的來源,主講人也講了許多的案例,例如先過濾部落客的稿件、找BBS的部隊、找意見專家(領袖),為什麼找這些部落客,也提到了點閱人數破千破萬的部落客們在做置入性行銷活動時的價碼…等,更不忘對部落客在吃東西前必拍照這件事開個小玩笑,不過聽到後來,對於blogging這件事,心都冷了。 一個原因是,在廠商的眼中,blogging這件事單純只是為他們打廣告而已,然而有些人真的會願意接受廠商這樣的態度去配合他們。很多廠商都希望找知名的部落客幫他們打廣告,免錢的最好,卻沒有在做網路行銷前先想想自己的產品屬性,以及如何搭配適合的行銷方式,總之,找個部落客給他們就是了。 記得第二次上課前的那個星期,才去過Punch Party

雜記

星期四,下班後,如果有時間,我會到壹陸壹,只是喝咖啡,看天空看行人,發呆,試著修補自己的靈魂。通常我會在星期四帶著相機,所以會拍天空、店裡還有公園。 今天回家經過圖書館前,有個人把哈士奇綁在樹前就離開了,那隻哈士奇叫得好悲哀,我回頭看著牠的主人,希望他只是離開一下子而已。但聽到哈士奇叫得那麼痛苦,眼淚都要掉下來了。也許也因為心情被影響,覺得天空好重,遠處傳來了雷聲,但最終雨沒有落下來,就像自己以為會躲在房裡大哭一場,最後也只是到Blog裡碎碎念一樣。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diary , mur , photo

Oppression

每天早上睡醒,我都會抽一張牌,看看當天會是什麼狀況。昨天抽到了這張Oppression,Five of Wands,我跟自己說,沒發什麼事也不能確定,看世界的角度可以不同,不會那麼壓抑和痛苦。 睡前,我發現自己的手舉不起來,雙手的手腕已經痛兩天了。然後,心情悶的想躲起來。 以現在的心情來說,的確是非常悶,眼淚掉不下來也不能掉下來。所面對的一切大概就是所謂的現實狀況。過去快樂的回憶最適合此時從床底下抽出來,好好的安慰自己,告訴自己曾經是那麼無憂無慮,也許因為以前太快樂了,所以現在要開始償還。 老人家說的沒錯,一個人一輩子的快樂就是那麼多,太早享受,最後還是要還的。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diary

[試讀]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書名:維納斯的誕生 The Birth of Venus-Love and Death in Florence 作者:Sarah Dunant 譯者:尤傳莉 出版: 如果 背景時代: [心靈小憩]維納斯誕生與耶穌誕生-波提且利的掙扎 、 [心靈小憩]一位宗教改革者的政治理念 中文書封取自 博客來-維納斯的誕生 。 讀完這本小說,我想到另一本小說,Rhea Galanaki(PEA ΓAΛANAHK)的《 我可以不是艾蓮妮 (Eleni, or Nobody./EΛENH, Ή O KANWNAΣ)》。時空背景完全不同,《維納斯的誕生》書中的阿蕾桑德拉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佛羅倫斯,為了自由嫁給年紀大她許多的丈夫,也要面臨謊言般的婚姻;艾蓮妮.亞塔穆拉-波克拉(Eleni Altamura-boukoura)生於十九世紀的希臘,是個真實的人,為了習畫而放棄了自己的姓名,偽裝成男性離家學畫,之後被丈夫遺棄。她們同樣都是沉醉於藝術的女子,沉醉在繪畫的境界裡,同樣想追求自己的人生,而在幾百年的歲月更迭裡,畫家的地位逐漸改變了,但女人的地位一直都沒有改變。 《維納斯的誕生》算是模擬當時富貴家庭女子的回憶錄,書中除了主角阿蕾桑德拉的一生外,也仔細的將當時的社會環境與藝術文化、政治、對性別及同性戀的歧視等栩栩如生的以文字建構出來。 不同於《我可以不是艾蓮妮》裡探討的是女性自我認同的話題,《維納斯的誕生》讀起來比較輕鬆,不需要太花腦筋去閱讀,英文的副標為「Love and Death in Florence」告訴了讀者這是一個發生在佛羅倫斯的愛與死亡的故事,重點在於小說中的愛,包括了家人與情人之間的愛創造了輝煌的藝術年代、作品與生命的延續,也提到了死亡和政治迫害對於當時藝術創作及人心的影響。這本小說讀起來的感覺有些許的感覺像是在閱讀大仲馬的《瑪歌皇后》,也許是因為裡面提到了查理八世攻打義大利的歷史,但最初引起我興趣的是裡面提到了邁迪西(Medici)家族。 邁迪西家族,從維基百科對於這個家族的介紹得知他們在當時的政經地位有多重要,這個家族裡有三位教皇、兩位法國王后還有許多貴族,如果沒記錯的話,凱薩琳.德.邁迪西將香水工業與藝術文化從義大利帶入當時的法蘭西,雖然大仲馬把她寫成黑心又惡毒的王后,但她在這方面的確是功不可沒的。然而《維納斯的誕生》書中的邁迪西家族,是當時領導佛羅倫斯的

歲月如白駒

回憶如潮水,不小心就會被淹沒。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diary , memory ,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