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1月, 2024 起發佈的文章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

現實

圖片來源:OpenAI DALL-E生成。 本圖片僅用於非商業性、個人部落格文章中。圖片的著作權屬於OpenAI。 選舉結束了,但不同於以往的是,那份狂熱持續延燒著。從以前的藍綠鬥爭,多了一個白色,而更多時候,彷彿又回到操弄各種議題製造對立的年代。仔細想想,那位前候選人的確一直藉由網路議題在製造對立。 在社群平台發洩幾天後,總覺得一直討論這些議題讓人無法腳踏實地的過日子,失去「現實感」。看著持續上升的 Like、Repost、Bookmark數字,我知道演算法會把我的文字繼續餵養給同溫層的人,也間接製造對立,撕裂不同世代、文化、族群。文字會傳遞力量,會傳遞寫作者的情緒,但寫作者不見得有能力再利用文字治癒破碎的心靈。 在社群平台上發言,就像站在路邊的肥皂箱上,手上拿著麥克風,此時的發言者不是那個平時擦身而過的路人,不是在捷運車廂裡和你搶座位的乘客,也不是那個早你一步進電梯並按下關門鈕把你關在門外的人,而是有話語權的人。 我看著因為過往涉略領域的發言獲得認同時,卻想起去年某個時間接到電話,朋友因自新冠疫情前就不斷陪家人進出急診室,已六神無主,只希望有個聲音可以安慰、穩定心情、平復情緒。我也束手無策,加上我當時也處於自身難保的狀況,只能幫朋友一家祈禱,之後,換我準備進手術房。出院後,也沒再連絡。 現實就是,不論以往在網路社群裡的音量有多大、職位有多高、做什麼事、是不是真的懂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或是理解什麼是無條件經濟收入,還是懂 Nash Equilibrium,最終還是要面對家人和自己生理和心理的病痛,每天都要為「生存」焦慮,只能把理想中的自己投射在社群平台的帳號上,把人生耗費在不真實的同溫層裡。 事實上,每天都被垃圾車制約、每個星期都要打掃家裡、刷浴室地板和馬桶,一張又一張的帳單、每個月都要繳的房租,居住在同一空間的室友,擔心你沒吃飽、沒穿暖的父母,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看著社群上討論著是否用電子投票、是否要禁用某個短影音應用程式⋯等,這些議題反覆被討論著,在還沒討論出處理方式時,又被另一個有熱度的議題取代。 我在此簡短的提到,有興趣的話,日後可以再討論。 許多年前在歐美有試過以區塊鏈機制來投票,例如: Switzerland’s first municipal blockchain vote hailed a success ,這篇 2018 年的文章有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