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4的文章

eBusiness停刊

當我收到停刊通知時,著實嚇了一跳,這麼一份專業刊物怎麼會停刊呢? 在大學時寫KM或是eCommerce、Supply Chain的相關報告時,這份刊物的內容一直都是不錯的參考,裡面所提供的資訊也很專業,偉展和我都曾經購買過他們的一些專題,像是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等合輯,班上同學也有訂閱。 在年初,這份刊物改為季刊出版,我也訂閱了兩年,但在收到第一季和第二季後,偉展覺得內容有點退步了。第三季收到後,因為工作關係就偶而看一下。有天下班後收到通知信:該刊物要停刊了。 除了驚訝之外還是驚訝。 我打了電話提醒他們我還有一期沒收到後,也順便詢問了一下為什麼要停刊?官方說法是將該刊物外包出去了,再問該網站怎麼連首頁都不見了,得到的回答是正在重新架構中。 在看過內容及附贈的特刊,我猜是被Oracle包去做了吧? 總之,這份刊物停下來也真是蠻可惜的,畢竟我們都覺得它的內容還算實在,對於商管的學生來說,是一份不錯的知識來源。在改成季刊後的價錢也較平價了些,不然其售價也是可以和哈佛商業評論有得比。 突然想到,一個讀商管的學生要讀多少本雜誌呢?在和偉展在一起後我才開始閱讀雜誌,我們互相交換訂閱的雜誌,他讀的雜誌可更多更廣了。而在閱讀雜誌後,我的視野才慢慢的打開,所以,閱讀雜誌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要慎選雜誌。那麼多雜誌的訊息要怎麼吸收,最好的方法是成立一個讀書會,大家一起交流,一定比一個人來得省錢、省時、省力多啦! Tags: reading

[電影筆記]DO YOU BELIEVE IN REALITY?-虛擬偶像 Simone

導演: 安德魯尼克Andrew Niccol 演員:艾爾帕西諾Al Pacino 蕾貝卡羅咪史坦摩斯 Rebecca Romijn-Stamos 這幾天我回家時,看到身旁公車看板上台北雙年展的主題,讓我想起了這部一直很想寫的電影筆記-Simone。 處在這個年代裡,有多少東西是真實的?這部電影的欣賞角度很多,你可以是一個電影人探討「綠幕」這個技術被發展出來後,讓演員們可以親身實地就可以在高空中、在動畫中出現,也可以探討現在的演員們有多少是認真演戲而不是只賣弄他們的美貌、名聲。不過我不是電影人,也沒學過視覺傳達什麼的,我只想寫寫在看完這部電影後的感覺。 應該不少人和我有同樣的疑問,我們是不是真實的存在著?這一切會不會只是南柯一夢?呵!別想到倪匡的「傳說」也別想到「駭客任務」。記得那時Windows系統剛出現時,他們朝著「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目標邁進,讓使用者看到Word裡編輯的畫面就會是列印出來後呈現的樣子,但在這部電影裡提醒了每個人What you see is not what you get.我們往往明明知道那不是一件真實的事情,但卻會主動為這件虛擬的事情創造它是真實的證明。 在電影裡的那位八卦刊物的記者,在許多矛盾的情況下,如飯店房間裡明明有兩個人,但卻只找到一個人的指紋,完全空白的生活記錄,仍相信Simone是存在的。 我在想,人是不是為了一個維持信念去說服自己,即使,你明知道那是假象。這種事情其實常常在我們四周圍發生,最常見的,就是妻子對於丈夫的晚歸,仍會為丈夫的晚歸做合理化的解釋。有時候,我寧可從其他角度去看事情,這樣自己也不會難過,我聽過一些所謂的「真相」,「真相」都是傷人的,但如果去了解對方的立場後,也不覺得這個「真相」有什麼讓我好難過的,因為若是我得去面臨那樣的情境,我不見得會做的更好。於是我的心中再也沒有很清楚的對與錯的分界線。 所謂的現實,也有可能是虛假,誰說我們現在所看、所聽、所觸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一切都可以去合理化,只要你不去拆穿它,甚至去相信你所見到的。 「The Truman Show」裡的Truman,去找出事實,走出那個為他所營造的世界。Simone是虛擬的人物,「她」不會想走出螢幕,但是「她」卻讓一個人喪命、一個人瀕臨瘋狂、讓全世界都相信「她」是真實的。 你相信生活周遭所謂

[電影筆記]無止盡的等待-沒人寫信給上校

片名: 沒人寫信給上校(No One Writes to the Colonel) 導演:Arturo Ripstein 演員:Marisa Paredes、Fernando Lujan、Salma Hayck 等待是一件痛苦的事,對老年人猶是如此。我們常常在等待一件事,等著長大、等著畢業、等著有個完美的家庭、等著死亡…。有時等待的結果是甘美的,但往往等待的結果常出人意料之外。 這部片子是絕色影展8的電影,改編自馬奎斯的同名小說「沒人寫信給上校」。 在看這部影片時,只要影片中出現雨景或是談到鬥雞就會有種錯覺,會想起「百年孤寂」裡那場下了三年的大雨,把馬康多都下毀了,會想起易家蘭和老邦迪亞就是因為鬥雞,而必須離開原本的住處,移居至馬康多,開創一個空虛的繁華。 「鬥雞」彷彿是罪惡的淵源,在這部電影裡,「鬥雞」讓上校失去了兒子;在書裡,「鬥雞」讓新婚的老邦迪亞殺了亞奎拉,不得不和易家蘭離開原本的村莊。 再仔細想想,其實都是因為「女人」。上校的兒子是為了馬戲團裡的女子而參與鬥雞,卻被人殺死,讓上校和上校的妻子孤苦無依,每天只能等待那筆被承諾的退休金;老邦迪亞因為鬥雞比賽勝了亞奎拉,卻被嘲笑性能力,無法讓易家蘭懷孕(其實是易家蘭害怕生下帶有豬尾巴的小孩而不願意和老邦迪亞行房),而殺了亞奎拉。女人和鬥雞彷彿是所有悲傷的來源一樣。 上校每逢星期五就會穿戴整齊到河邊去等待那封通知信,和他同年的老人應該是快樂的含貽弄孫吧?但是兒子意外過世後,他無法和同齡的老人一樣,等著孩子結婚生子,年紀如此蒼老的他只能等待死亡,也許那封遲遲不來的通知書是維持他活著的一個理由,那隻害他兒子死亡的鬥雞,可能是他懷念兒子的慰藉。在電影裡,我看著一個老人二十年來每天起來都要面對老婆的嘮叨,我不知道片中的她對那隻鬥雞到底是充滿了恨或是含有其他的情感,但能確定的,她和所有兒子的媽媽一樣,怨恨著兒子有了女友(這個女友還讓她的兒子沒了命),擔心已故兒子的女友要來搭訕她的丈夫,怨恨著他的丈夫讓她在如此貧困的生活,她曾經可是個眾所皆知的大美女,卻過著下一餐不知在哪的生活。寫到這,我想到百年孤寂裡的卡碧娥。 卡碧娥是在一個謊言裡長大的女孩,受著貴族般的教育,生活裡儘是貴族的禮節,但在她成長的家庭裡,每天靠著編葬禮花圈、喝稀薄的巧克力水維生。當她參加選美比賽獲得冠軍時,又被席甘多帶到馬康多,過著一般家庭主婦的生活,還用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