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Entertainment」標籤的文章

[movie]有缺陷才能表現完美:黑天鵝(Black Swan)

網路上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眾多,然而散場時,身後傳來打呼聲的那個男生在離場前說了一句話,是我到目前為止聽到最好也最實際的評論: 不過就是武俠小說裡,練功練到走火入魔的狀況嘛! 仔細想想,的確如此。 當人過度執著在某個自己在意的人事物時,就會走火入魔,比方說收集物品(書、CD)到自己沒地方睡覺的程度,據聞就可算是強迫症。 看完電影的那個晚上,我做了惡夢。沒有必要去重覆夢境的內容,我卻不斷的想起「七生有幸」和「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部電影。「七生有幸」是因為那陣子HBO不斷放送,「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則是因為Millman和Nina一樣,都是極力追求完美表現的人,只是一個就像我們常說的走入走火入魔的境界,一個是專注當下進而擁有自己的天空。

[Movie]AVATAR觀後雜記

上次在2012剛上映時,我們等了快兩星期才跑去看。昨天晚上AVATAR上映,下班後拖著快癱瘓的身體,和偉展兩人在上映首天去看,不過應該也有不少人看過試映了吧! 電影的故事大綱早就在各大報上刊載,也做足了宣傳,這部電影好看的地方除了動畫、特效等技術外,劇情安排從頭到尾都不會有冷場讓人在這三個小時中有坐立難安的情節出現。當我看到演了三集的雪歌妮薇佛出現在這部電影時都覺得有趣,本來只當它像2012一樣,是部耗費大成本及使用高科技的動畫電影,卻沒想過電影還試著傳達許多意念。 電影中除了明顯的環保議題外,AVATAR是製作出來的身體,如果要操控它就要進入一種清醒的夢境狀態,而當人進入夢遊狀態成為AVATAR,從剛開始的不能接受到最後,男主角傑克對著鏡頭,覺得自己的生活開始混亂,無法分辨什麼是夢境又什麼是現實,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莊周夢蝶的故事,當從人變為蝶或是電影中的納美人時,人既有的意識還是掌控著一切,外形儘管變了,但心仍然不變,用人的眼去觀看身處的世界及生物,用人的態度去對態不同世界的生物,除了殺戮、掠奪還有無止盡的恐懼與自大。 所以,影片開始之初,傑克與上校在對話,上校進入機器人的身體中,他滿足於擁有操控主權的滿足感,而傑克則是在進入AVATAR狀態後,先是對於擁有一副可以自由活動的身體感到興奮,但仍是以地球人的眼光去看那樣的世界,之後,當奈蒂莉開始帶領他去學習納美人的一切時,她提醒他太自滿的人是學不到東西的,才漸開始以納美人的眼去看他所身處的潘朵拉星球。我想起剛接觸傳統東方思想時,書裡的文字不斷在提醒我,必須把已學的,既有的忘掉才能學習新的。 而那場十分精彩的大戰,我想到去年有一張空拍亞馬遜雨林拍到身上染了許多顏色的土著拿著弓箭對著空拍飛機揮舞的照片,不知道這個故事是否以這張照片開始?在整個地球開發的過程裡,我們就是以不斷的殺戮開始,不同的文化,就稱為野蠻、原始,而做了許多自以為是"協助原始文明進步"的動作,不服從就殺。有許多原始文明就在我們自以為文明的腳步中消失,許多科學家深入叢林中訪問、拍攝這些原始部落,卻沒想過這麼做會帶來什麼樣的破壞,又或是,我曾看過一個節目是將部落中的人帶到美國社會裡,然後拍攝他們接受文化衝擊時的實境節目。 看著裡面納美人的語言、服裝、打扮和命名,應該也是參考了許多部落文化,這些曾經被白種人視為不屑一顧的文化,現在也漸漸的搬

[Movie]Youth without youth 第三朵玫瑰(2)虛實交錯的一生

◎永遠有多遠? I love you. I will love you until I die. 這兩句話在電影開始時就出現,而Dominic對於Laura的回憶也與當時的現實穿插,當他在醫院中療養時,醫生為他帶來了Laura送他的懷錶,錶上刻著的字好像是永遠愛你這類的話。人類的愛情是否能在一世又一世的輪迴中延續下去,真的沒有人知道,許多情人與夫妻在情深意濃時總會和對方約好下輩子再續前緣,但這個緣份能否再續沒有人知道,只有像Dominic這樣的特殊案例,才能記住他對未婚妻的那份愛情,直到他遇見容貌與未婚妻相似的Veronica,他也不能確定Veronica的前世就是Laura,但卻告訴對這個青春洋溢的甜美女孩自己的真實姓名,也告訴她自己的實際年齡。 在兩人居住的海邊別墅裡,Veronica進入了被催眠的狀態,Double要Dominic說出I love you. I will love you until I die.這兩句話音一結束,Veronica便進入了另一個時空裡,說出不知名的古老語言,Dominic開始拿起錄音機記錄。曾幾何時,愛的誓言已不再單純,變成了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關於兩人情愛的記憶也在輪迴中不斷的消逝,當Dominic再見到Veronica時,已又是另一個孤獨的時空,她抱著女兒與Dominic擦身而過,甚至沒有再多看他一眼。 有時我會覺得,把前一世的情愛延續到這一世其實蠻殘忍的,因為愛戀的對方到底是這一世的這個人還是因為他有著上一世的形象?Veronica除了有著Laura的形象外,在前世追溯的過程裡完全沒有出現Laura的記憶,又或只是跟隨著Dominic的催眠指令去找出他要的知識,Double和Dominic幾乎都是冷靜的看著痛苦的她嘶吼著莫名的語言,一直到Dominic發覺他追求人類語言知識的方式已經危害到一個年輕女子的性命時,他才不捨的選擇離開,而且還是基於對Laura的回憶,認為自己注定是要孤單一個人。 ◎夢?現實?夢的補償? 這部電影以上下顛倒的方式來區別夢境與現實,當Dominic對在夢魘中的Veronica說:「我已經88歲了」,Veronica 夢見 白髮蒼蒼的Dominic吃力在草地上爬行,而這個畫面是顛倒的,草地在上,而Dominic則抓著草地前進,這是Veronica的夢境,卻是Dominic的現實。 片末,Domin

[Movie]Youth without youth 第三朵玫瑰(1)輪迴與前世今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這是今年以來,我看過的幾部電影中,與自己思考的問題最接近的一部電影。 看這部電影可以不要用腦筋去思考,也可以像我喜歡胡思亂想一樣,開始往記憶裡去挖資料出來。簡單的說,這部電影把許多宗教的初級入門觀念融合在一起,從電影介紹裡得知,劇情雖然改編自小說,但也加入了導演自己的人生經歷,因為我沒讀過原著,所以也不能確定書的作者要表達什麼,但依照經驗法則,書和電影劇情一定會差很遠,就算導演想把書中的故事呈現,也會礙於影片長度的限制而有所割捨,就很有可能會給人大雜燴的感覺(事實上也是如此,所以我寫了大雜燴)。 如果要看以下的文字,我會搭配著連日來閱讀的一些書籍和以前上宗教概論的一些筆記,所以和電影劇情可能不會有太多關係,在這裡就先做告知,免得有人是想看電影心得卻被我扯得太遠。 我是被預告片的第一句話所吸引的:「我相信輪迴。」從電影中可以感受到西方人對於東方哲學的某種程度的嚮往,中文字、莊周夢蝶、印度教、佛教...等傳統東方思想,在西方的思想裡,是沒有輪迴的觀念,也可說,死亡就是結束,但在東方或是更古老的思想裡,死亡不代表結束,從宗教信仰而言,死亡反而是另一個人生開始,也就是你的靈魂將轉生到另一個軀體去,在離開這一世的身體到另一個身體的這段時間裡被稱為受生中陰,在此階段,心會移動到何處則取決於過去業力(Karma)的習氣(西藏生死書P.358)。 我相信有上輩子這件事,而上輩子的因緣也決定了我們這輩子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而這輩子除了延續前世的因緣外,所接觸的一切、說的話、心念也會創造我們下輩子的因緣,所以大哥常跟我說:「好的緣份就讓它繼續下去,壞的緣份,能在這輩子結束就讓它到此為止。」 電影中Dominic的未婚妻Laura因為Dominic過度醉心於自己的研究中而選擇離開,最後因為難產過世;在被設定為Laura轉世的Veronica的這一世裡,她與Dominic相遇並發生同樣意外的事件後,成了Dominic在研究上最重要的資料來源,她先是在被認定為前世記憶浮現,但在之後的劇情裡,她似乎像是Brian L. Weiss《前世今生》書中的人物,在被催眠狀態中不斷的回到所謂的前世,又或是突然像被附身了一樣,從口中說出無人能解或是完全沒有學習過的語言。 有一種疾病叫人格分裂症,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分裂成24個人格的Billy Milligan,他能操不同口音甚至說不同國家的

Ennio Morricone電影音樂會

剛從小巨蛋回來,我還很興奮。下午從壹陸壹離開,坐了約一個小時公車,到小巨蛋已經是人山人海。排隊的秩序還算不錯,大家都很自動的排出動線,爸媽帶著小朋友一起來聽音樂會,同時教育小朋友應有的禮儀,感覺起來整體公民教育有成功了。只可惜排隊買曲目單時,在二樓一個轉彎後,我居然從排隊的人變成插隊的人,也體會到群眾力量之可怕。於是我轉頭離開,還好在樓梯口遇見賣曲目單的工讀生,便在不需排隊等待旳情況下買到曲目單,並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場。場外有賣電影原聲帶,攤位上有的我都有了,平時朋友也會幫我留意,所以只帶了瓶水就進場了。 如果小時候有聽中廣音樂網,應該會很常聽到Ennio Morricone的電影配樂,在我的記憶裡,幾乎是聽他的音樂長大的。這位大師在八十幾歲高鹷時終於到台灣演出,很幸運的,我能坐在小巨蛋裡參加這場音樂會,雖然我坐在很高很遠,就算拿望遠鏡都不見得看得清楚台上的人的位置上。 今天的人比我想像中還多,三樓幾乎都坐滿了,票價較高的位子也有60%以上是有坐了人的,所以這位大師在台灣是有很多樂迷的,居然到現在才來台灣,真的好可惜。 今天的曲目如下(因為要睡了,就不詳細寫電影中文片名了): 生涯傳奇經典(Life and Legend) The Untouchables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Deborah's Theme Poverty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獨立樂曲(Scattered Sheets) H 2 S The Sicillan Clan Love Circle Love Circle: Uno che grida amore Maddalena: Come Maddalena 里昂尼的當代電影傳奇(The Modernity of Myth in Sergio Leone's Cinema)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A Fistful of Dynamite The Ecstasy of Gold 社會主義電影(Social Cinema) The Battle of Algiers Investigation of a Citizen Above Suspicion A Brisa d

[Movie]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官方網站: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過了這麼久,我也沒有開始翻原著,腦海裡沒剩下多少,但對電影開場沒多久,班傑明的養母抱著襁褓中的他,對老人之家的住戶們宣告家中將有一個新成員時,有個老太太看了他而驚呼:「和我死去的老公是一個樣!」以及黛西在病榻上告訴女兒凱洛琳,在班傑明的身體變成小孩時,她牽著如幼兒外觀的老班傑明在林中漫步,而她彎腰低頭輕吻他的畫面,不明就理的人還會以為是老奶奶牽著孫兒在林中漫步的這兩幕有一點感觸。 撇開電影劇情和小說又或是作者的靈感來自何處,仔細想想,人在剛出生時及老化死亡時的狀態其實是很類似的,都是皮膚發皺,看不清楚世界,生理機能都不算是良好的狀態,生活所需要的事物都要依賴他人的協助。在許多書裡不都描述剛出生的新生兒像個小老頭一樣嗎?就現實生活裡,當我們的身體機能隨著時間而氧化、衰退,不也是包著尿布,躺在床上,任護理人員擺弄。相同的是,不論新生或老年,都在等待未知的旅程,不同的地方在於,一個等待新生,一個等待死亡。 在一般情況下新生的嬰兒有父母和其他長輩的疼愛與呵護,接著是一般人的一生:就學、工作、成家...直到老化時,可能還有一個老伴在身邊,幸運的話,兩個老人還能坐在長椅上曬太陽閒嗑牙,死的時候還有晚輩打理後事,也許還有一張照片掛在牆上,讓子孫們知道自己還有這麼一位老祖宗。這是一個普通人平淡的一生,沒有大風大浪,有著平實的幸福。 因為這是電影,所以不用探究在現實生活的可能。班傑明的生命過程是一般人不會遇見的狀況,一個老化的嬰兒在出生時母親因難產而死亡,又因為外表老化駭人而被父親遺棄,卻在老人之家中成長,而見多識廣的老人們也見怪不怪的和他一起生活著,而他一生中的朋友也都為生活裡增添不尋常:他的養母教給他包容和信仰,身材矮小的黑人告訴他一生中的冒險驚驗及人生世故,鋼琴家及聲樂家教他如何彈奏鋼琴體會藝術、藝術家船長帶著他體會肉體上的愉悅,還有他那在異鄉第一個愛上的女人,教他如何享受美食以及延遲享樂的刺激趣味。 班傑明對於 家 是從來都不依戀的,看著他毫不猶豫的離開老人之家,賣掉父親的房子和工廠,頭也不回的離開黛西和女兒,也許是因為知道老人之家中的老人都是離開家裡,聚集在此互相撫慰彼此的心靈,儘管他的心智還是

[movie]九降風

維基百科:九降風 右方電影海報取自 原子映象 。 這部電影應該是拍給球迷看的吧!像我這種看不懂球類比賽也不曾著迷於球賽的人而言,很難體會導演要表達的那份遺憾,我想,也許對棒球的未來還有一份期待? 1997年的夏天,升上專科三年級,我沒再跟著爸爸東奔西跑,而是跑去補習球學英語會話,對於職棒簽賭案完全只有晚餐時新聞的印象,幾個球員被約談了,幾個球隊解散了,從沒想過在專科畢業後有機會踏入球場,看了幾場球賽。 如果記憶沒出差錯,帶我去球場的人曾經是三商虎的球迷,在三商虎解散後成為中信鯨的球員,大概是因為他支持的球員和教練都曾經是三商虎的成員吧!總之我從誰是誰都分不清楚的狀態下,漸漸的在球場裡能分辨出誰是誰,但說真的,我很難對球事著迷,所以之後只從新聞報導裡大略的聽到哪個球隊易主或是哪個聯盟爆發打假球的事。這些都是戲吧!當看到電影開始,球場上觀賞的球迷努力的大聲嘶吼,我會想起去看球的時候,對於球迷之間團結又沉醉到近乎瘋狂的情緒感到不可思議,球迷的情緒完全被場中教練及球員們、裁判的一舉一動所牽動著,他們大概把精神和力氣都在嘶吼中發洩。 棒球是電影裡的一條線,一群年輕人們的友誼是另一條主線。 一群人聚在一起,總會有一個人帶頭,這群年輕人中帶頭的人不是年紀最大,也不是功課最好的,而是女性緣最好的阿彥,也顯示了這群喜歡一起青澀的少年郎,對於異性是有份好奇、期待,因為不理解女孩子,再加上阿彥家中是開體育用品店,自然的就成了這群人中的帶領者,有點像是古代動物以生殖能力最強者為首領一樣,當然,阿彥也做到了像是「老大」角色的工作,不斷的提醒其他的成員們別忘了彼此是兄弟、是朋友,儘管有人挑撥,他的心中對於小湯和自己女友走太近的事感到有疙瘩,他之後還是願意與小湯恢復友誼。 當然,電影裡還是會有些遺憾,有些人為了年輕時的義氣而離開學校,總有人離開會帶給觀眾一份無奈。電影裡離開人生旅程的阿彥讓我想起了國中時,隔壁學校的一個男生。我們班上有個功課很好,長得很像李嘉欣的女生,她是我們這個放牛班的班長,不管她是穿著制服還是便服,走在路上就是十分引人注目,同班三年直到最後一年,快畢業時才聽說她交了一個很帥很像混血兒的男朋友,在畢業典禮後才看到他,他給我的印象就像是片中的阿彥一樣,但他對女孩子的態度是不是一樣?這我就完全不知道了,我只知道班長和那個男生交往以後,曾經因為這個男生的事情在班上哭過一兩次。 記得有

除夕-囧男孩(Orz Boyz!)-童年再見

片名:囧男孩(Orz Boyz!) 導演:楊雅喆 演員:李冠毅、潘親御 圖片取自 囧男孩 官網。 在從壹陸壹回家的路上,和偉展走到影片出租店,礙於可支配所得愈來愈少的緣故,去年一整年幾乎都沒進電影院,而去年市場詢問度較高的三部國片:九降風、冏男孩和海角七號,都是我想看而只能等到出租的DVD出來後才能租回家看的。我開玩笑的對在除夕夜一同看電影的弟弟說,希望除夕夜看囧男孩,隔年不會囧一整年。 這部電影讓我在電視前看了四次,總是在最後,二號從滑水道溜下來,從水面下望向水面上,一聲聲的「bye bye」,我的心裡就響起那麼一句「童年bye bye」,忍不住紅了眼眶,每一次都一樣,真不知道是因為配樂的關係,還是它觸動了什麼。 除了讓人掉眼淚外,還讓我想起小學時代的傳說: 學校的音樂教室裡掛的那些音樂家的畫像會在深夜裡流血淚、鋼琴在沒有人的情況下會自己彈奏出音樂。 學校裡的大象溜滑梯會在深夜裡走動,眼睛還會發綠光(凡雕像類的都會在放學後的校園裡走動或是經歷什麼悽慘故事的)。 學校的操場以前是墳場。 學校的地下室是相通的,可以從A走到B,然後C是不通的,因為裡面有...。 教室裡孫先生和蔣先生的肖像在晚上會流血(或是露出尖牙、猙獰的笑容之類的)。 在農曆七月深夜時,電話撥打12個0,會打到... 在半夜十二點時對鏡子梳頭髮100下/削蘋果(或柳丁)皮不要削斷,就會在鏡子裡看到什麼什麼。 還有,裡面的林艾莉,那樣的微笑和氣質,都讓我想起小學四年級時,班上來了一個轉學生,她的五官輪廓很深,氣質很好,也姓林,有一個相配的英文名字叫Christina。她的加入,讓班上的女生都喜歡圍繞在她身邊,和電影裡的林艾莉一樣,她擔任的是學藝股長的職務,舉凡教室裡的佈置、海報比賽,都在她的巧手下有令人驚豔的作品。不過,不同於林艾莉的溫柔,我們這位林同學稍微強悍了點,男生敢欺負她,就難免討一陣皮痛。這個年齡的女孩開始進入青春期,男孩卻還在孩童時期,電影裡的林艾莉也比其他小孩早熟,更早踏入成人的世界,離開了學校,和同學們在踏乘異次元快車後的相視而笑,她的離開,也象徵了她離開了童年。 電影所喚起的,是自己心中對於孩童時的那份純真與踏入成人世界的那份遺憾。有一封網路轉寄信的開頭好像是這樣的: 當人還是小孩時總急著變成大人,因為大人可以做很多小孩不能做的事,變成大人後,又懷念起小孩時的天真與任性。 急著成長,離

兩件關於飲食

這陣子好像又開始流行法式西點了,先是 Macaron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最近則在很多人的blog上都看到了可麗露的照片,偉展之前帶我去晶華酒店吃 buffet時,還特別提醒我要吃一種名為可麗露( Cannelé )的點心,不過當時只剩下兩三只瑪德蓮( Madeleine )小蛋糕,而吧台後的點心師傅說,可麗露早就被掃光了。不過,我一直偏愛瑪德蓮小蛋糕,所以那天吃了巧克力、抹茶兩種口味的瑪德蓮也吃的很開心。(那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柏麗廳的另一邊更像一個 大型水族箱 ) 星期四晚上,偉展拿著兩盒西點來,是他們同事在露天上團購的法式西點,他帶了七個可麗露和五個原味的瑪德蓮給我,還特別強調賣家是法國人哦!我第一次吃到可麗露,外皮吃起來有種焦糖香,脆脆的,有一點點咬勁,內心吃起來很柔軟,不會有甜到發膩的感覺,一個晚上,七個可麗露就吃掉了五個,留了兩個當星期五的早餐吃,即使隔了一晚,吃起來依然香氣十足。 不過,這個賣家做的瑪德蓮就比較沒那麼合我的味了,也許是自己一直保有第一次吃到的瑪德蓮是「又香又甜且吃起來紮實」的貝殼蛋糕,所以我猜想,也許是針對台灣人的口味有再調整過,但我也無從比較,因為不知道所謂 道地 的瑪德蓮是什麼口感。不記得Paul有無販售瑪德蓮,但印象裡店裡的可麗露一個售價為85元,幾乎比一個便當要貴,而台北101樓下的Jason's出口處曾有一個小點心櫃在賣法式點心,其中也有瑪德蓮,價錢也是接近一個便當,所以,平時要我去買這些昂貴的小點心,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第一次是吃到瑪德蓮,是年紀很小的時候,吃了別人家的喜餅禮盒,裡面有這種漂亮的貝殼蛋糕,吃起來又香又甜,一直念念不忘,長大後如果有吃到裡面有瑪德蓮小蛋糕的喜餅禮盒,我都會覺得新娘一定甜美可人,婚姻一定幸福甜蜜,呵!但小時候我不知道那貝殼蛋糕有個這麼可愛的名字,一直到我讀了《追憶似水年華》才知道貝殼蛋糕的名字這麼麼美麗,而叨絮的普魯斯特也在第一冊裡寫了近四頁因為瑪德蓮所引起的回憶: 母親著人拿來一塊點心,是那種又矮又胖名叫「小瑪德萊娜」的點心,看起來像是用扇貝殼那樣的點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陰沈,而且第二天不見得會晴朗,我的心情很壓抑,無一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邊。起先我已掰了一塊「小瑪德萊娜」放進茶水準備泡軟後食用。帶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

12/08台中-高鐵戀館

很巧的是,年初才和偉展坐著高鐵從台北到台中當日來回( 有趣的台中行 )。這次去台中是因為工作的原因,所以沒有所謂玩的感覺,出差實在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如果能把出差當作出去玩,我相信這個人也多半含有一點工作狂的性格成份。 記得PunchParty 8是辦在台中,從高雄北上至台中參加PunchParty的Sunline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台中人都不吃飯只作愛的嗎?」( 原文 ),不過為了找住宿地,同時又受限於預算,光是找地方過夜就找了很久。原本想住在稍有規模的飯店,一來是遠,二來是超過預算,只好找汽車旅館了。用 Google找了找,找到這間高鐵戀館,我們都很擔心汽車旅館會有讓我們不能接受的地方,不過,按了按計算機,住一個晚上都沒超過預算,看起來也稍有規模,憑高鐵票又有優惠,便決定住在這了。 出發前晚,新聞報導了台中高鐵站周邊亮起了治安紅燈,隔天早上報紙的頭條則是令人膽戰心驚的新聞,就發生在台中高鐵站。當天先是兩個女生下台中佈置場地,出發前,大家互祝平安。 上次住台中的汽車旅館是專科的某年暑假和老爸下台中推廣業務,晚上找不到地方睡覺就隨便找了間汽車旅館過夜。那時對汽車旅館的印象只剩下「廁所的門是透明的」和「房間很大」,十幾年過去,汽車旅館業競爭,軟硬體設備都有提昇,「房間很大」的特點依然沒變,但我始終不能理解為什麼廁所的門依舊是透明的?這次向高鐵戀館租了三間房間,原本三間都要訂商務房,也就是無車庫的房間,但只訂到兩間,另一間是有車庫的。有車庫的房間讓我們瞠目結舌,除了比較大之外,這間房間的浴室讓人哭笑不得,也許很適合情侶入住吧!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拍那種沒有門的浴室及洗手間,於是只拍下這個較大的按摩浴缸和看似浪漫的帳篷大床。浴缸的另一端則是電視,泡澡時看電視?說真的,泡澡時我只想休息。 另外兩間就屬於較普通的房間,不過我們只要求乾淨、不吵鬧、沒有煙味就好,由於是商務房型,所以就不像另一間房那麼多情調燈光或是大浴缸,但也是有一個按摩浴缸和泡澡精油可以使用,床舖很乾淨沒有煙味或霉味,我也還蠻喜歡床的硬度,不會軟到讓人睡得全身酸痛,不過枕頭就比較沒有彈性,即使疊了兩個枕頭,總覺得一直陷下去。在硬體設施上都算不錯,只是我們會覺得燈光不是很足夠,商務房還好,但那間有情調的房間就真的光線不足了,在裡面待久了,如果要打電腦,眼睛會酸痛。既然是商務房,就要問一下有沒有網路可以使用,現在

[Movie] Longford--是使命而非成就

電影名稱:迷情( Longford ) 文中台詞出處及電影資訊: IMDb -- Longford Wikipedia--Myra Hindly : Myra Hindley | 米拉·韓德麗 朗福德伯爵的真實身份: Frank Pakenham 圖片來源: Amazon:Longford 這部電影在星期六下午播了一次,星期日的颱風夜又播了一次。中文片名被翻為《迷情》,大概是譯者或片商覺得片中的朗福德伯爵(Lord Longford)對獄中的Myra Hindley有份特殊的感情,所以把中文片名取得這麼煽情吧!然而這部電影叫Longford,所以重點不是放在到底Myra Hindley是不是謀殺孩童的主要兇手,也不是伯爵對Myra是否有特殊的情感,而是,在經過這些考驗後,伯爵對於自己信仰及寬恕的信念是否依然堅定。 從影片中可以知道伯爵曾經是個德高望重的上議院成員,平時會去探望監獄中的囚犯,輔導他們並幫助他們重回人生的正途,甚至不惜幫他們大肆舉行慶祝會。這樣的行為看在其他人的眼中自然不是滋味,好事的記者甚至在報紙上刊出標題抨擊他為犯人的付出。 Myra Hindley和她的男友Ian Brady因為犯下令人髮指的謀殺孩童案件被判終身監禁,伯爵在見過Myra後,決定幫她爭取申請假釋的機會,中間也因為年事已高及自己特立獨行的行事作風在政治鬥爭中喪失了升為議長的機會,甚至被強迫退休,在他曾經見過Ian Brady,懷疑Myra在獄中的良好表現是否只是作戲,甚至為了Myra,毀了女兒的新書發表會,與妻女不諒解的連續挫折下,他還是支持著Myra,堅守著人性本善的信念,直到Myra說出其他兩個孩童的命案,這對努力為她奔走的伯爵和後來轉為支持為Myra申請假釋的妻子Elizabeth而言是最大的背叛,也是對信念最大的考驗。 伯爵本身是個由新教改宗的天主教徒,從劇情裡也知道他曾經精神崩潰過,靠著妻子與信仰的支持,他重新了自己的人生,但當他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只是被Myra所利用,再回顧自己為了這件案子所損失的一切,最大的不值則是當他發現自己對Myra的信任只是被利用時,他再度面臨了對人性與信仰的考驗。他的名聲被毀了,讓人以為他對於Myra有著遐想,他幫助虐殺兒童的兇手是個令人無法接受的事實。他無助的在告解室裡告解,也許他也想起了Myra曾對他說,她已重返天主教的懷抱,也向神父告解,她

[Movie] Nightwatching 夜巡林布蘭

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夜巡 片名:Nightwatching 夜巡林布蘭 電影官方網站: Nightwatching 心靈小憩關於林布蘭的解說: 「回頭浪子」與「浪子回頭」 西面見主-林布蘭特的藝術激情與信仰心靈 在各國的文化裡,藝術家,不論是拿畫筆還是拿筆,或是任何型式的創作者,都運用上天所賜予他們的禮物來表達對於他們所見到的這個世界的看法,好的、壞的,都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去呈現。然而,像電影中那幾位權貴人物說的,「日子一久,有誰記得這些畫在說什麼?」當創作者、作品裡的人物都作古,誰還會記得這個作品在說(控訴)著什麼,如果這幅畫毀了或不見天日,也將不會有人記得創作者在作品裡要表達的意念,更何況還是一種弦外之音。 林布蘭在片頭及結尾時的吼叫,是任何一個創作者遇到困境或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對象卻又不得不服從時都會發生的狀況。如果,如電影公司網站裡所說的,林布蘭為了控訴這些惡行畫了這幅畫,卻又因此而遭受迫害,那麼的確,他必須注視著黑暗,而這股黑暗的力量吞噬了他。就一些我所知道的說法是,林布蘭最後會窮困的結束生命也和他個人私德不佳有關,當然也許與他生活裡層出不窮的打擊和過早的榮華富貴有關。 影片中的光線是電影裡讓我注意的,彷彿想要將每一幕都變成一幅畫一樣。當林布蘭從惡夢裡醒來,他的女僕Heindrickje為他拉開窗簾,驚魂未定的林布蘭問她如果看不見,要如何形容紅色?此時窗外紅色的光照入房內;轉而詢問黃色時,窗外的光線又變成了黃色。當他與妻子及家人、僕人用餐時,整間餐廳是金黃色的,閃耀著美麗的光線,而妻子Saskia戴著金光閃閃的飾品在整幅畫面的中間(也許該說是視線的最明顯處),Heindrickje在餐廳裡歌唱,也顯示了他當時在社會上的成功與不可一世。當妻子病了,整個畫面都暗了下來,而他心中也有愈來愈多的掙扎,妻子過世後,他耽溺與女僕Geertje的肉慾歡愛中,場景則變成佈滿盛接漏雨的水瓶的室內,光線昏暗,只有Geertje唱著士兵們唱的,帶著性暗示的歌曲。 林布蘭與第三個情婦Heindrickje在一起的過程,從片頭就有各種暗示,她為自惡夢中驚醒的畫家拉開窗簾讓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照進房內,此時他們兩人談論顏色;當林布蘭的右眼被火藥所傷時,是她以舌頭舔他被薰黑的眼睛讓畫家張開右眼;當畫家被攻擊,認為自己雙眼失明時,也是她舔著畫家的雙眼,安慰並告訴他懷孕的消息。當Heindr

[music]The Sixth Station

炎炎夏日,聽鋼琴是最合適的了。當然,星期五的夜晚好像要聽點爵士或人聲似乎才能迎合潮流。 這一首The Sixth Station是日本動畫《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裡的配樂,出現在千尋為了要解救白龍而前往錢婆婆的住處的這段鐵道車程上,也出現在每次千尋從油屋的休息處往外看到電車經過時等幾個場景。動畫裡,千尋和無臉人坐在車廂裡,光與影在他們的身上交錯,車廂裡的其他旅人以半透明的黑影的方式呈現,一站又一站過去,其他的旅人也都下了車,畫面從天晴時的水面,到天空,再到黑夜,她臉上的神情也從片子開始時的幼稚與進入奇幻世界的無助徬徨,轉變為堅定的神情,儘管這可能是趟有去無回的旅程。這部動畫有很多內容可以說,但記得在上映時已經有很多人說過了,所以還是聽音樂吧!每當我聽到這首曲子就會想到畫面中,電車經過那片大海的聲音。(裡面只有YouTube畫面)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music , The Sixth Station ,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 Spirited away

[movie]找尋寄託的神與人與狗-流浪神狗人

片名:流浪神狗人(God Man Dog) 導演:陳芯宜 主要演員:蘇慧倫、高捷、張翰、張洋洋 劇照取自於 流浪神狗人 官方網站,這個鏡頭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幕。 忍著頭痛看完這部電影是很值得的,這是今年的第一部國片,在影片中還看到曾經見過一兩次面的李志薔大哥。不過,這部電影裡有好多好多話題:物質生活不缺但心靈空虛的夫妻相對於物質生活貧乏還要依靠酒精麻醉自己人生的夫妻、靠搏擊散打比賽獎金想養家的女孩相對於靠身體賺錢的女孩和永遠吃不飽的男孩、兩個流浪於不同男人之間的女孩與四處流浪的男孩、失去信仰的原住民夫妻與四處撿拾被遺棄神像的傷殘男人…還有許多對時事較敏感的人所提到的,與時事相關的畫面。 螢幕下的我看到那台電子花車裡的觀音時,不知道什麼原因,心裡覺得很感動。觀音低垂的眼簾,年幼時我曾問過大人:「觀音的眼神在看哪?」大人們說:「祂在看人世間的各種疾苦」觀世音,觀世間的善男信女的痛苦,聽著人們對祂的細語,訴說著心中因不滿足而帶來的各種痛苦。儘管常說信仰能協助我們減輕心中的苦痛和壓力,但遇到挫折時,總會仰頭問天為什麼讓自己有如此遭遇?為什麼有人含著金湯匙出生,有人做的要死要活卻得不到一餐溫飽? 特別喜歡看電影中牛角對於生命的豁達,辛苦工作賺來要換義肢的錢不見了也沒有表現出怨天尤人的樣子,女孩把錢還給他,他也願意載女孩回東部的家。有時候,物質生活富足的人反而不見得缺乏物質生活的人那樣看得開。也是因為牛角這個在電影裡角色的緣故,看完電影的時候,我跟偉展說:「你不覺得這部電影裡似乎有在傳達一種好人有好報的想法嗎?」 對影片中那種因為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生活不平等也有很深的感觸。有人可以花一百多萬買尊觀音像當家中的裝飾品;牛角撿到了被遺棄的古董觀音像並與其他的被遺棄的神像供奉,卻不知道把這尊神像出售後足夠他換一隻較好的義肢;影片中的原住民丈夫用五百元賣出了一個公仔,卻發現自己的大女兒花了六千元買了同樣的公仔送給小女兒。生活的貧寂造成了資訊的落差,這樣的情況也只會惡性循環。 另一個讓我特別喜歡的角色是那個流浪的小孩。當他對牛角說:「我生下來就死了。」這句話從一個孩子口中說出反而特別令人心酸。影片中有生活在不同情況下的小孩:出生在富裕家庭中的嬰兒、因父母酗酒而被迫遠離家園的少女、價值觀偏差想賺錢隆乳的少女、四處流浪的青少年,那句從少年口中而出的「我生下來就死了」卻呼應了那個猝死的嬰兒-貌合

[movie] Secret Journey--藉由旅行離開生命的停滯點

片名:神秘旅行(Secret Journey / Viaggio segreto) 導演:Roberto Andò 演員:Alessio Boni、Valeria Solarino 語言:義大利文 其他資訊可參考 IMDB Viaggio Segreto 頁面 原著:重建者(The Reconstructionist) 作者:喬瑟芬哈特(Josephine Hart) 電影海報取用自 聯影-新浪部落格 。 投票日下午去過壹陸壹後,我們去真善美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吸引我的一個地方,是男演員,在我看過《燦爛時光》和《誘禍》後,這位Alessio Boni已經成為列在欣賞電影演員清單中的一員。我選擇電影的方式是這樣的,先是劇情,然後是演員,只要第一項符合就會想看,如果兩項都符合那就更好。 電影的劇情是講心理醫生哥哥Leo和想轉行演戲的模特兒妹妹Adele之間的故事,電影先是由非關係人的房地產仲介員Anna和藝術家之間的對話開始,仲介員在舊屋裡找到一張泛黃的照片,她對買家說:「我並不想介入他人的生活…」而後是心理醫生的內心獨白,但因為一個意外的插曲,我只記得以下這段及模糊的記憶: 「生氣的魚,顏色總是愈鮮艷,我把牠們放在同一個魚缸裡。」 另一段是他在描述自己的工作,當他聆聽別人的回憶時,自己的回憶也停止了,而他所治療的是其他人在童年時期的停滯…之類的話。人在受到心理創傷後,便會停滯在一段時光裡,先是震驚與哀慟,之後則是療傷,這段時間有多長?沒有人能知道。也許就此停滯,也許人生就轉往另一個方向,就像一株樹苗,一處傷了,傷口處不再生長,但其他部位往另一處長大,用茂盛的枝葉來隱藏始終存在著傷口的地方。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處不願讓人碰觸的秘密,甚至自己也不敢接近,深怕深藏回憶的匣子被開啟後帶來無法負擔的崩解。電影開始沒多久就讓觀眾發現劇中男女主角的關係似乎不僅於兄妹而已,Leo僵硬的擁抱著裸身的Ale,而Ale在鏡頭下時而徬徨、時而銳利的眼神和僵硬與無法克制的情緒,都讓人感覺到這兩兄妹在努力的壓抑並隱藏自己。當人們問及他們自身的故事時,兩個人都閃爍其詞。 當Leo收到神父的信件回到風光明媚的西西里家鄉,停滯的回憶便像藤蔓一樣開始緊勒著他。他對神父說,原本他想從事神職的,但最後放棄了,神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為了性。」神父表示因為從事神職而遠離性,也是一種犠牲。 影片在現實與回憶間交

[movie]What My Eyes Have Seen

電影:羅浮宮謎情(What My Eyes Have Seen) IMDB電影資料連結: 連結 圖片來源:KingNet影音台- 連結 。 初三,我們到真善美去看這部電影,一部中文片名、簡介與劇情沒有與羅浮宮相關的電影,但還好劇情內容在看完後讓人覺得值回票價。 以畫家和畫來做題材的電影很多,但也可以從中了解歐洲人和美國人在處理類似主題的方式,比方說《達文西密碼》、《天羅地網》、《離魂》,這些影片的節奏稍快或重點並不放在畫家或是作品本身,儘管是在探討真偽畫,也沒有感受到畫家和其作品的感受,他們反而是配角;《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則是模擬畫家與畫中人物當時的心態,而這部《What My Eyes Have Seen》即使畫家和畫不是主角,但整部片鬱暗的色調和劇中人物、劇情的安排反而感受到畫家的憂鬱。 女主角Lucie是一名研究華鐸(Watteau)的研究生,瘋狂的研究這名畫家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中間出現了教授的阻擾、資金的匱乏,甚至出售父親的遺物,都只是為了確認自己的研究方向沒有錯誤,也能得到成果。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有捨就會有得,只是看得到的結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此而以,就像露西的指導教授多次阻擾她的研究,是為了搶得研究成果還是擔心露西像自己一樣落得孤家寡人?我們無從得知,只能看他落寞的身影和語調講著自己因為研究導致與妻子天人永隔的過程。 電影裡安排了許多巧妙的巧合,無法言語的街頭藝人、被掩蓋的河流在巴黎底下流動、女主角遭遇雪難罹難的父親找不到屍體、修復的畫作裡有被掩蓋的孩童畫像、畫的底下(之中)還有另一幅畫,都在訴說著眼中所見的事物並不等於「事實」, 事實等著世人去發掘,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也要看挖掘者本身覺得是否值得,不然,就只能掩藏在表象之下漸漸被人遺忘,儘管事實就在眼前,就像那條正在流動的地底河流。 從一些報導裡,導演本身透過這部電影推論華鐸(Watteau)與歐本納(Opener)是同一個人,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導演個人對於畫家本人的推論及研究,我們所看到的是Lucie將導演對於證實這樣想法轉至電影中,這也許是導演自己的故事,他藉著電影想說:「我想證實華鐸與歐本納是同一個人,但學術派的禿鷹想要把研究成果據為己有,而生活和實現理想又是那麼的艱苦,我知道一些事實,但說不出口,只能透過電影的方式把事實表現出來。」就像劇中瘖啞的街頭藝術家一樣,用行動藝術、肢體動作及眼神來呈現

一首十分喜愛的電影主題曲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這是僅次於The Big Blue主題曲外,讓我非常喜歡的電影主題曲。想從Amazon上買這首主題曲的mp3,可惜非美國人是無法購買的。只能看著頁面,聽著YouTube上的音樂嘆氣。 文章裡面是我在YouTube上收集到的,關於這部電影的一些影片,最重要的是1986年由Ryuichi Sakamoto本人的演奏和1990年在日本現場演奏這首曲子的錄影,但我最想聽的是電影原聲帶裡的那首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我在最後放入了Energy Flow及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其中的一首配樂Rain。Energy Flow就不說了,Rain這首曲子是出現在傅儀的妃子要求離婚時出現的,好像是他們從車上下來要進日本人的大使館還是接待地,這個妃子在門口鼓起勇氣向溥儀要求離婚,在溥儀同意後,這個末代皇妃在雨中快樂的舞蹈著,快速的節奏也同時讓人感受到一個女人要求脫離不平等、守舊的婚姻制度時的那種快樂、輕鬆與無所適從。 Ryuichi Sakamoto還為許多部電影寫過配樂,他曾經是我很喜歡的作曲家,曾經買了三張CD,其實還是為了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最後,三張CD賣到剩最後一張BTTB也很少聽了。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music , OST , Merry Christmas , Mr. Lawrence , Ryuichi Sakamoto

最冷是清晨

去年夏天,寫了「 聆聽夏天最後的時光 」。一個人,熬夜做東西時,沒聽點人的歌聲,就會溺斃在一個人的寂寞裡,發現這些女伶的歌聲在深夜裡聽起來也很溫暖:Selena Jones、Diana Krall、Anna Caram、Traincha。 這個星期,應該是很忙吧!忙投履歷表、找工作、把手邊的案子做完。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diary

[music] Cheek to Cheek

英文wikipedia中的 Cheek to Cheek 。 這首由Irving Berlin所寫的曲子出現在很多電影裡,每個年代都有人翻唱過。這些電影包括:英倫情人、綠色奇蹟,翻唱過這首歌的歌手不記其數,原唱是Fred Astaire在1935年演出,近代較知名的爵士歌手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Peggy Lee...等許多人都唱過這首歌。 第一次聽到是在電影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電影裡所聽到的兩個版本,分別由Fred Astaire和Ella Fitzgerald演唱的歌曲作為配樂,忘了是在哪裡聽到Peggy Lee的版本(應該是台北愛樂電台),之後又在電影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裡,即將上電椅的John在臨終前的願望是希望看電影,於是他們放了Top Hat,也就是Fred Astaire唱著Cheek to Cheek的這一段出現在螢幕上,而John看著電影聽著音樂。死刑執行前,坐在電椅上的John拒絕戴上頭套,他用顫抖的聲音唱著 Heaven, I'm in heaven... 。 同樣都是沉重的電影,我比較喜歡英倫情人裡的配樂,且裡面有Ella Fitzgerald所唱的版本。不過也可以說,我還蠻喜歡Gabriel Yared在電影裡的配樂安排及部份他所創作的電影配樂都有特別的感覺,紐約的秋天(Autumn in New York)、 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都能在片頭曲的部份聽出他的樂曲。 扯遠了。透過YouTube找到了許多版本,但也許是搜尋方式不對,沒有找到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Peggy Lee他們所演唱的版本。不過也有不少特別的版本,如年輕時的Julie Andrews和Selena Jones所演唱的Cheek to Cheek共七個版本,也許哪天找到了會再加進去。 英倫情人電影原聲帶圖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英倫情人/電影原聲帶 頁面。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movie , music , cheek to cheek

21個關於愛情的人生場景

唱作俱佳組演員(左至右):李宏鳴、李忠琪、江翊睿、史茵茵、德仔、陳品伶 劇名:I Love You, You a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 LPC ) 售票資訊: 兩廳院售票系統 地點:台北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B1 地圖 票價:$750/$1,500(兩廳院會員打九折,學生憑證打八折) 嵐創作體: 官方網站 | 部落格 很愛「聽」音樂劇,因會經濟因素很少看國內的表演,都是買CD回來聽,自從去年看了嵐創的拜訪森林後,就很希望每年至少看一場國內的表演。還記得去看《 拜訪森林 》後心情的激動,淡水本來就很美,北藝大的校園及夜景也很美,音樂和演員都很棒,唯一的缺點是離舞台好遠。雖然驚豔於國內也可以聽到這麼美妙的英文音樂劇,但好像少了些什麼。 今年嵐創作體有兩齣劇,原以為錯過了,還好今年還有這麼一部,剛好雨漣在找團購,我們就決定去囉!偉展很希望在北藝大,不過這次在台北的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要趕去其他地方會近一些。 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把二十一段愛情場景全部演完,從神創造男女的開始,男女之間的情感從生澀的戀情、花樣年華的戀情、拉警報的求愛、追求婚姻、妥協、婚禮、婚姻與家庭的經營及在幾十年後夫妻之間是否還存有當初的悸動,就在這些場景裡全部演出。 這部戲在國外演了十二年,感覺起來,人類的戀情模式在這十二年中沒有太大的改變,儘管男女之間的距離從表面上看起來愈來愈少,甚至女性從以往的被動轉為主動或主導戀情,但總是像劇中所演出的一樣,男女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沒有改變-其實女性心底還是希望自己是被動、被呵護、被了解的那一方。 整個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總共有三段,在開始之初的Tear Jerk,這是讓我會心一笑的片段。那次看完《最遙遠的距離》,雨漣、阿PO和我三個人在聊天,我說偉展因為工作的關係,如果看比較文藝的電影,他會睡著,所以我會自己去看試映會,偶爾我們會租一些比較輕鬆的劇情片或喜劇片一起看。其實我們第一次一起看電影,是看他送我的《The Big Blue》DVD,在片尾我們兩個人一起流淚,我一直沒有問他為什麼。昨天晚餐時我就問他了:「為什麼那個時候你會流眼淚啊?不會是想睡覺,眼睛流淚吧?還是被劇中兩個潛水員的友情感動了?」他本想不理我的,最後他說:「才不是感動,是覺得男主角的結局太悽慘了。」 於是我告訴他美國版的Happ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