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很匆促的寫了一篇電影筆記,其實也沒什麼認真的去寫,在連聽了幾天的音樂和詳細的去了解音樂劇的背景後,漸漸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能讓自己這麼感動,就像當初看完「The Big Blue」後,自己的情緒也沉淪了好多天一樣。 看到討論區裡有個人批評這部電影把這些邊緣人給「英雄化」,其實他沒有仔細的去看,劇中的每個主角並不是沒有工作,Collins原本是在MIT教電腦世代哲學,不過在他說了實話後,他被學校開除了,也就是說,他表明自己是AIDS病患後,學校開除了他;Mimi是脫衣舞孃;Roger原本是樂團的主唱,但因為女友的死加上AIDS的陰影,可能加上了憂鬱症而無法走出過去…我想這部電影並沒有把這些人給英雄化,而是要突顯一種生活方式,英年早逝的劇作家也許想透過這部音樂劇要人珍惜生命,也許想告訴觀眾,現實生活是痛苦的,但生活裡總是有其他值得我們珍惜的,像是親情、友情與愛情。 由於受限於電影的時間,我們大概只能體會到友情與愛情,像是Life Support這個團體和主角之間的友情,而愛情則是可以看到同性戀、異性戀及雙性戀,在親情上,像是Mark父母的留言、Joanne與Maureen的訂婚典禮上雙方父母的認同與接受…等,這些小地方都可以看得出來。 Mark所擔任的是「記錄者」的角色,這個角色在社會上都可以看得到,在每一個小團體裡都會有一個所謂的「記錄者」。Jonathan Larson對這個角色很仁慈,沒有給他生理上的病痛,但給他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折磨,對一個「記錄者」最痛苦的,是他必須看著自己所愛的人事物一一離他而去及改變,像是Benny在結婚後的轉變、Angel及其他朋友們隨時有一天都會因為AIDS的緣故而去世、而他們共同的夢想會因為「現實生活」而一點一滴的被摧毀。記錄者的工作是記錄一切的事情,而創作者則是運用天份來創作理想中的一切,Mark兩者兼具,他用他創作的天份去記錄周遭的一切,而其他人所擔任的是「創作者」。Mark、Angel、Roger都是創作者,但是要他們迎合自己不喜歡的主流市場來創作時,是很痛苦的。 不知道這麼寫是否會引起人不滿,該怎麼說呢?有些人認為利用上天所賜予的天份來賺錢維生是再好不過的事,這也許是件很美好的事,如果有一天,你必須幫不認同的市場主流來服務時,就像畫家必須為自己所厭惡的人畫肖像時,畫得下去嗎?也許會有人說,那就是工作,為了生活,要吃飯就要做;但
詩人們總說,當我們回到童年時代生活過的一幢房子,一座花園,剎那間就會找回從前的我們。~追憶似水年華(3) p.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