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我所使用的Firefox套件

使用Lightbox的畫面

之前Firefox 2.0公佈了,想一想用這套瀏覽器已經有一年多了吧?愈來愈依靠這套瀏覽器,雖然還是有很多網頁,特別是公家機關的網站,非IE不可,但也有人提供了可以在Firelfox使用的IE tab及IE View,真的很好用,雖然在2.0公佈後部份套件在短時間裡不能用,但也陸續都更新了。

剛好早上在雨漣家留下了一篇comment後,就順便把自己使用的套件整理出來,我想我使用的套件應該也是不少人會使用的,這些套件都在Firefox Add-ons裡找得到:

開啟無障礙網頁檢測工具的畫面

  1. Foxmarks Bookmark Synchronizer-如果有PC和laptop,常會為了兩台電腦的bookmark無法同步更新而煩惱,裝上它之後,很輕鬆的就可以將兩台電腦裡的書籤同步化更新。
  2. Gmail Notifier-Gmail提醒器,雖然有很多都是廣告信,但Gmail已經可以擋掉大部份的垃圾信了,所以大多數都蠻準確的。
  3. Tab Mix Plus-這不用說了吧!大家都會用。
  4. Download Statusbar-下載進度的管理。
  5. Fasterfox-加速器,也可以說是Firefox瀏覽一個網頁時的計速/調校器。
  6. FlashGot-和flashget一起用,按右鍵就可以開始使用flashget開始下載東西。
  7. Web Developer-可以用來檢視網頁設計的功能,了解該網頁的CSS語法、原始碼、Table…等元素,在做網頁設計時也能藉由這項元件可以了解哪些地方是自己所忽略的。
  8. Greasemonkey-這是我用來在Blogger裡加入Technorati Tag,greasemonkey的用法很多,在裝了greasemonkey後,可以再裝上Lightbox,便可以輕鬆的用Bloglines閱讀每一個blog。
  9. IE tab-在Firefox裡也能使用IE來閱讀某些必須得用IE來看的網頁。
  10. IE View Lite-有些公家機關的網頁就算是用了IE tab依然無法閱讀,這時在這個網頁上按右鍵,讓IE來開啟這個網頁即可。
  11. Lightbox-需要配合greasemonkey來使用,作者Yuan.CC不止開發了使用於 Bloglines的套件,還可以用於HEMiDEMidel.icio.usDigg…等用以閱讀social bookmarks的單獨套件。這是目前我覺得很讚的套件之一,因為當我在使用bloglines瀏覽無名或是天空部落格這些blog時就不要再開視窗看了,有時要loading那些scripts也挺煩的。
  12. 無障礙網頁檢測工具Firefox版-這不見得每個人都需要用到,但裝上它我可以在製作網頁時了解到有哪些設計是在檢測上會出問題的,而它也會幫你抓出蟲在哪裡(debug)。

以上除了無障礙網頁檢測工具和Lightbox外的十個套件都在mozilla的Add-ons網頁裡找得到下載,而除了無障礙網頁檢測工具外,其他的套件應該也是比較常被人使用的。

OpenOffice Writer的畫面最近也開始改用OpenOffice了,所用的版本是2.0.4版,更好的是,OpenOffice是免費的。就基本常用功能而言已經很足夠了,雖然我還要重新適應一些功能和工具列的位置,像是習慣在Excel和Access裡寫的計算、統計及資料庫語法在Calc和Base好像有些地方不是很能相通,Writer在表格的調校功能上還沒有在word裡來得使用順利,但也不是很常用到,反正多學一套軟體是好事,用久了就習慣了。

都已經晚上九點了,為什麼樓下還在施工呢?從早上九點工作到現在,他們也該休息了吧?我快要被這些噪音吵到爆炸了!

Technorati Tags:

留言

  1. 不應該漏掉Adblock吧? 我個人覺得這是No.1套件,千萬別跟我說你的火狐上沒有這個套件。

    回覆刪除
  2. 有啊!好東西一個,其實裝了不少套件,有些基本款想一想也懶得寫了XD

    回覆刪除
  3. 親愛的容顏:

    能不能借問一下,我最近改用FireFox,看我自己網站的時候,左邊和右邊不一樣長,但是用IE看的時候就沒問題。如果我用「無障礙網頁檢測工具-Firefox版」,能測出問題在哪裡呢?

    還有,我剛才試著下載「Firefox版」,但是無法開啟安裝。.xpi檔,怎麼開呢?

    如果妳忙,別管我。我只是趕稿趕到煩死了在轉移注意力逃避現實(笑)。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

從開放式電子紙閱讀器的需求來談資料可攜與互通性

這個炎熱的周末,我沒有外出,而是在家中閱讀。「閱讀」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不管是讀社群媒體的文字或是書籍裡的文字,我是一個貪讀的人。然而就像個體經濟學裡的公式,欲望無窮,卻受限於(Subject to)空間大小,我不得不縮減藏書的空間,曾一度堅持只有商管書籍才買電子書,才能擁有更多擺放文學或小說書籍的空間。但在通勤、旅途中,還是希望有一本可以滋潤心靈、滿足想像空間的書籍可以度過極度乏味,且蜷縮在經濟艙無法伸展的四肢,或躺在醫院蒼白充斥著苦難人生氣味的病榻上,能因為作者的文字而使思緒不受現實限制而飛舞在另一個世界中,不是被吞沒在黑暗狹窄的機艙座位或藥水味的病房,又或是日復一日無起伏的日常生活中。小小的電子閱讀器裡的書櫃是心靈的另一個寄託,於是我在電子出版平台上買了吳爾芙的《論自我與寫作》、《自己的房間》,去年在病床上讀了《「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引起護理師們的好奇,問我為什麼不滑手機而是一直在讀電子書。 我的第一台電子閱讀器是 Amazon Kindle,是當時的上司送給工作單位每個員工的禮物。那陣子我準備出發去柏林,我收到了閱讀器實在開心不已。當時已在考慮採購電子閱讀器,但在各家閱讀器間糾結,受限於各家閱讀平台與閱讀器及預算限制,我必須精打細算。由於自己已經有平板,所以覺得平板電腦暫時就夠了,所以一直沒有動手採購,直到上司把閱讀器放到我手中,才知道使用電子閱讀器實在太愉快,沒有被干擾、就是專心的閱讀,享受作者的文字。第二台是 Readmoo的第一代MookInk,Kindle當時只能閱讀英文書籍,我還是習慣讀中文,閱讀中文的速度比較快,也更容易產出心得,所以我還是購買中文電子閱讀器。我常在登機坐定可以開啟電子產品後,就開起閱讀器閱讀,它成了我的行動書櫃。近期也買了Kobo的彩色電子閱讀器,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可以在Kobo的平台上買到我需要的外文書籍,我不需要把中英文書籍分兩個閱讀器,而Kobo的軟體介面整合的不差,例如有些文章可以暫存到Pocket裡,我可以在通勤時閱讀短文。 電子書還是有電子書的限制,因為不同不台的閱讀器並不互相支援,所以我在 Google Playbook 購買的電子書,無法輸出至 MooInk、Kindle、Kobo 的電子閱讀器中,我在博客來、Google Playbook購買的電子書,也只能使用平板閱讀。在電子書還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