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Movie]艾瑪的禮物--平淡與沉重

艾瑪的禮物劇照
  • 導演:史凡塔迪肯 Sven Taddicken
  • 演員:茱蒂翠貝兒 Jordis Triebel、約根沃格爾 Jurgen Vogel
  • 語言:德文
  • 原著: Emmas Glück
  • 作者:Claudia Schreiber
  • ISBN:9783379008051
  • 圖片取自Emmas Glück電影官方網站。
上星期五晚上,我們去長春看這部電影,其實看完後很平淡也很沉重,但也沒有特別強烈的感覺。
影片一開始就是艾瑪屠宰豬隻的畫面,她與豬仔在陽光下嬉戲,然後帶到舖滿乾草的樹蔭下,輕柔的耳語,再快速的在咽喉部劃下一刀,讓豬仔「平靜」的離去。
接著她處理豬隻,而導演將畫面交替切換對比城市中做檢查的麥斯,艾瑪俐落的下刀分解豬隻,而醫院裡的醫生正用精密儀器掃瞄麥斯的腹部,當艾瑪可以從豬隻內臟顏色來判斷一頭豬隻有無染病時,醫生則是用依數據和掃瞄結果告訴麥斯他來日無多。
接下來我們看到這兩個主角開始追求自己的幸福,艾瑪是個祖父養大的女孩,一個女性必須承擔農場的生計,她自給自足,包括性的需求也自有解決方式,當她騎摩托車在鄉野奔馳追求快感時,男主角則是悶悶不樂的走回汽車公司,似乎決定了什麼事,開口搭訕女同事時,就獲得了當天第二次的拒絕,第一次的拒絕是在醫院裡,死神宣告了他的死期。當然艾瑪也不是沒有煩惱,農場的抵押無力償還、水電費繳不出來,六週後整個農場就要被銀行沒收,而這個訊息的傳遞者則是村裡追求她的警員,而這個警員不論到哪裡都離不開媽媽,就連求婚,媽媽也在場,這是多諷刺的情景。
艾瑪和麥斯原本是不屬於同一個世界的人,連個性都是完全不同,相對的。屠夫原是傳統男性的工作,艾瑪可以精準俐落的下刀,但她在家事上完全不行,房子欠缺整理,個性直接坦率,因為保護自己,警覺性很強;麥斯從事汽車銷售的內勤工作,處於辦公室內,偶爾需要招呼客人,比較內向,從他打包行李的動作和房子內部井然有序的佈置以及打電話做預訂房間的行為看得出來他是一位喜好整齊、規律,也同時看得出來他平常很少社交活動,不善與人交際。
癌症破壞了麥斯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於是失序的他偷了公司的資金、偷了公司裡的好車、違背了朋友漢斯之間的情誼,依照計劃他是要竊取這筆黑錢到國外去渡過剩下的日子,不過,生命裡的意外不嫌多,下雨天、遇到進行不法交易的漢斯、跑車追逐,最後他放手衝撞護欄,也衝進艾瑪的生命裡。在雨夜裡救了麥斯的艾瑪,也發現了那一大筆金錢,把錢藏了起來,燒了車,照顧這個從天而降的男人,她也看得出來這是一個病得不輕的人,但在兩人相遇的第一個晚上,她似乎就愛上了這個男人。
場景回到艾瑪殺豬的畫面,她對麥斯說:「害怕死亡,比死亡更可怕。」之後,兩人一同站在處理豬隻的室內,艾瑪取出豬隻的內臟,而臉上浮出恐懼表情的麥斯問了艾瑪:「胰臟在哪裡?」她讓麥斯面對自己長久的恐懼。麥斯把一團亂的廚房整理的一塵不染,連罐頭都像得了強迫症似的依照字母順序排放,把艾瑪的摩托車修好…這些都破壞了艾瑪原先的生活方式,也重新讓艾瑪發現身為「女性」的特質,她開始打扮自己、主動挑逗麥斯、保護和照顧這個男人,而麥斯在與這位農家婦女相處的過程裡得到了另一種程度的解放,我想,愛情大概是老天給這兩個遇見不同生命瓶頸的人的最大的禮物。
求婚場景如果仔細回想,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出現了不少性暗示和挑逗,但最讓我覺得好笑的,是那個到哪都帶著媽媽的小警察,他就像現代許多男性一樣,總在最不適當的時機發出求愛訊號:
  • 在艾瑪享受個人快感時,他開著警車宣告農莊將被銀行沒收的訊息,車上還載著媽媽,他在兩個女人的面前大言不慚的講著他的幸福計劃,讓兩個女人彼此敵對。
  • 在艾瑪騎著麥斯修好的電動腳踏車在田野間奔馳來回三趟後,正準備要和麥斯愉快晚餐時,他又跑到艾瑪家裡求婚,還打斷了愉快的晚餐氣氛,一開口就是:「我今天聽著妳騎車騎著三遍了…」,被拒絕的他惱羞成怒的對艾瑪吼叫:「等妳想結婚再來找我好了。」
說真的,哪個女人會喜歡這樣的一位男性呢?頂多就是在幾次的幫忙裡又得到幾張好人卡吧!
電影中,艾瑪和麥斯結婚,她開著農車馳騁在馬路上,麥斯倚在她的肩上,她快樂的笑著,幸福甜美讓路人都覺得嫉妒,而警察的也能難過的在母親的懷中哭泣,媽媽說:「她太野了!」
出現在此段的配樂是Damien Rice的Older Chest,這首曲子在O這張專輯裡有,之前聽的時候就很喜歡它的意思,出現在這場結婚場景裡,有點感傷,這大概是麥斯當時的想法:
there's always time
on my mind
so pass me by
I'll be fine
just give me time
彷彿是在祈求死神,如果可以的話先跳過他吧!多一點時間讓他享受生命裡最美好的時光,他獲得了朋友的原諒、妻子、債務已清償的農莊與陽光。畫面走到了艾瑪抱著丈夫走到舖著稻草的樹蔭下,艾瑪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邊流著淚,邊說話,拿刀俐落劃過丈夫的頸部,在輕柔的數數聲中,麥斯也得到安息,她在他耳邊哽咽的說:「謝謝你陪我走過這一段」。當艾瑪與警察站在房裡看著頸部有著大洞的麥斯時,光線是清冷的,我看著那缺口,心裡有種冷意。猜又是警察的幫忙,麥斯被放入棺中,此時這位媽媽的男孩似乎終於長大了,他對艾瑪說:「如果要喝酒記得找我。」戴上警帽恢復警察的身份離開。
片末的音樂似乎是艾瑪的心聲,由Azure Ray所唱的Safe and Sound:
Love is how it's lost .. not how it's found
Love is when I'm lost.. not when I'm found
她望著不遠處,正在修圍籬的麥斯的幻影,轉向鏡頭一個微笑,這個意外禮物,很美,很平淡,也很沉重。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和 AI 工作三個月的感想

在 ChatGPT 在台灣開始流行後,我和它一起工作了大概 3 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裡有許多出現如何監管、治理AI的文章、也有不少教學、像是有不少如何下關鍵字使它協助你工作。這篇文章純粹以一個使用者的立場來分享,這段時間我與 ChatGPT 一起工作的感想,而不是告訴你怎麼治理它或是如何使用它。 這 3 個月裡如何與 AI 一起工作? 因為我的工作知識涉及的領域不止在網路科技,但網路科技卻是我的所有工作範疇的基礎,網路治理是我的入門磚。 在 2 月底 3 月初時,有一份工作內容是聽 12 場研討會的錄影並摘要,原本我們擔心不了解法庭程序、法律用字、各國的法規和習慣不同,但第一個問題是,怎麼有效率的把錄音裡的話語解釋出來?。後來長官提出了一個方法,有沒有可以聽打字幕的工具?把字幕擷取出來,再翻譯成中文,然後再修改?於是我想到 ICANN 會議、IGF 會議所使用的即時字幕工具,但後來又找到了 Web Captioner 。這是許多 YouTuber 會使用的字幕工具。 也許有人會說,這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錄音筆可以做到這件事了?我要說的是,如果你面對的是不同國家口音、用字習慣、法律用字、法庭程序,錄音筆能否做到同樣的能力?我沒有實際測試過,但 Web Captioner 已經協助減少初期工作的一項負擔,後續的工作完全要依賴這個第一步,不然沒有辦法接下去。 有用過 Google Translate 的人都知道,它最多就是「堪用」而已,你丟什麼給它,它也就回饋你什麼。就是照字面翻譯,沒有上下文的脈絡,當然後續還很多很好用的翻譯工具,但就便利性來說,Google Translate 的便利性還算是高的。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從 3 開始用,再到 3.5版,然後付費使用 GPT 4 和一些外掛工具,它開始讓我感受到身為人的限制、受到體力的限制,還有機器學習的快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思考如何去問問題。 基本的翻譯工作在 GPT 3 就已經到90%的滿意程度,那個時候我還擔心 Web Captioner 的文字擷取能力會受限於講者的口音,所以我還是會聽著錄音做即時聽打,以使要翻譯的文字檔更完整。一場 90 分鐘的專家討論需要 4 個工作天全力投入才能翻譯、整理完畢,但如果是一個可以講美式或英式英語的講者的專題演講,只要速度不快,大概 1.5 個工作天就能處理完畢。 GPT

讀歐盟「數位服務法」和「數位市場法」草案心得

在 3 月 24 日時參與了 台灣網路講堂 所舉辦的 活動 ,這個活動是以在台灣較知名的美國 Parler 案為題,來討論歐盟的「數位市場法」 (Digital Market Act. 簡稱 DMA ) 對於「守門人」(Gatekeeper) 平台的管制,並邀請了從競爭法、經濟學、公平會、傳播及科技法律不同角度的講者來討論這個議題。 受限於時間,講者們只能把不同角度的重點讓參與者了解,事後再看 DMA 時,才了解並不是只有單純只對守門人做規範,而是從整個歐盟打算將會員國打造成「數位單一市場」(Digital Single Market)的整個脈絡,並從其發展資料經濟 (Data Economic)所發展不同階段的相關政策、指令與法律,而主管 (也是當天活動的引言人) 也提醒,還可以自歐盟在 2018 年 5 月正式執行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 GDPR) 觀察,歐盟當局不是只有外表看到的禁止、設限,更重要的,它是希望藉由明確的「法遵」 (Compliance) 要求,建立一個健全、具有發展與競爭機會的數位經濟市場。 這些法遵要求不論是對歐盟會員國境內發展數位服務的廠商、中小企業、不同規模的平台,到跨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發展,除了要面臨相關的市場調查外,也同樣要遵守。 如果無法看整個歐盟的數位單一市場發展,應該要了解 DMA 其實是「The Digital Services Act package」的法案之一,另一個則是「數位服務法」 (Digital Service Act. 簡稱 DSA ) ,DSA 規範了不同規模的「線上中介產業」 (online intermediary) 該做的事及責任,而 DMA 則是針對法案草案中所規範的守門人更加上了「義務」(Obligation)。由於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已在其部落格中有整理相關的 摘要 ,且台灣網路堂也會公布當天活動的錄影,所以在這篇文章就不再解釋 DSA 和 DMA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再去閱讀兩個法案的草案內容,歐盟執委會也有整理許多相關的問答在其網站中,十分好閱讀。 DSA、DMA 與歐盟其他法案的關係 在歐盟執委會網站中有提到,DSA  是一個水平的計劃,重點關注線上中介業者對第三方內容的責任,網路用戶的安全或對信息社會的不同提供者的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