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Movie]艾瑪的禮物--平淡與沉重

艾瑪的禮物劇照
  • 導演:史凡塔迪肯 Sven Taddicken
  • 演員:茱蒂翠貝兒 Jordis Triebel、約根沃格爾 Jurgen Vogel
  • 語言:德文
  • 原著: Emmas Glück
  • 作者:Claudia Schreiber
  • ISBN:9783379008051
  • 圖片取自Emmas Glück電影官方網站。
上星期五晚上,我們去長春看這部電影,其實看完後很平淡也很沉重,但也沒有特別強烈的感覺。
影片一開始就是艾瑪屠宰豬隻的畫面,她與豬仔在陽光下嬉戲,然後帶到舖滿乾草的樹蔭下,輕柔的耳語,再快速的在咽喉部劃下一刀,讓豬仔「平靜」的離去。
接著她處理豬隻,而導演將畫面交替切換對比城市中做檢查的麥斯,艾瑪俐落的下刀分解豬隻,而醫院裡的醫生正用精密儀器掃瞄麥斯的腹部,當艾瑪可以從豬隻內臟顏色來判斷一頭豬隻有無染病時,醫生則是用依數據和掃瞄結果告訴麥斯他來日無多。
接下來我們看到這兩個主角開始追求自己的幸福,艾瑪是個祖父養大的女孩,一個女性必須承擔農場的生計,她自給自足,包括性的需求也自有解決方式,當她騎摩托車在鄉野奔馳追求快感時,男主角則是悶悶不樂的走回汽車公司,似乎決定了什麼事,開口搭訕女同事時,就獲得了當天第二次的拒絕,第一次的拒絕是在醫院裡,死神宣告了他的死期。當然艾瑪也不是沒有煩惱,農場的抵押無力償還、水電費繳不出來,六週後整個農場就要被銀行沒收,而這個訊息的傳遞者則是村裡追求她的警員,而這個警員不論到哪裡都離不開媽媽,就連求婚,媽媽也在場,這是多諷刺的情景。
艾瑪和麥斯原本是不屬於同一個世界的人,連個性都是完全不同,相對的。屠夫原是傳統男性的工作,艾瑪可以精準俐落的下刀,但她在家事上完全不行,房子欠缺整理,個性直接坦率,因為保護自己,警覺性很強;麥斯從事汽車銷售的內勤工作,處於辦公室內,偶爾需要招呼客人,比較內向,從他打包行李的動作和房子內部井然有序的佈置以及打電話做預訂房間的行為看得出來他是一位喜好整齊、規律,也同時看得出來他平常很少社交活動,不善與人交際。
癌症破壞了麥斯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於是失序的他偷了公司的資金、偷了公司裡的好車、違背了朋友漢斯之間的情誼,依照計劃他是要竊取這筆黑錢到國外去渡過剩下的日子,不過,生命裡的意外不嫌多,下雨天、遇到進行不法交易的漢斯、跑車追逐,最後他放手衝撞護欄,也衝進艾瑪的生命裡。在雨夜裡救了麥斯的艾瑪,也發現了那一大筆金錢,把錢藏了起來,燒了車,照顧這個從天而降的男人,她也看得出來這是一個病得不輕的人,但在兩人相遇的第一個晚上,她似乎就愛上了這個男人。
場景回到艾瑪殺豬的畫面,她對麥斯說:「害怕死亡,比死亡更可怕。」之後,兩人一同站在處理豬隻的室內,艾瑪取出豬隻的內臟,而臉上浮出恐懼表情的麥斯問了艾瑪:「胰臟在哪裡?」她讓麥斯面對自己長久的恐懼。麥斯把一團亂的廚房整理的一塵不染,連罐頭都像得了強迫症似的依照字母順序排放,把艾瑪的摩托車修好…這些都破壞了艾瑪原先的生活方式,也重新讓艾瑪發現身為「女性」的特質,她開始打扮自己、主動挑逗麥斯、保護和照顧這個男人,而麥斯在與這位農家婦女相處的過程裡得到了另一種程度的解放,我想,愛情大概是老天給這兩個遇見不同生命瓶頸的人的最大的禮物。
求婚場景如果仔細回想,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出現了不少性暗示和挑逗,但最讓我覺得好笑的,是那個到哪都帶著媽媽的小警察,他就像現代許多男性一樣,總在最不適當的時機發出求愛訊號:
  • 在艾瑪享受個人快感時,他開著警車宣告農莊將被銀行沒收的訊息,車上還載著媽媽,他在兩個女人的面前大言不慚的講著他的幸福計劃,讓兩個女人彼此敵對。
  • 在艾瑪騎著麥斯修好的電動腳踏車在田野間奔馳來回三趟後,正準備要和麥斯愉快晚餐時,他又跑到艾瑪家裡求婚,還打斷了愉快的晚餐氣氛,一開口就是:「我今天聽著妳騎車騎著三遍了…」,被拒絕的他惱羞成怒的對艾瑪吼叫:「等妳想結婚再來找我好了。」
說真的,哪個女人會喜歡這樣的一位男性呢?頂多就是在幾次的幫忙裡又得到幾張好人卡吧!
電影中,艾瑪和麥斯結婚,她開著農車馳騁在馬路上,麥斯倚在她的肩上,她快樂的笑著,幸福甜美讓路人都覺得嫉妒,而警察的也能難過的在母親的懷中哭泣,媽媽說:「她太野了!」
出現在此段的配樂是Damien Rice的Older Chest,這首曲子在O這張專輯裡有,之前聽的時候就很喜歡它的意思,出現在這場結婚場景裡,有點感傷,這大概是麥斯當時的想法:
there's always time
on my mind
so pass me by
I'll be fine
just give me time
彷彿是在祈求死神,如果可以的話先跳過他吧!多一點時間讓他享受生命裡最美好的時光,他獲得了朋友的原諒、妻子、債務已清償的農莊與陽光。畫面走到了艾瑪抱著丈夫走到舖著稻草的樹蔭下,艾瑪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邊流著淚,邊說話,拿刀俐落劃過丈夫的頸部,在輕柔的數數聲中,麥斯也得到安息,她在他耳邊哽咽的說:「謝謝你陪我走過這一段」。當艾瑪與警察站在房裡看著頸部有著大洞的麥斯時,光線是清冷的,我看著那缺口,心裡有種冷意。猜又是警察的幫忙,麥斯被放入棺中,此時這位媽媽的男孩似乎終於長大了,他對艾瑪說:「如果要喝酒記得找我。」戴上警帽恢復警察的身份離開。
片末的音樂似乎是艾瑪的心聲,由Azure Ray所唱的Safe and Sound:
Love is how it's lost .. not how it's found
Love is when I'm lost.. not when I'm found
她望著不遠處,正在修圍籬的麥斯的幻影,轉向鏡頭一個微笑,這個意外禮物,很美,很平淡,也很沉重。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movie]記憶中失落的迷人氣味 Perfume

書本: 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作者:Patrick Suskind 徐四金 譯者:洪翠娥 出版社:皇冠 電影: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導演:Tom Tykwer 演員: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Alan Rickman, Rachel Hurd-Wood 原聲帶: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 O.S.T. 在博客來網路書局買香水電影原聲帶 配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德國作家徐四金所寫的著名小說《香水》,對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又期待又害怕。今天和排休的偉展兩個人到中和國賓影城看了這部電影後,都覺得這電影票錢花得值得,而且也意猶味盡的準備買下DVD和原聲帶。 雖然說這部電影在上映時,作者並未出席首映會,但對於讀者來說,雖然電影的部份有做部份的修改,刪掉書中的部份情節,忽略了小說開頭最重要的部份,但仍是相當好看的,在配樂上、男主角的確有詮釋出 葛奴乙 對於香氣保存的渴望與對氣味的貪婪,由其是他臉上的肌肉會因為對氣味貪婪而顫動著,難怪導演選角選了很久。 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商業活動文宣裡都提到葛奴乙生來是沒有氣味的,這點其實有些問題。他並非天生就沒有氣味的,在書裡,他出生在一個非常炎熱與臭味衝天的環境裡,小說裡是這麼寫的: 「這種臭她感覺起來不像別的臭,而只更像一種令人受不了的醉人的東西,像百合田,或像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 因為這醉人的香氣,她暈了過去並滾到路面上,雖然醒來繼續做生意,但沒多久就上斷頭台了(電影裡是受絞刑)。所以葛奴乙並非是生來無氣味的,在我的解讀裡,他一生中的氣味就在出生的那一剎那散發了出來,也許是回饋給那位沒愛過他且嗅覺已遲鈍的年輕母親。然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這樣的味道其實也不尋常,嬰兒的味道其實是一種甜甜的蜂蜜牛奶香,暖呼呼的,當然還帶著點尿布的味道,書裡也有描寫,但如果沒有確實的聞到嬰兒身上的香氣,其實很難想像出來。 這也是這部小說和電影成功的地方。在小說的剛開頭章節裡,幾乎都是對於氣味的描寫,讀者要一邊閱讀著文字,大腦裡還要一邊將文字處理成氣味的記憶,但平凡如我,也無法聞過所有的香氣,有

參與 IGF2023-The Internet We Want

Image by Penny from Pixabay 在文章的開頭先說明,這篇文章只會大概提一下自己今年線上參與的每個場次,也不會像未來可能出現的介紹,比較像是我自己從 2017 年參與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IGF)至今的感想。有些人寫出國報告,有些人的人緣比較好可以辦分享會,我就在自己的部落格寫 自己的感想 。在此提醒讀到這篇文章的各位,要參與全球網路治理活動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因為這樣跨時區馬拉松式的會議,長久的參與雖然非常刺激也會讓人忘記要睡覺,但長期對身心都會造成傷害,尤其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也是今年 IGF 會議討論的重點之一。 本篇文章不討論 Global Digital Compact (GDC),台灣人對 GDC 可能無感,也需要從 GDC 的發展過程去理解,還包括各個社群的意見,所以就留給其他參與者寫出國報告的內容,但建議細心閱讀大會文件「 The Internet We Want 」。 IGF 不是一年一度的盛大廟會 台灣一直有很嚴重的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我在剛開始參與時也以為IGF只有一年一次而已,就像台灣的某些研討會,可能一年一次或一年幾次,像廟會一樣,上台露臉講一下自己的意見就好。其實完全不同,IGF 有更多的年度間會議,在每一次的年會之間都有不同的社群在進行活動,IGF 的社群能否繼續下去,完全視能否有更多的資源,例如 最佳實務論壇 (Best Practice Forum, BPF) ,在 2014 年時還有 6 個,2022 年時剩 2 個,到 2023 年只剩下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討論群組,但也會有其他增加的,例如 政策網絡(Policy Network, PN)   [1] ,平均每年大概都有 2 個 PN,2022年時的重點在網路碎片化,所以有在 2023 年時因為全球對人工智慧的關注,PN 的討論群組就增加為 3 個,也就是多了人工智慧政策網絡(Policy Networks Artificial Intelligencr, PNAI)。至於我每年都會在年度間線上參與的國家區域倡議者工作群組 (National, Regional Initiatives, NRIs),也會全年度參與全球各國家、區域的網路治理論壇,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所以他們不會以官方身分來台灣。 IGF的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