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總要面對的死亡與輪迴(2)

Mandala-轉世《深河》中前往印度的團員們到達印度後,磯邊與美津子兩人在庭院中喝酒聊天,聊的是兩人唯一的共同話題,磯邊的妻子去世前,關於轉世的想法,妻子的遺言在丈夫心中無法被遺忘。然而認為自己無法愛人的美津子對於這樣的愛情無法體會,也感到孤獨。
在我們的一生,某個東西終了,但並非一切都消失。~河畔的市鎮,P.148
美津子與大津之間的情感令人玩味,她不覺得自己對任何人有愛的感覺,但心中總是牽掛著這個自己在學生時期捉弄的男人,新婚的蜜月旅行也選擇與丈夫分開,獨自一個人到蘭德的森林中渡過,心中牽掛的仍是在里昂讀神學院的大津;離婚後,她在醫院當義工看到磯邊夫婦兩人的感情,之後又在聚會中得知大津在印度的下落,她也前往印度的瓦拉納西找尋大津。這是不是她對大津的愛情而不自覺?又只是她對於年輕時捉弄大津感到愧疚?
書中的這句話,想起常掛在心裡的「緣起緣滅」,當一段關係結束並不代表緣份真的結束,留在心中的回憶也代表著這段關係的存在,不論好壞,只要念一起就有緣起,就會有因果,總有一天緣份也許會結束,在這一世的結束不代表下一世不會再繼續,這也是我之前一直反覆讀無有歌的原因。在歐美人士的心中,對於輪迴或因果的體會不似亞洲人的深刻,但在多數的宗教裡都有來世或是另一個世界(天堂或地獄)的存在。有時我會想,所謂的天堂大概是指逝者在離開人世後,親友們對於逝去者的美好回憶,而地獄大概是指對該位逝去者不好的回憶。
在台灣民間傳統信仰裡並不希望生者一直惦念著逝去的亡者,因為這個想念的頻率會使亡者的靈魂捨不得轉世,反而被生者的思念綑綁在人世間,就像是有些人在至親的人死去後還是會覺得他們活在身邊,雖然有些心理因素成份在其中,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過度的思念造成的一種現象。當我看到《奇想之年》最後:
「你必須感覺潮湧的變化。順應變化。他這樣告訴我。小麻雀無人眷顧,但他確實這樣告訴我。」~P.262
親人的離開在心中的確會造成傷痛,有時造成更大痛楚的原因就是因為生者對他們的想念,無法接受他們離開的事實,心中存有的那些鮮明的印象對應著靈堂裡的照片或是棺木裡冰冷的屍體,又或是磯邊看到了妻子火葬後的白色骨塊無法相信那就是曾經默默的伴著他的妻子。這種對比,任誰都無法接受。
還有一種傳說是,逝去的祖先或親人會投胎回自己家族裡,如果用科學的方式來想,有點像是遺傳,祖先們的基因在幾代間流傳著,證明著某個人是出自於另一個人的身上,不會消失,也許有天還會明顯的顯現出來。
曾經,我們這棟公寓裡有一對夫妻,租了樓上的房子,結婚許久好不容易懷孕,生下一個身體虛弱的男寶寶。這對夫妻對這個孩子疼愛有加,但對於體質虛弱的寶寶也感到憂心忡忡。有一天,這個家庭的妻子急忙按我家的電鈴,尋求媽媽的幫忙。忘了是什麼原因,這個孩子從樓上抱下來時臉色已經青紫了,媽媽急著打電話叫救護車,陪著年輕媽媽搭救護車把孩子送到醫院裡。媽媽臨時拿了件外套蓋在小嬰孩的身上幫他保暖,但外套和孩子再也沒有回來過。
孩子的身體太虛弱了,最後回天乏術,媽媽安慰年輕的媽媽說:「如果這個孩子跟你們有緣,會再回來當你們的孩子。」年輕夫妻難過的搬離了公寓。一年後,我們接到電話,這對夫妻說他們又有了一個孩子,身體非常健康,希望能到我們家中拜訪。
我看著這個在我們家小小客廳中活潑好動的孩子,聽著他的爸媽說著不可思議的話語,年輕媽媽說,這個孩子很特別,眼神很像先前的孩子,而且對於家中擺飾物品的喜好也和先前的孩子一樣。

圖片是在小小書房參加藝術治療課,其中一堂課所繪製的曼陀羅,如果沒有記錯,這是在自由書寫後,針對自己有感覺的文字再以左手畫的,而讓我有感覺的文字是「轉世」。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在醫院時的心得和讀書心得

因為一些原因,最近去醫院動了個手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大手術,出院至今還沒一個星期,但許多事情的過程、變化、讀了一點點書,讓我想寫些什麼。 先感謝有耐心的耕莘醫院的醫師和護士們,在醫院的期間對我各種有的沒的問題皆耐心的有問必答和細心照護,所以我在出院時幾乎是充滿活力的。醫院病房也很乾淨整潔,而病人們也很互相體貼,給予彼此尊重和隱私。辦理住院時也告知不公開,所以僅有家人在探病時間來看我,讓我覺得非常安靜,可以不用面對不必要的社交。也十分感謝台灣有健保制度,把醫療費用在減少未來風險的醫材,而這在我住院期間時閱讀到相關內容時,也有所感慨。 還有謝謝公司和同事,沒有健檢制度的話,我就不會發現身體的警訊,如果沒有公司內部的護理人員,我不知道要問醫生哪些問題,如果沒有主管和同事的協助,我不可能有機會去治療。 接下來則是一些個人心得,從決定進行手術時的心慌意亂到手術後躺在病床上回想一切經驗後的心得。 相信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建議,不要過度依賴網路上的資訊 在決定進行手術後,從公司的護理人員到網路上各種手術心得,如同一般人透過網路找尋相關資訊,最後反而是公司的護理人員提供的資訊相對實用,例如要問哪些問題、想到要隨時記下。 由於網路上資訊豐富,許多有相同手術經驗的病人都樂於公開分享自己治療的經驗、自己的感受,無意中也分享自己的隱私,加上不少是過時的資訊,且每個醫師的治療方式、醫院的資源也不同,所以一些過期的資訊、不必要的干擾會減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感。在我問醫生需要準備什麼、治療過程是否有哪些方式時,醫生肯定的告訴我,不會使用我提問的方式,且準確的告訴我手術的時間、方法、需要的醫材及自費的預算,反而讓我覺得自己透過網路找資訊的行為很可笑,如果網路這麼厲害,那怎麼不讓網路醫生來做就好? 術後,因為一些會議需求,我向醫生請教交通、日常照護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醫生也把相關的事項告訴我,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問題還是問醫生,網路就只是個參考。 在這個資訊過量的年代裡,部落格、社群平台讓人的情緒有個出口,但總在無意間這些「情緒」會影響其他視聽者的判斷。病人需要相信的是治療自己的醫生,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個人感受,如果無法信任對方,則是換一位醫生、換一家醫院。 老人照顧老人、病人照顧病人的社會 在住院的時間裡,我要求家人在家休息,只在探病時間過來即可,另外再請看護人員來照顧。在現今少子化且許多家庭是雙薪無子...

讀《時代的噪音》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所著的《時代的噪音》(The Noise of Time)是以蘇聯體制時期的作曲家 蕭士塔高維契 (Dmitriy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的視角,從自己出生時的命名、年輕時因為政治因素,過著每晚心驚膽顫的生活,到年老變成自己厭惡的樣子。書裡描寫了一個藝術家在創作時需要考量政治因素,因為這些作品需要經過審查,通過審查的作品才能公開表演。 我對20世紀的古典樂作曲者不熟悉,更不用說蘇聯體制時期的樂曲及音樂家的一生。這是一本值得現代未經歷過共產主義、戒嚴年代的年輕人閱讀的書籍,這本書講得不只是蕭士塔高維契或是共產主義國家對藝術發展的影響,而是講權力對藝術與人生的干預。從蕭士塔高維契出生時的命名,他的父親為他取了名字,卻被教會要求改名,到自己的情人、婚姻的對象、說話交往的對象,成為蘇聯對外宣傳的代表,「權力」都是影響他在政治上的聲譽或是創作的因素。 如果藝術家跟人類的靈魂無關,那藝術家還能做什麼?除非藝術家只想成為裝飾,或只是權貴的走狗。 我在大學最後一年修了一門課,課程中的幾個章節是簡介馬克思主義與其經濟理論,馬克司主義敘述與內容是一個看似理想化的經濟學。資本主義走到現在也許造成整個社會呈現兩極化,但不可否認資本主義提供激勵,提供誘因讓人參與經濟活動,成為生產要素。馬克思主義對於理想化、想改變世界,少經世事的學生是很迷人的,也能觸及勞動階級參與改革社會。 一位醫生曾與我聊到馬克思主義帶給社會的影響,醫生轉述一篇文章的內容,該篇文章的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試圖藉由知識分子帶領容易服從的勞動階層,發動革命以改革社會。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歷史,就是近代清楚明確的案例。毛澤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許多知識分子跟著他,操弄著相對知識缺乏的農民、勞動階層,與過度理想化的學生與青少年,發動革命反抗蔣介石,在1949年把中國國民黨趕到台灣來。但如果馬克思主義真的這麼好,那我們可以看看那些曾經實施馬克思主義政權的人民們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中國曾經歷過十分艱辛的時代,直到鄧小平在晚年的開放,改變中國的經濟發展。 書中談到蕭士塔高維契回憶自己的一生與生活的共產主義年代,作者以這段文字描述共產主義: 它給了你夢想,再給你夢魘,而它讓所有人--不論大人小孩都感到恐懼。 台灣的戒嚴時期就與書中描寫的狀態一致,由中國國民黨統治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