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又一個吸血鬼傳說

夜訪良辰鎮封面
  • 試讀書籍:夜訪良辰鎮
  • 英文書名:Dead Until Dark
  • 作者:Charlaine Harris
  • 譯者:蔡心語
  • ISBN:9789866712067
  • 博客來網頁:夜訪良辰鎮|Dead Until Dark
  • 書籍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對於吸血鬼的認識都來自於電影,淒美、血腥、暴力在吸血鬼電影裡都能看到,1992年的Dracula,是改編Abraham Bram Stoker在1987年出版的吸血鬼小說Dracula由知名度較高的演員來演出吸血鬼的淒涼身世,這部小說改變了傳統的吸血鬼形象;之後還有Anne Rice知名的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雖然我們只看到兩個大明星和華麗的服裝。

還有許多是對於Dracula的平反,如電影Dark Prince,結合了那個年代羅馬尼亞的歷史和宗教信仰上衝突所拍的電影,雖然不怎麼好看,但也有一個比較新的論點。還有一些比較莫名其妙,例如同樣改編Anne Rice同名小說的Queen of the Damned,劇情真的讓人一頭霧水,只知道是在說吸血鬼來自於埃及,女主角Aaliyah在扮演過吸血鬼女王Akasha後墜機身亡的新聞似乎比較受人注目。
對於吸血鬼的傳說,關於宗教類的比較容易讓我多看幾眼,因為宗教是人內心的寄託,當影視世界出了這麼多對於宗教質疑的電影時,似乎也代表人終於對於這幾百年來的心靈寄託有了思考和質疑的舉動。
這本《夜訪良辰鎮》屬於《南方吸血鬼系列》小說的第一本,屬於另一種類型的吸血鬼小說。注意到了嗎?前面所提到的那些電影是屬於歐洲或更古老國家的吸血鬼電影,美國的吸血鬼電影,脫離不了南方,多屬於路易斯安那(特別是紐奧良)或是更靠近中美國家、海地或是巫毒信仰等地,在這類電影中的吸血鬼都有一個特色-以黑人居多,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
這本小說的故事背景在路易斯安那的紐奧良,女主角是個有讀心術的金髮藍眼女人,在小鎮上白人較常聚集的酒吧裡工作,有天來了個不同於人類種族的頹廢氣質棕髮吸血鬼吸引了女主角的目光,只因為他能讓她在吵雜的世界裡得到安靜。
我不是太喜歡作者對於不同種族的偏見,例如日本人發明了人造血可以幫助吸血鬼維持健康(日本人對於養生、長壽的觀念原來還可用於此)、只有「中國」型愛滋病毒會讓吸血鬼致命甚至在致命前變得非常虛弱會被人類折磨(中國人對美國的經濟影響有這麼大嗎?讓他們這麼恐懼)、黑人在女主角工作的酒吧並不受歡迎所以都會聚集在另一個酒吧裡…等這些字句。當然作者也不忘幽美國人一默,例如有一群崇拜吸血鬼的狂熱分子裝扮成各種詭異的樣子(像是阿達一族裡的魔蒂夏)提供自己的血液給吸血鬼、這個吸血鬼男主角為了保護自己女友的性命而去參加吸血鬼世界的政治組織、吸血鬼也會詐欺、還有,貓王原來沒有死,因為一個錯誤的舉動而使他變成了神智不清的吸血鬼…等。
不同類型的小說在閱讀時的心態也應該改變,我把這本試讀本給了差距十一歲的妹妹閱讀後,她覺得這本書很有趣,對最近壓力很大的她而言是最適合休息時閱讀的休閒讀物,我們坐在餐桌前討論了各種電影裡的吸血鬼及古代有關的吸血鬼傳說,結論是這樣的:
  1. 這不像吸血鬼小說,比較像諷刺人類世界的諷刺小說。
  2. 這本離推理小說的境界還太遠,我們比較喜歡阿嘉莎克利絲蒂的推理小說。
  3. 讀這本書時腦袋放空休息,什麼都不要想就是了。
  4. 以現在青少人接觸刺激而言,這是一本輔導級的小說,不太適合兒童閱讀。
  5. 這本書告訴我們,亂刺探別人的心聲不會比較好過。
當我們仔細看完最前面的「各界好評」,紐約時報的書評是這樣的:
文風簡潔,下筆信心十足。
我和妹妹兩個人都出現了會心的一笑。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