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昨日的記事與民間信仰的回憶

三峽行脩宮所拍到的鳳蝶

◎人擠人的行天宮

昨天是農曆二月初二,民間信仰的土地公生日。永和的店仔街福德宮真是熱鬧到翻了-我覺得不論哪裡,今天四處都翻了。

早上我們奉長輩之命先去行天宮拜拜。行天宮不論什麼時候都是香火旺盛,四周的賣香和供品的攤販幾乎都是靠這裡的香火在維生。星期日的行天宮比平常時候來得熱鬧,要是遇到像今天這種日子,更不用說,腳不用動,人潮自然就會把你推著走,只是要特別小心不要被香灰燒到。小時候都會去行天宮或是三峽白雞山的行脩宮拜拜,但一直到後來才知道這兩座寺廟拜的是同一個神明。

小時候,我們會排隊等收驚,只記得那時候不用等很久,一下子就輪到了,年長的師姐拿著香枝在問過姓名後,口中念著我們聽不清楚的話語,香枝在我們的頭頂、胸前和背後輪流晃動著。關於「收驚」,我曾聽媽媽說過外婆在台南鄉下會幫村子裡的小孩收驚,儀式的動作我並不了解,只聽過曾經有看到碗中的米粒會直立起來。後來我查了維基百科,才知道原來這是收驚方式的一種。即使科技不斷的進步,這種民間習俗,很慶幸的流傳了下來,也因為現代人的心愈來愈空虛,藉由這樣的一個信仰的力量來穩定心神,當一個人的情緒和心思都穩定下來,行為也不容易偏差,也不容易造成社會問題。

排隊等了約三十到四十分鐘,現場有師姐們幫忙維持排隊的秩序,這條人龍非常的長,兩邊各有四位師姐,兩邊都排了非常長的人龍,繞了三四圈有。快輪到我時,我看著這些灰白頭髮穿著藍色道服的師姐們,她們是出自於什麼樣的心態來服務這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甚至人龍隊伍中有些年紀較大的老奶奶們會帶著幾件晚輩的衣服請師姐們收驚。我也看著排隊的人們,和廟宇中的人,如果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種緣份,那今天和這些人排在一列中的緣份是什麼?我剛進寺廟時,人多到我不知道要把手上的香放在哪,有個媽媽看我無所適從,就告訴我把香放在點香台就好,話講完,我還未道謝,這個媽媽就消失了。

◎土地公的生日-3百多年的永和店仔街福德宮(地圖

之後回到永和的店仔街,周邊道路已經陸續有台北縣其他地方的土地公廟的車子在等著經過。旁邊剛好有個警察局,警察也出動幫忙維持秩序。我們停好車,走進店仔街,看到八家將正在「表演」,四周都是人,不知道什麼原因,也許是他們臉上的線條或是晃動手中法器的聲音,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的一些回憶,我心裡有種畏懼的感覺。

店仔街的福德宮不大,但香火也是非常的旺盛,每年土地公生日都會辦一百五十桌,發放六千個壽桃,繞境活動也都是非常的盛大,但今年我則是第一次在這樣的節日參加活動。當我依照參拜的順序,拿了壽桃要回家時,看到鍾馗出現。其實我有點驚訝在這樣的場合裡看到鍾馗,在印象裡,跳鍾馗是生人勿近的(一旁看電視的老爸說:看祭什麼啦!趕鬼當然是生人勿近。今天土地公生日,當然可以看啊!這個問我就知道了啦!然後再自言自語的說,我是天主教的。)

前面說的小時候的記憶,也是在國小時的事,不過就比較不是那麼有趣。阿祖過世後,家裡不斷的發生意外,問了神明後,需要辦一些儀式,而且全族的人都要參與。印象最深的是在各種儀式中,有一個跳鍾馗的儀式,那天早上就被大人告誡那個儀式是生人勿近的,連聲音都不能出,所以下午就要趕快洗好澡,晚上乖乖待在房裡,子時一到不管聽到什麼聲音都不要發出聲音。我還記得大概晚上十點,我們這些女性眷屬們通通聚集在離家有一小段路的工寮房間裡,門窗緊閉,連燈都只開小小一盞。時間一到,從三合院那傳出祭典開始的法器的聲音,剎時間,全村的狗都吹起「狗雷」,狗兒此起彼落的哀號聲讓人聽的膽顫心驚。當那鑼鼓聲漸漸靠近工寮時,我已經抖得像什麼一樣了,在我身後的姑姑大概也是緊張,一手抱著我,一手摀住我的嘴。一群人緊繃著神經,聽著隊伍經過時,衣服的沙沙聲和風吹過外面樹林的聲音,明明是大熱天,那時卻冷的讓人汗毛豎立。一直到那些細碎的沙沙聲都不見後,我們才鬆了一口氣,我真的被嚇哭了。

這樣的記憶一直存在我腦海裡,也許是因為這個經驗,我從不敢質疑台灣的民間信仰力量。然而當昨天我看到鍾馗出現時,很自動的和小時候的記憶連結起來,儘管今天的場合是熱鬧喜慶的,但也是讓我神經緊繃。

之後我們看到天兵天將經過,讓我想起有一年夏天回南投,全家去城隍廟拜拜,也忘了腦海裡出現了什麼念頭要走向家人,我就在經過某處時突然跌倒,在地上摩擦了一小段距離,爬起來時才發現我在「馬面」前停了下來,肩上也因此留下了一個橢圓形的淡褐色疤痕。偉展看著陸續經過的天兵天將,他覺得這些習俗流下來是好的。有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可以從事這類的活動,也可以藉由信仰的力量避免他們誤入歧途,而在台灣,大小節慶裡都會需要這些八家將或是天兵天將出現,所以也算是一個穩定的工作,除此之外還可以保存傳統文化,現在很少人懂這些習俗了。

小時候外婆會從廟裡拿一些善書給我讀,可以藉由書籍裡的文字了解佛教、道教神明的由來,了解因果與輪迴,有些警世的故事在告訴我們要珍惜資源、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在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宗教信仰也有教育的力量,藉由信仰的力量來維護社會秩序,不過,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許是人心的複雜程度提高了,宗教信仰的力量薄弱了,被誤用了,連文化都不見了。

◎碎碎念

離開行天宮後陪偉展到光華商場附近看LCD,順便看看EeePC的行情。真是受夠了那邊的店家,只要是女生開口問價錢或是問內容,他們就一臉不耐,不然表明就是女生不要玩Linux系統的東西,價錢從一萬五千元到一萬三千元都有,開價一萬五千元的那個店家擺明就是隨便喊價認為我會傻傻的買,真是被氣到臉都皺起來了。也因為我們穿得非常休閒,所以他們也是愛理不理的,偉展說:「大概穿得太像沒錢的學生吧!」

離開福德宮後,我們到壹陸壹,這個星期日還是延續上星期電視報導的後續效應,人排到馬路上去了。偉展排隊,我則回家換小一點的包包,因為走得很快,所以回到壹陸壹時,偉展剛好拿著咖啡出來。今天喝到一直很想喝的陸壹濃縮,偉展說,當他拿著陸壹濃縮走出店時,有個排隊中的客人問他那是什麼,他想都沒想就說:「濃縮濃縮我愛你」然後看到吧台裡的希洛在笑。我說:「錯了,濃縮濃縮我愛你因為一些原因從沒有出現在menu上過,而且那是用牛奶。陸壹濃縮可以算是康寶藍的某種變身版。」喝完咖啡,也因為人多沒辦法向他們說再見。回到家看到雨漣在twitter上寫著:

…然後週日的E61真的太誇張了,居然七點不到就賣完拉鐵門了。(在我最需要它的時候拋棄我,大哭:~~~)
後來我在電話裡跟偉展說,他說他有打電話問大哥情況,是不是需要幫忙?大哥說,下午太累了,中場休息一個小時,八點多繼續開始忙。

我看著很久以前的那條圍裙,想著:「電視的力量真大。」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1. 請問是什麼節目報導阿? (沒看到 :~~~~~)

    回覆刪除
  2. 是過年前錄的食尚玩家,不過,訪問大哥的部份是沒有播出來的。

    回覆刪除
  3. 啊,原來是中場休息。我看到鐵門拉下來就沒過去了。

    這禮拜依舊是滿到街上,拿著一本書乖乖排乖乖等,但老實說,自己的心裡還是有那麼一點的「私心」,總覺得排著長長隊伍,吧台裡手忙得停不下來的E61,不太像E61啊。...

    回覆刪除
  4. 雨漣,
    今天下好大的雨,在從捷運站走到公司的路上,想起有一年十月和妳去聽Creative Commons的解說,之後我們一起去壹陸壹。
    那天也是雨天,雖然雨沒那麼大,不過壹陸壹人沒那麼多,好像只有我們兩個客人?

    和妳一樣,我也有一點私心。不過,人家是開店做生意囉!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