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好像已經被平面媒體做到爛了,不過,因為自己快30歲了,所以最近才又開始想這個問題:「30歲的自己,在做什麼?」
在十歲的時候,希望自己在二十歲時從地球上消失,到了十八歲時發現還有很多事沒經歷過就走實在是一件很無趣的事;當我二十四歲時,發現自己的人生有很多時間是在學校裡,對於這個世界也只是一知半解,這樣就消失實在太無趣了。現在剩沒多久就30歲了,我開始思考所謂的30危機。
依據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理論,18至34歲的人正處於成年期中,此時期的人脫離了迷惘的青春期,發展順利的話,與身邊的人建立親密關係,同時在此時期奠定社會基礎;反之,發展不順的話,會有孤獨寂寞感,無法與人相處。仔細想想,在台灣目前的狀況,如果不是對自己的生活目標有相當明確的方向或是確定自己就是要在校園裡從事研究,不然到了30歲都還在校園裡渾渾噩噩,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所謂的社會基礎可能還要靠父母長輩的人脈資源,而親密關係,許多校園情侶在進入社會後隨及遇到衝擊和價值觀念的改變而分手。有不少人因為從小被父母過度保護,或是曾經有交友受挫經驗而退縮,使得社會興趣及活動的程度低落,反而有退縮的狀況,可能選擇安全的校園,也可能選擇窩在家裡當宅男宅女,藉由網路來滿足這一方面的需求。
有次和偉展吃晚餐,我聊起了這個話題,許多大學生畢業時約22或23歲,如果沒有讀研究所而就業的話,正好也是開始為自己的社會人生開始打基礎的時候,但因為台灣社會狀況的特殊,許多學生因為企業設立了碩士門檻而不得不繼續升學讀研究所,造成了台灣社會的奇異狀況,碩博士滿街走,而大學教授們也有特殊的見解,認為大學應該是基礎教育,到了研究所才要教研究的方法和理論。於是我常看見許多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是:「不知道」不能怪他們,我們的社會,特別是學術界,是非常封閉的社會,資源也只留給自己人
,以致於整個社會和價值觀都變得十分奇怪,好像一定要讀到碩博士才能擠進那個小圈圈,擠進那個光環裡。但是,有這麼多的職位,他們的工作內容真的需要碩博士的人來執行嗎?一個大學生在校園中讀書每學期都拿獎學金,也是第一名畢業,真的有助於他的工作嗎?事實是:沒有,除非這個人真的想在學界發展。
儘管古人說30而立,但現在的情況好像是人生30才開始,30歲才開始第一份工作,30歲還沒有男女朋友,30歲,一切都剛開始。就要30歲了,我的薪水還買不起房子,負擔不起房貸,連想每個月拿錢給爸媽都只能少少的意思意思,水電費和物價狂漲,我雖然可以靠大眾交通工具來上下班,但其實捷運車資便宜不了多少錢,仔細算一算,一個星期兩百元的車資跑不掉,假設一個上班族三餐中至少兩餐都要在外面吃,一天至少要準備兩百元還不包括交際應酬的費用、勞健保的費用,一個月的基本薪資剛好打平。我看著那些財經雜誌裡的受訪者,有些人的起薪本來就不低,有些人能存下錢是因為沒有家庭的負擔或是父母不要他拿錢回家...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總是有一些隱藏訊息是沒有寫出來的。
很特別的情況是,有些朋友在30歲前已經成家,有房有車有妻有兒,近乎五子登科,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巧的是,這些五子登科的朋友在學生時期都是讀理工的,而我大學讀商管的同學們,尚有連絡的都還在獨自打拼,也少聽見成家立業的,也有些是事業還不錯但不想結婚的。在台灣,讀人文商管的學生的確比較不像理工的學生一樣容易找到工作,但也有另一種情況是,有一群讀理工的學生在校園裡學習到的知識無法滿足公司的需求,知識追不上技術的變化。
30歲,對女性來說也算是一個分水嶺,過了30歲,就要開始擔心皮膚老化的問題,每天早上醒來不再是精神飽滿、發亮的皮膚,而是嘴角眼角下垂、皺紋及毛孔粗大的問題開始浮現出來,又因為長期坐在辦公室裡缺乏運動,於是血液循環不佳,臉色灰敗如土,連茶花女都當不了,下盤
也愈來愈大,而且,三十五歲後再生小孩除了要擔心高齡產婦及胎兒的危險外,還要擔心小朋友長大到青春期時,媽媽剛好更年期,你能想像家中有兩個不定時炸彈或隨時劍拔弩張的氣氛嗎?所以有些想要生兒育女的男性會要求女方年齡,內心壓抑也不懂得排解緊張狀況,還具有隱性沙文主義遺傳基因的亞洲男性還是希望家庭和諧。!
男性到了30歲也有危機意識,並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是所謂愈老愈值錢的那種人,台灣多數的男性還是有著生理上的危機意識,就目前的社會環境來說,30歲的男性如果被公司辭了工作,不見得容易找到新工作,如果當時還有家庭的負擔,那更是一個龐大的壓力,沒被辭職的,也有接下來的中年危機要應付。
30危機,好大的一個關卡,走不走的過?誰知道未來會怎麼樣?
延伸閱讀:
隨選歷史閱讀:
留言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