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兩件關於飲食

可麗露和瑪德蓮

這陣子好像又開始流行法式西點了,先是Macaron,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最近則在很多人的blog上都看到了可麗露的照片,偉展之前帶我去晶華酒店吃 buffet時,還特別提醒我要吃一種名為可麗露(Cannelé)的點心,不過當時只剩下兩三只瑪德蓮(Madeleine)小蛋糕,而吧台後的點心師傅說,可麗露早就被掃光了。不過,我一直偏愛瑪德蓮小蛋糕,所以那天吃了巧克力、抹茶兩種口味的瑪德蓮也吃的很開心。(那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柏麗廳的另一邊更像一個大型水族箱

星期四晚上,偉展拿著兩盒西點來,是他們同事在露天上團購的法式西點,他帶了七個可麗露和五個原味的瑪德蓮給我,還特別強調賣家是法國人哦!我第一次吃到可麗露,外皮吃起來有種焦糖香,脆脆的,有一點點咬勁,內心吃起來很柔軟,不會有甜到發膩的感覺,一個晚上,七個可麗露就吃掉了五個,留了兩個當星期五的早餐吃,即使隔了一晚,吃起來依然香氣十足。

不過,這個賣家做的瑪德蓮就比較沒那麼合我的味了,也許是自己一直保有第一次吃到的瑪德蓮是「又香又甜且吃起來紮實」的貝殼蛋糕,所以我猜想,也許是針對台灣人的口味有再調整過,但我也無從比較,因為不知道所謂道地的瑪德蓮是什麼口感。不記得Paul有無販售瑪德蓮,但印象裡店裡的可麗露一個售價為85元,幾乎比一個便當要貴,而台北101樓下的Jason's出口處曾有一個小點心櫃在賣法式點心,其中也有瑪德蓮,價錢也是接近一個便當,所以,平時要我去買這些昂貴的小點心,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第一次是吃到瑪德蓮,是年紀很小的時候,吃了別人家的喜餅禮盒,裡面有這種漂亮的貝殼蛋糕,吃起來又香又甜,一直念念不忘,長大後如果有吃到裡面有瑪德蓮小蛋糕的喜餅禮盒,我都會覺得新娘一定甜美可人,婚姻一定幸福甜蜜,呵!但小時候我不知道那貝殼蛋糕有個這麼可愛的名字,一直到我讀了《追憶似水年華》才知道貝殼蛋糕的名字這麼麼美麗,而叨絮的普魯斯特也在第一冊裡寫了近四頁因為瑪德蓮所引起的回憶:

母親著人拿來一塊點心,是那種又矮又胖名叫「小瑪德萊娜」的點心,看起來像是用扇貝殼那樣的點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陰沈,而且第二天不見得會晴朗,我的心情很壓抑,無一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邊。起先我已掰了一塊「小瑪德萊娜」放進茶水準備泡軟後食用。帶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我感到超塵脫俗,卻不知出自何因... ...那點心的滋味就是我在貢布雷時某一個星期天早晨吃到過的「小瑪德萊娜」的滋味,我來到萊奧妮姨媽的房內去請安,她把一塊「小瑪德萊娜」放到不知是茶葉泡的還是椴花泡的茶水中去浸過之後送給我吃...~《追憶似水年華 I 在斯萬家那邊 第一卷 貢布雷》P.50~53

從普魯斯特的文字可以知道,瑪德蓮小蛋糕吃起來應該是紮實的,可先用茶水泡軟後再食用,只是台灣都把它做成像雞蛋糕一樣鬆軟。昨晚在樂華夜市裡,經過一家門口大排長龍的雞蛋糕店,偉展說:「喏!台灣的瑪德蓮小蛋糕,要不要去排一下啊?」

另一個比較特別的經驗是在星期五晚上,偉展帶我去他們公司附近一間叫the villa herbs的餐廳吃晚餐。也許是太久沒去逛這類的店,所以也沒注意台北市還能看到這種庭園裝潢的餐廳,順帶一提的是,和公司附近的雙城街比起來,我還是比較喜歡大安區這一帶店家的感覺,也難怪,相較於以往,雙城街會沒落也是正常。

我們在the villa herbs點了兩個燉飯套餐,分別是海鮮燉飯和牛肝蕈菇類燉飯(好像是叫這個名字)。麵包十分鬆軟,溫度剛剛好,附了兩塊香草奶油給我們,我十分喜歡這個香草奶油的味道,湯也很好喝,前菜也很美味,燉飯的量很足,我的菇類燉飯裡滿滿的都是菇,因為燈光昏暗,所以只分辨得出有不少杏鮑菇,對於喜歡菇類的人來說是非常滿足的一道燉飯,香氣也很足夠,實在是非常飽足的主餐,我吃了半盤後,偉展幫我吃完半盤菇類燉飯。唯一的缺點是餐後所附的飲料,茶是司迪生的茶包,而咖啡,讓我的胃翻滾不已,但這不能怪他們,畢竟他們的飲料是要另外點的,偉展則是推薦他們的調酒。要另附30元水費,可選氣泡水或礦泉水,氣泡水是我的拒絕往來戶(我無法理解,沛綠雅這麼難喝的水為什麼可以賣這麼貴),所以我選一般礦泉水,工作人員會當著客人的面開一瓶礦泉水(幸好不是evian,evian也不對胃口),只要看杯子快沒水了就會主動幫客人加水。沒特別注意是哪個牌子的水,但口感也不差,算是好喝的水,如果沒記錯,大潤發還是中和環球購物中心樓下的超市裡好像也有賣。(為了調花精,試過很多瓶裝水,最後我發現,自家的水反而比這些進口水來得讓我安心)

餐廳的氣氛很好,不會催客人吃飯的速度。偉展吃東西速度較快,但他們會等到我吃完後才會上下一道菜,所以我們從八點吃到十點多,九點多時才上主餐,那時我看了看錶,九點十分則讓我想起小說《茶花女》裡的人物們總是很晚才吃晚餐,可能晚上十點才開始他們的晚餐約會,然後吃到凌晨兩點。我喜歡慢慢用餐的感覺,腸胃比較不會消化不良,心情也比較輕鬆,也比較能嚐到食物的味道和料理師傅的用心。the villa herbs的裝潢和餐點都讓我很難忘,可惜的是昨晚的音樂和咖啡都令我胃痛。依偉展和公司同事聚餐的經驗是中午時間來會有較多的餐點可以選擇,附餐飲料的選擇也較多樣,當時他點的是一杯調酒,也建議我若有機會可以嚐試。

  • 店家:the villa herbs
  • 地址:台北市樂利路11巷30.32號
  • 電話:(02)2732-3255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讀《時代的噪音》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所著的《時代的噪音》(The Noise of Time)是以蘇聯體制時期的作曲家 蕭士塔高維契 (Dmitriy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的視角,從自己出生時的命名、年輕時因為政治因素,過著每晚心驚膽顫的生活,到年老變成自己厭惡的樣子。書裡描寫了一個藝術家在創作時需要考量政治因素,因為這些作品需要經過審查,通過審查的作品才能公開表演。 我對20世紀的古典樂作曲者不熟悉,更不用說蘇聯體制時期的樂曲及音樂家的一生。這是一本值得現代未經歷過共產主義、戒嚴年代的年輕人閱讀的書籍,這本書講得不只是蕭士塔高維契或是共產主義國家對藝術發展的影響,而是講權力對藝術與人生的干預。從蕭士塔高維契出生時的命名,他的父親為他取了名字,卻被教會要求改名,到自己的情人、婚姻的對象、說話交往的對象,成為蘇聯對外宣傳的代表,「權力」都是影響他在政治上的聲譽或是創作的因素。 如果藝術家跟人類的靈魂無關,那藝術家還能做什麼?除非藝術家只想成為裝飾,或只是權貴的走狗。 我在大學最後一年修了一門課,課程中的幾個章節是簡介馬克思主義與其經濟理論,馬克司主義敘述與內容是一個看似理想化的經濟學。資本主義走到現在也許造成整個社會呈現兩極化,但不可否認資本主義提供激勵,提供誘因讓人參與經濟活動,成為生產要素。馬克思主義對於理想化、想改變世界,少經世事的學生是很迷人的,也能觸及勞動階級參與改革社會。 一位醫生曾與我聊到馬克思主義帶給社會的影響,醫生轉述一篇文章的內容,該篇文章的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試圖藉由知識分子帶領容易服從的勞動階層,發動革命以改革社會。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歷史,就是近代清楚明確的案例。毛澤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許多知識分子跟著他,操弄著相對知識缺乏的農民、勞動階層,與過度理想化的學生與青少年,發動革命反抗蔣介石,在1949年把中國國民黨趕到台灣來。但如果馬克思主義真的這麼好,那我們可以看看那些曾經實施馬克思主義政權的人民們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中國曾經歷過十分艱辛的時代,直到鄧小平在晚年的開放,改變中國的經濟發展。 書中談到蕭士塔高維契回憶自己的一生與生活的共產主義年代,作者以這段文字描述共產主義: 它給了你夢想,再給你夢魘,而它讓所有人--不論大人小孩都感到恐懼。 台灣的戒嚴時期就與書中描寫的狀態一致,由中國國民黨統治的台灣...

面對平台隱私變革:使用者的角色轉變與應對之道

在 X (原 Twitter)這個曾經是自由言論的社群媒體上,因該平台最近改變隱私條款,以致於又興起一股使用者搬到其他社群平台上的浪潮,這是很熟悉的場景,從 Facebook 的言論管制,到 X 目前讓被封鎖的使用者自討沒趣的去看封鎖他的人的訊息。我開始在想,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搬遷潮裡,我學到什麼。 Google 曾經提供一個名為 Google Reader 的服務,使用者可以自訂資訊來源,將有提供 RSS 服務的網站或 Blog 資訊加入其中。當時,許多網站或 Blog 都提供 RSS 服務,讓使用者能方便更新資訊來源。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的興起,越來越多使用者開始利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來獲取資訊,Google 最終在 2013 年停止 Google Reader 的服務。這使得一些使用者選擇依賴社群平台提供的資訊,而另一些人則轉向其他類似的 RSS 閱讀服務,例如 Feedly。Google 停止 Google Reader 的一個好處是,其他類似的平台得以有機會生存,而不再由 Google 壟斷這類資訊來源的服務。 最近 Google 反對紐西蘭的新聞議價法案 (Fair Digital News Bargaining Bill),這件事的後續影響可能是 Google 會移除資料庫中紐西蘭新聞的來源。此外,Google 和 Meta 也因類似的法案移除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新聞內容。 這代表網路使用者不應該再如以往般依賴搜尋引擎、社群平台取得資訊來源,而是開始建立及掌握自己的資訊來源,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應該著力於提供品質良好的新聞,讓使用者願意付費訂閱,而不是使整個新聞版面充斥廣告,依賴廣告收入,讓使用者無法取得要閱讀的資訊,也讓廣告服務平台掌控收入來源,而有些新聞網站的版面看起來更像是內容農場一樣。 我使用 Twitter 已超過十年,有很長一段時間迷失於Facebook此類社群平台上的互動,直到我感受到社群平台的公開性,使某些惡意的使用者會追蹤社群平台內容,造成隱私隱憂時,便決定不再使用 Facebook,也改變我使用社群平台的策略,讓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功能,也因為這樣,服務平台變動使用者服務條款或隱私權條款,對我並沒太大影響。 至於使用者們擔心 X 平台使用使用者內容訓練人工智慧,在講究著作權、智財權的年代,這乎是要發展人工智慧服務的平台會做的事。目前的平台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