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澎湖行(3-1)可以玩一天的西嶼

拍到頭髮的后螺沙灘
明明只有三天的行程,我寫了好久。澎湖的主要景點除了水上活動的吉貝、漁港、七美外,多數都在西嶼,所以即使西嶼已玩過一次,這次還是把所有的行程都排在西嶼,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偉展在澎湖當兵時,有很多的時間都在這裡。
六點多的時候,我被日出的陽光曬醒,真的是曬醒的,迷迷糊糊的站在三樓窗台邊,看了三分鐘的日出雲彩後又倒頭大睡,中間也有起來想辦法讓日光不那麼刺眼,事實證明,日夜顛倒的台北人,是無法享受美好的日光的。睡到八點半,我們先起床梳洗,之後就到樓下餐廳用早餐,餐廳裡掛滿了娘子的畫作,而她正在細心的教住宿的房客在澎湖要玩些什麼、在西嶼要吃些什麼、到哪裡吃、點菜時要注意哪些細節...十分的仔細,而且非常的溫柔,之後也幫這位房客辦理搭船出遊的事,也會提醒保險的一些相關事項,聽起來就是很細心啊!


早餐有自助式咖啡和茶、烤厚片,桌上的餐盤裡還有一盤水果,偉展知道我早餐的份量總是吃的多,所以先烤了兩片厚片土司給我,當我吃的津津有味時,主餐出現了,是一鍋海鮮麵線!真是非常豐盛的早餐。快用完早餐時,住在二樓的房客的其中一位也下樓了,我們很不好意思的和她打了聲招呼。我在餐廳多留了一下,把海鮮湯喝完,偉展把錢包留給我先回房整理行李並提醒我,離開餐廳前要先把錢付清。
這算是意外的小插曲,在吃早餐時,我們聽到有人在未付清住宿費用就離開了,這實在是很差勁的行為,也體諒人家經營民宿是很辛苦的,但我和偉展是覺得,也許是要趕飛機所以匆忙離開,之後會再以匯款的方式把錢付清。
回到房間後,我開始整理行李,邊整理行李,還真是離不開這間舒服的房間,還有窗外美好的海景。離退房前大概還有一個小時,我又拿起那本留言本,最後不專心的寫了簡短的留言,畢竟,如果我想對民宿的主人說些什麼,我會選擇再寄張卡片和照片回去謝謝他們。
退房前我們把行李先寄放在23.5蔚藍,然後就騎車開始今天的行程,出發前,我們又和娘子確認西嶼有哪些地方可以玩和用餐,而她也不厭其煩的拿著地圖再跟我們解說一次。我在一旁換底片,每次裝底片時總會出現一些困難,讓我覺得自己有嚴重肢障,娘子順手三兩下就幫我把底片裝好了,我高興的找她合照,她選在她的作品前合照,可惜Rainbow V沒有閃光燈,不然就可以在室內拍了,所以還是拿著我的S80拍,同時也比較不會有拍不出來的情況出現。
我們十一點離開23.5蔚藍,一路的行程為:鯨魚洞→二崁傳統聚落、二崁陳家古厝→內垵→外垵休息→西嶼燈塔→某個沙灘→吃冰淇淋休息→漁翁島小吃店用餐→白沙(通梁古榕)→跨海大橋→23.5蔚藍→機場。
在2005年到澎湖時,因為天氣不佳,所以每件事物看起來都灰濛濛的,今年到了澎湖,除了用晴空萬里和炎熱兩個詞來形容外,還有一片的藍,天空是藍的、海水也是藍的,放眼望去沒有大型遮蔽物擋住視線,心情都會變好。
◎鯨魚洞→二崁傳統聚落、二崁陳家古厝
這都是上次玩的景點,但也因為海棠颱風而玩得不盡興,也跑錯地方,今年偉展特別做了功課。鯨魚洞外有個漁港,偉展看到藍綠色漸層的海水和閃著金色光芒的細沙,他又衝動的跑下去了,我拿著相機在岸上拍照,拍下這片讓我難忘的景色。
鯨魚洞外的沙灘
陳家古厝是上次要去卻跑錯地方的景點,這次我們在二崁聚落外停車後再步行進去。偉展看我手忙腳亂的一邊撐傘一邊拍照,便買了頂草帽給我,因為天氣熱,所以也買了一瓶風茹茶一起喝,喝完後,我們覺得還是七美的阿媽煮的風茹茶比較純。
走著走著,我聞到熟悉的艾草香,原來是有人在製做傳統香塔。我們進去這間製作香塔的小舖,看到裡面還有以前的藥包和二崁學堂的讀本,同時,也聽見有個節目的製作人在和包裝香塔的大姐談節目拍攝的事,才知道原來之前曾經有個節目,好像是因為某個主持人不喜歡牆上的字,工作人員就擅自把字給塗掉了,然而那些字可是有意義的啊!如果仔細讀,就知道那些都是已經沒人會記得旳打油詩,這樣的行為實在是很無言。
接著,我們到了陳家古厝,付了三十元的門票費用後,我蹲在路邊拍貓咪,這隻貓咪也很有趣,像是帶路貓一樣,一路把我們帶進門。
二崁聚落童玩館
◎內垵、外垵
回來後看照片,我一直想不出來哪裡是哪裡。偉展先是帶我去了一個沙灘,他說他當兵時最喜歡到這裡看海,然後跟我說他當兵時的事,我一路聽他說這些回憶,一邊按著快門,當時沒有車,也沒什麼突然會出現的電線桿什麼的,天空藍的和大海都快分不出界線,偶爾會有飛機雲出現,天氣熱到不行,但整個手就是知道要趕快按快門!
我想這裡外垵吧!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