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與了一場腦力激盪討論,主要是談個由台灣政府所主持的公益計畫,在計畫期程結束後,要如何保留這段期間經營所留下來的資源、人脈與平台轉型並促使台灣企業參與。
這個公益計畫的主要目的是以「縮短城鄉差距及數位落差」為訴求,但實質上是希望藉由這樣的計畫與活動來讓台灣在國際間有更多露臉的機會,也可以順帶的因為這樣的公益活動建立良好形象,並在國際會議中取得更多的支援。與會的人提供了許多很棒的資訊,例如日本的JICA與韓國的機構。
在這樣熱烈的討論中,因為是探討「縮短城鄉差距及數位落差」,也剛好去年的經驗,我想到了digital Green及ZubaBox這兩個計畫,簡單介紹:
這個公益計畫的主要目的是以「縮短城鄉差距及數位落差」為訴求,但實質上是希望藉由這樣的計畫與活動來讓台灣在國際間有更多露臉的機會,也可以順帶的因為這樣的公益活動建立良好形象,並在國際會議中取得更多的支援。與會的人提供了許多很棒的資訊,例如日本的JICA與韓國的機構。
在這樣熱烈的討論中,因為是探討「縮短城鄉差距及數位落差」,也剛好去年的經驗,我想到了digital Green及ZubaBox這兩個計畫,簡單介紹:
- digital Green:則是建置數位平台、教會農民使用工具後,可以透過平台的傳播,讓農民與農村做到技術交流與農村發展。
- ZubaBox:是由Computer Aid International(英國的慈善機構)和Cargill(美國嘉吉公司,私人控股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動物營養品與農產品製造商)合作在尚比亞進行的計畫。
就原有的基礎上,也可有這樣的發展:
延續原有的教育計畫:
因為目前國際間對程式人才的需求,加上執行單位本身是具有教學能量的單位,所以除了原先教會他們使用電腦、運用網路、教他們電子商務等相關知識後,也可以在「程式設計」這一個議題上著墨。以愛沙尼亞而言,他們的小學生自小就要學習寫程式,讓他們自己設計自己要的東西,而台灣目前也有不少單位在推廣,如:蘋果橘子程式設計學院、CAVE教育團隊,都是在推廣小朋友學寫程式的單位,也可以藉此讓民間的廠商來參與這個計畫。
媒合:
在會中談到了媒合平台的建立,當然也是希望能加入商業元素讓廠商覺得有利基點,而願意投入。延續上面談到的教育模式,這些接受程式設計教育的學員除了可以幫助廠商進行程式開發外,也可以進行硬體設計的開發。由於會中討論到關於在地化的必然性,有什麼會比當地居民更了解當地的需求呢?除了讓他們自己進行開發外,也許還可以參考與會人員說的,廠商與人才的媒合、機具的媒合。這些對於當地的經濟發展都是屬於長久性的影響,也能藉由程式與機具的設計來達到多方合作的可能。
另外像是文化交流的媒合,也是很好的平台。
形象與曝出:
因為這個計畫的真正功能是要讓台灣可在國際性的場合有曝出的機會,所以能開放多方參與更好,例如與其他國家一同進行相關的計畫,增加國際能見度。
有許多的國際專案都是不同國家企業互相支援所形成,在既有的光環與平臺上,要如何運用及開放的心態去合作、讓企業參與,我相信都是很好的方向。當你希望企業參與時,並不是只以社會責任的概念讓企業投入,如果沒有讓企業實際感受到投入的回饋,而僅只於企業形象的改善,可能持續投入的意願會逐漸遞減。不如政府的角色往後退一步為平台的維護角色,專案的主導角色也非法人而是給企業伸展的空間,我想都會有很好的成效。
最後,裡面也談到了台灣在國際場域中模糊不清的政治地位,這就是另一個議題了。
留言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