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智慧城市的出發點應為宜居城市

當全台灣正為著智慧城市議題發燒,設立各種美好願景的同時,國際間也有不少「宜居城市(Liveable Cities)」評比報告出爐,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s Forum)先為大家整理出幾份具有指標性的報告「These are the top 5 most liveable cities」,各個調查都有不同的依據標準。

經濟學人以穩定性、健康照護、文化與環境、持續性、教育、基礎建設為5大分項,各分項下又有不同數目的評比指標,共約30個,今年度前五名的宜居城市為:墨爾本、維也納、溫哥華、多倫多、阿得雷德、卡加利,有三處位於加拿大;另外也列出了排名最後五名的城市。

美世的調查報告在網站上公開的較為完整,透過10大分項:政治與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醫療與健康相關、學校與教育、公共服務能源與交通、娛樂事業、消費性商品、房價、自然環境,39個評比指標來評出全球城市的排名,分別列舉出前10名與最後10名的城市。今年度新增了新興城市排名,台灣的台中市在此份報告中的全球宜居排名為第99名,在新興城市則名列第3;不斷以發展智慧城市的台北市,在此份報告中排名第83名。以亞洲區來說,新加坡為宜居城市排名第1,而東京、神戶、橫濱、大阪分列前2至前5名。

MONOCLE今年則與AkzoNobel合作進行了2015年的宜居城市調查,調查的項目為22項,以民生項目作為主要評比指標,台灣今年在MONOCLE的評比中未列入於其中,但今年的調查評比項目改變,也與往年的調查結果不同,主要原因在於房價影響了調查結果。

目前台灣智慧城市的發展政策看似著重於基礎建設面,在應用層上則是把議題延伸到屬於私領域的家庭生活或是私人的醫療記錄,多缺乏公眾領域的城市與交通相關規劃,而交通規劃並不是我們一般常說的無人車、共乘制度,而是涵蓋了停車位、計程車排班時間、用路人的最佳用路建議等。如果自經濟學人與美世的評比指標看起來,許多分項都是接近的,例如社會文化、教育、健康照護。台灣在發展智慧城市時也注重了這些議題,但不自覺就走向個人隱私領域,而不是讓資料獲得更妥適的運用,或因為權責的問題難以解決所以還不到開放的時機。

在台灣產官學研各界關注建造智慧城市的議題下,似乎過於著重產業經濟發展,卻忘記了人、生活,才是一個城市永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例如在有日照、環境溫濕度數據做基礎的環境裡建造智慧社區,卻忘了把該區域中的人口分布、生活習慣、出入時間等參數放在裡面;打造智慧停車場,卻可能在不經意裡曝露了某些住戶的隱私與出入習慣,或因為距離計算不當造成停車場的使用率降低;想要減低空污率,卻發現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源或其他空污來源可能是附近廟宇的香爐或是推廣的新興農業所飼養的牲畜、農業廢棄物,因為思維的垂直度夠深,但水平幅度還不夠廣,在各領域之間也無法交流,可能造就互相衝突的情況。

一個又一個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造方案若忘記了以解決民生問題優先為出發點,而卻以便利、省事、產業發展為出發點的未來,可能會建造出一棟又一棟冷冰冰的智慧蚊子館。宜居城市的調查指標提醒了我們在打造智慧城市時也需要考量的民生問題:醫療、教育、房價、公共設施的完善。

相關資料:

  1. 維基百科:世界最佳宜居城市 
  2.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s Forum):These are the top 5 most liveable cities 
  3.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Global Liveability Ranking 2015
  4. 美世(MERCER):2015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 
  5. MONOCLE:The Monocle Quality of Life Survey 2015

- 本文投稿於OKFN Taiwan: http://okfn.tw/2015/09/21/habitable-city/#sthash.hBN2oaux.dpuf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ading]瓶中美人The Bell Jar--陷在迷宮裡的詩人

電影:瓶中美人Sylvia 導演:Christine Jeffs 編劇:John Brownlow 演員: Gwyneth Paltrow、Daniel Craig、Jared Harris、Blythe Danner、Michael Gambon 配樂:Gabriel Yared 電影網站: http://www.sylviamovie.com/ 書名:瓶中美人The Bell Jar 作者:Sylvia Plath 譯者:鄭至慧 出版社:先覺 ISBN:957-507-375-8 英文版: Bell Jar 相關網站: http://www.sylviaplath.de/ 電影《Sylvia》則是敘述Sylvia Plath的一生,重點在Sylvia與Ted Haughes的愛情故事,這位女詩人在自殺前留下唯一的一本小說《The Bell Jar》。很可惜的是,我並不認識這位有名的女詩人也不熟悉Ted Haughes,所以對電影的感受不深,但在讀《The Bell Jar》時卻與書中的Esther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社會定位的不清楚、對自己期望的壓力、同儕、複雜的關係。《The Bell Jar》是Sylvia Plath唯一的一本長篇小說,內容是在敘述一位女大學生在憂鬱症摧殘下的生活,在寫完這本小說後,Plath以瓦斯中毒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邊讀著小說,腦海裡還有著電影Sylvia的影像,不自覺的,電影《Girl, Interrupted》的影像也出現在腦海裡,Susanna的borderline personality、Lisa的瘋狂與放棄,這兩本書的內容都與精神疾病有關,不同的是書中的Susanna決定離開療養院,也離開了療養院,而Esther則是沉淪在憂鬱的折磨裡,最後的結局是Esther參加逃不過憂鬱魔爪的朋友的葬禮,然而卻讓人也感受到Esther也將不久於人世。 在那個年代裡治療精神疾病是利用電擊,在《Girl, Interrupted》書裡也寫了Lisa不斷的接受電擊治療。從電影裡或是書裡,感覺起來這都是令人痛苦的治療方式,那個年代應該還沒有百憂解,但就算有百憂解,也只能治療生理,無法治癒心理。Esther接受了不少次的電擊治療,而作者本人也因為憂鬱症而接受多次電擊治療,於是這本《The Bell Jar》是作者將自己痛苦的心路轉化為文字創

[movie]Selena 哭泣的玫瑰

歌手:Selena Quintanilla Perez(1971~1995) 從wikipedia查Selena 導演:Gregory Nava 主要演員:Jennifer Lopez, Jackie Guerra 推薦CD: LIVE THE LAST CONCERT 電影原聲帶: 哭泣的玫瑰 最近在聽一張已絕版的專輯,已逝拉丁歌手Selena的Dreaming Of You。這位歌手只活了短暫的二十三年,死於自己歌友會主席的槍下。在她短暫的生命裡,歌唱事業佔了她二十三年生命中的大部份,然而她也曾在1987年獲得Tejano Music Awards本年度最佳女歌手獎、最佳表演獎並於1993年獲葛萊美最佳表演獎,之後又以《 Amor Prohibido 》這張專輯獲得1994年葛萊美金獎,跨越了國藉的隔閡,是位非常傑出的拉丁女歌手。 這部Selena在台灣被譯作《哭泣的玫瑰》1997年時由Jennifer Lopez演出,由於電影拍攝出資者是Selena的父親Abraham Quintanilla,而他們一家屬於墨裔美國人,所以在片中還可以看到移民者的一些感觸。 Abraham年輕時就有組團表演的夢想,但他的身份使他的樂團在白人舞廳裡無法得到表演機會,當他們在墨西哥舞廳裡歌唱時又因為只懂得唱白人的抒情歌曲,使喜愛跳舞的拉丁人民無法隨樂起舞而引起暴動,接著便結束了他的音樂夢,當他發現自己十歲的小女兒Selena具有音樂天份時,整個家庭都投入表演事業,由他擔任經紀人,全家四處表演。 由於她在年紀小小時便四處表演,所以她無法像其他同年齡的女孩一樣有機會談戀愛或是遊玩,在片中也有這麼一段台詞認為自己屬於被保護下長大的孩子,在光鮮亮麗的歌手外表下,她也想像其他女孩一樣有機會談戀愛、結婚、生子,在這部電影裡都可以看到父親對女兒的關懷,希望留下女兒美好的一面,所以也不會有一些緋聞或是不好的新聞,比較像是父親為了紀念自己的小女兒而拍攝的電影。 這部電影裡,Abraham提到到的一些觀點訴盡了移民們的心酸,他對西班牙語不流利但即將上台演唱的Selena說:「在美國要了解美國歷史,要比美國人更美國人,但也不能忘記墨西哥的歷史,要比墨西哥人更墨西哥人…。」也許因為以前慘痛的經驗,所以告訴女兒一定要學西班牙話,從拉丁歌曲開始表演。Selena的成功除了她本身的天賦和與生俱有的親和力外,我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