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210525 本月的三件網路治理重點事件

25日晚上參與了 DiploFoundation 每月都會舉辦的網路治理議題研討會。五月的三個主題其實在台灣也有人談,只是最近被 COVID-19 疫情所影響,所以音量小了很多:

  1. Facebook 對內容的管理、Donald Trump 的停權處置是否恰當。
  2. 供應鏈/基礎建設的安全性:油管公司被攻擊、SolarWinds、QNAP 的事件、公衛系統的安全性,軟體的安全性。
  3. 關於加密貨幣的討論。

社群平台、言論管制、言論自由

因為台灣的年輕世代已經不太用 Facebook 了,大多是中壯年族群、銀髮族群會固著在上面,更多是在 LINE 的同溫層裡,所以 Facebook 從關閉 Donald Trump 帳號所出現的言論管制政策、更早為了不實訊息、帳號而出現的「全球獨立監督委員會」(Facebook content oversight board),在台灣的討論聲量並不高。

但在今天的討論裡卻很熱門。DiploFoundation 還邀請了 Universal Rights Group 的執行長 Marc Limon 和參與者一同討論關於網路人權、言論自由等看法,中間則穿插著 DiploFoundation 執行長的意見,聊天室裡也有固定參與的人表達自己的意見並進行討論。例如,Facebook 說到底還是是一家私人企業,有權力決定自己的公司政策,但是當它大到具有全球影響力時,應該要怎麼處理這些議題。

關於網路安全,順便聊一下 OEWG 的 Final Report

第二件是談到網路安全。這在台灣應該只有技術圈會討論,例如美國的 Colonial Pipeline 遭到 DarkSide 以勒索軟體(Ransomware)攻擊,所以停止營運一日 (新聞);又例如因為 IT 設備監控軟體 SolarWinds Orion 的漏洞,造成美國政府單位、民間企業有許多資料被外洩,包括微軟的 Exchange、Azsure 和美國不少重要的政府單位 (詳細內容);又或是像健康資料的機構被駭客駭入取得資訊。這些網路安全的新聞,在台灣可能就會放在技術類別,例如如何去預防 Ransomware 的攻擊、讓員工有資安意識⋯⋯等。

在聊天室的討論裡,大家則談到基礎建設對於網路的重要性,電力、管線,稍微有個閃失,網路就不存在了,平常看似穩定的網路,沒有保護好基礎建設,其實相當脆弱。另外,在 聯合國開放式工作小組 (Open-ended Working Group,簡稱 OEWG) 今年所產出的最終報告裡,就提到了供應鏈的資安問題是很難管理的,廠商對於軟體的安全、漏洞回報機制流程不夠清楚,是需要改善的方向。

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網路安全最佳實作論壇(Best Practice Forums - Cybersecurity; BPF Cybersecurity) 在 2020 年的主題:「Exploring best practice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cybersecurity agreements 」,所有參與者分析了 22 份來自於社群、政府組織、商業公司聯盟等不同型態組織的網路安全文件,這些也包含了企業對網路安全的承諾,的確也缺乏明確、具透明度的漏洞回報機制。這個就是非技術社群可以參與的內容,在 OEWG 的報告中也討論了「國際法」 (International Law) 和「規範」(Non-binding Norms) 在網路安全的貢獻與各組織之間的規範。這點其實也是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時、政府在鼓勵企業數位轉型需要考量的,如何讓企業有這樣的共識去建立漏洞回報機制?供應鏈的軟體安全問題,有沒有辦法減輕災害損失?如果像基礎建設、醫療機構遭受網路攻擊而癱瘓時,該怎麼迅速的回復?這是在資安領域裡十分重要,持續討論的事。

加密貨幣的狂熱現象

在線上會議裡除了談到 Elon Musk 的「炒作」外,其實也談到了中國、印度和許多國家強力管制加密貨幣,而自己研究是否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BDC)。

在聊天室裡愈來愈熱絡的討論:

  1. 加密貨幣是以「去中心化」的特點在吸引人的,是為了什麼?預防被追蹤?還是為了要反抗國家的貨幣政策?反對第三方驗證機構的身份驗證?再由「去中心化」去討論加密貨幣 的「分散性」是否更具有穩定性?事實是,網路網路其實也是分散性的,但網際網路並不穩定,還會受到政治因素、地理位置的干影響與干擾,還因為依賴基礎設施而相當脆弱。所以加密貨幣並不具有穩定性,且漲跌幅度太大、政府無從介入管理,根本不適合作為一國的央行數位貨幣。
  2. 由於中國在發展數位人幣上已經是領先全球的程度,許多國家還在「研究要不要發行」的階段,而中國已經快速的在各種情境裡測試,所以許多國家也在趕著自己是否要發行 CBDC。

半導體晶片、COVID19 疫情,Taiwan can help 變成 Nobody wants to help

「Taiwan can. help」是去年民進黨執政政府大力向國際宣傳的標語。然而目前的狀況,儘管世界都需要台積電的晶片,但沒有其他國家真的可以支援我們能更順利的取得疫苗、也沒有國家給我們安置與照顧重症患者的協助建議。

美國也決定投入自己生產晶片、南韓也可能加入美國的陣營。聽到主持人憂心忡忡談到台灣目前缺水、電力不足和 COVID-19疫情爆發,不知道是否能在六月完成訂單。這令我也很憂心,去年一整年的 Taiwan can help 能否在今年的此時 Help Taiwan.

Photo by Dan Nelson on Unsplash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