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資訊一致性和資料可互相操作性的重要性

今年在讀一些文件,整理關於資訊一致性、資料的可互相操作性、連結至網路的重要性,很多都是以人權角度出 發,在和平的時代,這沒有問題,但在這個不穩定、多數人不懂得控制網路的情況下,政府選擇以「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為優先,而因此做出斷網、網路長城、離開整個網路等行為,造成網路碎片化。

如果網路科技業的專家學者們不能夠用政府或掌權者能懂的「語言」,讓他們知道資訊一致性、資料的可互通性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只會說:「資訊的一致性很重要、可互相操作性很重要」,只會說很重要,但說不出來「為什麼很重要」,那只會讓政府更選擇去掌控網路,因為在他們理想的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下,是沒有人權的,所以在今年度看到許多國家用網路上不實資訊太多、社群平台不願意配合政府法規而進行處罰,俄羅斯並宣稱可以斷離整個網路,而我自己認為,最簡單的說法是,資料的可互相操作性與可攜性有助於全球和國家的新興產業發展、使用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網路服務,而不會因為資料都在某個服務上而被綁架,也能降低新創企業進入某個產業的門檻。台灣講開放(政府)資料講那麼多年,但反而什麼資料都拿不到,資料集的品質只有愈來愈退步、愈來愈差,甚至高興怎麼變就怎麼變內容,不知道這些部會的開放資料小組委員會成員是不是只帶印章和簽名出來開會而已。

資訊的一致性,重點就是要減少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儘量減少交易的任何一方受到損失或降低其中一方的損失。用消費市場來比喻,網際網路讓價格公開透明化,你可以看到在M平台的產品組合價已經把先前跟團購買同樣組合的消費者當笨蛋來得罪消費者,也可以看到因為不同削價競爭對某些喜歡撿便宜的人有利。這就是因為網際網路對消費市場帶來的影響,公開不同平台的價格,也讓消費者可以比價,或衍生出新型的比價服務平台,刺激新服務的出現,有新的需求就有新的服務。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而已。我終於可以把那個討厭的圖往下搬了。

Image by Sergey Gricanov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Power and Information in Digital Governance: The Influence of Tech Giants and the Challenges of Media Literacy

I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organize a team or invite panelists to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in APrIGF 2024. I have listed some interesting issues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send proposals to APrIGF 2024 or anyone who wants to discuss these issues in any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 As an observer of the internet or digital technology policy and development, I raise my concerns about how the government regulate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of tech giant companies and how people enhance media literacy. 1. The Tech Giants may control our lives and be stronger than the government.  Last year, Microsoft announced plans to invest 2.5 billion pound 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rastructure in the UK. Of course, The UK government welcomes the investment. Any government welcomes foreign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emerg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cyber(AI or internet)security, talent education, semiconductors, or other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UK Competition Marke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關於大家在討論的數位經濟

2017年三月的第三個星期,台灣的立法院裡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國民黨的許毓仁委員召開了第二次的「數位經濟基本法」草案公聽會,另一件事則是民進黨的余宛如委員等11人,成立了「 立法院數位國家促進會 」。配合了年初行政院科技會報所發布的「 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簡稱DIGI+) 」,可以感受到新政府積極想要有所作為的各種行為。 台灣各方對於「數位經濟」的定義,一直都是模糊、充滿不明確、僅提供大方向的描述,但若要立法,法律是需要明確定義的規則,模糊的方向可能會導致行政資源的浪費,在日後也可能對於整體社會發展有不利的未來。 從定義來看,先查尋維基百科: Digital economy refers to an economy that is based on digital computing technologies. The digital economy is also sometimes called the Internet Economy, the New Economy, or Web Economy.  「數位經濟」是指基於數位運算科技的經濟體系。有時也被稱為網路經濟、新經濟或網絡經濟。 在維基百科的頁面下方則提到「數位經濟」這個詞彙最早出現於 Don Tapscott 在1995年出版的《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一書當中,作者認為數位經濟的基本需要以下的要素:   The digital economy requires a new kind of businessperson: one who has the curiosity and confidence to let go of old mental models and old paradigms; one who tempers the needs for business growth and profi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mployees, customers, and society for privacy, fairness, and a share in the wealth he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