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23年的最後一天

重生的傑克林觀音蓮

這張照片的主角是經歷台灣史上最熱夏天和被紅蜘蛛催殘後又重新長出的傑克林觀音蓮 (Alocasia jacklin),下方還有一些被酷暑折磨後的水晶花燭葉子,因為還有很多綠色的部份可以行光合作用,就留著沒有剪掉。

其實一年的最後一天和每天無異,年輕時瘋過跨年活動,到後來覺得每天醒來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醒來也都是一樣的行程,也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平常心過好每一天最好。因為今年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值得自己記錄下來,所以還是來回顧一下 2023 年好了,把本來想寫成很多篇的東西都濃縮在一篇裡。

身體健康很重要,要遠離負能量的人

在 2023 年初看電視吃核果時咬崩了一顆牙,似乎就開啟我一整年的醫療之旅,牙科、眼科、家醫科,因為中了一次新冠,發燒、全身疼痛的感覺讓人只能躺平,沒想到在年底追打新冠 XBB 疫苗時又發燒到 39 度,全身痛到只能躺著祈求自己趕快睡著,睡著就不痛了。

年中時的手術讓我決定遠離那些造成我身心嚴重受創的人事物,讓睡眠從 3 至 4 個小時增加到 5 到 6個小時,我曾經在某段時間裡一天只睡 2 個小時,這是傷害身體和心理的原因。不要小看睡眠的重要性,沒睡飽也會影響情緒,更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這段話:「男人睡 6 個小時,女人睡 7 個小時,蠢人睡 8 個小時。」這句話影響我的程度很大,但我畢竟是個凡人,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也不是拿破崙,我很需要睡眠修復身體。

除非自己的心理能量強大,遠離一天到晚帶著負能量的人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遠離那種動不動白頭宮女話當年的人、天天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世界上只有自己最好,其他人都很爛的人、一天到晚說別人壞話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一定要遠離四處亂傾倒負能量的人。這些人把垃圾丟給聆聽者後,神清氣爽的離開了。不要小看負能量的影響,它會影響一個人總是負面看事情,這些人不懂自尊、自愛和自信,所以藉由傷害別人來突顯自己的美好。

當我挨了刀,躺在病床上嘔吐時驚覺得這些人蠻爛的,他們不花錢就殘害非專業聆聽者,還自以為是受害人,和討厭的紅蜘蛛一樣。

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和紅蜘蛛一樣的人。

植物與害蟲的啟發

我有一些觀葉、塊根植物,但在我休養的 2 個星期裡,它們遇到台灣歷史上最熱的一年,而紅蜘蛛(葉蟎)也趁著我無暇也無力照顧時,自植物身上吸取養份並不斷繁殖,如同前所述那些不斷散播負能量的人一樣,於是一些處於幼苗階段的植物因為缺乏抵抗力又缺乏外力協助,只能徹底死亡,直接進垃圾車。

當我回到家,有力氣可以整理植物時,就拿起植物剪開始剪。如同離開那些傷害我的人事物一樣,把那些受損的葉子,就算是新生受到熱傷害的葉子也剪掉,能繼續行光合作用的就留著,直到它們長出新葉才剪除舊葉。努力新生的植物,也不斷的長新葉讓自己存活下來。

這些觀葉植物多數是生長在雨林裡的植物,但移植到台灣來,除了要面對愈來愈熱愈乾燥的夏天外,不時還得面對突然一下子溫度掉到 10 度的台灣冬天,但它們也努力的適應,我在它們身上看到一種努力適應環境也要活下去的力量,葉子壞掉沒關係,只要根還好好的,就有機會再長出美麗的葉子。

我在消滅紅蜘蛛前先查詢資料,這種生物的生命很脆弱,天敵也不少,許多昆蟲也以牠為食,因為太脆弱了,出於繁衍求生的本能,牠繁殖的速度超快,只要氣候一乾燥就開始作亂,繁殖的速度快於被消滅的速度。有些人會認為用噴一點農藥就可以消除,但都市人口密集的社區裡,在一個小小的空間用農藥,不知道是在殺人還是在殺蟲。

我有一株乳香樹苗,它第一年來到我家時,長得蠻快的,但因為遇到寒流把葉子都凍光,結果變成頭重腳輕的歪一邊,我以為它撐不過 2023 年的酷暑,但它撐過了,秋天時在芽點上長出新芽,有些新芽因為天氣太熱被熱枯了,但在初冬時繼續長,雖然又遇到寒流,也看得到被低溫凍傷的新芽,但它還是緩慢的生長。

任何生命都有它生存的方式,它/牠們努力的繁衍、活著,捨去壞掉的部份,再長出新的,如果摧殘你的力量太大,就用其它方式繼續存在。

適當剪除不需要的葉子很重要,葉子只是工作用的工具,工具毀損無法修復就要汰除。

2023 年的閱讀記錄

2022 年底在交出報告時,主管問我為什麼那份報告讀起來很流暢,不同於前 3 份過於口語化的報告用字?當下也不清楚是什麼原因,直到我想起來那陣子在閱讀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而這部作品深深打動我,也讓我又在小小書房買了許多吳爾芙的作品。

於是我提醒自己,要維持閱讀的習慣,雖然不是天天閱讀,但至少要能持續,而不是只閱讀社交平台上的文字。我原本買書的策略是財經與社會科學類買電子書,文學、漫畫是紙本書,但因為空間有限,只能選擇電子書。

在 2023 年,我在 Readmoo 的閱讀器上讀完  4 本書:《「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論自我與寫作》、《心:夏目漱石探究人心幽暗面的懺情錄》、《巨頭的詛咒》。有 2 本是在住院期間讀完的;在 2023 年底重新閱讀《不當行為》但被薩拉馬戈的《盲目》打斷。英文書的閱讀都沒有讀完,英文報告可能都比書來得多。

讀完的 4 本書裡,我不時的會回想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訪談錄裡的文字,這本書裡的文字不時都會在我腦海裡出現,我也很常回平台上閱讀在 2023 年時畫線的字句,因為 2023 年要結束了,就分享這段話給每個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

「不要拿「不」當解答。如果你有夢想,有你想追求的東西,你也願意為實現夢想付出必要的努力,就不要讓任何人對你說你做不到。」  ──出自《「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很喜歡這本訪談錄,所以常常會回想起她在書中的對話,尤其是愈來愈多人會利用社群平台攻擊其他人或是自以為在施行正義,「鄉民的正義」讓人忘記我們處在法治的年代,忘了公平的重要性。

我無法理解《討人厭的勇氣》可以在暢銷書榜上這麼多年,相對於承認自己是個討厭人的人,我比較推薦《恰如其分的自尊》給無法與自己和平相處的人。在我這一代的教育方式是壓抑小朋友的自信與自我,甚至抹滅自我的重要性,也因為自信、自愛、自我觀缺乏平衡,所以人無法建立自尊,自然就會衍生各種身心上的問題。這本書沒有電子版有點可惜,但不妨放下手邊的電子產品,靜下心來讀這本書。書中也把低自尊者的優點列出,這個社會能正常運作就是有種種人存在,而不是只有一種人。

有天我讀到書裡這段話:「自尊較低的人對自己的懷疑,正好會被星相學或手相學等類似的騙術所利用。」也許有人會提到占星大師和 Podcast 主持人的對話,我覺得也沒有錯,成長在家庭環境較好、父母能建立孩子自信與自愛的孩子,也能建立自我觀,比起缺乏自信與自愛的人來說就是好命,也不會依賴占星學或其他人格測驗來了解自己。

我也蠻推薦有子女的家長讀這本書,協助小朋友建立自我,也許能減少日後小朋友因為缺乏自信、自愛而做出憾事的機會。

眾多筆記工具裡,還是紙和筆最好用

有天去參加研討會,現場的場地是大型國際會議廳,有插座、有大桌子,桌上也有收音良好的麥克風,椅子也很舒服。與會的人們有些使用筆記型電腦,有些使用平板電腦搭配鍵盤。我的背包裡也有平板電腦,但我只拿出我最愛的筆記本和筆,寫下講者所講的重點。

在使用多種筆記軟體後,我還是覺得紙和筆是最適合我的工具。我不用在眾目睽睽下輸入密碼或是被感應不良的指紋偵測困擾,不用擔心坐在後方好幾排的人會不小心瞄到我在處理公司信件,不用因為電力是否足夠而感到焦慮,或是多背行動電源、插頭、延長線,也因此不用擔心背上需要承擔過重的電子產品重量,不用擔心有多少人在檢視你雲端儲存資料,更不用煩惱在 Android、iOS、Windows PC跨平台的問題。 

一本紙和一枝筆,解決了許多問題,沒有太多重量,那些付費的工具只拿來收集工作用的文章。

用RSS閱讀平台取代社群平台-自己掌控資訊來源

在 Google 結束 Google Reader 的服務後,我付費使用 Feedly 來閱讀我需要的資訊,其中包括美國司法部、證交會、公平貿易委員會的新聞稿與案件。今年初美國司法部更新網站,一度暫停 RSS 更新。為此我寫 Email 請他們恢復 RSS ,我需要專心讀他們的案件,RSS是很好的工具,讓我不會被網站上的其他工具影響,也不像社群平台一直有廣告會讓人分心,也可以好好的閱讀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我藉由 RSS 閱讀平台掌握自己要讀什麼,而不是被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有商業目的行為的網摘所控制自己閱讀的內容。

雖然有不少網站為了廣告流量不願意全文把資訊可以透過 RSS 閱讀,但如果這是一篇值得閱讀的報導,我會點進去看,如果不值得閱讀,也就不會浪費我的時間和網路資源。儘管台灣的網路連線費用很便宜,但我不想浪費資源在對我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因為有些網站已不維護 RSS ,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RSS可以讓使用者更專注於內容,而不是在無所謂讓人分心的廣告上。

 2024 年以自己喜歡的線上課程和運動開始

因為經歷大小手術,也沒再像以前一樣再上線上課程。不時隱隱作痛的傷口,總會提醒我休息的重要性,這些手術和醫療過程也不得不讓我停止本來就做得少的伸展運動,下班後不是去醫院就是去診所,還有追垃圾車。手術前,我常在半夜 12 點趴在桌上參與線上會議,或包著毯子在冬天裡喝熱水開會到凌晨 2 點,有時出去玩還帶著筆記型電腦寫作,然後在桌上睡著。現在晚上洗完澡後,覺得累了就只能睡,不再像以前那樣熬夜,醫生也警告我不能再背重的東西,這已成了我手術後的生活方式。

雖然我還是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但覺得身體慢慢在恢復,情緒也逐漸穩定,遠離不好的人事物後,也能把精神專注在我該做的事上。遠離社群平台,也找回自己專注力。於是我也開始在找我喜歡的線上課程參與,除了維持自己的英文聽力外,我需要找回以英文寫作的能力。以前在 DiploFoundation 的線上課程是需要寫英文作文的,手術後先以自己慣用的中文開始,再慢慢找回自己英文寫作的能力。雖然 AI 很好用,但它寫出來、翻譯出來的文章和習慣的用字遣詞都不是我的方式,不論中英文都一樣。

我先回到 Coursera 開始一門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課程,每天讀一點,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在通勤時也能看或聽一點。

除了線上課程外,我也希望能在 2024 年恢復運動,這樣精神也會好一點,健康很重要,就像那些植物一樣,只要根沒有壞掉,損傷的葉子丟掉再長新的就好,健康永遠是最重要的。

在這篇文章裡分享不少《「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書中的段落,但在結尾,我想用 2022 年時讀的《注意力商人》書中的字句做為今年這篇文章的最後分享,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回自己的人生,擁有自己人生的主控權。

「然後我們一定要採取行動,用個人和集體的力量,讓我們的注意力重新歸屬於自己,並且取回生活經驗的所有權。」  ──出自《注意力商人》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movie]記憶中失落的迷人氣味 Perfume

書本: 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作者:Patrick Suskind 徐四金 譯者:洪翠娥 出版社:皇冠 電影: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導演:Tom Tykwer 演員: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Alan Rickman, Rachel Hurd-Wood 原聲帶: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 O.S.T. 在博客來網路書局買香水電影原聲帶 配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德國作家徐四金所寫的著名小說《香水》,對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又期待又害怕。今天和排休的偉展兩個人到中和國賓影城看了這部電影後,都覺得這電影票錢花得值得,而且也意猶味盡的準備買下DVD和原聲帶。 雖然說這部電影在上映時,作者並未出席首映會,但對於讀者來說,雖然電影的部份有做部份的修改,刪掉書中的部份情節,忽略了小說開頭最重要的部份,但仍是相當好看的,在配樂上、男主角的確有詮釋出 葛奴乙 對於香氣保存的渴望與對氣味的貪婪,由其是他臉上的肌肉會因為對氣味貪婪而顫動著,難怪導演選角選了很久。 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商業活動文宣裡都提到葛奴乙生來是沒有氣味的,這點其實有些問題。他並非天生就沒有氣味的,在書裡,他出生在一個非常炎熱與臭味衝天的環境裡,小說裡是這麼寫的: 「這種臭她感覺起來不像別的臭,而只更像一種令人受不了的醉人的東西,像百合田,或像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 因為這醉人的香氣,她暈了過去並滾到路面上,雖然醒來繼續做生意,但沒多久就上斷頭台了(電影裡是受絞刑)。所以葛奴乙並非是生來無氣味的,在我的解讀裡,他一生中的氣味就在出生的那一剎那散發了出來,也許是回饋給那位沒愛過他且嗅覺已遲鈍的年輕母親。然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這樣的味道其實也不尋常,嬰兒的味道其實是一種甜甜的蜂蜜牛奶香,暖呼呼的,當然還帶著點尿布的味道,書裡也有描寫,但如果沒有確實的聞到嬰兒身上的香氣,其實很難想像出來。 這也是這部小說和電影成功的地方。在小說的剛開頭章節裡,幾乎都是對於氣味的描寫,讀者要一邊閱讀著文字,大腦裡還要一邊將文字處理成氣味的記憶,但平凡如我,也無法聞過所有的香氣,有

參與 IGF2023-The Internet We Want

Image by Penny from Pixabay 在文章的開頭先說明,這篇文章只會大概提一下自己今年線上參與的每個場次,也不會像未來可能出現的介紹,比較像是我自己從 2017 年參與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IGF)至今的感想。有些人寫出國報告,有些人的人緣比較好可以辦分享會,我就在自己的部落格寫 自己的感想 。在此提醒讀到這篇文章的各位,要參與全球網路治理活動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因為這樣跨時區馬拉松式的會議,長久的參與雖然非常刺激也會讓人忘記要睡覺,但長期對身心都會造成傷害,尤其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也是今年 IGF 會議討論的重點之一。 本篇文章不討論 Global Digital Compact (GDC),台灣人對 GDC 可能無感,也需要從 GDC 的發展過程去理解,還包括各個社群的意見,所以就留給其他參與者寫出國報告的內容,但建議細心閱讀大會文件「 The Internet We Want 」。 IGF 不是一年一度的盛大廟會 台灣一直有很嚴重的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我在剛開始參與時也以為IGF只有一年一次而已,就像台灣的某些研討會,可能一年一次或一年幾次,像廟會一樣,上台露臉講一下自己的意見就好。其實完全不同,IGF 有更多的年度間會議,在每一次的年會之間都有不同的社群在進行活動,IGF 的社群能否繼續下去,完全視能否有更多的資源,例如 最佳實務論壇 (Best Practice Forum, BPF) ,在 2014 年時還有 6 個,2022 年時剩 2 個,到 2023 年只剩下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討論群組,但也會有其他增加的,例如 政策網絡(Policy Network, PN)   [1] ,平均每年大概都有 2 個 PN,2022年時的重點在網路碎片化,所以有在 2023 年時因為全球對人工智慧的關注,PN 的討論群組就增加為 3 個,也就是多了人工智慧政策網絡(Policy Networks Artificial Intelligencr, PNAI)。至於我每年都會在年度間線上參與的國家區域倡議者工作群組 (National, Regional Initiatives, NRIs),也會全年度參與全球各國家、區域的網路治理論壇,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所以他們不會以官方身分來台灣。 IGF的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