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聊聊台灣的人工智慧政策發展進度-歐美國家

明天 (520)是台灣第 16 任總統上任的日子。我們在上個星期五,也就是 5 月17 日的晚上,曾經經歷過2014年 318 學運的人,幾乎又有同樣的感受覺,彷彿又回到10年前,國民黨準備通過與中國不明不白的服務貿易協定。台灣人在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一個朝小野大的治理體系,唯一慶幸的是,我們可以全民監督政府,可以線上關注立法院又在上演什麼戲碼。

在 18 日下午幫觀音蓮換盆後,有個感觸:「大家都有生活要過,如果不是國會失能,誰想再走上街頭?」如果我們這一代都被教育為溫良謙恭儉讓,那怎麼立法院還能打成這樣?

回到新總統宣布內閣成員的那天,出現所謂「行動創新的AI內閣」,我始終無法理解這表示內閣自動化還是內閣AI化?我在媒體的報導裡,只能理解將延續智慧政府的願景,人工智慧 (AI) ,似乎是提升搜尋引擎關鍵字用的流行用字。

簡單查詢一下,台灣近期關於人工智慧的相關法規、規範、指引、辦法、原則,除 2018 年提出所謂的「AI小國大戰略」、 2019年時有立委提出應擬「人工智慧發展基本法」、2023年8月由國科會所擬的「使用生成式AI參考指引(草案)」,國內腳步最快的監管機關應該是金融管理委員會,在2023年10月公布「金融業運用人工智慧(AI)之核心原則及政策」,有相關的指引和配套措施。

當其他國家為避免發展人工智慧傷害人民而陸續建立事前管制的法規時,我有點擔心,台灣的法規進度在哪裡?如果從0到10,10是歐盟AI Act的程度,那台灣會在哪裡?台灣所謂的 AI內閣,有什麼 AI 操作或監管指引嗎?

更新:2024年7月15日,台灣國科會已公布「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關於全球 AI政策發展的觀察站

有興趣的人可以多閱讀 OECD 的 OECD.AI,這裡面收集相對完整的全球立法資訊,自我 2019 年開始看這個網站到現在,這幾年網站內的內容增加非常多。

年初時一場線上研討會,參與者建議除了原有的功能外,也可以再提供一些政策研析,畢竟 OECD裡有許多的專家,不僅僅是討論及觀測經濟發展而已,這個意見很快被採納,但寫文章需要時間,所以他們也利用一些AI功能可以搜集收章,讓網站出現大量的文章。今年除了新增文章外,也看到有他們正在全球觀測所謂的AI Incidents,使用者可以透過網站了解全球因為開發或使用人工智慧系統所出現的實際危害事件,也定義AI Incidents和 AI Hazard的不同。免費,每個人都可以線上閱讀,是很棒的資源。

歐盟

自從歐盟在 2018年推出GDPR後,幾乎全球都跟著歐盟的立法腳步。當然還有許多國家很早就推出了策略、發展指引,只是擔憂影響自己國家的科技創新,所以很少國家像歐盟這樣發展出事前管制的立法策略。

在同樣領域的人都知道歐盟領先全球,最近的進度是歐洲議會在 2024年3月通過《AI Act》,5月21日歐盟部長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已正式通過該法案,歐盟官方公報公布後20天生效,新規定將在生效2年後適用。。在 5 月17日,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通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The Council of Europ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rights,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確保在使用AI系統時尊重人權、法治和民主法律標準。

嗯,5月17日那天台灣立法院在打架,21日人民上街頭爭取民主、透明、自由。

美國

美國在 2020年 11月 17日發布《人工智慧應用監管指引》(Guidance for Regul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提供聯邦機構若要制訂AI應用監管方法相關的指引,提供監管AI發展的政策考量因素,是一份給政府部門若要制訂監管政策時的考量,除了基本的國家安全考量外,也強調需採取技術中立且不損害創新的彈性方法。美國國土安全局(NHS)在2023年4月成立AI工作小組制定新政策來強化保護國家安全的目標,並在9月指定首席資訊長(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擔任AI安全官。2023年 12月美國眾議院議員Anna Eshoo和Don Beyer提出監管 AI的法案《人工智慧基礎模型透明度法案》(AI Foundation Model Transparency Act)草案。美國參議院人工智慧工作小組(大概就像台灣立法院裡的委員會)在2023年 9 月時辦了9場「人工智慧洞察論壇」,有創新、勞動力、選舉及民主、隱私與課責、透明度⋯等不同主題,集結論壇中討論的內容後,在2024年 5月16日提出「人工智慧政策發展藍圖」(Driving US Innovat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我印象裡,台灣立法院的委員會好像沒有提過類似的東西,從數位轉型到人工智慧,嗯,沒有。最近收集到的資料中,美國的參眾議院提出《加強海外關鍵出口國家框架法案》(Enhancing National Frameworks for Overseas Critical Exports Act)草案,目的是要賦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管制AI系統可能被移轉到其他國家的權力,但草案中的內容對企業來說是需要擔心的,可能會損害到企業的智財和商業機密,不過這還只是草案,應該還有機會調整。

英國

英國是台灣政府觀察的國家,所以我不重複相關的 AI 系統發展或監管政策,或可以在 OECD.AI 上看到。

在 2023年11月初,英國政府在Bletchley Park辦了為期2天的AI Summit,並且發布「Bletchley Declaration」在這份宣言裡談到,:「AI產生的風險是國際性的,因此最好透過國際合作來解決」這也是後續看 到許多國家除了各自發展管制的法規外,也互相切署合作協議,例如:美、英等 18個國家與目前我們所熟知的微軟、Google、OpenAI、Anthropic相關組織在 2023年11月底簽訂「安全AI系統開發指引」(Guidelines for Secure AI System Development),主要是希望能讓開發者能遵循 Security by Design 的原則來開發 AI系統。

5月22日更新:英國在去年辦了第一屆AI Summit,發布「Bletchley Declaration」後,中國也加入聯署。英國在5月20日也宣布要在美國舊金山設立第一個AI安全研究所的海外辦事處。

英國與韓國在今年在韓國首爾合辦第二屆AI Summit (韓國官方網站)。在會議中,北美、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的公司就人工智慧開發達成安全承諾,簽訂《安全、創新、包容人工智慧首爾宣言》(《首爾宣言》);英國也與加拿大簽訂AI Safety agreement。


對全球AI政策發展進度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訂閱:luizasnewsletter.com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movie]記憶中失落的迷人氣味 Perfume

書本: 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作者:Patrick Suskind 徐四金 譯者:洪翠娥 出版社:皇冠 電影: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導演:Tom Tykwer 演員: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Alan Rickman, Rachel Hurd-Wood 原聲帶: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 O.S.T. 在博客來網路書局買香水電影原聲帶 配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德國作家徐四金所寫的著名小說《香水》,對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又期待又害怕。今天和排休的偉展兩個人到中和國賓影城看了這部電影後,都覺得這電影票錢花得值得,而且也意猶味盡的準備買下DVD和原聲帶。 雖然說這部電影在上映時,作者並未出席首映會,但對於讀者來說,雖然電影的部份有做部份的修改,刪掉書中的部份情節,忽略了小說開頭最重要的部份,但仍是相當好看的,在配樂上、男主角的確有詮釋出 葛奴乙 對於香氣保存的渴望與對氣味的貪婪,由其是他臉上的肌肉會因為對氣味貪婪而顫動著,難怪導演選角選了很久。 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商業活動文宣裡都提到葛奴乙生來是沒有氣味的,這點其實有些問題。他並非天生就沒有氣味的,在書裡,他出生在一個非常炎熱與臭味衝天的環境裡,小說裡是這麼寫的: 「這種臭她感覺起來不像別的臭,而只更像一種令人受不了的醉人的東西,像百合田,或像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 因為這醉人的香氣,她暈了過去並滾到路面上,雖然醒來繼續做生意,但沒多久就上斷頭台了(電影裡是受絞刑)。所以葛奴乙並非是生來無氣味的,在我的解讀裡,他一生中的氣味就在出生的那一剎那散發了出來,也許是回饋給那位沒愛過他且嗅覺已遲鈍的年輕母親。然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這樣的味道其實也不尋常,嬰兒的味道其實是一種甜甜的蜂蜜牛奶香,暖呼呼的,當然還帶著點尿布的味道,書裡也有描寫,但如果沒有確實的聞到嬰兒身上的香氣,其實很難想像出來。 這也是這部小說和電影成功的地方。在小說的剛開頭章節裡,幾乎都是對於氣味的描寫,讀者要一邊閱讀著文字,大腦裡還要一邊將文字處理成氣味的記憶,但平凡如我,也無法聞過所有的香氣,有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