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理想中的電子書(1)

之前,很不客觀的寫了一篇個人對電子書的看法,一直很想重新寫過,只是缺乏動機。最近,在 專案外包網 上有一個電子書的經銷商與我連絡,詢問我有無出版電子書的意願,於是我開始認真的思考起這個問題。 目前市面上已電子出版品出版(不包括Blog、網站、錄影帶及電子報)的大致上可以分為幾類:碩博士論文、雜誌、小說、童書或圖畫書…等,使用的平台分為 Zinio Reader 和 Acrobat Reader ,其中電子雜誌使用的平台多數為Zinio,而Acrobat Reader多用於一般的出版品,如小說。 就效果上,Zinio的互動性與多媒體相當的炫目,站在出版商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多了一個廣告欄位招商的好機會,在用Zinio閱讀電子雜誌的同時,有些動態廣告會儘量以不打擾讀者的方式來做動態展示,例如360度的展示一台laptop;對閱讀者而言,Zinio的多媒體互動能力很高,可以記住上次閱讀的頁數、可以做Highlight和筆記、可以有翻頁效果,對訂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望穿秋水還要讓民間郵局的寄送人員把雜誌對折塞在信箱裡。 利用Adobe軟體所出版的電子書在多媒體功能與互動性上遜色很多,如果有下載過國家圖書館的碩博士論文閱讀就知道,大概就是一張一張紙的閱讀,很乏味。找我出版的這家廠商除了利用Acrobat將內容出版成PDF檔案之外,也利用了一些XML將Flash嵌入其中製造互動的效果。 就閱讀者與閱讀方式而言,兩者都需要透過閱讀平台來進行互動性的閱讀,Zinio需要下載及安裝軟體一次,而利用Adobe軟體出版的公司則需要下載及安裝兩次軟體,一次是下載Acrobat Reader 6.0版本,另一個軟體則是閱讀器。就單獨這點看起來,Zinio的便利性較高,且就目前的技術看起來似乎也較為純熟。今年Adobe和Macrmedia合併後似乎尚未出現更吸引人的閱讀軟體。 為什麼目前的閱讀平台多屬於Zinio而非Adobe?又為什麼以Zinio出版的出版品以雜誌居多?先解釋一下出版商出版電子書的成本。目前Zinio在台灣代理出版是宏?,由出版商將檔案轉成固定格式後送交Acer的處理中心(我稱他們為製作商),出版商必須付出第一次製作費加上訊息服務費(完稿後由製作商寄送訊息給電子書訂戶)以及派送費,而派送費則是依據檔案大小及頁數來做計價再乘上訂量,式子如下:系統服務費+訊息服務費+派送費=

【Reading】紫牛2:免費力量大(Free Prize Inside)

ISBN:986-7969-79-0 作者:賽斯.高汀(Seth Godin)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在第一本紫牛上市後,在各產業間開創了一股「紫牛風」,找尋能讓企業不斷創新的創意,為了讓企業能永續經營,行銷是不變的法則;在後電視工業時代,作者提醒我們行銷是無處不在的,只要能找到那股源源不絕的「創新」及「創意」,就能為企業的生存找到一線生機甚至是「金機」。 在「紫牛2:免費力量大」一書中,作者以案例解說各種行銷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即使是採用國外的案例,行銷的語言是共通的,創意隨時都有,隨時都會出現,但如何實踐創意及讓這個創意具有獲利的能力,則需要行銷來協助。 本書分為三個部份:誰不想要免費贈品、推銷你的紫牛、創造附加特色。在第一個部份裡,談到了市場很熱門的贈品行銷,在投資愈來愈多的贈品行銷成本不見得能夠回收的情況下,作者提到了以「軟性創新」來取代贈品行銷,說明如何將資源應用在創造額外的附加特色,利用創新來創造具有流行性、話題性的商品或服務;在第二部份裡,作者提醒讀者們每個人都能成為創新的倡導者,藉由書中的案例告訴讀者如何協助創意構想的推銷與實踐;在第三部份裡,作者利用「邊緣優勢法」(edgecraft),找出產品或服務的附加特色,告訴讀者們從一件產品的研發到推廣到市場行銷的每一個步驟中找出「邊緣優勢」,最後再告訴讀者們如何將這些附加特色從產品移植到企業裡。 對微型創業者來說,創意與創新都是必需的,但要實踐創意,從零跨到一是最困難的,透過本書的案例解說及作者的看法,我們也能夠不斷的創新中找到商機,並且找到產品的附加特色來為自己的創業製造話題性的效果。 本書網站及投影片下載 本文刊登於 eBoss創富誌雜誌第七期 書摘單元 本文不適用CC授權,保留一切權利,請勿轉載

【隨手記】杯子理論

「杯子理論」這四個字的內容是別人告訴我的。 在我專四打工時,一起工作的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有沒有『沒有』這個東西?」有點像繞口令?那個時候老師拿了一個紙杯,我們藉著討論這個問題,進而討論「存在」。星期四上課,台上的老師也拿著紙杯開始討論了印度教中的一些理論。 那什麼是「杯子理論」咧?其實這是自己整理出來的東西:「當杯子裝滿水時,我們會說這個杯子裡有東西。但是當杯子裡的水被倒掉了,杯子裡還有東西嗎?如果『沒有』,那存在於杯子裡的空間呢?又,當我們把杯子這個外殼去掉了,又剩下什麼?這個杯子裡的空間還存在嗎?換個角度想,人也因為一直執著於這個『人形』所以看到的永遠是『杯子裡的東西』,也因為害怕這個形體裡是『空』的,所以努力的,在往這個杯子裡加東西,也永遠只看到杯子裡,而不是杯子外的世界。也因為害怕沒有了這個形體便代表自己沒有存在過,所以人不斷的抓著這個外表,依戀著這副肉身。」 所謂的「認知」,是人看到一個物體,再經過大腦處理後,所儲存下來的一種「體驗」。所以,每個人都活在自己所「認知」的環境裡,也對於這種環境感到安全、滿足,但當面臨到一個未知的環境時便會感到害怕。看過電影「海上鋼琴師」嗎?其實主角1900便是這樣的心態,他對於未知的陸地感到害怕,於是他選擇回到他所熟悉的船上。 再想遠一點,想想人的死亡吧!其實多數人是還沒想過死亡這個問題的。也許你會反駁我死亡不就是那麼一回事,只不過是停止了呼吸而已。可是,就是因為人對於死亡後的境界感到恐懼,對自己已經熟悉的環境感到依戀,而逃不出輪迴,生生世世都在這個生命之輪中循環。 「我活著,是因為我想活著,有一天我覺得我可以走了,我就會離開這副軀體了。」這是我讀「西藏生死書」後的感想,不過這本書我還沒讀完。自殺的人並不是真的不想活了,在他們死前的那一剎那,或是導致於他們尋死的理由,都是因為對人世感到不滿或對某個人還有怨念、對某件未完成的事還有牽掛卻又找不到突破的方法,所以才會選擇讓自己的生命結束,認為死後就可以解脫一切了。其實不然,通常這些導致死亡的人事物往往都是再回到人世的最大原因,也因為這些怨念和不滿,而生命之輪被推動,又重新輪迴。 最近我會問問自己是不是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而答案卻是:「還沒」,我對「我」這個形體所認知的一切還有所依戀,對這個杯子裡的一切還沒完全了解,也還沒準備好面對杯子外的一切,所以相信自己還沒準備好面對死亡。

【隨手記】存在

不知道自什麼時候起,開始問自己存在的定義,也問自己為什麼存在。 那天上宗教課,老師講解印度教,用印度教的哲學思想來講解存在。他說:「你今天為什麼會存在在這裡?因為你『想要』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當人?因為當初你『想要』當人。」 印度教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愛都是一種由欲望而產生的「欲愛」。所以人的一生中,幾乎都是為了自己「生存」的欲望而存在。 從這個角度想,似乎真的是這樣。人類的進步,說穿了,就是為了滿足「讓自己過得更好」這個欲望。 動植物為了生存,不也是發展出了他們的本能嗎?植物為了生存,有向光性,會朝著陽光生長,根會往有水的地方延伸。動物為了生存,會吃會睡會排泄。而人類,以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來說,最底層也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求,才會往第二層去追求。 不過,人類的欲望也複雜了些,也似乎是永無止盡的,當一個欲望被滿足了,就會有另一個欲望的產生,而也有許多人的一生就這麼的被欲望支配著,而人的存在,似乎就真的只是為了滿足欲望。 這麼想似乎有點悲觀,但是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人仔細的想過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存在?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呢? 談個題外話吧!老師也講到了另一個話題,他說:「許多人選擇自己結婚對象時,往往都不是選擇自己最愛的人。人也往往選擇適合自己生命的,而不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前面那一句我無法體會,然而,我卻常常聽到很多已婚的人在談這個問題,而之後的那一句,不妨大家好好想想,在自己的生活裡,是不是這樣?回到主題,為什麼存在? 2001/12/21

部落格的葛萊興法則

部落格這個東西在國外已經炒很久了,之前回出版社開完會後,與執行編輯小小的聊一下,我開玩笑的說,現在的部落格是「葛萊興法則(Gresham's Law)-劣幣趨逐良幣」,她說現在的部落格好像漸漸的失去了當去部落格的意義,無法理解為什麼國內媒體現在才在炒這個東西。 我想,部落格的意義與起源也不用在這裡多說,因為前輩們講得更多,很多雜誌裡也有寫,在去年十月份的廣告雜誌(ADM)裡就談到了國外許多公司成立Blog來與消費者們互動,或是發表一些個人的意見,到今年五月PChome、商周都有專刊或是特企報導,而自己也在今年一月份 eBoss 裡寫了一篇「利用Blog做行銷」以及簡單的Blogger的教學「架設部落格,免費又簡單」。 即使有許多人使用部落格,也有許多免費的平台可以提供架設,但台灣的Blog走到現在好像漸漸失去了Blog的特性,愈來愈著重在「個人化」的特點,但在「內容」及「更新次數」上卻逐漸的被忽略掉,連我自己所有的幾個Blog也是。 先講使用族群好了,最早使用Blog的族群應該算是對資訊科技有基本概念的族群,這些人可能有一點資訊技術恐慌症,每天都要吸收新的IT資訊,再透過網路的分享將這些資訊傳播開來,這些內容可能偏向IT的應用或新知。透過網路的快速傳播,多數屬於文化工作者也加入了這塊領域,其次應該是學生。那天在與執編短短的談話中,她說對她而言,一個擁有現成平台可以使用、穩定性高的部落格就已滿足需求了,至於什麼改template更改、個人化的介面,她倒是不那麼介意。相信對一般上班族而言,除非對「個人化」有非常強烈的需求,不然很難像學生一樣有多餘的時間和體力去鑽研CSS、HTML等語法,更何況是完全不懂得怎麼寫網頁的上班族,每天要應付routine work已經筋疲力盡了,回到家應該只想好好的休息或是其他的休閒嗜好,真的要去鑽研,那還真是勞心勞力。 最近的一個趨勢,就是許多免費的Blog平台漸漸走向「某種」整合-提供Blog平台與相簿,甚至可以做到手機直接Blog,這當然是件好事,而在這些便利的服務下,需要的是一個龐大的硬體服務,如Hinet的Xuite就提供了500MB的空間,也整合了許多網路使用者會需要的功能;MSN Space也提供了整合功能;未來還有Yahoo!360,且Yahoo也收購了Flickr,這些似乎都在提供愈來愈多種的整合性服務給「會員」,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