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部落格的葛萊興法則

door

部落格這個東西在國外已經炒很久了,之前回出版社開完會後,與執行編輯小小的聊一下,我開玩笑的說,現在的部落格是「葛萊興法則(Gresham's Law)-劣幣趨逐良幣」,她說現在的部落格好像漸漸的失去了當去部落格的意義,無法理解為什麼國內媒體現在才在炒這個東西。

我想,部落格的意義與起源也不用在這裡多說,因為前輩們講得更多,很多雜誌裡也有寫,在去年十月份的廣告雜誌(ADM)裡就談到了國外許多公司成立Blog來與消費者們互動,或是發表一些個人的意見,到今年五月PChome、商周都有專刊或是特企報導,而自己也在今年一月份eBoss裡寫了一篇「利用Blog做行銷」以及簡單的Blogger的教學「架設部落格,免費又簡單」。

即使有許多人使用部落格,也有許多免費的平台可以提供架設,但台灣的Blog走到現在好像漸漸失去了Blog的特性,愈來愈著重在「個人化」的特點,但在「內容」及「更新次數」上卻逐漸的被忽略掉,連我自己所有的幾個Blog也是。

先講使用族群好了,最早使用Blog的族群應該算是對資訊科技有基本概念的族群,這些人可能有一點資訊技術恐慌症,每天都要吸收新的IT資訊,再透過網路的分享將這些資訊傳播開來,這些內容可能偏向IT的應用或新知。透過網路的快速傳播,多數屬於文化工作者也加入了這塊領域,其次應該是學生。那天在與執編短短的談話中,她說對她而言,一個擁有現成平台可以使用、穩定性高的部落格就已滿足需求了,至於什麼改template更改、個人化的介面,她倒是不那麼介意。相信對一般上班族而言,除非對「個人化」有非常強烈的需求,不然很難像學生一樣有多餘的時間和體力去鑽研CSS、HTML等語法,更何況是完全不懂得怎麼寫網頁的上班族,每天要應付routine work已經筋疲力盡了,回到家應該只想好好的休息或是其他的休閒嗜好,真的要去鑽研,那還真是勞心勞力。

最近的一個趨勢,就是許多免費的Blog平台漸漸走向「某種」整合-提供Blog平台與相簿,甚至可以做到手機直接Blog,這當然是件好事,而在這些便利的服務下,需要的是一個龐大的硬體服務,如Hinet的Xuite就提供了500MB的空間,也整合了許多網路使用者會需要的功能;MSN Space也提供了整合功能;未來還有Yahoo!360,且Yahoo也收購了Flickr,這些似乎都在提供愈來愈多種的整合性服務給「會員」,甚至還可以「賣」空間給使用的會員們,於是許多年前所謂的「Blog精神」已經漸漸變成一種資源的浪費,為什麼說浪費?因為愈來愈多的人會去「追求視覺」而忘記內容的重要性。

另一個趨勢就是許多平面媒體除了原有的內容網站外也開始成立了所謂Blog,如中時電子報編輯部落格聯合電子報的數位文化誌,這些讓被稱之為「草根媒體」的部落格,似乎不那麼的「草根」,就像是把平面媒體的東西再搬到網頁上,但又稱之為Blog…有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個人覺得只是一種「廣告」)。

許多部落格漸漸的淪為「個人網站」(是的,就像這裡和我其他擁有的Blog一樣)過於強調個人化,在內容上就不那麼充實,不過用另一種想法來想,Blog就是一種分享的平台,網際網路就是著重在「分享」,至於分享的內容好壞,似乎也是個人心中的那把尺在評斷,但可以確定的,Blog的商業化似乎不是大家所願意見到的。RSS的訂閱可能會造成企業網路資源的浪費。例如,A員工利用RSS訂閱器訂閱了五個Blog的RSS,那麼當他開啟RSS訂閱器時,這個訂閱器就會自動去掃瞄這五個Blog裡有沒有新增的文章,再傳至訂閱器裡,假設這個部門裡有三十個員工,每個人都訂閱五個Blog,而一間公司有幾個部門?且通常訂閱RSS不會少於五個,我的Bookmark裡就有20個部落格,這還算是少數,日後,RSS的訂閱可能會淪為廣告訂閱,端看怎麼去使用它。

在Blog漸漸商業化的情況下,RSS的訂閱可能會變成網路廣告的變相,差別在於前者是「opt-in」的訂閱,後者可能是「opt-out」的訂閱,為了提升網站的SEO,接受放置商業廣告或是使用了搜尋引擎炸彈,這些非正當行銷手法的的Blog,我稱之為「劣幣」,由於透過了這些不正當的方式,造成了某些著重在內容或是不願意隨波逐流(例如對某些新聞事件的談論)的Blog可能在搜尋引擎排名沒那麼前面的情況下漸漸的被忽略掉,這類的Blog我稱為「良幣」,雖然沒有規定點閱率低的Blog會被砍掉,但對網路的使用者而言,就更難找到「良幣」,又或是不喜歡陌生人攀親帶故,可能不再使用Blog又或是只在幾個人之間傳遞,當然,我們可以從很多人的Blog裡發現許多Blog連結,不過得先自己過濾掉「不適合」的Blog,又或是說,因為Blog的使用愈來愈簡單、使用者的觀念不完全正確的狀況下,造成了ISP利用空間戰來吸收會員、扭曲了Blog存在的意義,這也是我所謂的Blog劣幣趨逐良幣現象。

當然,網路當然就是因為它簡單、好用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垃圾永遠都在(簡單的說,有生命就有垃圾),與其抱怨垃圾很多還不如自己少製造點垃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

[movie]Selena 哭泣的玫瑰

歌手:Selena Quintanilla Perez(1971~1995) 從wikipedia查Selena 導演:Gregory Nava 主要演員:Jennifer Lopez, Jackie Guerra 推薦CD: LIVE THE LAST CONCERT 電影原聲帶: 哭泣的玫瑰 最近在聽一張已絕版的專輯,已逝拉丁歌手Selena的Dreaming Of You。這位歌手只活了短暫的二十三年,死於自己歌友會主席的槍下。在她短暫的生命裡,歌唱事業佔了她二十三年生命中的大部份,然而她也曾在1987年獲得Tejano Music Awards本年度最佳女歌手獎、最佳表演獎並於1993年獲葛萊美最佳表演獎,之後又以《 Amor Prohibido 》這張專輯獲得1994年葛萊美金獎,跨越了國藉的隔閡,是位非常傑出的拉丁女歌手。 這部Selena在台灣被譯作《哭泣的玫瑰》1997年時由Jennifer Lopez演出,由於電影拍攝出資者是Selena的父親Abraham Quintanilla,而他們一家屬於墨裔美國人,所以在片中還可以看到移民者的一些感觸。 Abraham年輕時就有組團表演的夢想,但他的身份使他的樂團在白人舞廳裡無法得到表演機會,當他們在墨西哥舞廳裡歌唱時又因為只懂得唱白人的抒情歌曲,使喜愛跳舞的拉丁人民無法隨樂起舞而引起暴動,接著便結束了他的音樂夢,當他發現自己十歲的小女兒Selena具有音樂天份時,整個家庭都投入表演事業,由他擔任經紀人,全家四處表演。 由於她在年紀小小時便四處表演,所以她無法像其他同年齡的女孩一樣有機會談戀愛或是遊玩,在片中也有這麼一段台詞認為自己屬於被保護下長大的孩子,在光鮮亮麗的歌手外表下,她也想像其他女孩一樣有機會談戀愛、結婚、生子,在這部電影裡都可以看到父親對女兒的關懷,希望留下女兒美好的一面,所以也不會有一些緋聞或是不好的新聞,比較像是父親為了紀念自己的小女兒而拍攝的電影。 這部電影裡,Abraham提到到的一些觀點訴盡了移民們的心酸,他對西班牙語不流利但即將上台演唱的Selena說:「在美國要了解美國歷史,要比美國人更美國人,但也不能忘記墨西哥的歷史,要比墨西哥人更墨西哥人…。」也許因為以前慘痛的經驗,所以告訴女兒一定要學西班牙話,從拉丁歌曲開始表演。Selena的成功除了她本身的天賦和與生俱有的親和力外,我

關於UBER與稅務議題的討論

其實我一直不敢一個人坐UBER。剛才與朋友關對於UBER要不要繳稅、對國內計程車衝擊的相關討論: 這對計程車司機來說就是市場機制而不全是政府管制的問題。消費者有權力選擇他們要坐的車,風險是消費者自己承擔。 現行計程車業者可以想想要如何增加消費者對自己的需求,例如下大雨時一定叫得到車、酒醉時可以安心的替代架駛服務。 政府的管制是保障駕駛和乘客的安全,這才是UBER不願面對的問題。 市場競爭不應該單靠政府干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