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對電子商務的厭倦

這篇是用Google Docs寫的,目前的我處於兩台電腦都不怎麼安全的狀態,真是火大極了,過於依賴電腦的人生真是一種麻煩。

似乎是在這個月初或上個月,PChome自豪著自家的線上購物商城能夠保證五萬個商品能在24小時內送達消費者的手中,我就更厭惡網路消費,雖然,從以前到現在,網路消費仍占了我的消費總額70%以上,從書籍、音樂、電影票、保養品到服飾,幾乎都在電腦前按幾下左鍵就完成了訂購手續,但我從不喜歡這些東西寄到家裡,寧可多跑一趟7-11也不要他們送到家裡來。

我從五專就開始線上購物,從博客來到幾家網路藥妝館,當時沒有所謂的貨到付款或線上刷卡的選項,就連ATM轉帳都不像現在可以出現一個所謂的虛擬帳號讓消費者在24~72小時內付款後,該帳號即失效,也沒有所謂的線上ATM,也不用說可以到7-11付錢取貨,東西都是送到家裡,看似很方便,但次數多了,會發現整條巷子的人都知道你有購物、人在不在家,這種感覺很差。有次一個郵差送東西來我家,是家人代收的,郵差這麼說:「現在的小孩子不會賺錢就會浪費錢。」有時我會選擇貨到付款,但遇到我不在家又忘了把錢轉交給家人時,難免就會被念個幾句。

然而,網路消費的習慣一直到現在,我發現厭倦網路消費的原因已經不是因為常要跑7-11或是其他付款安全性、和與物流人員交涉等事項,而是發現與人的接觸的機會愈來愈少。也許會有人覺得奇怪,這有什麼不好?反正和那些人素昧平生,多認識人還會多惹麻煩。但當我注意到我所接觸的人可能只有我熟識的人時,也注意到因為沒有直接面對面的溝通而錯失掉增加許多知識的機會時,我就覺得,電子商務會使人的生活圈愈來愈小,只剩下自己,電影《網路上身》的情節遲早會出現在網路消費建構的世界裡。

在爸媽的年代裡,有一種送藥品的小販,他們可能騎著腳踏車,身上帶著幾種家庭常備的藥品,有些人家會預付一個月的金額讓這些小販每月固定把所需的藥品送來,同時也可以看看哪些藥品是自己需要的。另一種則是開著發財仔(小貨車)的小販,他們的車上載著魚、肉、青菜和水果,儼然是一個行動菜市場,這個行動菜市場也是把這些菜送到每戶人家,需要的人則站在門口招呼他們停車並購買,這個直到我讀國中時都還可以看到。這些小販可能一週來個兩到三次,每個循環週期裡也帶來別戶人家或其他村落的訊息,也可以增加大家餐桌時間的話題。在那個苦年代裡,窮苦雖窮苦,但也因為窮苦才會讓人們之間的情感更為緊密,也會讓人在做事情前會多思考一下,對他人或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在習慣網路消費後,許多資訊可以從網路上取得,有人藉由網路抒發心情或推廣自己的理想,也有許多不負責任的人躲在網路後面傳播不負責任的負面消息,也有許多人就單純的相信網路上的謠言不願查證真實性,就這麼的錯過一個認識好商家的機會,甚至因為太多不負責任的負面聲音,導致一家店被迫倒閉。我曾去過一間販售義大利麵的店,店面不大,藏身在巷子裡,如果不刻意轉頭去看就會忽略掉這間店。有天我和偉展去這間店,店裡沒有其他客人,老闆和老闆娘兩人望著電視,當我們進店後,他們很熱心的招呼我們。由於店裡沒有洗手間,老闆娘帶著我走到隔一條馬路的醫院裡去上廁所,走路時,她跟我說以前有一陣子有好多人是因為看到網路推薦的消息而來到這間店,但過陣子,他們店要頂掉了。我大概知道是什麼原因,這間店同樣因為網路的推薦而門庭若市,但也因為網路上某些人未被滿足的心理而散播的不滿意的言論所影響。味覺這種感覺太個人化,對客人A而言是好吃的東西,客人B不見得認同,又,某些養尊處優,本位主義太重的客人們不太會體諒別人,稍服侍個不滿意,就在網路上抱怨的像是店家有多對不起他,卻往往忘了先反省自己的態度,那語氣像是對方有多不可饒恕,要置人於死地一樣。

我承認在我不成熟時也幹過這種事,直到我發現這樣於事無補,更會影響一家子的生計後,這種事我也不想做了。這個社會不是非得遵循著一個人的規則來進行,個人也只是一個代名詞而已。有許多智慧與知識是無法透過文字來傳遞的,網路上有更多東西是不可信的,正確性有待商確的,還有更多文字是基於商業考量所出現的。要問我網路的可信度是多少?我會回答:「低於50%」當然一定有更多努力在改善這種狀況的人,只是我發現人對於惡的喜好程度更大於善,善事寧可放在心裡,也永遠總是惡言相向,久了,整個環境裡就是臭臭的,充滿一種腐臭的味道。有次我對我主管說:「不會用電腦絕對是件好事。」為什麼?會用電腦、會上網,所有的煩惱就跟著來:網路安全、交易安全、到底要不要相信對方...太多問題了,生活圈也愈來愈小了,除了家和公司外,頂多就是便利商店和郵局,認識的人除了家人和公司有業務相關的同事外,可能只剩郵差或是固定這條路線的物流人員。

老一輩的人有許多生活智慧是無法用文字傳達的,更不要說讓他們用電腦打字。之前陪偉展去台中的大明車行,我看到一個年輕的老闆努力的在網路上販售腳踏車,有太多問題要回覆,但回覆的人只有一個人,如果這些人直接打電話去店裡問,是不是就知道真的有這間店存在?是不是就能更快的得到答覆?過度依賴網路的結果就是浪費更多的時間在等待:等商家答覆、等自己要不要下決心訂購、等金額匯款入帳、等著領取貨品、等著退換貨的寄送...儘管PChome線上購物自誇能在24小時內送達訂購的商品,博客來保證今天訂明天就可取貨,我們還是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等待,在等待的時間裡,還會提高我們的焦慮程度:交易有無成功?會不會落到詐騙集團手中?有沒有照片上那麼名符其實?東西送來時,人不在家怎麼辦?這些問題都是電子商務帶來的缺點。甚至,我敢說因為電子商務,人對自己的消費和抉擇能力也喪失信心了。

電子商務真的好嗎?在某種程度上,我肯定它對商業市場和購物的便利性,之前很常去Amazon買一些台灣買不到的課本和CD,也很快寄達了;但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信任上,我否定它在這點的貢獻。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Power and Information in Digital Governance: The Influence of Tech Giants and the Challenges of Media Literacy

I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organize a team or invite panelists to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in APrIGF 2024. I have listed some interesting issues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send proposals to APrIGF 2024 or anyone who wants to discuss these issues in any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 As an observer of the internet or digital technology policy and development, I raise my concerns about how the government regulate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of tech giant companies and how people enhance media literacy. 1. The Tech Giants may control our lives and be stronger than the government.  Last year, Microsoft announced plans to invest 2.5 billion pound 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rastructure in the UK. Of course, The UK government welcomes the investment. Any government welcomes foreign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emerg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cyber(AI or internet)security, talent education, semiconductors, or other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UK Competition Marke

[movie]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片名: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導演:維克多·沙爾瓦Victor Salva 演員:史考特麥柯洛維茲Scott Mechlowicz 、尼克諾特Nick Nolte、艾咪史瑪特Amy Smart 原作: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 網站: Peaceful Warrior 上映日期:2007/10/26 墜落時,會想到什麼? 看著票上印著的倒過來的人,想到了塔羅牌的Hangman,一個痛苦卻又享受自我折磨的狀態,運動員的生活似乎就是在不斷的超越自己的體能極限中努力,不斷的追求榮耀帶來的成就感,把自己束縛在成就感中,失落的痛苦也只能自己承受。 以體育項目的勵志電影很多: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重返榮耀(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這兩部電影一部講失意的球員經紀人和球員之間的互動, 一部在說一個高球天才因為得失心過重而喪失天份,仰賴路過的 Bagger Vance替他改變心態並挽回信心及抱得美人歸。兩部電影的都是以人名來命名,而這部電影同書名為Peaceful Warrior:平靜的戰士,其實要我們看一位戰士如何透過心靈的平靜來成就自己的目標。 這部電影的劇情很輕鬆,透過很簡單的問答和行為來觸動觀眾心中的根本疑問,不是那個讓人想破頭的「我是誰?這一世的目的是什麼?」而是:「你快樂嗎?」很多人遇到這個問題的當下和片中的運動員一樣是答不出來的。片中多數的理論、行為與飲食其實比較像日式的哲學,反正美國人總是日本中國分不清楚,統稱為「禪」,但片商這麼翻譯大概和書中Millman稱這位老人為Socrates有關。他們的對話,除了讓我想起平常和大哥的對話外,「墜落」似乎是片中Millman心智重生的一個關鍵。 Millman夢到自己在完美的表演後摔傷了腿,看見了清掃他的「殘骸」的人穿著左右不同的鞋,在凌晨三點驚醒後,騎車去加油站遇見了被他稱為Socrates的老人,這個老人穿著左右不同的鞋。 他與老人相約在校園,被老人扔入橋下。Millman憤怒的從水中爬起與老人爭論,Socrates說:「…你很專注在其中,還把那段經驗取了個名字『啊…』」之後的Millman有了一些體驗,表演了一段相當完美的鞍馬。 他跟蹤老人來到體育館,兩人爬到橫樑上,Millma